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強者的溫柔
- (古羅馬)塞涅卡
- 2737字
- 2021-09-29 14:03:32
中譯者前言
塞涅卡(Licius Annaeus Seneca,約公元前4年—公元65年)也許是羅馬晚期三大斯多亞思想家中影響最大的一個。他是一位高產的作家。如果說另外兩位——愛比克泰德和奧勒留——都只靠一本書立身,而且那“一本書”都是私密的談話錄或隨感錄,并不想發表,那么相比之下,塞涅卡就表現出了很強的寫作欲望和廣泛的興趣,在自然哲學、道德哲學和悲劇等方面都寫了不少著作;除了遺失的之外,還流傳了許多到后世,它們大多文學色彩濃厚,生動雄辯,細節栩栩如生,格言警句穿插其間,影響了后來的基督教思想家與近代的文學家和哲學家,也成為人們研究晚期斯多亞哲學的重要途徑。
與他的博學和著述豐富不無關聯的是,塞涅卡的個人性格與愛比克泰德和奧勒留相比也顯得更為復雜,在后世受到的褒貶爭議也更大;有人批評塞涅卡口是心非,奉承皇帝,有人為他辯護,說他其實高尚,其生與死符合一個斯多亞哲學家的理想標準。我們這里不急于簡單地對他的人品進行道德評判。不妨換個角度這樣想:塞涅卡的性格確實比其他斯多亞思想家更為豐富,這也許不利于我們了解一個理想化的“斯多亞哲學家”的典型特征,但是這也許更能告訴我們一個在現世的生活中積極活動的斯多亞信徒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無論如何,塞涅卡這樣的人更貼近我們一般人。
塞涅卡的性格和著作的豐富與他一生跌宕起伏的命運有關。他大約出生在公元前4年。父親是羅馬的西班牙行省的一位演說家和官員,生了三個兒子,老大蓋里奧后來從政,官至羅馬的阿開亞行省總督,在基督教的《新約·使徒行傳》中被提到過;老三梅拉性格內向,是羅馬著名詩人盧卡的父親;老二就是哲學家塞涅卡。塞涅卡幼年即被送到羅馬,學習對于從政十分重要的修辭學,很有成就。同時,他也喜歡哲學。大約對哲學的熱愛耽擱了他對政治的關心。但是,他后來還是決定從象牙塔走出來,走入給他帶來人間喜劇、也給他帶來人間悲劇的政治生活中。自此,他的命運就和羅馬帝國的第一個王朝——所謂“克勞狄烏斯王朝”——的幾位皇帝聯系起來了。塞涅卡大約在奧古斯都的繼承人提比略皇帝的統治時期開始當官,躋身朝廷。在提比略的繼承人卡利古拉皇帝的統治時期領略到了真切的死神威脅。卡利古拉是一位臭名昭著的暴君,極端殘暴的施虐狂和病態的性格通過帝國的絕對權力得到了放大,種種行徑駭人聽聞。他因為妒忌塞涅卡在演講能力上的名望,曾想殺了塞涅卡。塞涅卡之所以能夠逃過這一劫,是因為重病(或裝病)。到了卡利古拉的繼承人克勞狄烏斯皇帝繼位(公元41年)后,塞涅卡是在劫難逃了。克勞狄烏斯給塞涅卡安的罪名是與皇室貴婦(卡利古拉的妹妹)有染。按照羅馬法律,這是應當殺頭的。幸運的是,塞涅卡只是被流放。幫助他度過這一段漫長、恐懼和無望的流放生活的是寫作。他的大部分哲學著作都是在這一時期寫的。命運的搖擺不定在他的流放生活的第8年突然又發揮了作用。公元49年,克勞狄烏斯的新皇后阿格麗皮娜說服克勞狄烏斯召回塞涅卡,并任命這位文化界名人擔任自己兒子尼祿的老師。后來,當尼祿于公元54年登基之后,塞涅卡作為太子太傅和元老,從權力、榮耀和財富上都赫然上升到頂點。他忙著給尼祿出主意,提建議,寫講演詞。既小心翼翼,又不無成就感地看著這位性格捉摸不定的年輕皇帝可圈可點的各項仁政。可惜,這樣的好時光沒有持續很久。尼祿登基大約5年之后,本性暴露,大干壞事;其殘暴荒淫超過歷代皇帝。他毒死了自己的母親,顯然他對于母親當年指派來管教自己的塞涅卡也不會喜歡。塞涅卡很知趣,幾次向尼祿請求病退,交出全部個人財產,但是尼祿不準。終于,在公元65年的皮索謀刺尼祿事件敗露之后,尼祿找到借口逼迫未曾參與此事的塞涅卡自殺。
