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 研究內容與創新

(一)研究內容

本課題主要采取了歷史學的研究路徑,依據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以歷史的視野,綜合運用歷史學、城市地理學、民族學、人口學、生態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知識和理論,以城市史為研究范式,結合學術界的相關研究成果,力求在探究湘黔鄂渝桂省際毗連區自清代以來城市發展過程的準確而豐富的歷史事實的基礎上,考察其城市發展的詳細情況,特別是城市發展與國家政權和內地城市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等互動及其內地化的客觀實際,為人們展現湘黔鄂渝桂省際毗連區城市發展自清代以來的歷史真實場景。本課題研究除導論部分外,共分七章。

第一章主要論述了歷史時期湘黔鄂渝桂省際毗連區各民族的歷史變遷;并通過歷史文獻解讀了17世紀以來國人和西方世界對湘黔鄂渝桂省際毗連區人文地理環境的歷史認知等問題。

第二章敘述了清代湘黔鄂渝桂省際毗連區城市的發展變遷。為全面了解清代以來湘黔鄂渝桂省際毗連區城市發展變遷的歷史脈絡,本章首先追溯了清代以前自先秦、兩漢,至唐宋元明各個時期的本區域城市發展的大致情形;并以此為基礎,再分清代前中期和晚清兩個時段分別討論了湘黔鄂渝桂省際毗連區城市在明末清初的衰敗和清前中期的發展、晚清時期城市近代化的初步轉型的具體狀況,初步探討了清代湘黔鄂渝桂省際毗連區城市發展的水平問題。

第三章探討了民國時期湘黔鄂渝桂省際毗連區城市的發展問題。鑒于民國時期社會發展階段性強的歷史事實,本章分民國前期、抗戰時期和抗戰后三個階段解構了湘黔鄂渝桂省際毗連區城市的發展狀況。在論述民國前期湘黔鄂渝桂省際毗連區城市發展問題時,本節主要討論了本區域城市經濟近代化的發展、近代交通的起步、近代文教事業的繼續發展和市政建設等近代城市發展的核心問題;針對抗戰時期本區域城市發展的問題,本節具體論述了戰爭對城市的破壞、“抗戰建國”背景下湘黔鄂渝桂省際毗連區城市經濟與文教事業發展和市政規劃、建設等具體情形;并對戰后本地區城市因抗戰勝利而導致西遷人口和近代工礦企業東還以及內戰所導致的經濟崩潰、文教事業退步、城市日益殘破等問題作了一定的探討。

第四章論述了清代以來湘黔鄂渝桂省際毗連區城市的空間布局、結構與體系的發展與變遷。本章根據湘黔鄂渝桂省際毗連區城市自清代以來至民國時期的發展狀況,為探尋本區域城市發展的特征,對城市的空間格局與形態的變遷、內部功能結構的演變等問題進行了歷史考察;探討了湘黔鄂渝桂省際毗連區城市的數量變化與規模變遷的歷史事實,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考察了本區域城市行政體系、規模體系和市場體系的發展變遷問題。

第五章考察了清代以來湘黔鄂渝桂省際毗連區城市的社會發展與變遷的問題。為厘清這一問題,本章首先探討了清代以來湘黔鄂渝桂省際毗連區城市治安、社會思想和經濟等層面的社會控制與管理問題;其次論述了湘黔鄂渝桂省際毗連區城鎮的災害救濟、倉儲建置和慈善事業等社會保障機制的建設與演變;再次是從人口學、民族學的角度探討了“苗漢”族群、湘黔鄂渝桂省際毗連區與內地城市的交流情況以及交流對本區域城市所帶來的社會變遷,并揭示了自清代以來至民國時期湘黔鄂渝桂省際毗連區城市社會變遷的一些特點。

第六章專門分析了清代以來湘黔鄂渝桂省際毗連區城市發展的動力機制與制約因素。本章通過國家與社會、內力與外力、地理與民族、中心與邊緣、城與鄉的考察,具體探討了國家政治、移民、交通等動力機制和地理環境、內耗紛爭、落后的鄉村等制約因素,是如何動態地、復合地推動17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中葉湘黔鄂渝桂省際毗連區城市和社會發展變遷的。

