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明,已成為全人類的共識。為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現實需求,黨中央國務院越來越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2007年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態文明”概念,提出到2020年使我國成為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2012年黨的十八大和2017年黨的十九大,生態文明的戰略地位持續提升,提出“建設生態文明關乎人類未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立足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使命,洞悉從工業文明到生態文明躍遷的發展大勢和客觀規律,就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凝聚形成綠色發展新理念。綠色發展理念從提出到逐漸完善,已成為指導我國未來發展的五大理念之一。綠色發展作為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個重要理念,是我黨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性認識的最新成果,具有重大意義。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流域是具有相對獨立性的產匯流水循環空間,也是人類生產生活活動的重要單元。現代經濟發展中,發達的流域經濟通常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增長極和輻射源,流域良好的生態環境條件亦是影響區域之間區位競爭的重要軟因素。流域治理是流域開發、保護和管理的總稱,包括流域功能定位、流域空間均衡有序發展、流域資源合理保護及有序開發利用、流域生態保育、產業協調發展及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等內容。流域治理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迫切要求相依共存的流域資源開發與環境治理保護得以持續改善。改革開放以來,岸線經濟過度開發、長江流域生態破壞帶來的洪澇災害、環境污染與物種失衡,都讓沿江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部分地區資源開發過度,環境污染嚴重,生態問題十分突出,影響和損害群眾健康,不利于經濟社會持續發展;人民群眾對流域治理水平提升的新期待越來越高,流域治理面臨機遇和挑戰并存的新常態,處于重要的戰略抉擇期。流域治理和可持續發展成為培育區域競爭優勢,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環節。流域發展不僅是流域的綜合開發利用和治理問題,還應該在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指導下,把流域內包括環境、資源、社會、經濟在內的諸要素看成一個整體來研究,它是一個以水資源水環境為約束條件,以人為主體,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復合系統,即“流域可持續發展系統”。

在黨中央國務院總體戰略部署下,各行各業各級政府努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高度重視并全力投入流域治理工作,積極探索流域綠色發展和高效治理的創新模式。加快構筑生態文明和深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對我國流域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按照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思想,統籌兼顧,協調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的關系,引導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盡最大可能降低經濟社會發展對流域環境的負面影響,恢復和提升流域生態系統的生機和活力,實現流域生態系統良性循環。而近年來全球氣候變化直接引起流域水文情勢變化,對農業生態系統、自然生態系統、水資源及環境等方面產生了重大影響,甚至出現了過去尚未遇見的一些新情況。同時,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快速發展,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突出,新常態背景下經濟社會發展對流域治理的壓力持續加大,流域綜合開發與污染防治等空間格局將面臨新形勢和新變化。實踐證明,實施流域治理是建設生態文明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途徑。這是在借鑒發達國家流域治理經驗,吸收中國歷史上治國安邦思想精華,充分尊重江河湖海自然演替規律的基礎上,提出的全新思路。

