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龍江新聞傳播史研究(1901—1949)
- 李群
- 5697字
- 2021-10-11 18:40:56
第一節 清末黑龍江經濟社會的發展變遷與新聞傳播業的興起
東北三省新聞傳播的歷史,與我國中原地區有比較緊密的聯系。據史書記載:早在西漢年代,漢字就傳到荒漠的東北大地,當為東北有“文字新聞”之開始。7 世紀,渤海國被稱為海東盛國,在仿唐朝長安而建的渤海上京龍泉府(今黑龍江寧安市東京城鎮),即用漢字賦詩撰文,并發布“昭告天下”的詔書。12世紀初,金代女真打敗遼契丹時,曾用契丹文書寫“露布”[1],飛馬巡游山林,勸告流民還鄉。
金兵攻打北宋的捷報,同時用漢字與金文張貼于鬧市,有時還繪有所俘宋軍將領的頭像。金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哈爾濱市阿城區)雕版印刷的水平,當時可與南宋京城媲美。明清之際,“塘報”頻傳[2],至今仍不難尋覓。
清王朝建都北京后,將東北作為“龍興之地”,從17 世紀中期實行封禁政策,嚴重地限制了新聞傳播活動的發展,以致在19 世紀末當周邊的朝鮮與俄國遠東都出版了報紙,東南沿海、中原內地都已經興起以倡導維新變法的國人第一次辦報高潮的時候,東北國人仍然多“不知報紙為何物”。最先在東北面世的近代報刊,是日俄兩國入侵者創辦的鼓吹侵占東北的輿論工具。開黑龍江地區近代新聞事業先河的,是隨著中東鐵路修建,一批俄國報刊的創刊。至辛亥革命時止,總計有40 多家(其中俄文21 家、日文14 家、中文3 家、蒙古文2家)報刊。[3]
一 中東鐵路的修建與黑龍江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演變
19世紀至20世紀初期。隨著鴉片戰爭后清王朝的衰落,中國當時正處于內憂外患的水深火熱中,各帝國主義國家正在試圖瓜分中國,國內各地農民起義此起彼伏,使這個腐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到了崩潰的邊緣。沙皇尼古拉一世決心趁此機會實現約兩百年以來歷代沙皇夢寐以求的目標,即侵占我國的黑龍江地區并在東方獲得出海口。[4] 1861年俄國進行農奴制改革后,解放了大量農奴,使他們成為自由人,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隨之,沙俄也開始加緊從西伯利亞向中國東北侵略擴張的步伐。
在中東鐵路修建之前,沙俄就已經對東北的邊境地區進行了剝削掠奪。俄國常常以高出常價的價格出售本國商品,沙俄向東北地區銷售的棉毛織品和金屬制品大都不納稅,但對出口的中國商品卻課以重稅。到19世紀90年代,中國商品被征稅率相當于該商品價值的33%—100%,甚至更高。[5] 在商貿上瘋狂剝削中國并沒有滿足沙俄的欲望,他們還大肆掠奪東北的森林資源、礦產資源,對當地的自然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
在19世紀中后期,通過與清政府簽訂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沙俄獲取了中國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當時的沙俄打算修建一條從莫斯科直接到達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的西伯利亞鐵路,用以鞏固這片領土。沙俄認為,如果這條鐵路竣工,則會為沙俄在亞洲的艦隊和軍隊源源不斷地輸送給養,從而保證沙俄在遠東的軍事地位,一方面達到穩固侵占中國東北以及侵占朝鮮半島的計劃;另一方面還可以牽制日本帝國主義的勢力。西伯利亞鐵路在修建到后半段的時候遇到了問題,由于氣候、地形等因素,鐵路不能按照原計劃修建,所以需要向南,從中國境內取道最終到達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從節省經費和戰略地位等方面考慮這都是一個最佳的選擇。
