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國社會主義發展道路70年
- 王京清主編
- 11460字
- 2021-09-29 14:00:39
第三節 社會主義政治體制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構建
國民經濟恢復以后開啟的向社會主義過渡,意味著政治體制勢必做出相應的調整,并且需要有一個根本大法做遵循。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構建又脫胎于《共同綱領》對未來政治制度的設計,吸收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新鮮經驗,并以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為指導。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構建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五四憲法”精神長期得到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更是成為中國延續至今的基本政治制度。與社會主義政治體制的創建相伴隨,主流意識形態同樣經歷了一個重構的過程,也就是“破舊立新”的過程。
一 憲法的制定和頒布
1952年,全國范圍的大規模軍事行動已經結束,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國民經濟恢復的任務也順利實現。在此基礎上,中共中央決定向社會主義過渡。就在這一年,中共中央也必須考慮另一個問題,那就是一屆政協到期后是否立即召開人民代表大會的問題。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第三章第六條規定:“中國人民政協全體會議,每三年開會一次,由全國委員會召集之。”1952年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即將到期,面臨兩種選擇,或者盡快召開政協第二屆全體會議,或者召開《共同綱領》中規定時機成熟即應舉行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紤]到在較短的時間內無法完成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所要做的各種準備工作,加上《共同綱領》在人民中及各民主黨派中有崇高的威信,中共中央的意思是先在1953年召開政協第二屆全體會議,在晚些時候再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同時考慮,在過渡時期暫時不制定憲法,而繼續以《共同綱領》代替憲法,待我國基本上進入社會主義,階級關系有了根本改變以后,再制定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而當時斯大林則建議中國應盡早進行選舉和制定憲法,不給西方敵對勢力以借口。他的意見得到中共中央的認可和贊同。1952年12月1日,中共中央下發通知,認為制憲條件已經具備。24日,周恩來受中共中央委托,向全國政協提議開始起草憲法,政協接受了該提議,并向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提出建議,于1953年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并著手起草選舉法和憲法。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以毛澤東為主席,朱德、宋慶齡等32人為委員的憲法起草委員會及以周恩來為主席,由23名委員組成的選舉法起草委員會。兩個起草委員會中既有中共領導人,也有各民主黨派及其他方面的人士,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但是,后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并沒有在1953年召開,而是推遲到1954年。1953年部分地區遭受嚴重的自然災害,生產救災工作成為當時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更重要的是,當時要制定的憲法是過渡時期的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此時過渡時期一系列重要問題還不很清晰,憲法也就無法制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也就無法召開。1953年12月,毛澤東對總路線的內容作了最后的、完整的闡述,標志著與過渡時期有關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得到最后的解決。這樣,憲法的指導思想、根本任務等一系列問題也就明確了。此后,毛澤東把主要精力轉向了憲法的起草工作。從1953年的12月27日到1954年3月,他親自率領中共憲法起草小組,在杭州工作了兩個多月,完成了憲法草案的起草工作。
憲法起草完成后,憲法起草委員會對其進行了反復修改,然后又向社會公布,發動全民征求意見。在兩個多月的時間里,約有1.5億人參與了討論,提出的意見有138萬多條,據此對憲法草案又做了一些重要的修改。1954年9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經投票表決,全票通過了憲法草案,新中國的第一部憲法就這樣誕生了。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總結了中國近代以來關于憲法問題的歷史經驗,繼承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制定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等憲法性文件的正確原則,規定了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方向與道路,規定了人民民主專政政權的基本原則和各項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分為五大部分:序言,第一章總綱,第二章國家機構,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第四章國旗、國徽、首都。主要內容包括:
第一,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的制度?!稇椃ā访鞔_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其他國家機關,一律實行民主集中制”。《憲法》還明確規定,以共產黨為領導的各民主階級、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的廣泛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仍將繼續發揮它的作用;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必須密切聯系群眾,為人民服務,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這些規定充分表明新中國的性質是人民民主國家,人民行使權力的廣泛性和真實性是任何資本主義的民主所無法比擬的。
