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入彈性、匯率傳遞與貿易收支
- 倪淑慧
- 5字
- 2021-10-11 17:52:3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義
本書的現實和理論研究背景主要是:
現實中,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全球經濟增速不斷放緩,而發達國家大規模的救市措施更使得全球進入負利率時代,經濟下行的壓力進一步加大,衰退預期逐漸顯現。受經濟下行壓力的影響,全球貿易大幅萎縮,特別是在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爆發后,中國經常項目順差規模不斷收窄,不少國際金融機構紛紛指出中國經常項目順差將在2022年進入負增長區間(IMF,2019),甚至有機構預測2019年中國經常項目順差就轉為負值(Morgan Stanley,2019)。經常項目特別是貿易收支是一國極為重要的宏觀經濟變量,如果該變量在一段時間內發生較大調整,必然對該國宏觀經濟形勢帶來較大沖擊,在全球經濟下行的背景下,很有可能引發國內經濟大幅波動,嚴重時還將帶來金融危機。
這就需要進一步尋找中國貿易收支狀態的決定因素,即哪些因素將決定中國貿易收支的狀態?匯率在這個過程中能否發揮作用?發揮的作用有多大?如果匯率的作用并不大,究竟是哪些因素的作用在現有研究中被忽視了?進一步,外生沖擊是否會改變貿易收支的狀態?2018年以來,中美貿易摩擦日益加劇,并有走向長期摩擦的趨勢,這對中國和美國,乃至全球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都產生了較大影響;這種外生沖擊在短期和長期將對中國貿易收支產生多大影響?是否必然導致中國貿易收支走向逆差?這些都是需要盡快研究的問題。
貿易收支作為國際收支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狀態的考察和分析必然依托國際收支理論框架,但是現有的理論框架體系卻存在諸多問題,需要盡快完善,以便更好地回答上述問題。
一是收入因素在貿易收支實證研究中常常被忽略;盡管國際收支彈性理論常常將收入作為控制變量引入,國際收支吸收理論主要圍繞國民收入展開分析,但是最終紛紛落在貨幣貶值對貿易收支的影響上,并未對比收入和匯率的作用程度,更沒有考察收入對貿易收支作用的演變規律,即隨著一國貿易收支狀態的不同,收入彈性可能會呈現一定的規律性變化。實際上,有研究已經指出收入不但是影響國際收支的重要因素,在長期還可以直接決定一國國際收支的狀態,但是后續的研究并未跟上。
二是馬歇爾-勒納條件考察匯率改善貿易收支條件時,并未直接衡量匯率的影響到底有多大,也沒有闡述清楚匯率影響貿易收支的機制;國際收支吸收理論盡管通過凱恩斯乘數計算了貨幣貶值對貿易收支的影響,但是由于很多參數難以估算,并不能成為指導政策意見的有效工具;匯率傳遞程度考察的是匯率變動對進出口價格的影響,也沒有直接測算匯率對貿易收支的影響程度。
三是貿易收支彈性和匯率傳遞程度相關測算也存在較大問題,比如價格彈性在測算時,由于數據可獲得性,現有研究多直接使用進出口額的變動比上價格的變動,但是實際上價格彈性是指價格變動對進出口量的影響。再比如,匯率傳遞因數據限制,更多在宏觀數據展開,很容易忽略國別、行業和產品異質性問題,因此很難捕捉到匯率變動傳遞至進出口價格的機制和途徑。
因此本書的研究意義有:
首先,本書具有較強的理論意義。本書完善了貿易收支彈性分析框架,為后續貿易收支相關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分析框架。具體體現為:一是將收入納入國際收支彈性分析框架,而不是簡單地作為控制變量;二是將貿易收支分解為量和價兩個維度,進一步理清了收入和匯率影響貿易收支的機制,更為準確地測量了收入彈性、價格彈性和匯率傳遞程度;三是對馬歇爾-勒納條件進行拓展,更加全面地分析了不同情形下匯率改善貿易收支的條件。
其次,本書嘗試用國際收支彈性理論去理解和分析國際收支階段理論,即使用進出口收入彈性的階段變化,解釋國際收支的不同階段和階段轉變的規律。將國際收支兩大理論結合在一起,這也是本書的主要創新之一。現有的國際收支階段理論更多是經驗的考察和分析,沒有明確的估算方法和指標,本書從進出口收入彈性比轉換的角度為該理論的后續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
再次,本書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本書使用HS-6分位的國別和細分產品數據,采用雙向固定面板模型,更加準確地衡量了中國貿易收支的收入彈性、價格彈性和匯率傳遞程度。對上述參數更為準確地測量,有助于測算影響中國貿易收支的主要因素及程度,為分析和調整貿易收支提供更為準確的標準和依據。
最后,本書具有較強的政策指導意義。本書重點考察了中國雙邊貿易和行業異質性。從雙邊貿易角度的考察發現,收入、價格和匯率對雙邊貿易的影響具有顯著的異質性;從匯率傳遞行業異質性角度分析匯率政策對不同行業貿易收支的影響,測算結果發現對高技術行業,匯率仍是調整其貿易收支的重要工具,這就意味著未來可以通過匯率政策倒逼國內產業結構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