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合作研發的相關研究

從20世紀初熊彼特提出創新的概念以來,創新逐漸成為重要的研究領域。但當時創新主要集中在企業內部,比如AT&T的貝爾實驗室、施樂的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等,這些實驗室在當時為企業創造了許多新技術。到80年代,企業逐漸意識到外部資源對企業創新的重要性,開始與外部組織進行合作。合作研發常以合作伙伴的共同利益和風險分擔為前提,進行資源共享或優勢互補,并有明確的合作目標、期限和規則,要求合作各方在技術創新的全過程或某些環節共同投入、共同參與、共享成果、共擔風險。高效率的技術創新不僅能幫助企業創造持續競爭力,快速搶占新興市場,獲得稀缺性資源,而且在消費市場上憑借產品的性能與價值的提升,獲得更高的品牌認知度和市場份額。

國內外學者對于合作研發內涵的界定并不完全一致。發達國家對企業在產品市場上的壟斷和共謀勾結行為有嚴格的限制,鼓勵企業進行研發合作,因而國外的研究中主要采用合作研發(R&D Cooperation)、合作研究(Cooperative Research)、技術聯盟(Technical Alliance)、研究伙伴(Research Partnership)的概念。而我國普遍使用合作創新這一概念。同樣,對合作研發的界定在學術界沒有統一的結論,各國學者根據研究的角度和目的不同,對合作研發進行了不同的界定,見表2-1。

表2-1 不同學者對合作研發的界定

合作研發的企業組織形式有多種,常用的合作研發組織模式類型可歸納為:股權合作研發組織,主要指合資研究企業(Research Joint Venture, RJV),目標是聯合利潤最大化;對外委托型,主要形式有研發招標和研發外包;其他非股權型組織方式,主要包括交叉許可協議(Cross Licensing Agreement)、研發聯盟(R&D Alliance)等(武丹和郁義鴻,2006)。本章主要考慮了企業研發技術外包和研發合作聯盟兩種形式,主要范疇是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間的創新研發合作,因此接下來將從供應鏈合作模式、供應商參與合作創新以及低碳研發合作三個方面進行分述。

一 供應鏈合作研發模式

從供應鏈角度分析合作研發模式,即橫向合作研發(Horizontal R&D Cooperation)和縱向合作研發(Vertaical R&D Cooperation)兩種模式。其中,橫向合作研發指企業與其競爭對手的合作研發。D'Aspremont和Jacquemin(1988)提出了橫向合作研發理論的框架基礎,研究了企業同質情況下的雙寡頭兩階段競爭模型(AJ 模型),討論了三種研發策略對研發效果、企業利潤和社會福利等的影響,分析和總結了技術溢出率的變化對研發結果的影響。AJ模型給出了橫向合作研發理論的框架基礎,然而該模型僅討論了子博弈完美均衡結果,忽略了很多影響企業合作研發的重要因素。Kamien 和 Zang(2000)以AJ模型為基礎,對同行企業間的合作研發模型進行了重大改進,提出了“有效研發成果”的概念。他們認為,企業的研究成果不僅包括自己的研發成果,還包括對手溢出的研發成果,通過建立三階段寡頭競爭模型,討論了技術溢出水平對企業技術研發策略、研發路徑以及利潤的影響。

考慮到創新研發存在的不確定性,孫彩虹等(2009)通過建立半合作創新模式下的不對稱雙寡頭博弈模型,探討了不對稱性(包括初始成本、創新率、溢出水平)對企業的研發投入、產量、利潤以及社會福利水平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具有初始成本優勢企業的研發投入、產量和利潤較高,而具有創新率優勢的企業的研發投入和產量較高,但利潤大小與溢出水平有關。

隨著供應鏈之間的競爭激勵,許多實證研究發現供應鏈上下游企業之間的縱向合作對研發創新有重要作用。Banerjee和Lin(2001)首次提出了縱向 RJV 模型,研究了在一個上游企業和多個下游企業組成的縱向產業體系中,在上游企業聯合下游企業組建 RJV 策略的情況下不同的成本分擔方式對 RJV 規模和社會福利的影響。此外,劉志迎、李芹芹(2012)基于一個上游供應商和一個下游生產商的兩層產業結構,分析比較了下游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時雙方在合作創新和非合作創新博弈下的選擇策略及利潤函數。研究結果表明,合作創新是一種雙贏的策略,同時也使產業鏈系統達到有效帕累托最優。

在雙寡頭競爭的背景下,Ishii(2004)建立了由兩個上游供應商和兩個下游生產商構成的雙寡頭合作研發模型,在假設存在橫向和縱向技術溢出效應的條件下,研究了縱向 RJV 對技術研發的影響。結果顯示,在溢出水平較低的情況下,縱向研發卡特爾比非合作研發行為能帶來更高的社會福利。與Ishii關注供應鏈整體利潤和社會福利不同,Ge等(2014)從單個企業的角度分析了增加知識溢出對企業利潤的影響,其研究發現在先進行知識溢出再進行卡特爾合作的方式下企業能獲得更多利潤。

陳宇科等(2010)進一步探討了當上游企業的研發成本分擔比例一定時,成員企業的聯盟策略,研究發現合作聯盟策略可以提高合作創新聯盟企業的利潤,而且下游非成員企業也會從中受益。鄒艷等(2011)研究了三級供應鏈中,中游企業的技術研發策略對技術研發效果和整個產業鏈體系利潤函數的影響。結果表明,中游企業的研發活動能夠增加供應鏈上各級企業的利潤,同時,相對于獨立研發策略,中游企業的合作研發策略,可以獲得更優的研發效果以及更高的供應鏈利潤。