第七章具體探究了清代以來湘黔鄂渝桂省際毗連區城市發展的基本特征,即城市發展的滯后性、地理差異性和民族性。在考察湘黔鄂渝桂省際毗連區城市發展歷史的基本特征時,本章還為當代本區域城市發展總結出了一些經驗教訓:區域城市在規模和空間布局上要平衡發展,合理布局,形成健康有序的城市體系;必須以經濟發展為基礎,以交通為導向,結合區域城市發展的歷史特征,走城市生態安全、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發展的空間耦合之路,最終實現具有區域特色的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功能現代化、城鄉一體化。

(二)創新之處

1.本課題是在前輩學者研究的基礎上試圖從整體上對清代以來湘黔鄂渝桂省際毗連區城市發展問題進行綜合研究,力圖突破目前學術界對湘黔鄂渝桂省際毗連區城市發展問題研究碎片化的局限。

2.本課題作為一項關于湘黔鄂渝桂省際毗連區城市發展變遷問題的綜合研究,在學術觀點上有所創新:

(1)湘黔鄂渝桂省際毗連區作為中國一個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民族聚居區,在多民族長期共同開發的進程中,受國家政策、經濟開發、民族構成、地理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其城市發展動力機制、發展路徑、規律、特征與中國其他民族地區明顯不同,也迥異于中東部地區,形成了以湘黔鄂渝桂省際毗連區多民族共同開發為特征的城市發展史。

(2)提出了影響湘黔鄂渝桂省際毗連區城市發展的國家與社會、外力與內力、中心與邊緣、城市與鄉村等四組對應的八大要素,是如何復合、動態地影響本區域城市發展進程的觀點。這為民族區域城市發展的動力機制研究增加了新的思考和研究路徑。

(3)地處內地與西南邊疆之間的湘黔鄂渝桂省際毗連區城市,因城市功能發展滯后,城市腹地小,且與鄉村缺乏有機聯系,致使城市發展內動力長期嚴重不足,從而制約了本區域城市的發展。

3.研究方法的創新:本課題的研究,依據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以歷史的視野,結合田野考察和比較研究,在綜合運用歷史學、城市學、城市地理學、人類學、民族學等學科理論與方法的基礎上有所創新。

盡管本課題在研究過程中有所創新,但受諸多因素的影響,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等還存在若干不足和諸多問題,只好留待以后或后來者彌補,并敬祈方家批評指正。


[1] 李艷林:《重構與變遷——近代云南城市發展研究(1856—1945)》,博士學位論文,廈門大學,2008年。

[2] 關于西藏、內蒙古和新疆南部等民族地區城市體系的發展特征,參閱何一民等著《中國西部農牧地區城市歷史變遷研究》,四川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197—222、251—398頁。

[3] 目前我國有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即六盤山區、秦巴山區、武陵山區、烏蒙山區、滇桂黔石漠化區、滇西邊境山區、大興安嶺南麓山區、燕山—太行山區、呂梁山區、大別山區、西藏區、四省(四川、云南、甘肅、青海)藏區、新疆南疆三地州。

[4] 馮陽:《基于統計分析的武陵山區縣域城鎮化發展水平與發展策略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吉首大學,2015年。

[5] 倪鵬飛:《新型城鎮化理論與政策框架》,廣東經濟出版社2015年版,第91頁。

[6] “黎—丘塌陷帶”,指的是自20世紀90年代末至今,隨著滇黔桂邊界石漠化地區的開發與發展,因地區間的不平衡,導致東起貴州黎平縣,西至云南丘北縣的廣大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嚴重滯后于貴州北部熱點發展帶(西起貴州鐘山,東至凱里)。學術界據此將東起貴州黎平縣,西至云南丘北縣的廣大地區稱為“黎—丘塌陷帶”。參見游俊、冷志明、丁建軍《中國連片特困區發展報告:連片特困區城鎮化進程、路徑與趨勢(2014—2015)》,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第124—131頁。

[7] 游俊、冷志明、丁建軍:《中國連片特困區發展報告:連片特困區城鎮化進程、路徑與趨勢(2014—2015)》,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第49—56頁。