1840年后,鴉片戰爭的失敗使清廷已無力抵御西方列強的侵略,國內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爆發了太平天國等農民起義運動。腐朽的清王朝為了鎮壓人民革命,維護其封建統治,對外國侵略者只能妥協退讓。[6]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后,帝國主義國家掀起了一場瓜分中國的狂潮,清政府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地賠款,遼東半島成為日本帝國主義的勢力范圍。沙俄看到自身利益受到威脅,打算與清政府交涉,而清政府的權力中心慈禧、李鴻章等人妄圖利用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來維護自身統治,只能讓沙俄在這片曾經是清朝“龍脈”的寶地上大興土木。沙俄財政大臣維特說:“在同李鴻章會見時,我堅稱我們幫了中國不少的忙。我使他確信,我們既然宣布了中國領土完整的原則,則在將來,我們也要遵守這一原則。但是為求能夠維持這一原則,我們必須要有一個在緊張情況下能給中國以軍事援助的地位。為了維持中華帝國的領土完整,是有必要修一條穿過蒙古和滿洲北部,通到海參崴的鐵路。”[7] 正是由于沙俄的威逼利誘,對利用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來實現和平抱有幻想的清政府選擇接受這一提議。
西伯利亞鐵路后半段在中國境內,西起滿洲里東至綏芬河的“中東鐵路”籌劃開建了。從1897年到1903年,中東鐵路建成。中東鐵路促成了哈爾濱的發展,使其成為北滿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東北地區地大物博,在中東鐵路建成以前主要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隨著中東鐵路的修建,哈爾濱一躍成為東北地區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大量資本涌入哈爾濱,銀行、商鋪迅速建立起來,哈爾濱得到了迅速發展。1897年至十月革命前,大量俄國人涌入哈爾濱,哈爾濱的俄國人比中國人還要多,客觀上加速了哈爾濱及周邊城市的城市化進程。在基礎設施完善后,哈爾濱吸引了萬千中外投資者辦廠經商,刺激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1907年哈爾濱交易所成立,當年《中俄北滿稅關章程》頒布,為哈爾濱地區商品經濟帶來了政治保障。一時間哈爾濱外資洋行如雨后春筍般興起,不斷從哈爾濱輸出北滿農產品,年進出口總額占當時北滿進出口總額的50%。1898年7月,華俄道勝銀行哈爾濱分行在今天香坊區安埠街附近成立,是中國東北地區出現最早的一家外國銀行,哈爾濱近代金融業由其開端。哈爾濱的銀行包括官辦銀行9家,外埠在哈爾濱設立民營銀行分號11家,本埠民營銀行18家,外資銀行34家。[8] 這些中外銀行不僅與國內有著金融業務往來,而且與國外金融中心聯系也頗為密切。伴隨著1897年中東鐵路的修建、經濟的繁榮,哈爾濱迎來高速發展時期,人口數量激增,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哈爾濱城市興起至今僅有一百一十余年的歷史,在清朝時期是一個小漁村,僅僅用了半個世紀,就從無到有成為中國東北地區的金融之都和蜚聲國際的大都市。
19世紀末20世紀初,雖然外國的文化已經傳入了中國,但清朝政府閉關鎖國,當時的東北地區思想更是封閉,文化程度和思想意識較上海和北京等一些城市有很大差距。據資料記載,當時哈爾濱的小學初中文化水平的人口僅占26%。而且隨著殖民化進程的不斷加深,哈爾濱原有的居民社會生活受到歐洲文化的沖擊,人口的流動帶來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文化生活。同時,中東鐵路的開通使歐洲文化傳入哈爾濱,為哈爾濱帶來了建筑、繪畫等西方藝術。哈爾濱兼容并蓄、中西合璧的城市文化由此開始形成。
