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廣義價格指數編制與貨幣政策應用研究
- 丁慧
- 5字
- 2021-09-29 13:54:09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CPI)作為衡量通貨膨脹的核心指標,一直是世界各國中央銀行制定與實施穩定物價貨幣政策的主要依據。近些年來,在經濟全球化加速推進、金融業快速發展、金融資產規模持續膨脹等因素的共同影響之下,通貨膨脹形成機理正在逐步發生深刻改變,致使通貨膨脹主要表現為結構性通貨膨脹,CPI在衡量通貨膨脹方面的準確性正在遭受較為嚴重的沖擊。
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大多數國家的消費物價水平總體來說比較穩定,一方面,這得益于經濟全球化的加速推進大大增強了工業生產與供給能力,抑制了一般性消費品與服務(如CPI中所包含的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上漲態勢;另一方面,物價水平總體相對平穩也與各國央行在控制通貨膨脹方面的不懈努力有關。然而,在CPI衡量的通貨膨脹水平保持相對穩定的同時,資產價格波動幅度卻呈現出明顯擴大的態勢。無論是發達國家抑或發展中國家,資產價格的頻繁、劇烈波動日益成為經濟運行中的常態。在此背景下,資產價格劇烈波動與一般消費品價格水平相對平穩長期并存,虛擬經濟部門與實體經濟部門的價格水平運行態勢呈現明顯背離,成為各國經濟金融運行中的典型性事實。根據通貨膨脹最基本的定義——所有商品價格的普遍上漲,可以認為近年來的通貨膨脹呈現出明顯的結構性特征。與經典的結構性通脹所不同的是,近年來出現的結構性通脹主要表現為實體經濟部門與虛擬經濟部門價格水平運行的結構性背離。如果將CPI和資產價格看作一般價格水平的兩個部分,那么可以認為以往治理通貨膨脹的貨幣政策操作只是將一般價格上漲趨勢部分從CPI轉移到了資產價格上面,而并未真正抑制住價格上漲態勢。很顯然,在通貨膨脹主要表現為結構性通脹的背景下,傳統的CPI指標在衡量整體價格水平上的準確性下降,難以準確表征一般價格水平。
從本質上來看,現階段的這種結構性通貨膨脹是實體經濟部門與虛擬經濟部門發展非均衡在一般價格水平上面的表現。由于實體經濟部門與虛擬經濟部門都是維持持續經濟增長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虛擬經濟部門的過分膨脹會擠壓實體經濟部門的生存空間,導致經濟運行出現危機形式的強制性自我調整。人們進行金融投機的樂觀預期本質上來源于實體經濟部門的有力支撐,當實體經濟部門收益率的持續下跌以及投資數量與比例的不斷收縮致使實體經濟部門萎縮出現并不斷持續,市場主體的樂觀預期就會面臨逆轉風險。經濟主體一旦意識到實體經濟部門的支撐難以為繼,就會立馬動搖甚至喪失對于未來經濟持續增長的信心,從而導致樂觀預期發生快速逆轉。房地產、金融資產泡沫則會在短時期內破裂,人們的悲觀預期與恐慌心情進一步加劇,前期推動價格上行的動力瞬間消失,此前的結構性通貨膨脹會伴隨著房地產、金融資產泡沫的破裂轉向結構性通縮。由資產價格泡沫破裂導致的人們財富大幅度縮水加之市場的悲觀預期,引發總需求的全面萎縮,一般價格水平下跌;而經濟繁榮時期掩藏的實體經濟部門過剩產能則會導致一般商品價格水平的進一步下跌,結構性通貨緊縮由此轉向全面通貨緊縮。在當前全球經濟金融環境下,未來較長時期內全球經濟都可能在主要由資產、初級產品帶動的結構性通脹和由金融投機泡沫破裂引發的通貨緊縮之間循環往復,給貨幣政策穩定總體價格水平目標的實現帶來極大挑戰。央行主要采用CPI這一“失真”的通脹指標作為貨幣政策調控一般價格水平的依據,可能無法有效應對結構性通脹與通貨緊縮之間的頻繁轉換,難以實現長期物價穩定的貨幣政策目標。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可能正是央行在貨幣政策實施過程中主要甚至唯一盯住CPI衡量的通貨膨脹水平,才導致通脹目標錯配的出現,給現實通脹的有效管理帶來了極大挑戰。這致使央行不僅未能真正抑制住通貨膨脹,而且在CPI較長時期保持相對穩定的情況下,一定程度上縱容了資產與金融泡沫,累積了巨量的金融風險,影響宏觀經濟的穩定,導致總體價格水平波動,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便是最好的例證。
