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江文明
- 馮天瑜 馬志亮 丁援
- 7字
- 2021-09-08 15:16:40
第一章 自然長江
第一節 流域
一、巨川初成
詩圣杜甫曾作七言絕句,其中兩句云: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戲為六絕句 其二》
唐人杜甫從人類歷史視野,反觀大江大河,以為萬古長存,而今人站在地球46億年歷程的高度,可知江河不過為大地演變過程中的匆忙行者。
2.4億年前,隨著盤古大陸持續的板塊分離運動,勞亞大陸(北方大陸)和瓦剛納大陸(南方大陸)之間涌入大量海水,形成一片巨大的水域,這就是特提斯海(古地中海),今之地中海乃其殘余。特提斯海發育在陸殼之上,并非真正的海洋。現今的長江流域所在地,彼時正沒于這一片西部狹窄、東部遼闊的淺海之中。
1.95億年前,印支造山運動引起我國西部地殼上升,特提斯海大規模西退,今長江上游所在地殼開始嶄露頭角,向西流入特提斯海的古長江雛形初現。
1.4億年前,燕山運動進一步抬高青藏高原,令特提斯海繼續退縮,今長江中下游的大別山、巫山等山脈逐漸隆起。
1億年前,岡底斯板塊的北移導致四川盆地緩慢抬升,云夢、洞庭盆地沉降。以三峽地區為分水嶺,相背而流的東、西古長江各自形成,西江流入四川盆地的巴蜀湖,東江流入云夢、洞庭盆地的湘鄂湖。
4000萬~3000萬年前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形成喜馬拉雅山脈,特提斯海消退,于2000萬~1000萬年前完全消失,今長江上游地區急劇抬升,中下游地區也和緩爬升,奠定了今日長江流域階梯式東西分異的格局。
300萬年前,喜馬拉雅山脈再度強烈隆起,進一步抬高今長江上游地區。早更新世(300萬~100萬年前),長江仍處分段狀態,大致分為古金沙江、宜賓—宜昌段古長江和湖口以下段古長江三部分。
120萬年前,昆黃運動令西部山地隆起,并逐漸形成高原冰凍圈。至末次間冰期(13萬年前),氣候變暖,冰川加速消融,河川徑流陡增,終于切穿巫峽,貫通東西,形成如今的東流水系。
二、地理狀貌
長江是一條舞動的巨龍,自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
雪山蜿蜒東下,一路橫穿中華大地中部,匯納眾水,注入東海,全長6300余千米,僅次于尼羅河和亞馬孫河,是世界第三長河(見圖1-1-1)。由其干支流編織的龐大水網,散布在北緯24度30分~35度45分、東經90度33分~122度25分的廣闊區域,東西直線距離達3219千米以上,南北寬度一般可達966千米(除江源及三角洲地區外),流域面積達180萬平方千米,幾乎占中國陸地總面積的1/5。長江養育5億多人口
,蘊含著豐富的頁巖氣、錳、釩、鈦、鎢、錫、銻、稀土、鋰、磷等礦產資源。

圖1-1-1 長江流域示意圖
長江是中國水量最豐富的河流,多年平均年徑流量約為9600億立方米,占全國河流年徑流量的36%,是黃河的20倍,僅次于亞馬孫河與剛果河,居世界第三位;水能蘊藏量為2.68億千瓦,占全國水能蘊藏量的40%,其中可開發量為1.97億千瓦,占全國可開發量的53.4%,僅次于剛果河與亞馬孫河,也居世界第三位。長江各級支流約有7000條,其中通航河流共有3600條。截至2015年底,長江干支流水系通航里程達6.5萬千米,占全國內河通航總里程(12.7萬千米)的51%,其干線貨運量自2005年以來一直居于世界首位。長江是世界上運量最大、通航最繁忙的河流。
在長江的各大支流中,流域面積在8萬平方千米以上的有8條,分別是上游的雅礱江、岷江、嘉陵江、烏江以及中游的湘江、沅江、漢江、贛江,其中長度以漢江為最,流域面積以嘉陵江為最,流量以岷江為最(見表1-1-1)。
表1-1-1 流域面積大于8萬平方千米的支流概況