[8] 極化(Polarization),是指事物在一定條件下發生兩極分化,使其性質相對于原來狀態有所偏離的現象。

[9] 何一民:《族性與邊疆性:新疆城市發展的特點》,《民族學刊》2015年第2期。

[10] John K.Fairbank(費正清),China' Response to the West:A Documentary Survey,HUP,1954;Resarch Guide for China's Response to the West:A Documentary Survey,1839-1923,HUP,1954;《美國與中國》,張理京譯,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版。

[11] 隗瀛濤:《近代重慶城市史》,四川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皮明庥:《近代武漢城市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羅澍偉:《近代天津城市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張仲禮:《東南沿海城市與中國近代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等。

[12] 何一民:《近代中國城市發展與社會變遷(1840—1949年)》,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何一民:《近代中國城市早期現代化的特點與外力的影響》,《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1期。

[13] 周勇:《重慶:一個內陸城市的崛起》,重慶出版社1989年版;曹洪濤:《中國近現代城市的發展》,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4年版;王衛平:《明清時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以蘇州為中心》,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張鴻雁:《侵入與接替——城市社會結構變遷新論》,東南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張仲禮、熊月之、沈祖煒:《長江沿江城市與中國近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戴一峰:《區域性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以近代福建地區為中心》,岳麓書社2004年版;樊樹志:《江南市鎮:傳統的變革》,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謝本書:《近代時期西南地區近代化問題的歷史考察》,《云南學術探索》1997年第1期;林星:《西風東漸與民初福州城市的近代化》,《黨史研究與教學》2001年第5期;鄭忠:《論近代中國條約口岸城市發展特征——與非條約口岸城市之比較》,《江海學刊》2001年第4期;張曉輝:《中國近代城市化的發展與動因研究——以鎮集高度發達的廣東為例》,《學術研究》2002年第3期;郭松義:《農民進城和我國早期城市化:歷史的追溯和思考》,《浙江學刊》2011年第3期;譚玉秀、范立君:《改革開放以來多元視角下的中國城市近代化研究》,《理論月刊》2013年第11期;張利民:《我國近代城市發展動力分析》,《人民日報》2014年4月13日等。

[14] 尤中:《中國西南的古代民族》(續編),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伍新福:《中國苗族通史》,貴州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吳榮臻、吳曙光:《苗族通史》,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等。

[15] 陳征平:《近代西南邊疆民族地區內地化進程研究》,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16] 潘志成:《清代貴州苗疆的法律控制與地域秩序》,博士學位論文,西南政法大學,2010年。

[17] 袁翔珠:《清政府對苗疆生態環境的保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黃國信:《“苗例”:清王朝湖南新開苗疆地區的法律制度安排與運作實踐》,《清史研究》2011年第3期;潘志成:《清代貴州苗疆的法律控制與地域秩序》,九州出版社2013年版;石伶亞:《近代苗疆商事習慣法研究——基于湘鄂渝黔邊區集市貿易的考察》,《史學月刊》2013年第4期;石小川:《論苗族習慣法的四重特質——以清代湘西苗疆為例》,《銅仁學院學報》2017年第11期;蕭蒙:《淺談清代苗疆地區的法律概況》,《法制博覽》2016年第20期;李媛:《清代中期湘西“苗疆禁例”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吉首大學,2017年等。

[18] 張園園:《論油桐種植中的政府力量——以民國時期湘西保靖縣為例》,《法制與社會》2014年第6期;吳曉美:《明清苗疆治理與邊疆商業城鎮的形成》,《中州學刊》2018年第3期。

[19] 張中奎:《改土歸流與苗疆再造》,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版;張捷夫:《論改土歸流的進步作用》,《清史論叢》1980年第2輯;李世瑜:《試論清雍正王朝改土歸流的原因和目的》,《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3期;林建增:《清朝前期完善貴州省建置、開辟苗疆及其影響》,《貴州民族研究》1992年第2期;羅康隆:《“苗疆六廳”初探》,《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5期;王纓:《鄂爾泰與西南的改土歸流》,《清史研究》1995年第2期;余宏模:《清代雍正時期對貴州苗疆的開辟》,《貴州民族研究》1997年第2期;方鐵:《清雍正朝改土歸流的原因、策略與效用》,《河北學刊》2012年第3期;馬國君:《略論清代對貴州苗疆“生界”的經營及影響》,《三峽論壇》2011年第4期等。