長江上游流域是長江流域的水源涵養區、生態屏障區和資源富集區,同時又是生態脆弱區、環境敏感區、經濟欠發達地區。該流域覆蓋的區域狀況,使其肩負著建設長江上游經濟帶和構筑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重任。長江上游流域治理直接影響整個長江流域的健康發展及流域所轄經濟合作區經濟社會環境的和諧共存。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長江上游流域治理及流域保護與發展,2014年黨中央國務院首次提出“依托黃金水道,建設長江經濟帶”的戰略部署;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明確指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定位,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放在首要位置,推動長江上中下游協同發展、東中西部互動合作,建設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范帶、創新驅動帶、協調發展帶”等要求;2019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視察時指出,“保護好長江母親河和三峽庫區,事關重慶長遠發展,事關國家發展全局”。重慶是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最后一道關口,對長江中下游地區生態安全承擔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堅持上中下游協同,按照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的思路,實施長江生態環境系統性保護修復,對破壞長江生態環境的問題要下決心解決。上述為新時期長江上游流域治理和保護工作提出了科學、明確的方向和戰略指引。近年來,在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思想、綠色發展理念的指引下,長江上游流域治理取得了巨大成就,有效促進了治江工程的順利開展,對長江流域地區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中國共產黨十九屆四中全會于2019年11月5日舉行并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作出了國家治理體系構建背景下的戰略部署,提出:“構建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體系,完善污染防治區域聯動機制和陸海統籌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加強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生態保護和系統治理”。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從“盼溫飽”到“盼環保”,從“求生存”到“求生態”,綠色正在裝點當代中國人的新夢想,綠色發展理念以建設美麗中國為奮斗目標,不僅明確了我國當前發展的重要目標取向,而且豐富了中國夢的美好藍圖。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為當代中國人和我們的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生產生活環境,是新時期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責任和使命。長江流域治理不僅關系流域4億多人民的福祉,而且關系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如何加強和完善長江上游流域治理是新時期流域經濟社會環境實現協調發展所面臨的重大難題。由于長江上游流域地理位置、資源條件、地質結構、經濟發展水平、生態環境狀況等特殊性,流域治理過程中凸顯了許多矛盾和問題,使得長江上游流域治理工作任重道遠。當前我國整體進入新常態階段,“增長速度換擋、結構調整陣痛、前期政策刺激消化”三期疊加,轉型發展、綠色發展的壓力較大,尤其是處于工業化中期的云南、貴州、四川省等長江上游地區,仍處于以資源、勞動力、資本等密集型產業推動增長的階段,創新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動能明顯弱于下游地區及其他相對發達省區;同時沿江省市生態環境保護的“底線”思維不夠,水資源、礦產資源、生態環境資源開發過度、無序,污染排放量大面廣,成渝等城市群地區資源環境超載,生態空間破碎化嚴重、生態用水保障不足等問題突出,頂層設計與整體規劃布局不足,聯動協調能力缺失;水土流失嚴重,導致生態系統功能退化,部分支流水質較差,湖庫富營養化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等現象未從根本上解決。過去的流域綜合規劃主要是水資源規劃,其實際內涵需要持續豐富和拓展,將綠色發展、生態文明作為總綱,全面統籌規劃產業布局和管控國土開發、水資源利用、環境整治、產業布局、城鎮發展、新農村建設等各項活動。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理念踐行的大背景下,把加快長江上游流域治理作為一項重大國家政策來執行,做好長江上游流域治理規劃,加強水土保持,防治水質污染,注重生態補償機制的構建,充分發揮長江上游流域在防洪、發電、灌溉、航運、供水以及水產養殖、旅游等方面的多種功能和作用,輻射帶動長江上游流域周邊地區發展;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強化“上游意識”、擔起“上游責任”,切實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促進西部大開發戰略持續深入推進,落實“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倡議和西部陸海新通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總體戰略部署,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戰略目標。

基于此,本書遵循“戰略需求—現實問題—理論架構—行動路徑—案例剖析—制度設計”的研究進路,以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圍繞“綠色發展”的邏輯主線對長江上游流域治理展開系統論證。首先,緊扣綠色發展的時代內涵和基本特征,把握綠色發展視域下流域治理的基本趨向,重點剖析了長江上游流域治理的現實需求和戰略意義;總覽長江流域基本情況、自然資源稟賦和經濟發展概況,科學界定了長江上游流域的自然區范圍和經濟范圍;立足實地調研,明晰長江上游流域治理現狀,檢視流域治理存在的問題及深層次的原因。其次,承接現狀分析與問題探源,創新性地提出了流域治理理念認知重構的理路與框架,確立了長江上游流域治理的內在結構與邏輯脈絡,明確了流域治理的目標導向、總體要求、基本原則及關系協調。再次,適應流域區域發展變化,提出了長江上游流域治理應遵循“確定功能區劃、分類分區治理”“注重綜合開發效應、強化規劃統籌”“探索科學路徑、健全治理體系”的總體思路。最后,著眼思路構想、基本路徑、機制重構及模式構造四大方面對長江上游流域生態環境與污染防治、長江上游流域發展的綠色化轉型兩大板塊進行系統闡釋;深化理論與實踐的研究結合,重點對三峽庫區流域治理行動實踐展開案例分析和實踐總結;從“市場運營,政府管控,協調統籌”三方面著手,開展長江上游流域治理的政策制度框架設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夷山市| 鱼台县| 寿宁县| 大竹县| 武安市| 云和县| 井研县| 府谷县| 永德县| 右玉县| 瑞昌市| 抚远县| 芜湖县| 土默特右旗| 南丰县| 高邮市| 莫力| 景洪市| 临海市| 西藏| 连江县| 涞源县| 山丹县| 鄄城县| 崇礼县| 株洲县| 静乐县| 嘉黎县| 永吉县| 夏津县| 礼泉县| 泰安市| 龙里县| 法库县| 聂拉木县| 鄄城县| 娄底市| 石嘴山市| 福安市| 雷州市| 大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