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制造企業全球生產網絡構建式成長研究
- 蒙丹 姚書杰
- 5字
- 2021-10-11 18:20:08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問題提出
20世紀中后期,技術與制度的共同推動使企業成長的外部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隨著交通、通信技術的發展,技術更新與信息傳播的速度不斷加快,市場競爭的范圍不斷擴大。同時,開放與自由貿易制度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支持。這從客觀上促進了全球競爭的加劇,企業不光要面對國內的競爭對手,還要挑戰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隨著消費者對個性化產品的需求和產品更高性價比的要求,從20世紀80年代起,產品競爭優勢已由20世紀60年代的生產成本、20世紀70年代的產品質量發展為成本、質量與速度的全面競爭優勢。企業必須在較短的時間內對市場需求做出快速反應,并且以較低的成本和較高的質量供給產品才能在競爭中勝出。巨大的競爭壓力迫使制造企業加快研發速度和技術更新速度以保持技術的領先性,通過制造模式的改進來獲得低成本、高質量和快速市場響應的供給能力,這種改變推動了全球生產網絡(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GPNs)的形成。
為了應對全方位競爭的要求,一些覺悟較早的發達國家跨國公司主要從兩個方面調整了自己的競爭戰略:一是分拆價值鏈,以更加細致的專業分工,將產品價值創造活動交由具有特定價值環節資源和能力比較優勢的合作伙伴完成。二是改變競爭方式,用更加開放的思想和合作競爭的思維,吸收一切可以推動自身競爭力提高的經濟主體,包括政府、消費者等非企業主體,甚至自己的競爭對手共同參與價值創造,以競合的思想代替傳統的競爭思維。這些戰略調整導致了分工形式由產業間、產業內分工發展為產品內分工,同一產品的生產也由企業內部門分工發展到全球范圍的企業間分工。為了將全球范圍內與價值創造活動相關的各類型經濟主體組織起來,跨國公司的生產組織形式向GPNs演變,網絡組織逐漸發展為介于層級與市場之間的一種重要的組織形式。這種以價值鏈垂直分解、全球范圍企業間價值鏈分工、多元經濟主體共同創造價值和企業間網絡合作關系為主要特征的GPNs成為新的競爭環境下最具競爭力的生產組織模式,成為先進制造企業塑造和維持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
在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的推動下,GPNs迅速向全球拓展,越來越多發展中國家本土企業被納入全球生產體系,成為發達國家跨國公司GPNs中的一個個價值創造節點。這種參與給發展中國家制造企業的成長帶來了巨大的推動力,“二戰”后迅速崛起的“四小龍”以及21世紀快速發展成長起來的新興工業化國家的制造業都得益于GPNs的發展。但另一方面,GPNs的嵌入也給發展中國家的制造業發展帶來了問題,在自身資源能力可替代性較強,對網絡領導企業的資源能力又存在較強依賴的情況下,長期作為被動嵌入者參與GPNs的后發企業的行為主動性受到影響,長期發展和持續升級成為一種不確定事件。當韓國、新加坡、中國臺灣等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制造企業不同程度地獲得了價值鏈提升[1]的同時,墨西哥、巴西、泰國等國家卻逐漸走入價值鏈低端鎖定,菲律賓、越南、巴基斯坦等國家不斷陷入“網絡陷阱”,GPNs對發展中國家制造企業成長影響的雙面性日益顯現。
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制造企業在GPNs中成長的表現同樣喜憂參半。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在對外開放、吸引外資和鼓勵加工貿易等政策的引導下,我國制造業快速參與到GPNs的分工體系中,并且廣度和深度不斷提高。通過承接來自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經濟體的大供應商、大品牌商的生產訂單,利用網絡內知識轉移和溢出,我國制造企業的生產能力、技術水平獲得了大幅提高。從初期主要承接傳統產品制造到后來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例不斷增加,從勞動密集型的加工組裝逐步延伸到技術密集型的零部件生產與研發設計,“中國制造”已經成為GPNs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與此同時,中國制造的隱憂也不斷凸顯。隨著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價格上升,東部沿海大批從事加工貿易的中小企業的制造優勢不斷下降。長期依賴大購買商和大供應商的訂單,習慣于按圖紙和技術參數生產使我國的代工企業缺乏必要的市場開拓和創新能力,對所嵌入的GPNs的領導企業有較強的依賴性,這極大地限制了我國企業升級,中國制造面臨低端鎖定和“網絡陷阱”的困境。當我國不少制造企業掙扎在GPNs的邊緣,受困于領導企業的利益擠占和訂單轉移,面臨接訂單是找死,不接訂單是等死的兩難選擇時,華為、萬向等一批本土制造商卻成功實現了企業升級。面對激烈的全球競爭,這些本土制造商從最初幾乎沒有市場競爭優勢和自主創新能力的GPNs邊緣企業,成長為擁有全球市場競爭力和相當自主創新能力的行業領先企業。這促使我們思索:同樣面對全球化和網絡化的發展環境,何以產生了如此迥異的結果?那些成功企業如何能夠實現持續成長?中國先進制造之路該如何走?
