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清末“白話文運動”中的“新小說”

第一節(jié) 中國小說文白并存的歷史源流

一 中國古代文言小說和白話小說兩大系統(tǒng)概述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小說存在文言與白話兩大系統(tǒng),有著各自的源流和發(fā)展脈絡。大致來說,文言小說系統(tǒng)由漢魏時期的志怪小說、雜傳、志人小說發(fā)展到唐以后的傳奇體和筆記體。白話小說則由最早的變文、講經(jīng)、講史發(fā)展為話本、擬話本、章回小說幾大形式。[1]當然,有些還可以再細分,文言小說發(fā)展到晚清出現(xiàn)一種文言章回體,白話小說的話本小說還有平話、擬話本等。在名稱上學界雖有些差別,但是這兩大系統(tǒng)的基本脈絡是清楚的。

這里的小說概念也是雜合了現(xiàn)代西方小說概念和中國古代“小說”觀念兩方面的因素。按前者,雜傳,包括《搜神記》《世說新語》類的志怪、志人等筆記體小說就不能算小說,按后者,則異聞、辯訂、箴規(guī)等都應算小說。一般小說史家均認為唐代是小說文體獨立的開端。[2]這實際就是使用的“以今例古”的折中標準。此前的小說則可稱為“準小說”,或“前小說”,“是指這一時期某些具有小說因素或基本上可以作為小說來讀的作品,但是作為一種文體,又還不足以稱為小說”。[3]這些“前小說”都屬于文言小說系統(tǒng)。先秦兩漢的神話傳說、寓言故事、諸子散文、史傳著作等都有小說的筆法,但它們并不能稱為獨立的小說文體。而到唐宋以后,小說開始“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分為文白兩個系統(tǒng)。

唐代“傳奇”的出現(xiàn),使文言小說走向成熟,中國也才有現(xiàn)代文體意義上的小說。從前期具有志怪風格的《古鏡記》《補江總白猿傳》,中經(jīng)《游仙窟》再到盛期的《枕中記》《任氏傳》《霍小玉傳》以及集大成的《柳毅傳》,中期的《續(xù)玄怪錄》《傳奇》,再到晚唐的《虬髯客傳》,唐代傳奇形成文言小說的第一次高峰。宋人評價唐傳奇說:“蓋此等文備眾體,可見史才、詩筆、議論。”[4]唐人傳奇用魯迅的概括就是“敘述宛轉(zhuǎn),文辭華艷”,“幻設為文”。[5]而到宋元時期則士人興趣多集中在詩文和筆記上,傳奇就逐漸衰落,只有話本體傳奇,如《青瑣高議》《云齋廣錄》《醉翁談錄》等選本中收入此類話本體傳奇,這是文言小說的低潮期。明代的傳奇則有一個中興,“古文的傳奇化,傳奇小說集陸續(xù)問世,中篇傳奇小說大量產(chǎn)生,構(gòu)成這一時期傳奇小說創(chuàng)作較為壯麗的景觀”[6]。古文的傳奇化如宋濂的《秦士錄》,高啟的《南宮生傳》,馬中錫的《中山狼傳》等,傳奇集最為著名的如《剪燈新話》和《剪燈余話》,中篇傳奇如《賈云華還魂記》《龍會蘭池錄》等。明代文言小說數(shù)量巨大,形式多樣,表現(xiàn)出文言小說的繁榮興盛[7]。這種逐漸復興的勢頭一直持續(xù)到明清易代,清初文網(wǎng)大張,文人士大夫大多秉承晚明之風用古雅的文言創(chuàng)作不易犯禁的傳奇。到清中葉出現(xiàn)了《聊齋志異》,“用傳奇法,而以志怪”,其藝術水平和思想境界均是傳奇小說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國文言小說的藝術高峰。在《聊齋》的影響下,清中后期的文言小說蔚為大觀。比如晚清王韜的《遁窟讕言》《淞隱漫錄》《淞濱瑣話》幾部傳奇小說集,就頗得《聊齋》神髓。

