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姑蔑地望

(一)姑蔑、于越同為古越部族

1.浙江地理方域婺越

疆域,是地理環境的一個重要因素,研究文化的交流和發展不能無視疆域與文化的交流和發展,這是人地關系研究中的一個維度。

《漢書·貨殖列傳》顏師古引孟康注曰:“于越,南方越別名也。”于越在其發生、發展、繁盛等時期,分布地域有很大的不同。于越族早在西周時期就與中原華夏族發生聯系,《竹書紀年》卷下:周成王二十四年(前1001)“于越來賓”。《逸周書·王會篇》周成王成周之會諸侯以及各方國的地理:一千里見方以內為比服,兩千里見方以內為要服,三千里見方以內為荒服。姑蔑地處“荒服”。

春秋時期,“大國八百、小國三千”。姑蔑,是古越西陲的一個小國。到了春秋晚期,于越勢力更加強大,其勢力擴張到周圍地區,疆域有今江蘇北部運河以東,江蘇南部,安徽南部,江西東部,浙江中西部和福建北部。姑蔑國之疆域,《越絕書》在記述越國領土范圍時如是說:“南至于句無(今諸暨市句無亭),北至于御兒(今嘉興市御兒鄉),東至于鄞(今寧波市),西至于姑蔑(今金華市西部包括浦江、蘭溪、金華市西、衢州市全部,麗水地區西北和江西省東北部部分、安徽南部部分、建德市部分)。”

《吳越春秋·國外傳》記載:“南至姑蔑。”從“西至于姑蔑”“南至姑蔑”等句說明,當時姑蔑不屬于越國之領地,也不是吳之屬土,而是獨立于吳、越兩國的一個方國。這說明姑蔑是越國西邊一地,其地理位置西至今江西玉山、廣豐,東至今浙江金華西部和衢州,北至包括蘭溪、浦江在內的杭州淳安、建德,南至今麗水遂昌、松陽全境及福建浦城。[22]

有學者對于越地之姑蔑大致的輻射域作過踏勘與探索,應用地名學、地理學、古方言等學科進行綜合性分析和研究,姑蔑國的范圍東部到達浦江和金華以西,西至江西鄱陽湖之東(江西東北的婺源、德興、玉山、廣豐),北到徽州南(安徽休寧),南達福建浦城北部、松溪,總面積約24000多平方公里,約延續了280余年,到了前334年滅亡。于是,又有部分楚人作為占領者遷到了原姑蔑國的境內。姑蔑國地望的這個范圍,比太末縣還要大。于越地之姑蔑如此廣大的輻射域,從地貌特征說,以瀫水為界,北系百際嶺、懷玉山、千里崗山三山脈;南系仙霞嶺山脈(亦可稱武夷山脈)。北部三山脈為喀斯特地貌,群山多溶洞;南部仙霞嶺山脈一般為丹霞地貌,多紅砂巖。[23]《呂氏春秋·恃君篇》高誘注云:“越有百種”,其中于越、句吳、楊越、閩越、南越、東越、山越、駱越、甌越等,都是越族中著名的分支。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原副主席連曉鳴提出:對浙江文化地理區域的劃分,參照朱海濱《近世浙江文化地理研究》認為,包括杭嘉湖(錢塘江以北)吳越文化、寧紹(寧波舟山)古越文化、溫臺麗甌越文化和金衢嚴婺越文化。金衢嚴是浙江中西部很重要的地方,素有“婺越要沖”之稱。明代浙江臨海人王士性認為,“金、衢、嚴、處丘陵險阻,是為山谷之民。山谷之民,石氣所鐘,猛烈鷙愎,輕犯刑法,喜習儉素,然豪民頗負氣,聚黨與而傲縉紳”。地理上,金衢盆地是浙江省最大的走廊式盆地,橫貫于浙江中部,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