[20] 潘洪鋼:《清黔湘苗區屯政之比較》,《貴州社會科學》1985年第2期;《清代湘西苗族地區屯田的興起及性質》,《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2期;《清代乾隆朝貴州苗區的屯政》,《貴州文史叢刊》1987年第4期;郭松義:《清代的貴州古州屯田》,《清史研究》1991年第1期;郭松義:《清代湘西苗區屯田》,《民族研究》1992年第2期;伍新福:《試論清代“屯政”對湘西苗族社會發展的影響》,《民族研究》1983年第3期等。

[21] 譚必友:《清代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區的近代重構》,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22] 吳曦云:《邊墻與湘西苗疆》,《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6期;吳曦云:《邊城鳳凰的歷史文化》,《民族論壇》1994年第3期;伍孝成:《清代邊墻與湘西苗疆開發》,《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趙月耀:《論清代湘西苗疆的“邊墻貿易”政策》,《懷化學院學報》2009年第9期;暨愛民:《以“墻”為“界”:清代湘西苗疆“邊墻體系”與“民”、“苗”區隔》,《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3期等。

[23] 張應強:《從卦治〈奕世永遵〉石刻看清代中后期的清水江木材貿易》,《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2年第3期;張應強:《區域開發與清水江下游村落社會結構——以〈永定江規〉碑的討論為中心》,《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09年第3期;馬國君:《清水江流域林木生產的社會控制研究》,《人文世界》2011年第1期;曹端波:《貨幣、土地與族群:清水江流域的生計模式與地域社會》,《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2期;朱晴晴:《清代清水江下游的“會”與地方社會結構》,《開放時代》2011年第7期;張新民:《清水江流域的經營開發與木材采運活動》,《貴州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5期等。

[24] 石邦彥:《清代湘西苗區的商業市場》,《民族論壇》1988年第4期;《清代湘西苗區軍事建筑設施考》,《民族論壇》1990年第1期;《清代湘西苗區的手工業》,《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1期等。

[25] 古永繼:《元明清時期貴州地區的外來移民》,《貴州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古永繼:《清代外來移民對黔東南苗疆習俗變化的影響》,《西南邊疆民族研究》2014年第2期;張應強:《通道與走廊:“湖南苗疆”的開發與人群互動》,《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3期;曹端波:《貨幣、土地與族群:清水江流域的生計模式與地域社會》,《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2期;趙樹岡:《邊地、邊民與邊界的型構:從清代湖南苗疆到民國湘西苗族》,《民族研究》2018年第1期等。

[26] 李旭:《西南地區城市歷史發展研究》,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27] 謝本書:《中國近代城市的發展與近代化歷程》,《城市史研究》1990年第3輯;《近代昆明城市史》,云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謝本書學術文選》,云南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28] 焦書乾:《論我國中南、西南民族地區城市的歷史演變》,《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3期;張衢:《湘西沅水流域城市起源與發展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吳曉美:《明清苗疆治理與邊疆商業城鎮的形成》,《中州學刊》2018年第3期。

[29] 熊理然:《中國西部城市群落空間重構及其核心支撐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曹軍:《我國民族地區城市體系分析》,《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6期;張富杰:《論貴州城市體系與城市化發展》,《嶺南學刊》2007年第6期;王肇磊:《略論抗戰時期貴州城市體系的變遷》,《城市史研究》2014年第30輯;王肇磊:《論民國時期武陵山區城市數量、規模與體系的變遷》,《城市史研究》2018年第38輯等。

[30] 李中清:《中國西南邊疆的社會經濟:1250—1850》,林文勛、秦樹才譯,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31] 范松:《試論明至清前期黔中城鎮的發展與特點》,《貴州文史叢刊》2012年第2期。

[32] 石憶邵:《中國集貿市場的歷史發展與地理分布》,《地理研究》1999年第3期;萬紅:《試論清水江木材集市的歷史變遷》,《古今農業》2005年第2期;曹端波:《國家、市場與西南:明清時期的西南政策與“古苗疆走廊”市場體系》,《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張曉燕、暨愛民:《國家在場:地方治理視野下清代湘西苗疆之集場交易》,《貴州民族研究》2018年第6期;陳新立:《清代鄂西南山區社會經濟與環境變遷》,中華書局2018年版等。