隨著哈爾濱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信息的交流成為人們普遍的需求,哈爾濱的報業發展迎來了春天。1901年俄國人帕·羅文斯基創辦了哈爾濱第一家近代民辦俄文報紙《哈爾濱每日電訊廣告報》。到1922年,哈爾濱俄僑人口累計達15.5萬人,報刊多達60 多家。[9] 起初民辦報紙的創辦是為了滿足俄僑之間信息交流、了解商情的需求,同時也滿足了他們熱切希望了解祖國消息的需求。
二 近代新聞業的產生
當外來文化傳入中國時,中國總是處在十分被動的位置。18 世紀以后,西方國家的科學技術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中國則停滯不前。清政府為了遏制西方殖民勢力的入侵,采取閉關自守的政策,禁止傳教,嚴格抑制通商,致使中外文化交流隔絕,阻礙了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傳入中國,其結果只能使中國越來越落后。當閉關政策被打破時,中西文化交流得以恢復。[10]《遠東報》等在華外報,客觀上促進中外文化交流,但本質上是服務于侵略者的,都充當著侵略者的喉舌,為了其對外擴張侵略服務。
1905年日俄戰爭結束后,日本和俄羅斯成為帝國主義實際上控制東北的兩大主要勢力,北滿由俄國掌控,南滿由日本掌控。兩國都希望利用報刊宣傳自己的思想,讓報刊成為本國對外侵略擴張的喉舌,辦報成了兩國對華侵略擴張的需要。這時俄報作為其宣傳的陣地出現,一方面為本國侵略擴張辯護;另一方面為了遏制在東北的日本帝國主義勢力。由于日俄兩國都想從東北獲得更大的利益,因此就存在多方面的交鋒,報刊輿論界就是其中重要戰場。從北京的《燕都報》到東北地區的《關東報》和《盛京報》,沙俄侵略者在日俄戰爭前就開始了其辦報活動,但在與日本的報業交鋒中屢戰屢敗。直到1906年3月4日,俄國中東鐵路管理局在哈爾濱創辦了中文《遠東報》,在中文報紙方面,俄國才真正在北滿地區形成了對日本的優勢。俄國的中文報紙在內政外交方面,都顯示了鮮明的反日、排日立場,因此對日本一側形成了巨大的壓力。[11]
俄報是為沙俄對中國東北的政治、經濟侵略服務的,堅決地維護沙俄本國的經濟政治利益。《遠東報》的社論寫作由深受俄國人信任的中國人顧植、楊凱等人負責,從其言論取向上看,不忤逆中國民意,但在涉及俄國利益上,堅決捍衛俄國的侵略利益。[12] 沙俄在中國東北創辦報刊的另一個重要的因素便是文化因素。不同于《察世俗每月統記傳》的目的是來華傳教,《遠東報》在文化因素方面的目的相對赤裸,那就是為沙俄侵略東北造勢,用輿論來為侵華辯護。
《遠東報》由史弼臣創辦于1906年3月14日,至1921年3月1日停刊。史弼臣深受俄國統治者的信任,中東鐵路公司每年撥款17 萬盧布作為辦報經費。《遠東報》成為俄國統治者在遠東推行擴張政策的喉舌。《遠東報》的創辦,擴大了俄國殖民文化滲透,力求從文化心理層面上征服東北人民,進而占領東北。
清末民初,哈爾濱近代報刊開始出現,并有較快發展,起初多為俄國人創辦。《遠東報》的創辦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雖然《遠東報》根本上是為沙俄侵略者服務,但是客觀上促進了哈爾濱新聞事業的發展。對此本章第二節將作詳細介紹。與此同時,進步人士創辦的報刊相繼出現,馬克思主義思想開始在哈爾濱傳播。沙俄反動勢力出于鞏固殖民地的需要,哈爾濱當局為防止進步思想的傳播,聯合扼殺進步報刊,哈爾濱報刊業處于白色恐怖籠罩之下。
黑龍江地區最早創刊的報紙概況見表1-1。[13]
表1-120世紀初黑龍江報刊一覽表

表1-120世紀初黑龍江報刊一覽表續表

上述的29 種報紙,其在規模上有的發行量很大、辦刊時間較長,有的僅區區百份且很快停刊;其在性質上有的是官辦,有的是私營,不同派別的報紙亦有所在;其在內容上既有鼓吹擴張,為殖民主義行徑辯護的,也有宣揚民主、主張工農革命的,亦有抨擊時弊、暴露社會陰暗面的,還有怒斥殖民侵略、倡導維護國家主權的。總之,清末黑龍江區域的報業,處在一個興盛繁雜、良莠并存的局面,但其作為新興媒體在文化上也起到一定進步作用。