第二,堅持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憲法》將中國共產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下來,莊嚴宣布:“過渡時期的總任務是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逐步完成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辈⒅赋觯瑖彝ㄟ^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保證消滅剝削制度,建立社會主義社會。這一規定體現了《憲法》仍帶有一定的過渡性質。
第三,設置國家機構?!稇椃ā芬幎ǎ喝珖嗣翊泶髸亲罡邍覚嗔C關;設立國家主席;設立國務院,作為最高國家行政機關;設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人民委員會,分別作為地方各級國家權力機關、行政機關;設立各級人民法院,作為各級審判機關;設立各級人民檢察院,作為各級檢察機關;等等。
第四,規定了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憲法》規定: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有居住和遷徙的自由;有勞動權、休息權、受教育權;等等。公民有遵守憲法、法律、勞動紀律、公共秩序的義務,有愛護和保護公共財產的義務,有保護祖國、依法服兵役的義務,等等。此外,《憲法》還對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則、中國的外交政策等作了具體規定。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報》發表的社論指出:“按照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中國共產黨早已指出經過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是中國革命的必然的道路。這個憲法就是這條道路的具體標志。”社論說,《共同綱領》在過去五年間起了臨時憲法的作用,但是在《共同綱領》中還沒有把建設社會主義社會這一個目標規定下來,這是符合當時的歷史情況的。如今,社會主義改造已經在進行,社會主義的目標已經成為我國人民所公認和努力追求的目標,已經成為我國人民的共同愿望了?!霸谶@種新的社會情況和由此所產生的新的社會要求之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現在用明文規定在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偉大目標就是完全必要的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把實現國家在過渡時期總任務的具體步驟用法律形式固定了下來,這就為我們國家擺好了走到社會主義社會的前進軌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了我們國家的基本政治制度,這就是既便利于發揚人民群眾的社會主義熱情和積極性創造性,又便利于國家實行高度統一和集中領導來克服社會主義道路上一切障礙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我們國家的這種政治制度將有力地保證我國順利地從新民主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48]
二 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新中國成立后不久,各省、市、縣相繼召開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組建起了各級政府。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不是普選產生的,只是作為過渡,代行了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20次會議正式作出《關于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決議》,決定于當年召開由人民用普選方法產生的鄉、縣、?。ㄊ校└骷壢嗣翊泶髸⒃诖嘶A上接著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9月1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又通過決議,將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時間推遲到1954年。
1953年2月1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選舉法》公布,規定凡年滿18周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不分民族和種族、性別、職業、社會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和居住期限,均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1953年至1954年春,全國開展了第一次普選。當年選民登記總數為3.24億人,占選舉地區18周歲以上人口總數的97.18%。參加選舉投票的有2.78億人,占選民登記總數的85.88%。婦女參加投票的占登記的婦女選民總數的84.01%。[49]在此基礎上,各地逐級召開了鄉、縣、?。ㄊ校┤嗣翊泶髸?,選舉產生了地方各級國家機關。
1954年9月15日至28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隆重舉行。代表總人數1226人,其中婦女代表147人,少數民族代表178人。大會經過充分討論,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以及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委員會的組織法,并聽取了周恩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大會依據憲法和有關組織法的規定,選舉毛澤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朱德為副主席,劉少奇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董必武為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張鼎丞為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大會根據毛澤東主席的提名,決定任命周恩來為國務院[50]總理。