而文言小說的另一支,筆記小說到清代也出現(xiàn)復興之勢,前期有王士禎的《池北偶談》和袁枚的《子不語》,后有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尤其是后者影響更大。《閱微草堂筆記》故意反撥《聊齋》的“藻繪”寫法,復歸六朝的質(zhì)樸簡約文風。“寓勸戒,廣見聞,資考證”,其實是將“小說”的內(nèi)涵回歸到中國傳統(tǒng)的軌道上去了。此書仿效者頗多,最有名的當數(shù)俞樾的《右臺仙館筆記》十六卷和《耳郵》四卷。筆記小說是士大夫修身養(yǎng)性,消閑寫心的手段,也是古典文人的一種日常生活方式,大多上等文人在寫正統(tǒng)的詩文之余也會偶試身手,率性而為,寫點筆記、雜錄、軼聞,記錄生活的點滴,友朋間互相題贈,傳閱。比如時人評《剪燈余話》作者時說“昌祺所作之詩詞甚多,此特其游戲耳”。[8]這類小說在漢魏六朝形成高峰,唐、宋、元、明有逐漸衰落之勢,可一直不絕如縷,如唐代的《酉陽雜俎》《杜陽雜編》,宋代歐陽修《歸田錄》、蘇軾《東坡志林》、洪邁的《夷堅志》,明代張岱的《陶庵夢憶》,等等。文言小說一直持續(xù)到二十世紀20年代均有人作。這里需要說明的是,這里分類描述只是一種方便,并不意味著兩大類別是各自發(fā)展,涇渭分明,二者其實互有影響、互有滲透,有的作品既可歸類到傳奇又可歸到筆記。比如《聊齋》就是在繼承了晉人《搜神記》和宋人《夷堅志》傳統(tǒng)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藝術個性的,而后者一般歸為筆記小說。

中國小說文白并存的局面在唐代就已形成。白話小說的源頭目前學界大多追溯到唐代的變文,王國維說:“倫敦博物館又藏唐人小說一種,全用俗語,為宋以后通俗小說之祖。”[9]這里的通俗小說就是指白話小說。王國維所說的“小說一種”是指記述太宗游冥府故事,只存一段,但足見在唐代已出現(xiàn)白話小說形式。現(xiàn)存的唐代說唱文本均保存在敦煌經(jīng)卷中,故一般稱敦煌變文,其具體分類有講經(jīng)、變文、話本、詞文、俗賦等。如《妙法蓮華經(jīng)講經(jīng)文》《目連救母變文》《廬山遠公話》《葉凈能話》《季布罵陣詞文》就是其中的代表。從這些源頭來看,白話小說的發(fā)生發(fā)展和口語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最開始或作為講話者的底本,或是講話者的記錄本,但均和“說(唱)故事”有關系,是“說—聽”或“唱—聽”的模式。這些決定了其語言形式比較口語化,淺顯易懂。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就是后來白話小說的韻散相間特征已在此時露出端倪。由于演唱的需要,以及便于記誦,在說唱故事時加一段淺白的韻文,就很有必要。比如變文中的“押座文”就類似宋元話本小說中的“入話”。有的故事講完之后用詩作總結(jié),這在后來章回小說中也形成了套路。近來有學者研究認為唐代變文構(gòu)成中國古代白話小說的早期階段。宋元話本構(gòu)成白話小說的第二階段。魯迅曾說:“宋一代文人之為志怪,即平實而乏文彩,其傳奇,又多托往事而避近聞,擬古且遠不逮,更無獨創(chuàng)之可言矣。然在市井間,則別有藝文興起。即以俚語著書,敘述故事,謂之‘平話’,即今所謂‘白話小說’ 是也。”[10]這里“志怪”“傳奇”指的是文言小說,而“別有藝文興起”的正是白話小說,即宋話本。不過現(xiàn)在所說的宋元話本并未發(fā)現(xiàn)真正的實物資料,均是以清末繆荃孫的《京本通俗小說》和明代洪楩編的《六十家小說》(后人新刊為《清平山堂話本》)所收集的部分小說為對象的,前者真?zhèn)文妫泻艽鬆幾h。盡管如此,學界通過分析比較,認為其中的確有一部分可能是宋元作品,其中較為著名的幾篇是:《碾玉觀音》《拗相公》《錯斬崔寧》《簡帖和尚》《快嘴李翠蓮記》。宋編元刊或元人新編的講史作品集有《全相平話五種》《新編五代史平話》,是后來長篇歷史演義小說的胚胎,其中著名的有《三國志平話》《大宋宣和遺事》《武王伐紂平話》。明清時期則是白話小說大繁榮時期,出現(xiàn)一大批思想敏銳、藝術性高的小說集及個人著作的長篇章回小說。明代“三言二拍”,歷史演義《三國演義》,英雄傳奇《水滸傳》,神魔小說《西游記》,世情小說《金瓶梅》先后問世,清代又有《封神演義》《儒林外史》,直至中國白話小說的巔峰之作——《紅樓夢》——的誕生。白話小說在明清成為中國小說的主流,并且,創(chuàng)作者從以前的書會才人、說唱藝人為主轉(zhuǎn)向文人小說家為主,由“世代累積”成書轉(zhuǎn)向個人獨著,這也必定使白話小說的審美發(fā)生變化,白話小說的口語文化逐漸向書面文化過渡。