清末黑龍江區域的報紙,處于各種輿論競相爭鳴的歷史年代,有力地促進了該地文化事業的發展。總的來說,黑龍江區域報刊業的出現是歷史進步的結果,對于開啟民智、促進社會文明轉型也是有益的。
此期間在哈爾濱的俄僑文化人成立了一些研究機構,如“哈爾濱俄國皇家東方學會”(又稱“東方研究會”“東亞研究會”,簡稱“OPO”)、“民眾滿洲學會”及官方成立的“中東鐵路經濟調查處”等。這些機構為了發表研究成果,當時都創辦了一些較有影響的刊物,如由“哈爾濱俄國皇家東方學會”創辦的《東省研究會會刊、歷史——人類學分部》《哈爾濱自然科學與人種學匯編》《哈爾濱地方志博物館會報》等均屬此類。而由“中東鐵路經濟調查處”經過前期調查于民國初年出版的《黑龍江》一書,則更是將中東鐵路西部沿線28 縣的沿革、地理、行政、交通、人口、面積、經濟價值、借地關系、地價、農產、礦產、畜產、金融輸入輸出等方面的內容“盡述其詳”[14]。
中東鐵路的新聞媒體在客觀上也傳播了新的文化、知識。如在《遠東報》的報道與廣告中,有對傳話器、飛行器、電鈴、電報、照相機、輪船、火車、自行車、氫氣球、顯微鏡、揚聲筒、紡紗機、織布機、拖拉機、打樁機、印刷機等西方科學技術產品的介紹,這對國人了解西方、學習西方是有積極意義的。又如,“中東鐵路經濟調查處”對黑龍江西部28縣進行的社會調查,是當時國人根本無法辦到的。再如“哈爾濱俄國皇家東方學會”出版的《東省文物研究會會刊》,其中的一些考古史料數據至今仍為人們所使用。諸如此類的刊物還有不少,可見中東鐵路的修筑及后來的開埠通商,對文化事業發展的客觀影響是多面的。正是在這種“外力”與清末新政“內力”的合力作用下,才使黑龍江區域文化跨出了封閉的世界而步入現代社會。
無論中東鐵路的修建給哈爾濱還是東北帶來多大的經濟收益,本質還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手段。列寧在1900年12月《火星報》創刊號上發表的《中國的戰爭》一文中批評道:“歐洲資本家的貪婪的魔掌現在已經伸向中國了。俄國政府恐怕是最先伸出魔掌的,但是它現在卻揚言自己毫無私心。它‘毫無私心地’占領了中國旅順口,并且在俄軍隊的保護下開始在滿洲修筑鐵路。”“幾年以前,它毫無私心地侵占了旅順口,現在又毫無私心地侵占了滿洲,毫無私心地把大批包工頭、工程師和軍官集結在與俄國接壤的中國地區,不得不引起以溫順出名的中國人的憤怒。在修筑中東鐵路時,每天只付給中國工人十戈比的生活費,這難道還不是俄國毫無私心的表現么?”[15] 無論怎樣,中東鐵路從開通開始是一直服務于沙俄侵略者的。
東北的國人報刊,是在日俄戰爭之后清王朝宣布對東北實行新政才開始陸續創辦的。首先是三省官署衙門的官報,同時有同盟會員在各地的革命報刊,以及一些私營的民辦報紙,至辛亥革命時止,先后出版的報刊總計50多家。[16]
近代東北國人新聞事業的產生與發展又是東北亞國際斗爭的產物。日俄戰爭后,兩國以長春為界將東北劃分為南滿與北滿,沙俄把其原來在南滿地區的一切特權轉讓給日本,退而著力經營北滿。在其勢力范圍內建立了獨立于我國地方政府之外的新聞傳播系統,并向日方滲透。俄文報紙的興起使哈爾濱人民了解到報紙的重要性,刺激了國人報業出現,同時激起了國人報業反抗外來侵略的情緒。20世紀初,沙俄在中國華北、東北地區創辦中文報刊,與日本逐鹿東北報壇,拉攏人心,麻痹中國人民思想。他們辦報是“為了更直接地在中國人民當中,進行欺騙性和麻醉性的宣傳,以消滅中國人民的偉大的愛國心和革命性”[17]。面對沙俄的文化滲透,一些知識分子和有識之士,為宣揚國人輿論、抵制《遠東報》的文化侵略,開始創辦報紙。1907年7月19日創辦的中文報紙《東方曉報》,成為近代哈爾濱第一份中國人自主創辦的民辦報紙,《東方曉報》的創辦成為哈爾濱中國人辦報的開端,也是哈爾濱人民反帝反侵略意識的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