一屆人大的召開,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正式確立。中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包括以下主要內容:(1)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2)所有國家機構都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3)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4)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5)中央和地方的國家機構職權的劃分,遵循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積極性的原則;(6)在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部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適合中國國情的根本政治制度,直接體現新中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性質,是建立其他有關國家制度的基礎。
從1954年9月到1957年上半年的3年,是人民代表大會工作活躍的3年,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了80多部法律、法令和有關法律問題的決定,審查批準了“一五”計劃和年度經濟計劃、預算,決定了綜合治理黃河的方案等。
三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新發展
中共一屆人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能的結束,政協回歸其統一戰線性質。1953年6月25日至7月22日召開的第四次全國統戰工作會議,專門討論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實行后的統一戰線組織問題,明確指出: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決不意味著要削弱統一戰線,而是更應使之鞏固和加強。人民代表大會制實行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不再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它作為統一戰線組織將繼續存在,并在國家政治生活和鞏固發展人民民主統一戰線方面,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但是,一屆人大開過之后,還是有不少人對政協的存留及其還能發揮的作用有疑慮,針對這一情況,毛澤東于1954年10月17日寫了《關于政協的性質和任務的談話提綱》,12月19日又召集參加政協二屆一次會議的部分黨內外人士座談,對這些問題談了自己的意見。他說,政協既不是國家機關,也不是一個人民團體,而是全國各民族、各民主階級、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國外華僑和其他愛國民主人士的統一戰線組織,是黨派性的,它的成員主要是黨派、團體推出的代表。它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政治協商方面,具體任務:一是協商國際問題,如對外發表宣言、反對侵略、保衛和平等;二是商量候選人名單;三是提意見,主要是對社會主義改造的問題、憲法的實施問題、鞏固人民民主制度問題提意見;四是協調各民族、各黨派、各人民團體和社會民主人士領導人員之間的關系;五是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的談話對于召開政協第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具有指導作用,其基本原則被采納到人民政協章程之中。
1954年12月21日至25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聽取了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陳叔通作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工作報告,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章伯鈞作的關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草案)的說明,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周恩來作的政治報告。會議推舉毛澤東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屆全國委員會名譽主席。選舉周恩來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屆全國委員會主席,宋慶齡、董必武、李濟深等16人為副主席,邢西萍為秘書長。會議還選舉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65人。
政協二屆一次會議后,在中國政治生活中形成了全國人大與人民政協并存的局面。政協二屆一次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明確指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團結全國各民族、各民主階級、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國外華僑和其他愛國民主人士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組織”。它既不同于國家機關,也不同于一般的人民團體。它是黨派性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組織。