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展與轉化:新時代中華傳統美德傳承研究
- 閆詠梅
- 1772字
- 2021-10-15 11:11:07
三 研究重點難點與創新點
(一)研究重點難點
1.研究重點
中華傳統美德本身的復雜性,需要我們進行更為細化的分類,才能更好地傳承弘揚。首先,中華傳統美德在新時代的繼承發展問題。任何民族的現代化都無法割斷自己的歷史文化傳統,但繼承傳統并不是簡單“挪用”與“移植”。新時代背景下,自強、誠信、廉潔、勤儉、知恥、貴和等傳統美德,既要重點繼承,又需要根據新時代的實踐要求進行補充、拓展和完善。其次,中華傳統美德的現代轉化。中華傳統美德整體上屬于傳統倫理和封建主義價值體系,對于公忠、正義、仁愛、孝慈、明禮、知恥這些與新時代價值體系有沖突的傳統美德就需要認真分析,剔除其具有階級與時代局限性的因素,萃取其體現人民性、科學性、公正性的精華,依循新理路進行創造性轉化,使其在新時代煥發出新活力。
2.研究難點
首先,新時代需繼承與轉化的中華傳統美德的提煉和篩選。中華傳統美德內容豐富、德目繁多,甄選出反映新時代要求的中華傳統美德并進行較為精確的分類就成為本書的一個難點。其次,探索新時代中華傳統美德的現代轉化問題。新時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歷史方位,中華傳統美德如何契合新時代價值理念和實踐要求進行現代轉化,轉化的思路、依據、原則方法、具體路徑是一項開創性的研究。
(二)本書創新點
其一,研究視角的創新。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影響深遠。如何正確地看待以及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一直以來是學術界較為關注的問題。傳統文化是一個內涵豐富、涵蓋范圍極廣的概念,選取中華傳統美德為切入點,探討其在新時代的傳承發展和現代轉化,一方面使得研究范圍集中縮小,研究內容得以充分展開、深入;另一方面,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判斷,以此為研究背景,某種意義上講是開創性的奠基工作。
其二,研究內容的創新??偟膩碚f,提出把中華傳統美德的繼承發展和現代轉化作為整體進行深入系統研究的具體框架和思路。本書內容緊扣中華傳統美德,以中華傳統美德概念界定為邏輯起點,梳理它的歷史演變脈絡與歷史境遇,以反思和確立對待中華傳統美德的正確態度;從理論闡述到實踐進路,緊扣中華傳統美德繼承發展和現代轉化的主線,在體系完整的基礎上突出重點,在具備理論性的同時增強現實意義。首先,“中華傳統美德”概念的逐漸明晰過程,以及不同時期所主要倡導的傳統美德,學術界鮮有針對性研究成果。以翔實的文獻材料為基礎,以不同時期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點任務為背景,進行歷史溯源和歸納總結,彌補以往研究零星、粗略的不足之處,力圖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礎上有所突破。其次,新時代需要繼承發展和現代轉化的傳統美德,已有研究缺乏系統完整的分析提煉和更為細致的歸納分類,本書緊扣新時代主題背景,進行了篩選分類,并進一步對如何發展轉化做了更深入、更系統地闡釋說明。最后,如何傳承弘揚中華傳統美德,不止步于“應如何”的理論闡述,同時從“怎樣做”的實踐維度進行探討。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使研究更具現實指導意義。
其三,觀點上的創新。首先,對于“中華傳統美德”的定義,突出美德具有的心靈自由狀態的審美特征,為德育與美育相結合的教育方法提供了理論依據。其次,對于如何繼承轉化中華傳統美德,以往研究集中于從宏觀層面的價值方向、基本原則、總體方針等方面進行探討,微觀層面方法機制建構不被學界重視。本書嘗試把宏觀“面”與微觀“點”相結合,提出了中華傳統美德繼承轉化的整體思路以及具體原則與方法。最后,對于傳統美德具體條目的現代轉化,已有研究不夠細致深入。從分析德目的“質料”與“形式”入手,在保留質料合理性基礎上轉化其形式的特殊規定性,提出一些新觀點。
當然本書還有若干不足。新時代中華傳統美德的繼承發展和現代轉化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選題,但也是一個宏大且困難的選題,它需要研究者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深厚的人文知識儲備,尤其是中國哲學、倫理學、思想史方面的知識積累,本人在這方面的不足使得研究不夠完善。再者,有關中華傳統美德的許多問題并沒有形成定論,新時代發展與轉化的研究成果較少,再加上篇幅和能力所限,研究沒能更好地深化、展開,多有遺憾。此外,中華傳統美德是中國傳統道德的精華,是抽象的、一般性的、共性的東西,論述中兩者不能完全剝離、涇渭分明地使用。這些暫且克服不了的困難和不足之處,留待日后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