金衢盆地是姑蔑國的腹地,金衢盆地指浙江省金華、衢州、梅城一帶的衢江、蘭江、新安江、金華江河谷地帶,包括金蘭衢盆地、東陽盆地、墩頭盆地、浦江盆地、江山盆地、常山盆地等及其周圍的山地。盆地中的城市從東北到西南分別為東陽、義烏、金華、蘭溪、龍游、衢州,為浙江省內最大的中生代陸相盆地,是錢塘江流域最大的走廊式盆地,位于浙江腹地,介于千里崗山脈、仙霞嶺山脈、金華山脈和大盤山脈、會稽山脈之間,是由衢江(瀫水)、婺江(金華江)河谷沖積而成。金衢之地與福建、江西、安徽相連,歷來是向縱深的湘、鄂、贛、皖發展的重要門戶。東北與浦陽江河谷相接,兩河谷分水線位蘇溪南側;西南與江西信江河谷相連,兩河谷分水線位新塘邊西側。金衢盆地不圓也不方,而是呈長條狀;長200多公里,寬15—25公里,金衢盆地海拔多在50米左右,盆地邊界線海拔100—200米。盆地發展的中期堆積了2000多米的棕褐色砂泥巖,后期則為河流粗碎屑沉積。盆地內部地貌類型多種多樣,盆底為河谷平原,盆緣有低丘高丘圍繞,姑蔑國所在地就坐落在瀔水的沖積平原上。金衢盆地內衢江、金華江兩側,除有寬2—4公里的帶狀溪流性沖積平原外,其余均為丘陵地和起伏地。地理坐標:東經118°15′—120°47′,北緯28°15′—29°41′,面積15091平方公里,占浙江全省面積的14.8%,是我國南方著名的紅色盆地之一。金衢盆地的水熱氣候條件及其相應的植被和土壤類型,屬于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紅壤黃壤地帶,光熱資源充足,夏季炎熱干燥,河谷土地肥沃。但由于盆地內次一級的地域差異,構成了以下幾個自然地理的特點:輪廓界線分明的近東西走向的走廊式的構造盆地,盆地中心線——衢江區、柯城區、龍游、金華、義烏、東陽平直,夏季炎熱干燥的盆地氣候、冬季的“過風帶”與北部局地“背風區”,階梯式的層狀地貌,對稱式分布的土壤,山地自然垂直分帶明顯。[24]

“婺越”的金華,春秋戰國時,為越之西界,古稱“婺州”。這里有10000—8000年前的上山文化遺址,該遺址發現了人工種植的水稻;這里有商周以后姑蔑文化與越文化融合后形成的“太末文化、烏傷文化”;這里更有唐宋元明以降的一大批歷史文化名人,如初唐四杰之一駱賓王、浙東學派代表呂祖謙、永康之學代表陳亮、明代開國大儒宋濂等。婺越文化區除了現今的金華、衢州,還包括歷史上的嚴州。嚴州,也稱睦洲,位于錢塘江中上游,原下轄建德、壽昌、桐廬、分水、淳安、遂安六縣,即現在杭州地區的淳安、建德、桐廬一帶。金衢盆地指金華、衢州、梅城(古嚴州府所在地)一帶的衢江、蘭江、新安江、金華江河谷地帶。

2.吳根越角楚頭越尾

古越族,是百越地區越人各部的統稱。先秦古籍對長江中下游以南沿海地區的部落常統稱為“越”,文獻上也稱之為百越、諸越等,“越”或“百越”都只是一種泛稱,并沒有形成民族。古代文獻的記載“於越”和“于越”互見,“于”“於”古通用:文獻記載“於越”者,如《春秋》:定公五年“於越入吳”。《漢書·地理志》載,古越人的分布“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也就是從當今的江蘇南部(蘇南)沿著東南沿海的上海、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廣西以及越南北部這一長達七八千里的半月圈內,是古越人最集中的分布地區。[25]古越人是文明創造的先行者,在飲食方面,古越人“飯稻羹魚”,是栽種稻谷的先行者;在居住方面,古越部落是干欄式房屋的創造者;在交通方面,古越人是舟船的初創者。由是可見,古越部落對中華民族文化有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于越族,因春秋之際吳越爭霸而彰顯于世,已被確定為有別于中原華夏民族的古越人。隨著現代考古學的新發現,“于越為土著人”觀點具備了較為充分的實物依據和理論說服力。[26]古越族是構成華夏民族的重要一支,而閩浙贛皖四省交界之地正是古越族的發源地,姑蔑地就處于這一地區的中心,姑蔑部族與其不遠的于越部族當同屬于古越族。