今后的基本任務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繼續通過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更廣泛地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克服困難,為貫徹憲法,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章程》還規定了參加政協的七項準則和政協的組織原則等。此后,經1955年底的各省區市統戰部長座談會和1956年春季的第六次全國統戰工作會議,中共中央適應社會主義改造迅速發展和階級關系根本變化的客觀要求,進一步明確了同民主黨派團結合作的新方針和新政策。在此基礎上,1956年4月,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提出了“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這樣,在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轉變的歷史關頭,人民政協在性質和任務上完成了歷史性的轉型,即不再代理國家權力機構,而是以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各黨派協商機關和實行各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方針的民主形式長期存在。
四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一屆人大從《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承繼下來的另一項國家基本政治制度,就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除漢族外,還有眾多的少數民族。各族人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共同創造了統一的國家和歷史文化。由于歷史的原因,各民族形成了交錯聚居和雜居的分布狀態,漢族不僅在全國,而且在許多少數民族地區也占多數。[51]雖然歷史上民族間存在不平等,出現過隔閡,但各民族在經濟、文化上的交流從未中斷,政治上的統一日益加強。為了消除民族壓迫,實現民族平等、團結,建立統一的國家,中國共產黨遵循馬克思主義關于民族問題的理論,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提出了民族區域自治的主張,并于1941年由陜甘寧邊區政府在關中正寧縣建立了回民自治鄉,在城川縣建立了蒙古族自治區。1947年5月1日,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內蒙古自治區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成立的第一個省級少數民族自治區,開創了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先河。1949年9月,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經過各民族代表的充分討論,認為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是各民族在國內實行平等、團結、聯合的最適當形式,在《共同綱領》中,把它作為國家的基本國策和重要政治制度確定下來。[52]《共同綱領》第51條明確規定:“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應實行民族的區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區域大小,分別建立各種民族自治機關。凡各民族雜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區內,各民族在當地政權機關中均應有相當名額的代表。”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批準施行的《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以《共同綱領》所確立的原則為依據,就民族區域自治問題作了詳細規定?!毒V要》第2條規定:“各民族自治區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的不可分離的一部分。各民族自治區的自治機關統為中央人民政府統一領導下的一級地方政權,并受上級人民政府的領導?!钡?條進一步規定: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依據當地民族關系、經濟發展條件,并參酌歷史情況,得分別建立下列各種自治區:(1)以一個少數民族聚居區為基礎而建立的自治區。(2)以一個大的少數民族聚居區為基礎,并包括個別人口很少的其他少數民族聚居區所建立的自治區。包括在此種自治區內的各個人口很少的其他少數民族聚居區,均應實行區域自治。(3)以兩個或多個少數民族聚居區為基礎聯合建立的自治區。此種自治區內各少數民族聚居區是否需要單獨建立民族自治區,應視具體情況及有關民族的志愿而決定?!毒V要》實施后,各地陸續建立了一批自治州、自治縣(旗)以及民族鄉(鎮),形成了三級地方自治的體系。新中國成立時,全國已有省級自治區1個(內蒙古自治區)、專區級自治區2個和縣級民族自治區4個。至1952年12月,共新建了42個縣級以上的民族自治區。其中,1個是行政公署級,9個是專區級,32個是縣級。此外,還有許多縣轄區、鄉級自治區。為了充分保障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民主權利,還在民族雜居地區或者暫時不具備實行自治條件的民族聚居地區,成立了200多個包含省、專區、縣、縣轄區、鄉等行政層級的地方民族民主聯合政府。
在社會主義改造的四年中,多數民族地區還處于民主改革階段。中央人民政府在推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民主改革時,充分考慮了這些地區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分別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步驟和具體政策:在與漢族地區經濟社會狀況基本相同的少數民族農業區,包括回、朝鮮、壯、滿、維吾爾、苗等民族和蒙古族的大部分,采取了和漢族地區土地改革大體相同的辦法;對處于封建農奴制的地區,主要包括藏、傣等民族約400萬人口的地區,采取和平協商的方法,廢除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特權;對處在奴隸制階段的大、小涼山彝族地區,改革辦法更加溫和;對保留著原始公社制殘余的民族地區,采取向社會主義直接過渡的辦法;對少數民族牧區,主要是蒙古族和藏族的大部分地區和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裕固、鄂溫克等民族的牧區,實行“三不兩利”(不斗不分不劃階級,牧工牧主兩利)政策,穩妥地廢除了牧主的封建特權、超經濟剝削制度以及牧民和牧工對牧主的人身依附關系;從1959年起,著手廢除一切宗教的封建特權,廢除喇嘛廟和清真寺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和高利貸、無償勞役等剝削制度。到1961年,中國大陸除西藏以外的民族地區都相繼完成了民主改革。民族地區的民主改革為民族地區的社會主義改造創造了必要的條件。隨后開展的民族地區社會主義改造推進順利,農區于1957年、牧區于1958年基本完成,工商業和手工業基本與漢族地區同步完成。