[33] 張中奎:《西南民族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版。

[34] 宮玉松:《中國近代人口城市化研究》,《中國人口科學》1989年第6期。

[35] 朱圣鐘、吳宏岐:《明清鄂西南民族地區聚落的發展演變及其影響因素》,《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9年第4期。

[36] 黃瓴:《城市空間文化結構研究:以西南地域城市為例》,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暨愛民:《抗戰時期湘西民族地區教育的歷史考察》,《民族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魏銘靜:《19世紀湘西苗疆民族教育體系的構建》,《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黃佳熙:《湘西苗疆漢人風俗習慣差異及原因——以〈苗防備覽〉為研究對象》,《民族論壇》2015年第8期;陳晨:《書院與清代邊疆文化治理的走向》,《貴州民族研究》2018年第3期;曾思思:《清代湘西苗疆書院及其現代啟示》,碩士學位論文,華中師范大學,2018年等。

[37] 何羅娜、湯蕓:《〈百苗圖〉:近代中國早期民族志》,《民族學刊》2010年第1期。

[38] 隗瀛濤:《近代重慶城市史》,四川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羅澍偉:《近代天津城市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皮明庥:《近代武漢城市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張海林:《蘇州早期城市現代化研究》,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張瑾:《權力、沖突與變革:1926—1937年重慶城市現代化研究》,重慶出版社2003年版;任銀睦:《青島早期城市現代化研究》,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版;姜進:《都市文化中的現代中國》,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忻平:《現代化進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會生活(1927—1937)》,上海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張志強:《東北近代史與城市史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王瑞成:《近世轉型時期的城市化——中國城市史學基本問題初探》,《史學理論研究》1996年第4期;涂文學:《二十世紀中國城市化與城市現代化論略》,《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5期等。

[39] 行龍:《近代中國城市化特征》,《清史研究》1999年第4期;何一民:《從農業時代到工業時代:中國城市發展研究》,巴蜀書社2009年版等。

[40] [美]羅茲·墨菲:《上海:現代中國的鑰匙》,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院編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史明正:《走向近代化的北京城》,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等。

[41] 曹國成:《湘西苗族地區經濟發展緩慢的原因及對策》,《民族論壇》1993年第2期。

[42] 劉鶴:《抗戰時期湘西現代化進程研究》,光明日報出版社2012年版。

[43] 龍先瓊:《近代湘西開發史研究——以區域史為視角》,民族出版社2014年版。

[44] 王禮剛:《貴州省各地市州城市化水平綜合評價——基于主成分、聚類和GIS分析方法》,《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2期。

[45] 王昌:《論抗戰時期內遷學校對湘西社會的歷史影響》,碩士學位論文,吉首大學,2012年。

[46] 敖以深:《烏江航運開發與區域社會變遷》,《貴州社會科學》2014年第3期。

[47] 羅運勝:《明清時期沅水流域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王朝輝:《試論近代湘西市鎮化的發展——清末至民國年間的王村桐油貿易與港口勃興》,《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2期;賀樂:《改土歸流后永順府市鎮經濟發展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吉首大學,2014年;余翰武:《沅水中上游傳統集鎮商貿空間研究》,學位論文,華南理工大學,2015年;章睿:《湖南沅水流域傳統集鎮空間結構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湖南大學,2012年等。

[48] 劉維奇:《中國城鎮化功能與城鄉關系的演變》,《蘭州學刊》2014年第5期。

[49]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0頁。

[50] 何一民:《近代中國城市發展與社會變遷(1840—1949年)》,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

[51] 隗瀛濤、謝放:《近代中國區域城市研究的初步構想》,《天津社會科學》1992年第1期。

[52] 李長莉、左玉河:《近代中國城市與鄉村》,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滕建華:《近代中國城鄉經濟結構失衡的歷史原因》,《北方論叢》2003年第1期;馬慧琴:《二元結構遺患難消》,《生產力研究》2003年第4期等。

[53] 隗瀛濤、田永秀:《近代四川城鄉關系析論》,《中華文化論壇》2003年第2期。

[54] 王笛:《近代長江上游城市系統與市場結構》,《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6期。