良渚文明衰落、中原夏商文明開始之后,吳越兩國興起之前,距今4000—3000年的大約1000年時間里,環太湖地區小國林立,各自為政,如且甌、海陽、姑蔑、共人等,它們多數是中原南遷的部落。此時,人類進入青銅時代,農業生產比較發達,漁獵與采集則為輔助。為了保護自己部族的利益,諸侯國各自筑城,城中已經產生階級關系和嚴重的不平等。它們大多相信殷商時代遺留的多神教信仰,周王室建立后,它們朝周納貢,服從其王室地位。其中且甌國以南太湖為核心,曾經一度發達,其疆域至少北至今蕪湖,南達姑妹國(今金衢盆地),東至于海,西鄰于楚。它們修筑了很多座城堡,以保障自己的安全,其民眾甚多,乃至后來吳國興起,依舊以其子民為主,陳陳相因,遂沿襲了舊城堡名稱,并最終融匯到了與中原文明的相互激蕩發展中。

吳根越角,原指吳越故地之邊陲,后多泛指江浙一帶。吳王夫差釋放越王勾踐,并以“封賜”之名歸還越地八百余里之后,吳臣子胥嘆曰:“吾君失其石室之囚,縱之于南林之中,今但因虎豹之野而與荒外之草,于吾之心,其無損也?”這里所述的八百余里疆域包括了南部荒蕪之地。《國語·越語》中提到“勾踐之地,南至于句無,北至于御兒,東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廣運百里”,此處的“姑蔑”就是今浙江的金衢盆地,故有吳根越角之稱。百越及其先民是一個統一而多樣的民族集團,這個民族集團是由不同的時空共同體組成的,不但包括了東南不同分域的族群文化,而且這些族群文化在先秦兩漢間經歷了不同階段的變遷。唐杜牧《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韻》:“溪山侵越角,封壤盡吳根。”元陳樵《北山別業三十八詠·越觀》:“吳根越角兩茫茫,石傘峰頭俛大荒。”清錢謙益《西湖雜感》詩序云:“登登版筑,地斷吳根;攘攘煙塵,天分越角。”姑蔑古邑,煙火萬家。樓臺森列,市聲如潮。乃古越巨埠,江南中堅。實為百物翔集,而今鳳舞龍吟。斯地文化,萬種風情。占天時地利人和,承吳越一脈風流。正可謂,山水如畫,福地宜人。欣逢盛世,國泰民安。

楚頭越尾,泛指長江中下游一帶地方,位于楚地上游,越地下游,因首尾相銜接,故稱“楚頭越尾”。《水經注》卷四十:“浙江又東北流到錢塘縣接納瀫水。瀫水發源于西部的太末縣,這是越國的西部小邑,屬于姑蔑的地方。秦時才建為縣,王莽改縣名為末理。三國吳寶鼎年間(266—269),從會稽郡分出來立縣,隸屬于東陽郡。”從漢文史籍記載來看,位于上古華夏東南的民族大致經歷了從傳說時代的“三苗”到商周時期的“諸蠻”,再到東周以后的“百越”的發展歷程。《呂氏春秋·恃君覽》稱“揚漢之南,百越之際”,《史記》則有“及到秦王……南取百越之地”的記載。百越族是由當地原始先民發展形成的。其理由是,大量考古資料證明,在百越各族登上歷史舞臺之前,早在幾十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早、中期以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晚期,那里已有人類活動的遺跡。對于“越”的得名,較常見的說法是“越”源于“鉞”(或寫作“戉”),是一種扁平穿孔石斧,開始是生產工具和武器,后來逐漸演變成很薄的象征權力的禮器。由于百越族分布區域較廣,不同區域、不同時期的文化不可能完全相同。[27]浙江是以越文化為發展主線,但浙江金衢盆地仍有其自身發生、發展和繁榮的歷史,有著明顯的地域與土著特色。《尚書·禹貢》分天下為九州,浙江金衢盆地分屬揚州。春秋戰國時期,屬于與吳國、越國并列的姑蔑國轄地。前473年越滅吳,前306年前后楚滅越,浙江金衢盆地又歸楚國,為南楚之地,浙江金衢盆地實為“楚頭越尾”。姑蔑后裔現居于浙江省中西部,其最古老的村子分散于南山這個至今仍以強蠻民風、固執守舊、東夷古語著稱的崇山峻嶺間。