在此期間,隨著民主建政和民族識別[53]工作的全面展開,自治區域從東北、華北延伸到西北、西南,再擴大到中南、華南;自治類型呈現多樣化趨勢,既有單一型,又有聯合型,還有包孕型(即在單一型或聯合型民族自治地方中,包含一個或幾個其他的少數民族的自治地方)。1954年頒布實施的《憲法》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進一步肯定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規定:“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薄稇椃ā芬环矫鎸γ褡遄灾蔚胤降淖灾螜C關作了較為詳盡的規定,把自治機關確定為自治區、自治州和自治縣三級,并以民族鄉為重要補充形式,這比起《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籠統規定“自治區”更為科學合理;另一方面又重申了《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所規定的“自治權利”,使其具有了更高的法律效力?!稇椃ā奉C布實施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作為一項基本國策和基本政治制度得到全面實施,民族地區的制度建構也遵照《憲法》的規定逐步規范。1955年10月1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宣告成立,實現了從民族民主聯合政府向民族區域自治政府的過渡。同年12月,國務院根據《憲法》的規定發布《關于改變地方民族民主聯合政府的指示》,要求過去建立的各級民族民主聯合政府,凡符合區域自治條件的改建為民族自治州、自治縣、自治鄉。由于各地區、各民族的情況不同,在實施的過程中采取的方法步驟也有區別。各地的改建工作在1956年基本完成。
到1956年底,我國新建省級自治區1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省級自治區籌備委員會1個(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自治州或專區級自治區22個,自治縣或縣級民族自治區43個;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增至31個。此后,1958年3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1958年10月,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1965年9月,西藏自治區成立。至此,我國就先后建立起5個自治區,并形成延續至今的“自治區、自治州和自治縣”三位一體,并輔之以民族鄉、民族鎮和民族區的民族自治地方制。它們既不是單純的“民族自治”,也不是單純的“區域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以維護國家集中統一和實現民族平等為根本,民族自治與區域自治、政治因素與經濟因素有機結合。這是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民族地區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在新中國國家結構形式和地方政權建設上的創造性理論與實踐,并奠定了當代中國民族區域自治的基本格局。
此外,新中國前七年還根據民族關系的歷史特點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調整了一部分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區劃和隸屬關系。這種調整對我國民族區域自治格局產生了直接而重要的影響。如,撤銷察哈爾、綏遠、熱河三省建制,實現內蒙古的統一,為內蒙古自治區的發展和繁榮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五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基本確立
新中國成立后,主流意識形態同樣經歷了一個重構的過程,也就是“破舊立新”的過程。起初,需要破除或者肅清的,主要是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主義的思想及其流毒,而要大力宣傳的,則是馬克思主義的新思想、新觀念,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的主旋律,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思想,以及為人民服務的文學藝術思想等。其后,伴隨大規模的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確立,中國共產黨向廣大人民群眾發出了學習蘇聯的號召,普遍開展了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宣傳教育,開展了對資產階級唯心主義思想的批判,加大了對知識分子思想改造的力度,在全社會基本確立了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并引導了教育、科學、文化事業的變革和發展。1954年9月15日,毛澤東在一屆人大一次會議致開幕詞,莊嚴宣告:“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54]這句話很好地詮釋了中國共產黨與馬克思列寧主義之間的關系,亦即中國共產黨是用馬列主義武裝起來的政黨,將全國人民的思想統一在馬列主義的大旗之下,是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完成黨的使命任務的重要前提。因此,毛澤東明確指出:“向人民群眾宣傳唯物主義思想以提高他們的覺悟,是黨的一項最基本的經常的任務。”[55]
對馬列主義的學習,自然是先從廣大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自身做起。1950年上半年,中共中央就沿用七屆二中全會時期的做法,編印出版了一套“干部必讀書”,包括《社會發展簡史》《政治經濟學》《共產黨宣言》等共12冊,印刷數量達300萬冊。該年底,《人民日報》先后重新發表毛澤東的《實踐論》和《矛盾論》。此后,中共中央又多次針對干部教育下發指示。1952年前后,各地紛紛建立馬列學院和黨校,干部學習有了專門的陣地。