[55] 李良品:《明清以來西南民族地區集市習俗及成因——以貴州省為例》,《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2期;李良品:《民國時期貴州的場期制度及成因》,《貴州社會科學》2009年第4期;李良品:《歷史時期貴州集市形成路徑的類型學分析》,《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第6期等。

[56] 楊安華:《論清代湘西山區的經濟開發》,《古今農業》2003年第3期。

[57] 柴煥波:《武陵山區古代文化概論》,岳麓書社2004年版。

[58] 李大旗:《清代湘西“改土歸流”后的筑城活動與居民生活的變遷——從湘西地方志中幾篇筑城記入手》,《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5年第3期;王承堯、秦加生:《油桐生產在湘西少數民族經濟中的歷史地位及其作用》,《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1期;肖良武:《20世紀30年代貴州農村集市研究——以貴定為例》,《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4期。

[59] 顧朝林:《中國城市地理》,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鄒逸麟:《中國歷史人文地理》,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等。

[60] 方鐵:《西南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賈大泉、陳世松:《四川通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貴州通史編委會:《貴州通史》,當代中國出版社2003年版;何耀華:《云南通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版等。

[61] 藍勇:《唐宋時期西南地區城鎮分布演變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3年第4期;《明清時期西南地區城鎮分布的地理演變》,《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5年第1期。

[62] 焦書乾:《論我國中南、西南民族地區城市的歷史演變》,《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3期。

[63] 張勇:《歷史時期西南區域民族地理觀研究》,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年版。

[64] 陸韌、凌永忠:《元明清西南邊疆特殊政區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65] 羅康隆:《“苗疆六廳”初探》,《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5期;白林文:《清代貴州“苗疆六廳”治理研究》,博士學位論文,華中師范大學,2016年;邰建文:《清代臺拱廳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貴州民族大學,2018年。

[66] 田荊貴:《湘西自治州歷史沿革考略》,《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2期。

[67] 譚必友:《19世紀民族地方志描述視角的變遷——以乾隆、道光、光緒本〈鳳凰廳志〉比較研究為例》,《貴州民族研究》2005年第1期。

[68] 朱圣鐘:《區域經濟與空間過程——土家族地區歷史經濟地理規律探索》,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宋祖順:《晚清民國時期土家族地區商業地理的初步研究》,博士學位論文,西南大學,2017年。

[69] 熊曉輝:《清代湘西地區改土歸流考》,《重慶三峽大學學報》2011年第6期;張軻風:《歷史時期“西南”區域觀及其范圍演變》,《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期;張軻風:《大西南與小西南:抗戰大后方戰略主導下的西南空間分層》,《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2年第1期;張軻風:《民初地域政治視野下的“西南”概念》,《文山學院學報》2015年第2期;王肇磊:《清代鄂西南民族地區城鎮基本特點分析》,《貴州民族研究》2010年第8期;王肇磊:《抗戰時期黔東南民族地區城市發展特點略論》,《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6期;王肇磊:《清代鄂西南民族地區城市分布、形態與規模略論》,《中華文化論壇》2015年第2期;王肇磊:《近代武陵山民族地區城市布局、形態與功能結構研究》,《城市史研究》2016年第35輯;楊勝勇:《生態環境對明清時期苗族經濟的制約》,《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1年第3期;邵侃:《歷史時期西南民族地區自然災害的時空分布和發展態勢》,《云南社會科學》2015年第2期;趙樹岡:《邊地、邊民與邊界的型構:從清代湖南苗疆到民國湘西苗族》,《民族研究》2018年第1期;林月輝:《三峽地區城鎮時空演變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等。

[70] 游建西:《近代貴州苗族社會的文化變遷》,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林芊:《明清時期貴州民族地區社會歷史發展研究》,知識產權出版社2013年版;李斌:《清代清水江流域社會變遷研究》,貴州出版集團、貴州民族出版社2016年版;王肇磊:《略論疾疫視域下的抗戰時期貴州城市公共衛生建設》,《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第5期;敖以深:《躍進與畸變:抗戰時期貴州工業的非常態發展》,《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5期;何磊:《明清驛道開辟與貴州的國家化進程——以“偏橋衛”為例》,《懷化學院學報》2018年第7期等。

[71] Brormton,A Visit to the Miao-tsze Tribes of South China,1881.