(二)金華、衢州同處姑蔑腹地

1.姑蔑墟

墟,《唐韻》去魚切《集韻》《韻會》《正韻》丘于切,音虛。《說文》大丘也。《禮記·檀弓》墟墓之間,未施哀于民而民哀。又故城。《竹書紀年》磐庚自奄遷朝歌,遂曰殷墟。在金衢盆地有“姑蔑之墟,太末古治,鄒魯遺風”之說,秦統一全國后在金衢盆地設立烏傷、太末二縣,其中太末縣設在姑蔑墟上,統屬會稽郡。《元和志》載:婺州,春秋時為越之西界,秦屬會稽郡。今之州界,分得會稽郡之烏傷、太末二縣地。《越絕書》謂:“姑末今大末。”這與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于原吳越地置會稽郡,其西南設大末縣一脈相承。光緒《龍游縣志·沿革》:秦制天下為三十六郡立太末縣屬會稽。《太平寰宇記》說:“婺州,春秋戰國為越國之西界。”由此可見,當時的婺州地屬越國,而太末則屬越之鄰國。

浙江金衢盆地,在交通和軍事上具有十分顯著的地位,自古以來隸屬于大末縣(或作太末),大末古稱姑蔑、姑妹。加拿大漢學家、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研究系榮休教授蒲立本《上古時代的華夏人和鄰族及其語言》認為,從漢代到隋代,浙江的“太末”稱為龍丘,此前稱為“姑末”(早期中古音kO-mat<*ka-mat)或“姑蔑”(早期中古音kO-met<*kajmat;是硬腭因素來源于前綴,而不是介音)。這個地名到漢代為“太末”,這暗示它可能是個越語詞,在《左傳》和《國語》里都有姑蔑這個地名。在《國語》里,這個地名被當作越國領土及西部的標志。《吳越春秋》則用“姑末”取而代之,稱之為越國的南極;注解則說它與太末(龍丘)是同一個地方。[28]姑蔑(即大末)在魯哀公前為越之鄰國,在魯哀公時為越所滅成為其屬地。

姑蔑南遷定居金衢盆地后,成為這一地區的早期居民。春秋時期的姑蔑地究竟有多大,沒有確切的史料記載,但后來的太末縣的范圍,卻是基本清晰的。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了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郡下設縣。當時有會稽郡,其范圍跨越了今天的浙、蘇、皖三省,管轄著十多個縣,在會稽郡的西南部,設置了太末縣,太末也稱大末。當時的太末縣范圍非常廣,除了現在的衢州境之外,東邊與烏傷縣(位于金衢盆地東,與太末同時建縣,其管轄范圍相當于今天的義烏市及金華市東部)接壤,今天金華市的湯溪、蘭溪市的一部分,杭州市的建德、淳安一部分,西邊江西省玉山縣、廣豐縣,南邊麗水市的遂昌縣、松陽縣都在太末縣的管轄范圍之中。這是一片廣袤的大地,而它僅僅是一個縣的轄區。由此我們可以推斷,秦朝時的太末縣地域大致上應該是春秋時姑蔑地的范圍。因為行政區域的設置,除地理因素外,還有它的歷史沿革。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劉援朝的《吳方言苗瑤語》認為,這個地區有一些姑蔑地名,但作為姑蔑大本營的龍游縣卻很少見到姑蔑式地名,而在龍游縣周圍的地區卻有一些姑蔑地名。如開化的高韓村、高坪村、古田山村,衢州的高家村,永康的古山村、古竹坂村、古龍村、古竹村,金華的古方村、古塘里村、烏石屏村、烏云村、古城范村等,這說明姑蔑并不集中居住在龍游境內,而是分散在浙中西部的金衢盆地上。由于材料所限,這里的地名僅僅是列舉性質,不能完全反映古代姑蔑地名的全部情況,但可以從這些地名上揭示出姑蔑活動的區域。姑蔑的史料稀缺,但建于姑蔑國中心地帶的秦漢大末(東漢以后稱太末)城,對探索姑蔑提供了線索。歷代正史地理志均未注明大末城的確切位置,然金華、衢州、蘭溪諸地方志對古城遺址記載紛紜。根據萬歷《湯溪縣志》記載:“太末縣舊址,在九峰山下,其城(門)街址歷歷尚可識也。”這說明確切記載古大末城者唯浙江金華(湯溪),金華與龍游均為姑蔑的核心區域。[29]

