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六章 屈原與宋玉

第一節(jié) 楚國文化概述

楚文化的起源可追溯至西周初年。楚人祖先鬻熊服事于周文王。周成王時,封鬻熊曾孫熊繹于楚。西周中后期,王室衰微,諸侯侵伐。當時的楚君熊渠以蠻夷自居,封三子為王:立長子康為句亶王,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zhí)疵為越章王。此三子即“楚三戶”的來源。周厲王繼位后,興兵討伐不宗周室的諸侯,熊渠畏其伐楚,于是去其王號。兩周之際,不僅周王室出現(xiàn)二王并立的情況,各諸侯國內部也紛亂不已。在楚國,熊通殺其兄之子代立,楚國開始興起。熊通三十五年,以強大的軍事實力為后盾,楚國挾迫隨國為他向周王室通報,要求周王室提高楚子的等級。遭到周王室拒絕后,熊通自立為王,即楚武王。他是周代諸侯國中第一個以“王”號自稱的諸侯國君。之后經過楚文王至楚成王時代的發(fā)展,終于獲得了周王室的賜命:“鎮(zhèn)爾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楚國多年來開疆辟土侵奪的千里土地,終于獲得周王室的認可。

至楚莊王時代,楚國國力強大,于是“問鼎中原”,王孫滿以“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答之(《左傳·宣公三年》)。這個時期的楚文化,與此前曾以“蠻夷”自居的文化歸屬不同,表現(xiàn)出濃厚的禮樂文化特征。《國語·楚語上》“申叔時論傅太子之道”的記載表明,當時的楚國王室的教育,就是以周王室的禮樂文化為根基的。由此可知,在楚文化趨于定型的春秋時代,楚國貴族的文化選擇為楚文化打上周代禮樂文化的深刻印記。雖然在這前后的擴張中,楚吸收了不少蠻夷文化屬性,但是和最終居有岐西宗周之地的秦文化相比,周楚文化表現(xiàn)出更多的同質文化的特點。楚國在戰(zhàn)國時代能夠成為人才聚集的文化中心,現(xiàn)在還能從楚地發(fā)現(xiàn)一批又一批內容非常豐富的竹簡文獻,這種文化的積淀,實際上從楚文化開始定型的春秋時代就已經開始了。春秋后期楚國的聲子說過這樣一句話,“雖楚有材,晉實用之”(《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他感嘆的是楚國人才的外流。但換一個角度看,卻正說明了楚國文化力量的強大。楚文化最后能塑造出屈原、宋玉,成就楚辭、楚歌,與楚國在文化初創(chuàng)期就接受了內涵深厚的禮樂文明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

主站蜘蛛池模板: 瓦房店市| 边坝县| 阿鲁科尔沁旗| 阳新县| 溧水县| 东至县| 永春县| 河津市| 夏河县| 呼图壁县| 正定县| 韶关市| 城市| 靖江市| 比如县| 海原县| 汕头市| 延川县| 晴隆县| 金沙县| 青龙| 繁峙县| 溧阳市| 新源县| 洪洞县| 麻栗坡县| 福贡县| 天津市| 永年县| 大余县| 呈贡县| 上虞市| 宁晋县| 华阴市| 墨竹工卡县| 宣威市| 文昌市| 涞水县| 高要市| 浦城县| 石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