[72] Baber,Travels and Researches in Westen Chi-m,1882.

[73] Samuel R. Clarke,Among the Tribes in South-west China,London;Philadelphia:China Inland Mission;London:Morgan & Scott,1911.

[74] Playfair,The Miaotze of Kweichow and Yunan from Chinese Description,1876.

[75] 馬國君、張振興:《近二十年來“百苗圖”研究文獻綜述》,《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4期。

[76] 劉芳:《人類學苗族研究百年脈絡簡溯》,《廣西民族研究》2008年第1期。

[77] [日]鳥居龍藏:《苗族調查報告》,“國立”編譯館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

[78] [日]伊東忠太:《伊東忠太見聞野帖(清國)》,村松仲、伊東佑信解說,東京柏書房1990年版。

[79] [日]神田正雄:《四川省綜覽》,東京海外社1936年版;《湖南省綜覽》,東京海外社1937年版;《廣西省綜覽》,東京海外社1939年版。

[80] 楊洪濤、楊瑞仁:《沈從文研究資料》(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46—847頁。

[81] 王曉梅:《日本學者西南少數民族研究綜述》,貴州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

[82] [日]日本東亞同文會:《中國省別全志》(湖北卷、湖南卷、四川卷、貴州卷、廣西卷),臺北南天書局1988年影印本。

[83] [日]薄井由:《東亞同文書院大旅行研究》,上海書店2001年版。

[84] Smith,Kent Klark,Ch'ing Polic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uthwest China:Aspects of Ortai's Governor-Generalship,1726-1731,Ph.D.diss.Yale university,1970.

[85] Dai,Yincong,The Rore of the South-western Frontier Under the Qing,1640-1800,Ph.D.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Washington,1996.

[86] C.Pat Giersch,“A Motley Throng:Social Change on Southwest China's Early Modern Frongtier,1700-1880”,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60,No.1,2001,pp.67-94.

[87] 蔡云輝:《論近代中國城鄉關系與城市化發展的低速緩進》,《社會科學輯刊》2004年第2期。

[88] 石建中:《“百苗圖”——苗族的歷史畫卷》,《民族論壇》1994年第4期。

[89] [美]施堅雅:《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葉光庭譯,中華書局2000年版。

[90] 張仲禮、熊月之:《東南沿海城市與中國近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隗瀛濤:《中國近代城市不同類型綜合研究》,四川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曲曉范:《近代東北城市的歷史變遷》,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劉海巖:《空間與社會:近代天津城市的演變》,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版;何一民:《中國西部農牧地區城市歷史變遷研究》,四川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謝放:《中國近代區域城市研究的初步構想》,《天津社會科學》1992年第1期;裴贊芬:《近代河北城市化試論》,《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4期;張仲禮:《關于中國近代城市發展問題研究的回顧》,《中國近代城市發展與社會經濟》,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年版;何一民:《20世紀后期中國近代城市史研究的理論探索》,《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1期;武廷海:《區域:城市文化研究的新視野》,《城市規劃》2000年第11期;吳松弟:《港口——腹地和中國現代化的空間進程》,《河北學刊》2004年第3期;任云蘭、張利民:《“明清以來區域發展與現代化進程”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中國經濟史研究》2010年第2期等。

[91] 楊志強、張旭:《前近代時期的族群邊界與認同——對清代“苗疆”社會中“非苗化”現象的思考》,《貴州大學學報》2011年第5期。

[92] 數據據湘黔鄂渝桂省際毗連區各縣市政府網站相關行政轄區面積統計計算而得。

[93] 趙岡:《中國城市發展史論集》,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155—186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潮州市| 连平县| 郯城县| 大名县| 澎湖县| 京山县| 呈贡县| 卓尼县| 南澳县| 新昌县| 日喀则市| 阳泉市| 辉南县| 东海县| 平邑县| 康定县| 新龙县| 五华县| 黄梅县| 章丘市| 衡水市| 台中市| 仁怀市| 平江县| 启东市| 罗甸县| 开封县| 大名县| 鹿邑县| 漠河县| 武山县| 铜川市| 黎平县| 东山县| 乌鲁木齐市| 岑巩县| 威宁| 中牟县| 塘沽区| 南昌市| 上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