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投資與就業指南(2020年)
- 古皿
- 1176字
- 2021-09-10 18:42:48
第四節 宏觀經濟系統結構的戰略性優化
由上述定理可知,宏觀經濟系統結構戰略性優化的方向是:
對任意的i∈I與j=1,2,在各自不同的相應時段內,令

式(1-3)意味著,下一期的資源(勞動力或資金)配置,應根據本期的需求確定,或按先兆需求確定供給。該結論在更廣泛的意義上,同歐美西方各國實施“滾動計劃”(規劃計劃預算系統PPBS)中明確規定“以產出定投資”,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這一點不謀而合。
此外,式(1-1)所規定的比較收益GBC,實際是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它具有引導人類自發地趨向結構的進化與優化的社會功能。作為資源(包括勞動力、資金、土地、技術、管理等)所有者的個人或組織,從比較收益出發,都希望投入少產出多,所以令各自的。其實,就是一個社會經濟系統自發的競爭、進化與優化的過程。這就是亞當·斯密設想的無宏觀調控系統,即只由企業和市場共同組成的完全競爭的市場機制,便能自覺地實現供求均衡的狀態,或瓦爾拉斯均衡狀態,也就是零失業率與零通貨膨脹率同時存在的均衡狀態。但由于種種原因,瓦爾拉斯均衡不符合經濟實際,從而出現了非均衡經濟學(厲以寧,1991)。
事實上,實現由式(1-3)確定的宏觀經濟系統結構戰略性優化的途徑有兩條:一是市場機制的自動調節與配置;二是計劃機制的定向調節與配置。前者即讓人們接受GBC力量的導向,在未來是能不受行政干擾而自發進行資源的自由流動。因而,欠發達地區和生產力水平落后的產業、行業、部門等的過剩資源,必將自發地流向較發達地區和生產力水平較先進的產業、行業和部門。后者指政府在進行結構調整,實現結構均衡(優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即建立并完善自由競爭的市場體系(包括產品市場、要素市場等),制定市場競爭規則,維護市場競爭秩序,編制計劃,制定宏觀經濟政策(包括產業發展政策在內)和地區經濟發展戰略,有目的、有意識地將欠發達地區和生產力水平落后的產業、行業與部門的過剩資源,自覺地調往較發達地區和生產力水平較先進的產業、行業與部門等,以促成宏觀經濟系統的結構均衡,而不是反其道而行。
這意味著,我們在宏觀經濟制度和政策的選擇上應改變傳統的觀念。一是在人事、勞動、用工制度和就業、戶籍等政策上,要做出有利于人口和人才自由流動的重大調整;二是在財政、金融、投資等政策上要向GBC大于1的地區、部門、產業、行業、所有制等方面傾斜,以便在資源有限的約束下帶來更多的國民收入,而不是不分輕重緩急,“撒胡椒面”似的均攤,更不是相反,造成更多的“孤島經濟”(張龍平,1998)和無效投入;三是在收入分配政策上,不能不分付出、效率和貢獻的大小,再搞平均主義“大鍋飯”。
筆者以為,如果在未來的改革歲月里能排除一切干擾,按照公式(1-1)的要求,對宏觀經濟系統的結構進行及時、切實而又全方位的測算,并堅定不移地按的方向進行上述宏觀調控,則可以相信,宏觀經濟系統長遠的總量均衡與全方位的結構優化將是可以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