《吳越春秋》說“越南至于姑妹”。

《越語》說涉姑蔑,韋昭注:“今太湖是也。”

《左傳·哀公十三年》所涉及姑蔑,杜預注曰:“越地,今東陽大末縣。”

《后漢書·郡國志》太末縣下劉昭補注:“大末,《左傳》謂姑蔑。”

南宋的羅泌《路史·國名記》:姑蔑,一曰姑妹,太末也,晉之龍丘,今衢之龍游。有姑蔑城,而瑕丘其析也。謂“姑蔑”“姑妹”“太末”實皆一地名,最為通論。

明萬歷年間編修的《龍游縣志》《輿地·沿革》篇有“周姑蔑國,子爵,越附庸也”的記載。

《大明一統名勝志》卷六十九記載:“舊唐書,龍丘,赫注云,本秦太末縣,貞觀八年置,以縣東四十里龍丘山得名。”

清代的王先謙《漢書補注》:“姑蔑故城在龍游,太末縣亦治龍游,其地實兼有今西安、江山、常山、開化、遂昌、玉山及湯溪縣之半。”

乾隆《湯溪縣志》“瀫水圖說”曰:漢地理志曰,會稽太末有瀫水,東北至錢塘入海。又《水經注》曰,浙江錢塘瀫水入焉,源出太末,是瀫水專屬太末明甚。湯邑九峰之下實惟舊址,殘碑斷碣所留尚可約略。其概今泉自山際流出,轉衢而下,滔滔不息環帶于邑之西北者獨名瀫江……

民國《龍游縣志》地理考記載:“五代時,龍丘縣屬吳越國,寶正末,錢镠以‘丘’為墓,不祥,改曰龍游,屬衢州如故。”

《漢書》注:大,音如闥。李留之曰:自杭而上,至常山六百九十五里,逆流多驚灘,以竹索引船乃可上。大,讀如達,義有取焉。王象之曰:龍丘,故大末也。黃武五年(226)七月,分三郡惡地十縣置東安郡,郡治富春縣,轄富春、建德、桐廬、新昌、新城、錢唐、臨水、于潛、新安、太末。唐光化二年(899),淮南宣州將康儒敗兩浙將王球于龍丘,擒之,遂取婺州,即此。太末曾分縣也曾被并縣,第一次分縣是在三國時期,“遂昌令,孫權赤烏二年(239)分太末立平昌,晉武帝太康元年(280)更名”,所分為太末北鄉一帶;第二次分縣在武則天如意元年(692),分龍丘立盈川縣,所分為太末西鄉土地;還有一次被并入金華,那是在隋朝。明成化七年(1471)湯溪設縣時,雖從金華劃去白沙鄉五都的土地,但并不包括湯溪城一帶。

