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明中國文學史讀本
- 劉躍進主編
- 2158字
- 2021-10-15 11:21:16
第三章 周代禮樂文化與《詩經》
第一節 周代禮樂文化發展概述
周王朝的開國天子周武王在完成伐商大業之后不久即病卒。臨終前,周武王以兄弟相后的方式把王位的繼承權和其子姬誦一起交給了他的弟弟周公。周公臨危受命,秉承周武王的遺愿,踐天子之位。經過周公的苦心經營,剛剛奪取王權的西周王室終于消滅了企圖復辟的殷人殘余勢力,同時也解決了權力階層內部利益重新分配時產生的種種矛盾,完成了開國創業平天下的重任。此后,周公再一次忠誠地執行了武王的遺愿,“以長小子于位”,通過致政成王的行動,確立了王位繼統中的嫡長子繼承制,西周社會由此進入平穩發展的成康盛世。
但是,這種安寧局面并未持續太長時間。從康王后期開始,邊患復起,戰事日增,東夷、荊楚、鬼方相繼而反,歷史的車輪進入社會文化發生重大變革的西周中期的昭穆之世,西周王室由極盛而轉衰。周昭王在位之時,四夷叛亂之勢愈演愈烈。昭王奉行軍事鎮壓的強權高壓政策,北戰南征,最后喪師漢水,殞命南國。周穆王繼位之后,除繼續使用武力壓服東國及淮夷之外,同時也尊奉敬德、法祖、重禮、安民的思想,注重修德服眾,整頓朝綱,天下再得安寧。周懿王繼位之后,周王室衰微的跡象越來越明顯地表現出來。懿王卒后,王位繼承中的嫡長子繼承制被打破,王室內部的權利爭奪消耗了周王室的實力。至周厲王繼位,他在抵抗獫狁、征伐南淮夷的戰爭中取得了一些勝利,但他的暴虐專利卻激怒了“國人”。公元前841年,國人暴動,周厲王被流放至彘,終死不得復位。隨后,史家盛道的“宣王中興”也未能挽救周王室的頹敗之勢,周幽王的昏聵更直接導致了西周的覆亡。晉文侯殺攜王而迎平王東遷,中國歷史逐漸進入了“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諸侯稱雄爭霸的春秋時代。
綜觀春秋時代的社會歷史,周王室政治地位的變遷基本可以劃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以周王室為政治中心的春秋前期。周王室雖然失去了宗周時代號令諸侯的赫赫威嚴,但是,一方面,傳統文化中王室為尊觀念還在延續,另一方面,東遷后的周王室仍然保持著相當的軍事實力,更兼得齊桓公“尊王”行為的力助,這一時期的東周王室仍然以天下共主的身份發揮著政治主導作用。第二階段是周王室淪為霸主傀儡的春秋中期。這時的周王室在經歷了兩次王子帶之亂后,已基本喪失了控制諸侯的力量,只是憑借著文化積淀的力量,加上一代霸主齊桓公的倡導,周王室在諸侯眼中的地位比春秋初期更加重要起來?!扒笾T侯莫如勤王,諸侯信之,且大義也?!贝呵飼r代,九州一統的觀念早已形成,在眾國爭勝,任何一國都不能取得絕對的勝利時,周王室作為“天下共主”的地位與影響是任何諸侯之國都無法取代的。于是,“同恤王室”成為求霸者團結諸侯最有力的口號,而周王室則在獲得諸侯尊奉的同時,也成為霸主政治的傀儡。第三個階段就是吳越逞強,諸侯不復勤王的春秋后期。自周敬王繼位,長達十九年的王子朝之亂徹底斷送了周王室作為天下共主的歷史。魯昭公三十二年(前510)應敬王之請,晉國韓不信率諸侯大夫城成周,這成為周代歷史上最后一次諸侯勤王。此后,吳、越之國興盛,中國諸侯陷入內亂。周禮所維系的社會秩序徹底瓦解,中國歷史進入了諸侯混戰的戰國時代。
與周代社會的發展相適應,周禮的興衰歷史也表現出相當明顯的階段性特征。西周初年,周公制禮作樂,拉開了周代禮樂制度逐步建立的序幕。這一時期的禮樂成果,在康王時代“定樂歌”的活動中得到整理和編輯。到西周中期的昭穆時代,一方面,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西周初年制禮作樂的成果已不能滿足當時社會的禮樂需求;另一方面,隨著各種典禮儀式的成熟,真正意義上的周代的禮樂制度,也在各種典禮活動日益具體化、程序化、制度化的過程中逐漸完善和建立起來。從周初即已開始的“制禮作樂”,在經過了一百多年的漫長過程之后,至穆王時代真正完成。周穆王時代是周代禮樂成熟和基本定型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周王室勢力由極盛而轉衰的分水嶺。進入西周中后期的懿、孝、夷、厲時代,隨著社會混亂程度的逐漸加劇,周禮受到了來自多方面的沖擊。至宣王中興,重修禮樂,一時出現了禮樂復盛的景象,但在曇花一現式的輝煌之后,周禮隨之遭受了更為嚴重的破壞?!坝膮栁⒍Y樂壞”,幽王喪滅與其后長達二十多年的“二王并立”局面使周王室的力量受到沉重打擊,同時也給維系社會統治秩序的禮樂制度造成巨大的沖擊與破壞。
周平王東遷之后,與周王室的命運相應,周代的禮樂制度也經歷了一個被破壞—修復—再破壞的過程。盡管文化制度的連續性使人們在思想上仍然保持了對禮的重視,但是,在實際社會生活中,上至周王,下至諸侯國君,逞意行事、違背周禮的事件比比皆是。周桓王不禮鄭莊,魯桓公弒隱公,齊襄公弒魯桓公,晉獻公逐群公子、殺太子,衛宣公奪子伋妻等大大小小的事件充分地顯示了這個時期禮崩樂壞的實際狀況。公元前667年齊桓公得到周惠王的賜命之后,情況發生了一些顯著變化。在齊桓公、管仲君臣身體力行的倡導下,周禮再一次成為協調各種復雜社會關系的重要力量,呈現出積極的現實意義。齊桓公之后,盡管諸侯霸主不再有過真正的“尊王”之心,但齊桓公君臣努力建立起來的社會秩序在客觀上仍然得到了后繼者的維持,據禮力爭成為小國在大國的相互爭奪中得以保全的有效途徑。春秋后期,中原各國內亂頻起,悖禮亂政之事時有發生。吳國稱霸后,舉行諸侯盟會也不按周禮行事。至此,周禮遭到徹底破壞,最終徹底失去了維系世道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