當然,說文言小說和白話小說各成系統(tǒng),并不是說二者沒有交叉,沒有中間地帶。比如宋代的部分文言小說就學習了話本小說的白話語言,出現(xiàn)文言的通俗化。有學者論及了傳奇小說的俗化:“所謂傳奇小說的俗化,即意指傳奇小說從士大夫圈子里走出來,成為下層士人寫給一般人民欣賞的文學樣式。宋代傳奇小說的觀念意識明顯下移,這就是俗化的開端。”[11]明代以后通俗小說興盛,文言小說失去往日氣勢,傳奇體也吸收了話本的風格,《賈云華還魂記》《國色天香》《燕居筆記》《萬錦情林》等一度被小說史家稱為文言話本。[12]宋代的《青瑣高議》《醉翁談錄》所載小說也均為通俗文言,可能受到白話小說語言的影響,這也映出當時讀者趣味的變遷。

二 文言小說與白話小說不同的美學意蘊

在起源上講,文言小說的語言受辭賦和史傳影響,而白話小說則受俗講和變文影響。文言作為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正統(tǒng)書面語言,一直居于主導地位。白話,雖然也是書面語言,但它是在口語的基礎上形成的,所以具有口語文化的一些特征。呂叔湘先生說:“白話是唐宋以來的語體文。……白話是現(xiàn)代人可以用聽覺去了解的,文言是現(xiàn)代人必需用視覺去了解的。”[13]這是很有見地的看法。這兩種語體的小說自然形成不同的美學意蘊。