2.太末里

地理在人類文化發展各類要素中最具持續性與恒定性,金衢盆地,人文、歷史、地理等各類資源豐富。金華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在其西南,靠近九峰山的腳下,有個地方叫湯溪,是一座有數千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城鎮,今鎮址即為當年的湯溪縣治所在地,湯溪以其獨特的文化風貌存在,春秋時期的姑蔑國城邑即建在今湯溪九峰山下,是古婺八縣之一。乾隆《湯溪縣志·地理》載:“湯溪地,在衢之東、金之西、處之北,原隸三府四縣,前明成化辛卯,金華守李公嗣,以其阻山帶水猖獗難治,延請民情,請割金蘭龍遂四隅之地,另為一縣,隸金華。以附近有湯塘故名湯溪縣。”還記載:“湯溪由縣治達京師,陸路4030里,水路4215里。湯溪割四縣邊隅為邑地,無專屬考。”[30]浙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消失的縣:桐廬并分水,富陽并新登,建德并壽昌,淳安并遂安,臨安并于潛和昌化,武義并宣平,桐鄉并崇福,德清并武康,安吉并孝豐,金華并湯溪。[31]在湯溪鎮,九峰山下里許廬舍相連,詢之故老,皆曰:古太末地。今碑刻模糊已不可考。

姑蔑之名始見于《左傳·哀公十三年》。杜預注謂:“姑蔑,今東陽太末縣。”韋昭《越語注》則謂:“姑蔑,今太湖。”王應麟《困學紀聞》以為“太末之訛”是也。“大末”作“太末”,始于《后漢書·郡國志》,《漢書·地理志》尚作“大末”。顧祖禹《讀史方興紀要》引李留之語謂:“逆流多驚灘,以竹索引船乃可上。‘大’讀如‘達’,義有取焉。”其說非是。至正莽改“太末”為“末治”,亦屬單舉,蓋“大”者夸張之詞,如“大梁”“張楚”之例,“治”猶縣也。《路史》中謂“姑蔑”“姑妹”“太末”,實皆一地名,最為通論。[32]2300多年歷史的湯溪鎮沙頭村村譜《蘭源戴氏文獻譜》(第一卷)《蘭谷義田賦》記載:“龍邱,古太末里,姑蔑墟也。縣之東南四十里地名蘭坡,有蓉峰拱秀峙于南,蘭谷潴清流于東。”這是說,與《國語·越語上》“西至于姑蔑”描述的“姑蔑”在越國西邊是一致的,其地理位置在今浙江金衢盆地。

《婺遺續識》載:太末故城在九峰山麓,水源自山際流出,蜿蜒而下蘭江,波紋如綺,則瀫水之濫觴于茲山也。湯溪置縣在明成化七年(1471),其地于春秋為越之姑蔑;于秦漢為大末烏傷二縣境,大末即姑蔑,姑、大皆尊稱,其義同蔑,末則音近也;東漢分烏傷南鄉立長山而大末沿訛為太末(治所在湯溪九峰山下)矣;三國時分太末立平昌,晉初改為遂昌;隋改長山為金華,并省太末入之遂昌,亦省入松陽;唐初復置太末、遂昌,太末尋更名龍丘,又析金華縣置蘭溪;“丘”意為小土山、墳墓,是故五代長興二年避“丘”字諱,改龍丘為龍游,因湯溪缺水不利發展而移至今龍游縣址;明成化七年(1471),劃金華、蘭溪、龍游、遂昌四縣邊陲之地置湯溪縣(隸屬金華府),其縣劃包括“羅埠市(縣北十五里,康熙志稱花園市),洋埠市(縣西十五里),葉灣埠(縣北二十里),伍家埠(縣北十五里),三港埠(縣北二十里)”。[33]

