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社區治理的地方經驗及其闡釋
- 羅興佐等
- 3801字
- 2021-09-28 15:55:28
二 本書調研與寫作
本書緣起于筆者與重慶市C區F街道辦的一個社區治理創新實驗項目。根據項目設計,項目組將在F街道開展社區治理創新實驗,該實驗以提升組織能力為重點,通過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完善基層黨建體制機制,把黨員組織起來,把人才凝聚起來,把群眾動員起來,增強黨建引領社區治理能力,提升社區治理效果。實驗分三步走:一是前期調研。通過在F街道選點調研,摸清社區治理存在的問題,找準實驗的方向和實驗點。二是設計實驗方案。在前期調研的基礎上,項目組從完善社區黨建聯席會議制度,因地制宜建立黨支部,為基層黨建配置資源,發展、扶持社區志愿組織等方面擬訂實驗方案。三是進行試點,并在試點的基礎上進行總結推廣。本書即前期調研的成果。
2018年7月6日,筆者組織了20余人的團隊在F街道進行調研。成員系來自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重慶大學和西南政法大學等高校的教師和博士生。他們白天冒著40攝氏度的酷暑高溫走街串巷,進社區入住戶進行訪談,晚上則分組進行討論,每周整個調研組討論一次。7月26日調研活動結束后,所有調研人員寫出調研報告,本書即筆者根據主題選擇部分調研報告進行修改完善的成果。
本書由導論、第一章至第七章、參考文獻和附錄構成。導論主要評述了學界對基層社區治理的既有研究,闡述了本研究的緣起和方法。第一章基于一個樓棟的自治,分析了有效的自治是如何達成的;第二章以一個老舊社區為個案,分析了老舊社區的治理事務與治理過程;第三章以一個老工業社區為個案,探討了后單位制社區治理的機制與經驗;第四章通過比較老舊單體樓棟小區、現代化物業小區和安置房小區的治理現狀,分析了不同類型小區的治理難題;第五章以一個巨型農轉非社區為例,探討了巨型社區的治理難題和改進策略;第六章以F街道辦的6個社區為個案,綜合分析了當前城市社區治理面臨的困境及緩解對策;第七章以問卷調查為基礎,分析了城市居民的需求狀況及當前供給存在的問題,探討了相應的對策。本書第一章至第五章主要以個案為基礎,討論不同社區治理的過程和機制。第六章和第七章主要描述和討論面上的問題。但無論是個案還是面上的討論,我們均特別注重在社區整體生活邏輯中理解治理的過程與機制。參考文獻列舉了本研究參考、使用的各類文獻。附錄部分附上了調研組的調查問卷。本書是調研組全體成員集體合作的成果,在此感謝全體成員精誠團結、坦誠交流的品格和付出。
[1] 胡薇、張超:《“基層社會管理創新研討會”綜述》,《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第6期。
[2] 徐丙奎、李佩寧:《社區研究中的國家-社會、空間-行動者、權力與治理——近年來有關社區研究文獻述評》,《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5期。
[3] 杜玉華、吳越菲:《從“政社合作”到“互嵌式共治”:社區治理結構轉型的無錫實踐及其反思》,《人口與社會》2016年第1期。
[4] 謝金林:《城市基層權力變遷與社區治理的發展——基于國家-社會關系的視角》,《云南社會科學》2011年第4期。
[5] 朱仁顯、鄔文英:《從網格管理到合作共治——轉型期我國社區治理模式路徑演進分析》,《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期。
[6] 褚松燕:《城市社區治理中的關系與邏輯及其整合》,《探索與爭鳴》2017年第4期。
[7] 金太軍、張振波:《鄉村社區治理路徑研究:基于蘇南、蘇中、蘇北的比較分析》,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
[8] 徐選國:《嵌入性治理:城市社區治理機制創新的一個分析框架——基于對國家-社會關系范式的批判性反思》,《社會工作》2015年第5期。
[9] 侯利文:《基層社會治理中的“國家與社會”:變遷、現狀與反思》,《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4期。
[10] 鄭杭生:《社會學視野中的社會建設與社會管理》,《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
[11] 楊敏、楊玉宏:《“服務-治理-管理”新型關系與社區治理新探索》,《思想戰線》2013年第3期。
[12] 參見胡薇、張超《“基層社會管理創新研討會”綜述》,《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第6期。
[13] 徐曉軍:《邁向社會建設主導的社區治理——當前中國社會建設的現實選擇》,《社會學評論》2013年第3期。
[14] 張雷:《構建基于社區治理理念的居民自治新體系》,《政治學研究》2018年第1期。
[15] 吳海紅、郭圣莉:《從社區建設到社區營造:十八大以來社區治理創新的制度邏輯和話語變遷》,《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2期。
[16] 羅興佐:《推進中國本位的經驗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1期。
[17] 曹志剛:《多重邏輯下的社區變遷——武漢市千里馬社區治理模式研究》,《中國行政管理》2013年第12期。
[18] 孫秀艷:《城市社區治理創新的探索與啟示——基于福州市鼓樓區的實踐分析》,《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1期。
[19] 張培培、韓冰曦:《網格化黨建統領社區治理創新——來自常德市武陵區基層治理創新的調研報告》,《人民論壇》2015年第1期。
