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明中國文學史讀本
- 劉躍進主編
- 950字
- 2021-10-15 11:21:23
第三編 魏晉南北朝文學(公元220—589年)
第一章 概述
魏晉南北朝時期包括三國(220—280)、西晉(265—316)、東晉十六國(317—420)、南北朝(420—589)四個歷史階段,歷時370年。
東漢末年軍閥連年混戰,最后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西晉統一中國,歷時很短,就出現八王之亂,繼而在中原及其周邊地區出現民族政權并立五胡十六國局面。南北士族共建的東晉政權,偏安江左,阻擋了胡騎南下。劉裕建立劉宋王朝,歷經齊、梁、陳四朝,社會相對穩定,江南開發規模空前。439年北魏統一北方,之后孝文帝力推漢化改革,卓有成效,遷都洛陽,國勢十分強盛。北魏末年六鎮暴發動亂后,北魏分裂為東魏與西魏,二者后來又分別為北齊、北周取代,北方形成了東西兩個政權長期對峙的局面。其后,北周翦除北齊,隋又取代北周。589年隋文帝一舉滅陳,南北一統,標志著魏晉南北朝時期結束。在這段風云激蕩、碰撞磨合的歷史中,華夏大地經歷了從長期分裂復歸統一,各民族由對立紛爭走向大融合,典章制度和思想文化自“胡風國俗,雜相糅亂”達到胡漢交融、南北會通的過程,為隋唐的高度繁榮奠定思想與文化的基礎。
朝代更迭頻繁、社會階層和民族關系錯綜復雜,思想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并存等時代因素,為這一歷史時期的文學帶來層次豐富的發展空間。宮廷與市井、都城與鄉里中的文人群落與文學發展相交織,貴族文學與民間文學并存,構成了豐富的文學史圖景。國家不幸詩家幸,動亂時代之中,產生了很多耀眼的文學巨匠,如三曹父子、陶淵明和庾信等。這一時期,物質文明不斷進步,紙張更見普及,有利于文學作品的結集與傳播,因而這一階段也是文學總集、別集以及類書等圖書編纂高度發達的時期。精神世界的發展同樣迅猛,儒、釋、道在此時得到長足發展并展現合流趨勢,新的哲學思想不斷地產生并影響著時代的方方面面。這一階段,文學作為一門語言藝術的技藝而非經史之余話的獨立特征不斷顯露。文人詩獲得長足發展,五言七言古體、近體詩歌的多種形式不斷走向成熟。同時人們對文學的性質、地位、功用和創作等各方面,皆有深入反思。這種反思在過去被命名為“文學的自覺”。它最為直接的成果表現之一就是產生了大量文學理論著作。同時,文體也在走向成熟、完備,尤其是五言詩、志人志怪小說等文體獲得長足發展。
總之,魏晉南北朝文學史是中國文學傳統形成與強化的重要時期,它對于文學史來說,承前啟后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