中國共產黨十分重視青年的教育培養。1950年6月召開的第一次全國高等教育會議對課程改革做出決定,重點就是高校思想教育理論課改革。兩個月后,青年團中央作出決定,要求加強對團員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教育。從1952年起,教育部要求高等院校開設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課程。
為加強對人民群眾的宣傳工作,從1950年初開始,中共中央宣傳部先后在東北、華北、華東、中南等地區嘗試建立宣傳網的工作。1951年1月1日,中共中央下發在全黨建立對人民群眾的宣傳網的決定,要求省、市、地方、縣的地方黨的委員會設立宣傳員和報告員,由此在全國范圍和全體規模上構筑起規??涨暗娜罕娦麄魉枷牍ぷ骶W絡體系。2月和3月,中共中央先后發出《關于健全各級宣傳機構和加強黨的宣傳教育工作的指示》和《關于加強理論教育的決定的通知》。5月7日至23日,中共中央第一次宣傳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劉少奇在會上作了題為《黨的宣傳戰線上的任務》的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艱苦的革命斗爭中,一方面在廣大的范圍內宣傳了馬列主義,使馬列主義的原則通俗化,具有中國的民族形式;另一方面在極為深刻的意義上豐富和發展了馬列主義理論,在馬列主義總武庫中增加了不少新的武器。在新形勢、新條件下,黨的宣傳工作的任務,就是用馬列主義的思想原則在全國范圍內和全體規模上教育人民。宣傳工作可以分作兩項,一項是當前的中心工作、時事政策的宣傳;另一項是馬列主義基本理論的宣傳。要建立專門的宣傳機構開展日常性的宣傳工作。注意思想斗爭,反對自由主義?!翱偟膩碇v,我們黨的宣傳工作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也還有很多缺點。我們要總結經驗,發揚成績,并用各種辦法逐步克服工作中的缺點,真正做到在全國范圍內和全體規模上來宣傳馬列主義,用馬列主義教育人民,提高全國人民的階級覺悟和思想水平,為在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和實現共產主義打下思想基礎?!?a id="w56">[56]同年10月,《毛澤東選集》第一卷出版發行,全國掀起學習熱潮。此后又陸續于1952年、1953年、1960年出版了《毛澤東選集》第二卷至第四卷。到1965年末,《毛澤東選集》累計印刷1000多萬套。同一時期,開始大量翻譯和出版馬列主義原著,如《列寧文選》《馬克思文選》《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反杜林論》《自然辯證法》《列寧全集》等。1953年專門成立了中央編譯局,為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傳播和普及提供人力、財力和機構上的保障。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對舊中國留下來的知識分子在生活上實行“包下來”的方針,不讓他們失業,幫助他們獲得或增強為人民服務的技能,對那些知名人物更是委以重任。[57]在思想觀念上,先是讓他們經歷了一個自我教育、自我改造的過程,動員和組織他們參加各種社會改造運動,特別是讓那些與剝削家庭有關聯的民主人士“過好土改關”;然后,因勢利導,從知識分子最為集中的高等院校開始,系統地學習社會發展史和歷史唯物論等課程,逐步開展系統的思想改造。全國規模的知識分子思想改造運動到1952年秋基本結束。這場運動由于首先是個學習運動,對廣大知識分子來說無疑是一次思想上的沖擊和洗禮。通過這場運動,大多數舊中國留下來的知識分子轉變了立場,提高了覺悟,適應了新社會的各項工作,在新中國的意識形態構建和國民經濟恢復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1953年以前的意識形態構建除了重點學習宣傳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新民主主義政策以外,還結合抗美援朝運動清除了帝國主義思想,開展了愛國主義、英雄主義教育;結合土地改革和《婚姻法》實施和《武訓傳》批判等,肅清了封建主義思想的影響;結合“三反”“五反”運動抵制了資產階級腐朽思想對革命隊伍的腐蝕,并在社會上樹立了廉潔樸素的社會風尚。對新民主主義時期的資產階級思想,中共中央還承認其存在的合理性,注意糾正學習和批判運動中的“左”傾急躁情緒?!叭础薄拔宸础逼陂g,黨內急于消滅資產階級的思想有所抬頭。當時中宣部主辦的重要理論刊物《學習》雜志,曾經接連發表幾篇論述消滅資產階級思想的文章,對此,毛澤東作出了這樣的批評:“新民主主義時期,不允許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有自己的立場和思想,這種提法是脫離馬克思主義的,是一種幼稚可笑的思想?!?a id="w58">[58]
從1953年起學習和宣傳的重點轉向過渡時期總路線、蘇聯經驗,對資產階級思想的態度也伴隨大規模的社會主義改造發生改變。1953年12月,中共中央批準并轉發了中宣部編寫的《為動員一切力量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斗爭——關于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學習和宣傳提綱》,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一場聲勢浩大的思想教育活動。1954年5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宣傳工作會議提出當時的主要任務,就是進一步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社會主義思想來教育全黨和人民群眾,動員全黨和全國人民為實現黨的總路線、完成國家建設的第一個五年計劃而斗爭。為此,必須同妨礙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的資產階級思想進行堅決的斗爭。自此,社會主義思想逐漸在國內確立了壓倒一切的優勢,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鋒芒開始全面指向資產階級思想。同一時期,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與對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學習和宣傳相配合,目標也逐漸對準了那些“反動學術權威”和資產階級學術觀點,出現了一些把思想問題、學術問題政治化的傾向。從1955年開始強調理論隊伍建設,并結合肅反運動多次批判右傾保守思想。1956年召開全國知識分子問題會議、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之后,在文藝界和科學界引起強烈反響,活躍了學術研究,解放了人們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