第一,文言小說的敘事趨于簡潔凝練,白話小說長于鋪排細節(jié)。文字的起源是人類發(fā)展史上的大事。書寫工具的變遷,也決定了書面語言的發(fā)展特點。中國的書寫工具由甲骨、竹簡、帛書到紙張的產(chǎn)生,至宋代印刷術的發(fā)明與改進,大面積印刷成為可能。所以這種書寫材料的限制,也決定了最初的文字書寫極盡簡潔。“乃觀之中國文學,則上古之書印刷未明,竹帛繁重,故力求簡質(zhì),崇用文言。降及東周,文字漸繁。至于六朝,文與筆分。宋代以下,文辭益淺,而儒家語錄以興。元代以來,復盛興詞曲。此皆語言文字合一之漸也。”[14]中國有“字崇拜”,能寫字代表了一種權(quán)力和資本,是社會地位的象征。古代占卜、修史正是一種社會上層壟斷的文化資本。文言文正是在這種社會環(huán)境下產(chǎn)生的,其語法結(jié)構(gòu)更多注重意合,發(fā)揮每一個字象征功能,以最少的字傳達出最多的內(nèi)容和意蘊。文言語法的這些特性決定了文言小說的敘事具有簡潔凝練的風格。魏晉時期《搜神記》和《世說新語》為代表的筆記小說就是“粗陳梗概”,以簡澹為尚。傳奇體文言小說雖與前者有風格上的變化,但其語言上也具有簡潔精練的特點。如果將“三言二拍”中部分“擬話本”與它們的文言底本相比較,就可看出,白話小說語言更繁復,往往是文言小說的擴大版,基本情節(jié)相同,但在細節(jié)上卻增加鋪寫。白話小說是隨著城市進程的加劇而出現(xiàn)的,故為了迎合市民階層的趣味,必定增加對現(xiàn)實生活的描寫,偏于寫實。

第二,文言小說追求神韻,長于抒情,白話小說長于描繪聲口,表現(xiàn)日常生活。文言正因為簡潔,所以更追求以少勝多,言簡意豐的言外之意。如唐傳奇《柳毅傳》中寫錢塘君報復歸來與帝的對話:

君曰:“所殺幾何?”曰:“六十萬。”“傷稼乎?”曰:“八百里。”“無情郎安在?”“食之矣。”

寥寥數(shù)語將錢塘君火暴直爽的性格表現(xiàn)出來。白話小說來自講經(jīng)、說書,因此更富于生活氣息。描寫人物以逼真為尚,對話也酷肖日常聲口。且舉宋話本《山西一窟鬼》中一段為例。王媒婆為吳教授說親,問完年齡后,有如下描寫:

婆子道:“教授方才二十二,卻像三十以上人。想教授每日價費多少心神。據(jù)老媳婦愚見,也少不得一個小娘子相伴。”教授道:“我這里也幾次問人來,卻沒這般頭腦。”婆子道:“這個‘不是冤家不聚會’。好教官人得知,卻有一頭好親在這里:一千貫錢房臥,帶一個從嫁,又好人材,卻有一床樂器都會;又寫得,算得,又是唓嗻大官府第出身。只要嫁個讀書官人。教授卻是要也不?”教授聽得說罷,喜從天降,笑逐顏開……

這樣的描寫與前面《柳毅傳》的對話相比,二者的區(qū)別是很明顯的。二者的藝術效果均是形象逼真,但傳達的美學意蘊卻大不一樣。前者雋永玄妙,多在言外之意,后者則如在眼前,鮮活生動。

第三,文言小說在敘事方法上出現(xiàn)限知敘事,白話小說則多全知敘事。整個小說史上看,文言小說的創(chuàng)作者和閱讀者始終是上層文人為主體。唐傳奇的盛行和唐代科舉考試的“行卷”“溫卷”有關系,其投遞的對象多是左右考試命運的達官貴人,充斥詩才、史才和議論正是為了“炫才”,以引起注意。明代田汝成評《剪燈新話》說:“宗吉嘗著《剪燈新話》一編,粉飾閨情,假托冥報,雖屬情妖麗,游戲翰墨之間,而勸百諷一,尚有可采”,[15]可見創(chuàng)作時并不以一般民眾為對象,而是“游戲翰墨之間”,小說成了文人們唱酬消遣的方式。這樣就使得文言小說中“作者”的主體性更突出,第一人稱限知敘述在文言小說常會采用。如唐傳奇《游仙窟》《謝小娥傳》《秦夢記》就是以第一人稱敘述。明代的《癡婆子傳》以“鄭衛(wèi)之故墟有老婦焉”開頭,但隨后講癡婆子的墮落經(jīng)歷用的是第一人稱。清代的《浮生六記》全用第一人稱,記敘他和妻子的日常生活。明代理學家邱濬的《鐘情麗集》也以自敘傳形式展開。而白話小說由于受說書體制的影響,講話者往往無所不知,要讓聽眾明白每一個細節(jié),所以很少見古代白話小說采用第一人稱敘事的。白話小說多用“話說”“且說”開頭,一般先介紹地點、人物、背景,時而跳出故事之外與“看官”交流,時而又與書中情節(jié)融洽無間。“敘述者”無所不知,無所不曉。