作為社會財富最重要的創造者和國家經濟實力的代表,企業成長與國家、地區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因此從來都是理論關注的熱點。在不同歷史時期,面對不同技術條件、制度環境和競爭壓力,成功的企業總在尋求適應環境的最佳成長方式,各學科的學者也在努力從不同視角探索成功企業的成長模式。總體來看,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前,對企業成長模式的研究都聚焦于科層化組織的單個企業,20世紀80年代以后,從網絡化組織的視角尋求企業成長源泉的理論不斷興起,逐漸成為當代企業成長理論的主流。
在傳統的企業成長模式理論中,不論是強調企業內部資源和能力的內生成長模式還是主張外部整合的并購式成長模式,都是在一個有形的企業邊界內討論企業成長的。到了20世紀80年代,隨著網絡組織的發展,這些傳統的企業成長理論開始受到挑戰。人們越來越意識到一種更具競爭性的企業成長動力源自企業與其他不同形式的行為主體之間的聯系,這些聯系使企業獲得了跨越有形邊界的競爭優勢。現實環境對傳統理論的挑戰引發了各學科對建立新的產業組織與經濟發展范式——生產網絡范式的探討。[2]在網絡化范式下,企業間及企業與其他非企業組織通過各種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方式建立網絡關系,以網絡合作的形式實現在特定地理范圍內的資源獲取和資源共享,這種網絡化的成長方式成為企業在復雜的全球化商業環境下一種重要的發展方式和策略。[3]隨著越來越多各種形式的企業聯盟的出現,從網絡視角探尋企業成長動力機制、實現手段的網絡化成長理論開始盛行。Jarillo認為,借助網絡伙伴的力量來應對競爭的挑戰正在成為一些大型制造公司的戰略選擇;[4]Yeung認為,生產網絡是跨國公司在不同領域和不同地理空間開展生產經營活動時所依賴的組織形式與流程;[5]Small(2007)認為,先進的跨國制造公司利用價值網絡來增強自己的競爭優勢。盡管目前尚未形成網絡化成長模式的統一界定,但相關理論都表明了這是一種不同于以往企業成長模式的新的企業成長戰略。它強調企業跨越有形的組織邊界去尋求成長動力和競爭優勢,以組織或嵌入GPNs的方式來推動企業成長。
在網絡化成長理論中,傳統的企業成長理論和新的企業成長觀點被綜合起來,國內外學者廣泛運用資源基礎、國際分工、產業組織、社會網絡等理論,對GPNs的形成和結構特征進行了研究,從戰略資產獲取[6]、網絡關系建立[7]等不同角度展現了跨國公司的GPNs構建活動,討論了GPNs構建作為一種新的企業發展戰略如何更好地幫助跨國公司整合全球資源以應對技術與市場變化下的全球競爭。相關研究認為,更廣闊的全球發展和更廣泛的網絡合作提供了企業內部能力發展的新動力[8]和外部經濟的新源泉[9][10][11],是一種更優的企業成長模式。世界先進制造企業正通過構建全球價值網絡,利用網絡伙伴的力量構筑競爭優勢。[12][13]以Gereffi等為代表的一批學者指出,當跨國公司重新布局全球價值鏈時,發展中國家制造企業被卷入到GPNs中,它們在網絡領導者的知識轉移、溢出和督促下實現了升級。[14]我國學者也從這一視角討論了我國本土企業的成長問題。[15][16][17][18]
針對發展中國家本土制造企業在GPNs中的升級困境,學者也展開了大量研究。但總體來看大部分研究都仍停留于將后發企業置于GPNs參與節點的視角(我們稱為嵌入視角)。然而正如我們看到的,華為、萬向等企業的成功升級并不是在特定GPNs中以網絡節點的身份實現的,而是作為GPNs的自主構建者,像發達國家跨國公司那樣,通過組織自己的全球生產體系實現的。對此,劉志彪和張杰[19]、毛蘊詩等[20]、李放和林漢川等[21]一批學者提出了要培育中國的跨國公司,推動中國制造企業實現由融入GPNs到構建自主全球生產體系轉變。但目前這方面的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成熟的理論觀點還未形成。隨著越來越多發展中國家后發企業開始探索自主GPNs的建設,這方面的研究將成為今后一個階段企業成長理論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
當企業成長理論經歷了從有形邊界的單個企業到無形邊界的網絡組織的視角轉變,當對發展中國家后發企業的成長模式的討論正由網絡嵌入視角向網絡構建視角轉變,從我國本土企業的實踐出發討論其如何通過GPNs構建來推動企業成長無疑是對企業成長理論發展的很好回應。在新的競爭環境下探尋當代先進制造企業成長之道,明確具有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技術與先進制造模式是如何通過GPNs構建之路形成的,對推動我國先進制造企業成長,并帶領中國制造實現成功轉型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我國制造企業成長的實踐需要以及理論研究的不足,本書將主要圍繞以下問題展開:
(1)在GPNs競爭環境下,我國先進制造企業都采取了哪些自主GPNs構建活動?形成了哪些典型的GPNs構建式成長模式?
(2)不同的自主GPNs構建式成長模式的特點是什么?成長機制如何?
(3)我國先進制造企業是如何構建自主GPNs?并以此推動企業成長的,也即不同的GPNs構建式成長模式的成長路徑是什么?
(4)我國先進制造企業的GPNs構建式成長模式都存在哪些不足或局限?
(5)從企業的角度、從政府的角度可以和應該采取哪些措施,推動我國先進制造企業構建自己的GPNs來實現成長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