姑蔑,地處揚州之域。揚州地,相當于今天的江蘇(高郵、天長縣以南)、安徽(霍山、廬江縣以南)兩省南部部分及浙江、江西、福建三省全部。孫吳時,據有東漢時期的丹陽郡、會稽郡、吳郡和豫章郡全部,及九江郡、廬江郡、廣陵郡的一部分。漢末置廬陵、新都、鄱陽、臨川、彭澤、蘄春六郡及地位相當于郡級政區的毗陵典農校尉(赤烏以前稱“吳郡西部都尉”),《建康實錄》卷一記黃武元年(222)揚州“所統十四郡,148縣”,十四郡即上述所述的諸郡,而當中的彭澤、九江、廣陵、臨川四郡不常置,所置時間不久。三國時期新置有東安、故鄣、吳興、東陽、臨海、建安、臨川、安成八郡及廬陵南部都尉。僅東安、故鄣二郡,因建置時間不久而廢止。至孫吳末期,揚州轄有十五郡、一都尉、一典農校尉。

建安初,孫策平定江東后領有會稽郡。郡治山陰縣(今浙江省紹興市),領山陰、、烏傷、諸暨、永興、太末、上虞、剡、余姚、句章、鄞、章安、永寧、東冶、新安、長山、吳寧、建安、漢興、南平、豐安、遂昌、松陽、建平、定陽、始寧二十六縣。孫權時分章安縣置臨海、始平、羅陽三縣。赤烏二年(239)分太末縣置平昌縣。赤烏八年(245)分烏傷縣置永康、武義二縣。廢武義縣(不知何時)。太平二年(257)以會稽東部都尉所屬六縣置臨海郡,會稽南部都尉所屬五縣置建安郡;寶鼎元年(266)以會稽西部都尉所屬九縣置東陽郡。吳末領山陰、上虞、余姚、句章、鄞、、剡、諸暨、永興、始寧十縣。

東陽郡,漢時已置會稽西部都尉,管轄會稽郡西部的烏傷、太末、新安、長山、豐安、吳寧、定陽、永康八縣,后增轄平昌、武義(后廢縣)二縣。寶鼎元年(266)以都尉所屬九縣置郡。郡治長山縣(今浙江省金華市),領長山、烏傷、太末、新安、豐安、吳寧、定陽、永康、平昌九縣。吳末時領縣未變。

東漢時烏傷屬會稽西部都尉管轄,而太末屬會稽東部都尉管轄。《后漢書·任延傳》記載著這么一件事:任延任會稽東部都尉時,曾派人禮聘隱居在九巖山(即九峰山)的龍丘萇。“任延為會稽東部都尉禮聘龍丘萇事,知太末在更始時(23—25)為會稽東部都尉所在。”可見烏傷與太末漢時隸屬不同,漢末長山縣分烏傷縣南鄉而立,不包括太末轄境內的湯溪。東陽郡建立后,太末與長山雖同屬其管轄,但太末的轄地未有變動。《南齊書·徐伯珍傳》云:“(伯珍)宅南九里有高山,班固謂之九巖山,后漢龍丘萇隱居處也。”民國《湯溪縣志》引舊志云:“是知伯珍故居在龍丘山北九里,即今縣治左近。”據《元和志》載:婺州,“春秋時為越之西界,秦屬會稽郡。今州界得會稽郡之烏傷、太末二縣地”。唐婺州治今浙江金華市,領有今衢州市、江山、龍游、常山、開化與金華的蘭溪縣(市)全境以及金華市界。又康熙《金華府志》記載:“徐伯珍字文楚,本東陽太末人也。其地舊屬龍游,今為湯溪,其宅南去九峰山數里,伯珍移居之。”據《元和郡縣圖志》記載:“義烏本秦烏傷地,今金華、義烏、永康、武義四縣及蘭溪東北、仙居西、縉云北,治在義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弥渡县| 邹平县| 武宁县| 巴彦县| 开远市| 临泉县| 梧州市| 宜昌市| 榆社县| 皮山县| 甘泉县| 焉耆| 溧水县| 吴江市| 大洼县| 高碑店市| 班戈县| 吴旗县| 香格里拉县| 辽源市| 城固县| 巢湖市| 囊谦县| 墨竹工卡县| 开化县| 偏关县| 板桥市| 贡觉县| 兴山县| 南川市| 英吉沙县| 曲阜市| 新乐市| 河西区| 清徐县| 临泽县| 准格尔旗| 双桥区| 石棉县| 平武县| 兰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