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本書為庹修明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西南地區儺戲文本調研與整理”(項目批號:2009JJD850005)研究成果之一。項目自2009年立項以來,課題組及相關人員經過五年潛心研究,取得頗豐成果,現將階段性成果匯編成書,聊慰眾望。

本冊共收錄文章34篇,其中30篇已經在國內公開刊物上發表,4篇待發表,凡35萬余字,內容覆及戲儺文化研究的各個方面。眾位學者以多維視野切入,論文成果整體上形成梳理、開拓、創新的風格體系。

“梳理”主要針對前期的研究成果。如庹修明在《貴州儺戲文化》中,開宗明義地回答了什么是儺文化,什么是儺戲兩個問題,并厘清貴州民間儺戲系統兩個系列、三個層次的分類;劉懷堂考察近十年(1999—2008)儺研究現狀,對這一時段儺文化研究進行量化,并指出研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吳電雷對三十年(1983—2013)貴州地戲研究情況進行梳理,并倡議發掘新的地戲社會價值和學術意義,使之承擔屯堡文化功能和促進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雙重任務;同時,又對西南地區陽戲壇上所尊奉的眾多神祇、各式各樣的儀式文本給予系統輯錄;許鋼偉通過系統梳理從明嘉靖至清光緒年間的方志文獻,論證黔東北沖儺還愿是在沿門逐疫的基礎上演化形成的,等等。

“開拓”,指較以前的研究在學科領域具有較強的開拓性。如庹修明、龔德全運用宗教學原理論述了貴州道教與儺壇同源合流的密切關系;陳玉平從象征人類學的角度解析土家族儺壇正戲表演的各個環節和角色所體現的象征意涵;肖可、陳玉平結合傳播學的相關理論闡述通俗小說的傳播模式在儺戲文本之生態演進中的具體運用;肖可運用文化生態學的理論闡述文化功能在儺戲傳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劉懷堂在“儺戲學”視野下對“儺戲”(狹義的)與“戲儺”進行了界說與區分;龔德全從美學視角分析了貴州省各種類型儺戲多層面的審美特點;吳電雷從戲劇形態學的角度把陽戲劃分為“以戲附儀、儀戲結合、隱儀顯戲”三種形態,從語體學角度分析了陽戲的語體特點,用目錄學方法對不同形態的陽戲劇目進行分類敘錄,等等。

“創新”,指學者們的學術視角和觀點具有較豐富的創新性。如劉懷堂在論文中提出“貴州地戲不是軍儺,它的早期形態只是寓兵于農的純粹娛樂活動,后來吸收了跳神、儺祭等因素而成為儺祭性質的儺戲”,論點振聾發聵。在論及湘黔儺戲之間的關系時,他認為“歷史上湖南曾是貴州儺戲源地之一”。王文藝在論文中指出“地戲唱詞是從俗文學作品改編而來”。吳電雷論斷:“陽戲是儺戲的一個品種,它們之間是種屬關系”“西南地區陽戲‘源’于中原,‘流’于西南,輾轉江南地區”“陽戲‘三圣’是陽戲類型的標志”“陽戲的三種形態在西南地區成‘帶狀’分布,層次清晰地依次流布于從川北至湘西、黔東南這一陽戲文化帶上”“無論從劇目數量還是內容來看,貴州地區都是陽戲文化傳播的主要版圖”等,看法令人耳目一新。

此外,庹修明先生同時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文化傳承意識,他從多層面評估在貴州籌建中國儺戲、儺面具博物館的可行性,提出在貴州省貴陽市建中國儺戲、儺面具主題博物館條件已經成熟,機不可失。王仕佐則倡議地方高校更應充分利用其特有的學術優勢和教育平臺,在內涵挖掘、人才培訓、對外交流、功能展示及傳播途徑等方面對貴州儺文化的發掘、保護及傳承發揮它應有的特殊作用。

編排凡例:本冊按照論文內容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為儺戲研究,下編為儺文化研究。上、下每編論文的編排,按照總論儺戲,分論撮泰吉、儺堂(壇)戲、陽戲、地戲的順序先后呈現,同時,各類待發表論文附后。

最后,特別指出:在本書研究過程中,自始至終得到貴州民族大學儺文化研究院諸位同人的大力支持和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研究中心康保成教授、宋俊華教授的傾心指導。謹此,課題組深表謝忱。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房产| 庐江县| 增城市| 富平县| 藁城市| 岱山县| 梅河口市| 连平县| 始兴县| 岱山县| 台南市| 桦甸市| 梨树县| 阿合奇县| 崇信县| 道孚县| 长葛市| 上犹县| 介休市| 神木县| 镇平县| 辽中县| 山西省| 淮滨县| 科技| 南京市| 象州县| 棋牌| 封丘县| 甘泉县| 金平| 吉水县| 永胜县| 鄂温| 甘南县| 莲花县| 新民市| 南昌市| 巩义市| 织金县| 宜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