作為一位斯多亞哲學家,塞涅卡面對這些命運的打擊,當然主張堅強、不動心,甚至冷酷。這是“斯多亞”的教導給人的最重要的啟示:做一個傲然獨立的強者。只要你內心不垮,外界的一切打擊都可以等閑視之。說到最后,人也可以通過自殺的方式表示自己不會屈服于任何難以承受的命運。塞涅卡的許多著作中,都體現了這樣的思想,他的道德英雄無疑是那位勇敢堅強的共和英雄伽圖。我們這里選的《論賢哲的堅強》《論天意》等論文中,都可以看到對這種精神的雄辯論證。但是,另一方面,在塞涅卡的文字中也可以察覺出一種與這種嚴苛的斯多亞精神不甚和諧的“溫柔”:塞涅卡對于人間的痛苦,對于情感的狂野與細微之處,對于人性的普遍弱點等,有一種極為敏感的體察。用他自己的話說:他是一位靈魂的醫生。他一生多病,對于人們精神上的疾病也認識很深。他對于人的悲傷和憂傷是極為認真的,而非“無動于衷”。這樣的重視在古典希臘哲學那里幾乎看不到,更不要說在以“強悍”著稱的斯多亞哲學家們中了。我們幾乎可以說,塞涅卡的心中有一種其他斯多亞哲學家所缺乏的陰柔化的、女性化的素質。這使他看問題不是那么極端,而比較“現實主義”,這使他比較傾向于寬容或寬恕,這也使他不過于虛偽。比如他在《論幸福生活》中對于別人指責他為什么作為一個斯多亞哲學家卻那么富裕的回答之一是:他本人并沒有達到“賢哲”的層次。然而,也正是因為塞涅卡最痛恨的是對于人的生命和尊嚴的侮辱與傷害,他對于殘暴尤其不能容忍,不遺余力地痛斥聲討。這從本選集中所選的《論憤怒》《論仁慈》《論恩惠》等文章中可以清楚看出。為了使讀者更感性地領會塞涅卡思想中的這一方面,我們還選譯了他的一部悲劇《美狄亞》。
塞涅卡的道德論文集在目前的哈佛大學出版社Loeb古典叢書中分為三冊。我們根據以上對塞涅卡的思想的基本認識,選譯了第一冊的所有各篇:《論天意》(包利民譯)、《論憤怒》(李春樹譯)、《論仁慈》(華林江譯)、《論賢哲的堅強》(伍志萍譯)。第二冊整個是一部篇幅很長的《論恩惠》,一共七卷,我們選譯了其中四卷(陳琪譯)。第三冊包括《論幸福生活》、《論閑暇》、《論心靈的寧靜》、《論生命的短暫》和三部“安慰”親友的作品。我們選譯了《論幸福生活》(包利民譯)。我們在塞涅卡的九部悲劇中挑選了《美狄亞》(包利民譯)。我們在翻譯中主要參考的英譯本是Loeb古典叢書的1990年印的拉丁—英文本,同時也參考了其他的一些英文譯本。
塞涅卡的思想很豐富。除了我們上面提到的之外,讀者還可以在文選中看到自己感興趣的主題,比如羅馬的“理性文明人”是怎么看待“激情與野蠻”的,比如當時剛剛離開羅馬共和時期不久的斯多亞哲學家是怎么看待政治哲學的,比如以修辭雄辯聞達的斯多亞哲學是怎樣的,再比如斯多亞的思想與當時剛剛出現的基督教的思想的關系,等等,都十分引人入勝。相信讀者在讀了這些文本后,可以全面看到一個復雜和多面的羅馬斯多亞哲學家。
在本書翻譯過程中,友人王之光校勘了其中幾篇譯稿,唐翰編制了譯名對照表,非常感謝。香港浸會大學對于我的翻譯工作在資料和時間上都提供了寶貴的幫助,也在此表示感謝。
包利民
2004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