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趙善譽家世生平

從上揭墓志可以看出,趙善譽家族自祖上南渡后就定居在余姚。而趙汝倓因“樂會稽佳山水,清游不倦”,似已遷居于會稽,故死后葬于山陰縣蘭亭。

趙善譽是兩宋宗室的杰出人物,雖然年壽不永,但無論在為官政績、人品道德,還是在經史學問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上揭宋趙善譽壙志稱其“道德學行,有聞于時,其發為著述,見諸踐履,已顯顯在人,流傳不泯。而其忠誠許國,惠利及民,則有遺愛之碑,德政之頌”,這并非一味的私阿之言,而是當時社會的定評。在學術上,宋理宗一再贊揚他,“《易》學要須兼通天人,卿史學如此,經學又如此”,“卿向來學優則仕,今乃仕優則學,朕得人矣”,“公經學文章,雖士林中亦罕有之”。[8]他天資俊邁,識見高超,精研儒家性命之說,所發議論,在當時學界具有重要影響;其所著《易說》二卷,明白簡易,朱熹“一見嘆賞,以為擴先儒之未明”。[9]其短暫的一生著書滿家,除上述《易說》二卷外,還“嘗即國史所載,深求藝祖開創之微意,為書十四卷,曰《皇朝開基要覽》;又為《皇朝圣政類編》,不幸寢疾,僅成數十卷;其他如《南北攻守類考》《晉載記年表》皆行于時;又有《論語說》《鐃歌鼓吹曲》《祝堯文》等詩文六十卷,號《恕齋類稿》,藏于家”。[10]趙汝備壙記稱其父“清苦力學,多所著述”,所言真實不虛。凡此足可見其在學術研究和詩文創作上的精湛造詣。

關于趙善譽的家世生平,宋樓鑰《朝奉郎主管云臺觀趙公墓志銘》(下簡稱趙善譽墓志)已述之甚詳。該墓志足有三千字,是真正的趙善譽墓志,而上揭的宋趙善譽壙志嚴格來說不是墓志,而只是壙志。壙志一般文字比較簡略,只是粗記志主歲月行履而已,多為志主子孫所撰。這方壙志可以說是樓鑰所作墓志銘的精簡版。據趙善譽壙志,趙善譽是宋太宗趙匡義七世孫,商王趙元份六世孫,曾祖是嘉國公趙仲暹,祖父是諸使副使趙士迨,父親是贈通直郎趙不晦。由于宗室成員繁衍過快,從總體上來說,宗室成員所能獲得的名器禮數是隨著輩分的降低而逐漸減少的,只有極個別出類拔萃或因緣際會者才能脫穎而出,獲取優渥的名器禮數。比如趙善譽曾祖趙仲暹生前還能做到夔州觀察使,死后獲贈開府儀同三司、少傅、嘉國公,而祖父趙士迨也官至諸使副使,但其父趙不晦生前就只獲得武職散階忠翊郎,死后改贈文職散階通直郎的待遇,而實際差遣則完全沒有,可謂毫無表見,實際上與編戶齊民相去幾希了。但是趙善譽與靠恩蔭起家的一般宗室不同,他靠科舉改變了一生。他生于紹興十三年(癸亥,1143),卒于淳熙十六年(己酉,1189),享年不永,只有47歲,但他在乾道五年(己丑,1169)就以禮部試第一擢第,時年27歲,從此踏入仕途。此后短短二十年間揚歷中外,從基層昌國縣主簿屢遷至提舉荊湖北路常平茶鹽公事、潼川府路提點刑獄這樣的監司官,趙汝備壙記稱其父“受知阜陵(即宋孝宗),驟歷監司”,當是實錄。在宋代冗官泛濫、晉升異常困難的歷史背景下,只活了47歲的趙善譽能做到這個程度,也算是錚錚佼佼之人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康县| 灵台县| 花莲县| 垫江县| 腾冲县| 营口市| 达尔| 碌曲县| 武邑县| 上虞市| 杭州市| 九龙城区| 五常市| 隆化县| 阿尔山市| 麻江县| 开鲁县| 安仁县| 三台县| 平定县| 漠河县| 辉南县| 偃师市| 无棣县| 金昌市| 日照市| 台中县| 宿州市| 许昌市| 扎囊县| 孝感市| 易门县| 青冈县| 新竹市| 新昌县| 海晏县| 奉贤区| 延安市| 庆阳市| 旬阳县| 灌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