第四,文言小說和白話小說有著不同的體制和結(jié)構(gòu)美學。由于起源、審美追求及創(chuàng)作群體的不同,也造成二者在體制上有所不同。文言小說主流是中短篇,像屠紳的《蟫史》、陳球的《燕山外史》那樣的長達二十萬言的文言小說實屬罕見。以至于有文言小說史家界定文言小說時直接以“短篇為主,中篇為輔”[16]。這也符合文言小說的實際情況。而白話小說,少見短篇,以中、長篇為主,長篇章回小說甚至成為明清小說的主流,并形成一定的程式和體制。這在宋元話本時期就已經(jīng)奠定了它的型制、格局,比如話本中的入話、頭回,詩證,分章題回,以及說話人經(jīng)常現(xiàn)身評述,與“看官”交流的說書腔調(diào)等,分章、分回本身就是來源于“講史”時分次講述的需要。這些體制一旦形成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連純粹的文人獨創(chuàng)的《儒林外史》和《紅樓夢》也基本沒有擺脫,到清末民初白話小說中的“說書腔”更為凸顯。

第五,文言小說趨雅,白話小說近俗。周作人在《平民文學》中說:“古文多是貴族的文學,白話多是平民的文學”[17],這是從語言角度論雅俗,是有道理的。東漢桓譚說:“其若小說家,合叢殘小語,近取譬論,以作短書,治身理家,有可觀之辭”[18];班固說:“小說家流,蓋出于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之所造也”[19]。他們對“小說家”的界定影響了千百年來人們對小說的看法。說小說是“小道”,這是相對于詩文、史傳這樣的“正業(yè)”來說的,在整個古代小說系統(tǒng)內(nèi)部,還是有雅俗之別。其中,白話小說就被稱為通俗小說,這是自明代就有的說法。馮夢龍在《古今小說》序中說:“大抵唐人選言,入于文心;宋人通俗,諧于里耳。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則小說之資于選言者少而資于通俗者多……噫!不通俗而能之乎?”馮所說的“諧于里耳”的小說正是指《古今小說》(重刊時改名為《喻世明言》)里收錄的那些白話小說:“家藏古今通俗小說甚富,因賈人之請,抽其可嘉惠里耳者,凡四十種,畀為一刻。”[20]現(xiàn)代的小說史家一般稱古代的通俗小說也是指白話小說。[21]有學者如此談白話小說和文言小說的這種雅俗之別:

中國的白話小說和文言小說,源于兩個不同的系統(tǒng)。白話小說源于民間的“說話”,一經(jīng)問世便鍍上了商品的烙印,為了推銷自己,曲折的情節(jié)和通俗化的敘述方式便成為題中應有之意。而文言小說一支的傳奇卻是傳記辭章化的結(jié)果,成熟于詩情盎然的唐代。……辭章化傳奇往往追求一種醇厚典雅的風度,或曰書卷氣;忌俗,變排斥魯莽和過分的狂想。[22]

而清代的紀昀在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時對白話小說基本視而不見,獨收筆記體文言小說。這也可看出上層文人對白話小說的態(tài)度。其實,在《金瓶梅》《儒林外史》和《紅樓夢》等文人獨著的白話小說面世以后,由于作者具有較高文化修養(yǎng),白話小說有逐漸雅化的趨勢,小說語言的書面化程度相當高,表現(xiàn)出小說藝術的新向度,可惜,清中葉以后,晚清的小說回歸世俗,小說數(shù)量雖然龐大,但能達到前者藝術高度的小說已鳳毛麟角。