[20] 張潤峰、胡偉:《無縫隙治理:城市社區治理的創新發展方向——以上海曲陽“全崗通”模式為例》,《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18年第2期。
[21] 盧暉臨、李雪:《如何走出個案——從個案研究到擴展個案研究》,《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第1期。
[22] 吳光蕓、楊龍:《社會資本視角下的社區治理》,《城市發展研究》2006年第4期。
[23] 黎博雅、盛林:《基層黨組織與城市社區治理問題的社會資本視角研究》,《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9期。
[24] 史斌、吳欣欣:《社會資本在社區治理中功能分析——以社會治理“失靈困境”現象為視角》,《科學決策》2009年第7期。
[25] 燕繼榮:《社區治理與社會資本投資——中國社區治理創新的理論解釋》,《天津社會科學》2010年第3期。
[26] 程秀英、孫柏瑛:《社會資本視角下社區治理中的制度設計再思考》,《中國行政管理》2017年第4期。
[27] 姜雷:《城市社區治理模式的理論探討與實踐》,《理論視野》2010年第12期。
[28] 隋玉杰:《城市社區治理結構:三種理論視角的探討》,《探索》2014年第4期。
[29] 程李華:《城市社區多元治理模式的建構》,《長白學刊》2013年第4期。
[30] 楊麗等:《“居民提案”激活社區自治:北京市朝陽區探索協商式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社會治理》2016年第2期。
[31] 同春芬、李雅丹:《城市基層社會治理的新型多元互動模式研究——基于青島市阜新路街道的實踐經驗》,《中共青島市委黨校行政學院學報》2016年第3期。
[32] 李迎生等:《城市老舊社區創新社區治理的探索——以北京市P街道為例》,《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7年第1期。
[33] 李德、于洪生:《城市社區無縫隙治理:特征、條件與實踐路徑——以上海市徐匯區長橋街道為例》,《探索》2016年第1期。
[34] 范志海、劉鋼、李高業:《大型居住社區治理模式初探——以上海三林世博家園社區為例》,《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期。
[35] 劉家用:《武漢百步亭創新社區治理的主要做法和經驗啟示》,《中國管理信息化》2015年第15期。
[36] 林閩鋼、尹航:《走向共治共享的中國社區建設——基于社區治理類型的分析》,《社會科學研究》2017年第2期。
[37] 孫萍:《中國社區治理的發展路徑:黨政主導下的多元共治》,《政治學研究》2018年第1期。
[38] 伍玉振、昌業云:《基層黨組織參與城市社區治理的內在邏輯與路徑選擇》,《理論導刊》2017年第7期。
[39] 陳煒:《以基層黨建創新推動城市社區治理——廣州的實踐與探索》,《嶺南學刊》2018年第2期。
[40] 鄧睿、肖云:《行政“退權”與自治“增權”的尺度考量——轉型背景下基層行政與社區自治間邏輯困境的再思考》,《行政與法》2014年第10期。
[41] 史云貴:《當前我國城市社區治理的現狀、問題與若干思考》,《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3年第2期。
[42] 易臻真:《城市社區治理的內卷化危機及其化解——以上海市J街道基層治理實踐為例》,《人口與社會》2016年第1期。
[43] 徐丙奎:《快速城市化地區社區治理的權力困境及分析》,《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3期。
[44] 郭偉和:《基層社會治理的雙重背離現象及對其探源》,《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18年第1期。
[45] 陳朋:《權責失衡的社區治理——基于上海市的實證分析》,《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5年第5期。
[46] 鄭杭生、黃家亮:《當前我國社會管理和社區治理的新趨勢》,《甘肅社會科學》2012年第6期。
[47] 王江偉:《中國社區治理創新的特征、動因與績效——基于“中國社區治理創新成果”的多案例分析》,《求實》2017年第12期。
[48] 韓萍:《城市社區治理的困境分析及對策——以青島市為例》,《山東行政學院學報》2017年第6期。
[49] 曹海軍:《黨建引領下的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政治學研究》2018年第1期。
[50] 朱健剛、陳安娜:《嵌入中的專業社會工作與街區權力關系——對一個政府購買服務項目的個案分析》,《社會學研究》2013年第1期。
[51] 張菊枝、夏建中:《新型社區治理困境的破解及其可行性研究——以北京市品苑小區的社區自治實踐為例》,《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第2期。
[52] 唐若蘭:《社區治理創新與基層社會治理模式的重構》,《探索》2015年第6期。
[53] 田先紅、張慶賀:《新時代的互聯網與基層社區治理:機遇、挑戰與超越》,《湖北社會科學》2018年第1期。
[54] 顧永紅等:《“村改居”社區:治理困境、目標取向與對策》,《社會主義研究》2014年第3期。
[55] 歐陽愛權:《“權力的文化網絡”視域中農村社區治理邏輯研究》,《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第5期。
[56] 陳偉東:《社區行動者邏輯:破解社區治理難題》,《政治學研究》2018年第1期。
[57] 劉建平、楊磊:《我國城市基層治理變遷:困境與出路——構建一種“嵌合式治理”機制》,《學習與實踐》201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