(續表)

長江流域還擁有總面積約2萬平方千米的湖泊,我國五大淡水湖中的四座——鄱陽湖、洞庭湖、太湖和巢湖——皆位于長江中下游地區(見表1-1-2)。
表1-1-2 長江流域主要湖泊的特性

北緯30度線橫貫,是長江流域的一大特色(見圖1-1-2)。受制于副熱帶高壓,北緯30度線附近多為干旱少雨地帶。但長江流域較為特殊,其西部橫斷山脈、青藏高原的崛起,將來自太平洋的溫暖濕潤的東南季風攔在其東面,使長江流域成為北緯30度線附近不可多得的雨量充沛地帶,全流域年平均降水量達1126.7毫米,擁有豐富的水熱資源供應,具備較大的文明發展潛力。

圖1-1-2 北緯30度線橫貫尼羅河、兩河、印度河與長江示意圖
長江自西向東橫跨中國第一、二、三級階梯,整個流域分上、中、下游,以湖北宜昌與江西湖口為分界點,上、中、下游的長度分別為4504千米、955千米和938千米,流域面積分別為100萬、68萬和12萬平方千米,各河段地理環境差異較大。長江流域土地寬廣,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全流域總面積的84.7%,平原占11.3%,河流、湖泊等水面占4%。
其中,長江的上游地區橫跨第一、二級階梯,地形以高原和山脈為主,一般海拔為500~5000米(其中一級階梯的一般海拔為3500~5000米,中間過渡帶的一般海拔為2000~3500米,二級階梯的一般海拔為500~2000米),坡陡流急,不便航行,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災害多發。中下游地區則以第三階梯為主,流域內的地貌類型眾多,以丘陵和平原為主,水流平緩。
長江流域大部分地區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濕潤;金沙江石鼓—雅礱江洼里—大渡河康定一線以北、海拔3000米以上的整個高原地區則為高原氣候區,內部區劃復雜,氣候差異較大。
長江流域的降水呈由西北向東南遞增的趨勢。除江源區年平均降水量僅為250~500毫米之外,大部分區間的年平均降水量為800~1600毫米。由于季風進退的時空差異,各地雨季的開始有先后之別,鄱陽湖、洞庭湖水系開始于3~4月,隨之逐漸向西北移動,10月以后,全流域雨季結束。由于受到季風帶來的豐沛降水的影響,長江流域每年的汛期長達半年。通常在每年5月,干支流水量明顯增大;7月、8月,洪水形成;10月,洪水逐漸消退。
長江流域因地域跨度大,氣候類型多樣,地形復雜,以及人類活動的作用,發育了森林、草地、灌叢、濕地、荒漠以及農田、城市等多種生態系統類型,孕育了豐富的生物類群,擁有14000余種高等植物,其中重要保護植物有574種,如石斛、天麻、金萼杜鵑、冷杉、油松、翠柏、楠木等;擁有400余種魚類,其中純淡水魚類有360種左右,淡水魚類之多居全國各水系之首,約占全國淡水魚類種類數的1/3,其中156種為長江特有魚類,如中華鱘、白鱘
、達氏鱘、胭脂魚、長薄鰍、川陜哲羅鮭、巖原鯉等;擁有145種兩棲動物,約占全國兩棲動物種類數的45%,其中重要保護兩棲動物有55種,如大齒蟾、凹耳蛙、中國瘰螈、鹽源山溪鯢等;擁有166種爬行動物,其中重要保護爬行動物有87種,如烏梢蛇、鄉城竹葉青蛇、太白壁虎、青海沙蜥、斑鱉、揚子鱷等;擁有762種鳥類,約占全國鳥類總數的62%,其中重要保護鳥類有153種,如峨眉柳鶯、紅腹山雀、藍馬雞、四川林鸮、鴛鴦等;擁有280種哺乳動物,其中重要保護哺乳動物有146種,如長江江豚、中華竹鼠、雪豹、大熊貓、野牦牛、藏羚羊、梅花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