三 “文白”兩大系統(tǒng)在清末民初的延續(xù)

晚清,直至民國初年,中國小說仍承續(xù)了這兩大小說系統(tǒng)。

晚清的文言小說基本籠罩在《聊齋》和《閱微草堂筆記》的“陰影”之下,多仿此二作,然藝術品位上則與前者有很大距離。秉承《聊齋》的傳奇體小說有宣鼎的《夜雨秋燈錄》,以及王韜的《遁窟讕言》《淞隱漫錄》《淞濱瑣話》,皆屬佳作。筆記體文言小說則數(shù)俞樾的《右臺仙館筆記》十六卷和《耳郵》。叱咤文壇的是白話長篇小說,俠義公案如《三俠五義》《彭公案》,狹邪小說如《風月夢》《品花寶鑒》《海上花列傳》等,英雄傳奇如《蕩寇志》等,各領風騷。話本、擬話本小說在晚清也有延續(xù),主要見于同、光年間。《俗話傾談》用廣東方言,劉省三的《躋春臺》則用四川方言,秉承話本小說的地方性、通俗性特色,尤其是后者,總體水平較高,是清代最后一本擬話本小說集,昭示著古典話本小說的終結(jié)。晚清的文言小說中,有一個令人注意的語言現(xiàn)象是,屠紳的《蟫史》是第一部長達二十萬言的文言小說[23],陳球的《燕山外史》用駢文作小說,也是長篇的體制。這是文言小說的新動向,聯(lián)系到整個清末民初長篇文言小說數(shù)量的增多,這種現(xiàn)象就具有一定的文學史意義。

文言小說在晚清影響不大,一方面是由于白話小說的勢力過于龐大,另一方面由于近代以來,中西方文化沖突帶來的新事物層出不窮,文言小說由于受傳統(tǒng)的文化精神的制約,反映社會生活沒有白話小說來得那么方便,其生產(chǎn)和消費的群體也較窄。盡管如此,文言小說和白話小說并存的脈絡是清楚的。自唐代到晚清前期,這兩種語言類型小說勢力的消長是處于一種自然、自為的狀態(tài),各自發(fā)展,各成系統(tǒng),各有其受眾和創(chuàng)作群體。雖然二者之間互有影響,同一個創(chuàng)作者也可能兼擅兩種小說,但這種影響和交叉并不是自覺和有意的行為,從長時段來說,小說家并未刻意去比較二者在語言形式上的優(yōu)劣,并未使二者產(chǎn)生沖突。

但是,在清末民初,隨著西方工業(yè)文明的涌入,中西文化雜合使得中國文人的寫作、閱讀方式出現(xiàn)變革,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也被打亂,在“小說界革命”的鼓蕩之下,小說被提到經(jīng)國大業(yè)的崇高地位上,對小說的社會功用產(chǎn)生了前所未有的想象和期待。那么,到這個時候,哪種小說“用”起來最方便、最有價值;什么樣的語言做小說才最好,才成為一個“問題”。文言小說和白話小說之間的沖突才可能出現(xiàn),也就是說,小說家對于小說語言才形成新的“自覺”。

那么,這種“自覺”是如何產(chǎn)生的,對小說創(chuàng)作有什么樣的影響?

這就需要考察與“小說界革命”相伴生的晚清“白話文運動”的歷史邏輯及其影響。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年县| 吐鲁番市| 七台河市| 班玛县| 山东省| 卢氏县| 清丰县| 潼关县| 兴城市| 高密市| 上饶县| 邓州市| 衡南县| 嘉黎县| 泰宁县| 旬阳县| 伊春市| 比如县| 迁安市| 若尔盖县| 泾川县| 牡丹江市| 福海县| 山阴县| 手游| 临泉县| 信阳市| 依兰县| 祁阳县| 南城县| 宣化县| 内黄县| 辉县市| 临海市| 邵阳县| 崇左市| 武山县| 临夏市| 桃园市| 商洛市| 永修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