此外,從公眾對通脹水平的感知來看,近年來人們普遍感覺到物價上漲速度與CPI指標所反映的通脹水平并不一致。特別是我國最近十幾年來CPI衡量的低通脹與不斷上漲的房地產價格之間形成鮮明對比,更是引發了社會各界對CPI真實性、合理性以及衡量通貨膨脹有效性的嚴重質疑。CPI作為通脹指標似乎陷入了統計與現實不一致的尷尬境地。除了普通公眾,學者們也對CPI這一指標在衡量通脹的合理性及有效性方面提出了諸多質疑和反詰。公眾對CPI通脹指標的質疑直接會影響央行與公眾之間的溝通,從而削弱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準確衡量通貨膨脹水平是貨幣政策有效治理通貨膨脹、維持長期物價穩定的基本前提。中央銀行能否選擇準確的通貨膨脹指標進行政策搭配,直接關乎貨幣政策穩定物價的效果。盡管CPI是我國長期以來最重要的通脹衡量指標,但在通脹形成機理發生深刻變化、結構性通脹成為主要通脹形式的大背景下,CPI在通貨膨脹測度方面已出現明顯的“失真”現象。以CPI作為衡量總體物價水平的核心指標,會干擾和誤導央行貨幣政策的制定與施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貨幣政策的有效性,甚至威脅到宏觀經濟的總體穩定;此外,CPI測度通脹的準確性也正經歷著社會各界的嚴重質疑,影響央行與公眾之間溝通的有效性。鑒于此,如何更準確地衡量一般價格水平、測度通貨膨脹成為國內外學術界的研究熱點,也是貨幣當局的關注熱點。
梳理學術界既有的相關研究,可以發現大部分學者認為,CPI在衡量通脹方面的缺陷源于CPI自身編制的不合理,因此主張對CPI本身進行修正,主要包括CPI子類權重的修正與居民“自有”住房價格如何納入CPI統計。但正如張成思[1]所指出的那樣,調整CPI子類權重并不能實質性地解決CPI通脹測度的偏差問題,而直接在CPI編制過程中納入房地產價格則存在基本概念層面的問題。因此,通脹指標修正的研究關注點應該從CPI權重的調整轉向通脹衡量指標的重新選擇。這一思想與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我國央行對于物價穩定的新提法不謀而合。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以及貨幣政策司司長張曉慧在多個場合皆表示中國的貨幣政策制定與施行不能僅僅盯住CPI;而2012年9月17日發布的《金融業發展和改革“十二五”規劃》更是明確提出:要進一步優化貨幣政策目標體系,更加突出價格穩定目標,關注更廣泛意義上的整體價格水平穩定。更廣泛意義上的整體價格水平這一全新的提法,體現了新形勢下央行在物價調控上更為寬廣的政策視野。更廣泛意義上的整體價格水平與傳統的CPI存在明顯的區別,CPI這一指標僅能測度消費價格水平的變動,而更廣泛意義上的整體價格水平體現的是消費、生產價格等實體經濟部門價格水平與資產價格水平綜合平衡之后的價格水平變動狀況。因此,中國貨幣當局關于物價穩定的全新提法,是貨幣政策實施理念創新的重要體現。
在通脹機理發生深刻變化、信貸市場不完美、信息不完全等諸多因素的共同影響下,物價調控只關注CPI或者核心CPI,顯然難以達到宏觀金融調控的預期目標,甚至還會引發資產型通貨膨脹,威脅經濟金融的穩定。因此,進一步完善貨幣政策調控框架,中央銀行目標從狹義價格,即CPI通脹轉向廣義價格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此外,由于現階段結構性價格上漲已成為通貨膨脹的主要表現形式,對CPI自身的修正難以實質性解決CPI測度總體通脹水平存在的偏差問題。在此背景下編制廣義價格指數從而更準確地測度總體價格水平,給央行貨幣政策調控提供更精準的通脹“錨”,既是現實經濟運行的一個十分迫切的需求,也是經濟研究工作者的一種歷史責任。對納入資產價格的廣義價格指數的編制與貨幣政策應用問題作一些初步的分析,以求得更多的人來關注和研究這一問題,是本書的一個宗旨。當然,全面、準確地衡量通貨膨脹水平的難度和重要性一樣大,本書只是一個初步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