二 供應商參與的創新研發

在縱向研發合作中供應商參與合作創新的研究逐漸引起學者的關注,Tsai和Hsieh(2009)的研究表明,與下游企業的聯合可以使企業直接受益于快速的市場消費者需求信息獲取,Bendoly 等(2012)得出相似的研究結果,認為同上游供應商進行合作創新,可以幫助企業獲取高質量的原材料并降低生產成本。

供應商參與合作創新主要有以下三種形式(葉飛等,2006)。

(1)外包模式(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 OEM):由生產商提出產品設計方案,然后根據實際開發情況的需要將一部分生產任務交給供應商。這種情況下的合作供應商和生產商之間的交互程度較低,合作契約只對產品外觀、質量、交貨日期等進行規定,供應商不會參與到產品的開發過程。

(2)輔助模式(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 ODM):供應商會通過自身對技術層面、市場需求層面的了解,向生產商提供意見和建議,幫助生產商更高質量地完成新產品開發。

(3)聯盟模式(Original Brand Manufacuture, OBM):供應商和生產商形成合作同盟,一般在產品概念階段就參與,通常是一些關鍵部件或系統的開發。供應商參與產品開發和設計,共同分享信息和知識,在新產品推向市場之后仍繼續保持合作關系。這種模式下雙方的交互程度最高。

在供應商參與研發合作的利潤分配方面,Gupta 和 Weerawat (2006)對由供應商和生產商組成的二級供應鏈的協作問題進行了研究,二者協商確定收益分配比例,從而決策其投入水平。和Bilgic(2007)在兩階段的無線通信供應鏈系統中,提出根據合作成員的技術投入比例分配收益,并得到了Nash均衡解。

在考慮合作研發雙邊投資方面,Gilbert和Cvsa(2003)研究了生產商通過一個價格承諾機制激勵供應商進行研發投入的情況。在對投資激勵的進一步研究中,Plambech 和 Taylor(2007)假設在一個企業和一個供應商的研發合作中,企業對創新研發進行投資,而供應商對生產能力進行投資,由于在它們的模型里供應數量是可以被證實的,不存在不確定性風險,因此承諾數量機制可以保證一階最優產出。此后,Taylor和Plambech(2007)又對比了價格承諾和價格—數量聯合承諾機制,研究發現當生產成本較低時,買方應選擇承諾采購數量而不是單一的價格承諾,相反,生產成本較高時,買方只需承諾單位商品的采購價格。研發合作使得供應商和生產商關注各自的研發優勢,卻忽略了技術不確定性對公司決策的影響。

三 低碳合作研發

在低碳背景下,各國政府及企業積極探討減排的解決方案,已有12個國家和地區立法,要求其企業實現碳標簽制度。通過低碳產品認證,消費者能夠放心選擇購買,從而推動企業提高減排技術,開發低碳創新產品。Schultz 和 Willianson(2005)針對不同企業討論了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相關政策以及氣候變化對企業決策的直接潛在影響。盡管他們的研究指出了碳減排對企業競爭的重要性,但并沒有具體研究如何在企業決策和運營中考慮碳排放問題。

在對當前供應鏈管理研究現狀進行綜述的基礎上,陳劍(2012)指出低碳時代供應鏈管理值得重點關注的幾個方向,其中包括引入碳交易市場的供應鏈運作優化以及低碳供應鏈上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協調與優化等。Banjaafar等(2013)在不同的碳排放限制政策下,以成本最小化為目標,探究了供應鏈企業間聯合減排對成員間運營成本和碳排放的影響,并且提出激勵合作減排的策略。

實踐中企業的低碳研發會影響到市場需求,具有低碳偏好的消費者更愿意購買低碳產品。Laroche等(2001)的研究表明,隨著環保意識的增強,消費者愿意為環保產品支付更高的價格。Plambeck(2012)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公司自愿披露產品碳排放信息能增加消費者信任和市場份額。Du等(2013)在考慮公平偏好和社會總福利的情景下,通過建立供應鏈上下游的博弈過程,研究了政府制定的碳排放限制政策對排放權的供應方和需求方運營決策的影響。

在低碳產品的合作研發文獻中,張漢江等(2015)的研究與本研究較為相關,他們的研究考慮了政府征收碳稅的縱向供應鏈最優減排問題。在由一個生產商和一個供應商組成的供應鏈體系中,他們對比了供應鏈無減排研發、單獨減排研發以及合作減排研發三種模型。結果發現,供應鏈合作研發的最優減排量大于單獨研發的最優減排量,且最優減排量與研發成本系數成負向關系;市場的低碳敏感系數有助于促進碳排放量的減少,但文章假設合作雙方是信息對稱的。

趙道致等(2016)認為產品減排投資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因此考慮減排對需求的影響以及企業減排行為存在跨期效應,引入時間因素,探討了由單個供應商和單個生產商組成的兩級供應鏈中縱向合作減排的動態策略問題。其研究假設需求是產品碳減排量的線性增函數,分別研究了供應商為主導的Stackelberg博弈和生產商與供應商縱向合作減排的情形,結論指出合作減排能提高產品的減排量,實現供應鏈協調。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工布江达县| 沙坪坝区| 张家港市| 谢通门县| 泰和县| 康马县| 泸州市| 景宁| 山阴县| 雅安市| 牟定县| 嘉义县| 铁岭县| 富阳市| 乡宁县| 乌拉特后旗| 富顺县| 喀喇| 阜新| 翁源县| 吉林省| 交口县| 尉犁县| 商洛市| 白银市| 红河县| 资溪县| 万荣县| 哈尔滨市| 肥乡县| 洛浦县| 咸宁市| 洪洞县| 曲松县| 京山县| 兴宁市| 阿瓦提县| 越西县| 赤城县| 武城县| 太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