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綠色包容性發展視角的民族地區城鄉一體化問題研究
- 鐘海燕 鄭長德
- 2750字
- 2021-09-10 18:48:00
1.2 綠色包容性發展理論分析
1.2.1 綠色包容性發展理論
“包容性發展”概念源于“包容性增長”,最早出現在世界銀行報告(2006)中,2007年亞洲開發銀行的經濟學家對此進行了深入的闡述,后經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組織進一步完善,形成了包容性發展的全新發展理念,并受到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發展中國家的高度重視和越來越多國際學者的關注。2012年世界銀行報告《包容性綠色增長:可持續發展之路》呼吁各國政府在推行經濟增長政策時加強綠色意識,提出包容、高效、可負擔的綠色增長對保持未來的經濟發展十分必要。
包容性發展是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內涵,它改變了過度追求GDP增長的模式,更加注重社會進步、人民生活改善、環境保護。2010年以來包容性發展引起國內學術界的熱議,代表著作有林毅夫(2008)《以共享式增長促進社會和諧》,蔡榮鑫(2010)《“益貧式增長”模式研究》等。研究民族地區包容性發展的研究成果相對匱乏,僅有楊成章和王國清(2010)、于晨(2011)、毛陽海(2011)、鄭長德(2011)等學者的研究。
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的交集是包容性增長,經濟增長與環境可持續的交集是綠色增長,而三者的交集便是綠色包容性發展——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可持續的“三贏”。綠色包容性發展以綠色、共享為核心,旨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倡導環境保護與生態可持續,讓所有人都從中獲益,參與經濟增長,共享經濟增長成果,特別是將貧困人口吸納到經濟增長過程中。(19)
實現綠色包容性發展的路徑,主要包括增加經濟機會和提高經濟參與度、提升自我發展能力、確保機會均等、社會包容、綠色經濟發展五個方面。
一是增加經濟機會和提高經濟參與度。參與是包容性發展的必要條件,通過持續的經濟增長擴大就業、創造發展機會,實現經濟機會最大化,提高居民的經濟參與度,發揮經濟增長的減貧效應,進而促進當地群眾特別是農牧民收入的提高。
二是提升自我發展能力。提高經濟參與度還有一個途徑:提升能力,包括區域自我發展能力和個人自我發展能力。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區域自我發展能力直接影響到個人的自我發展能力。在農牧民個人層面,通過扶貧開發、教育和人才建設等高強度的人力投資和健康保障,提升貧困人群獲得經濟機會的能力。
三是確保機會均等。包容性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強調機會均等,經濟參與者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其經濟機會與經濟回報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導致生活水平的分化,譬如城鄉生活的分化。一方面,強調經濟自由,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產權界定明晰,加強法制,有效保護產權,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確保群眾公平公正獲取經濟機會,實現公平參與。另一方面,需要轉移支付這種分配機制來調整社會空間分異,加大關系民生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教育、衛生健康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供給,確保貧困人口共享經濟增長成果。包容性發展是益貧式發展,有利于縮小城鄉間的差距,讓城鄉居民分享城鎮化的成果,獲得同等的發展機會。
四是社會包容。包容性發展以包容心對待多樣性,包容不同民族、不同社會階層、不同性別、城鄉差別。尤其要確保最低經濟福利,為極端貧困群體提供穩定的社會安全網和實施扶貧攻堅。
五是綠色經濟發展。充分考慮環境容量和生態承載力,編制綠色規劃,實施綠色政策,發展綠色產業和綠色城鎮化,使城鄉居民均能獲得相宜的城鄉生活環境。(20)(21)
1.2.2 綠色包容性發展指標體系
通過五大路徑,綠色包容性發展最終將實現經濟增長、機會平等、成果共享、綠色發展。基于指標的可取得性,本書主要核算綠色包容性發展中經濟增長、機會均等、成果共享、綠色發展四個方面的內容,其中,經濟增長的界定基于經濟增長速度與經濟增長質量;機會均等主要是對人力資本的層面而言,包括教育和健康兩個方面;成果共享是通過收入分配衡量的;綠色發展主要衡量經濟產出能耗、三廢排放和三廢治理情況。本書構建了包含4個一級指標、8個二級指標以及25個三級指標的綠色包容性發展指標,使用因子分析法進行統計分析(見表1-2)。(22)
表1-2 綠色包容性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續表

資料來源:徐寶亮,鐘海燕.中國經濟增長的綠色包容性:基于FA的動態測度[J].科技管理研究,2015(6).筆者進行了修正。
在指標體系中,二元對比系數衡量二元經濟結構,其數值與二元經濟結構差別成反比,計算方法為第一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與第二、第三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的比率,公式為:

其中,G1為第一產業產值,L1是第一產業從業人數,G23為第二、第三產業總產值,L23是第二、第三產業從業人數。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Krugman(1991)提出的空間基尼系數用于衡量財富的集中程度,計算公式為:

其中,G為空間基尼系數,Si是i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Xi是i地區人口占全區人口的比重。
地區發展差異系數衡量地區收入分配差距,該指標與地區收入分配差距成正比。公式為:

其中,n為該地區管轄的地方個數,yi為地區i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n個地區的平均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3)(24)
在對該指標體系的四級指標進行數據分析之前,先進行數據的預處理。所有價值指標按2000年不變價進行換算。由于正向指標對綠色包容性發展有促進作用,逆向指標對其有阻礙作用,對逆向指標取倒數,確保指標體系構建的綠色包容性發展指數與民族地區的實際綠色包容程度保持一致,然后將其換算為均值為零、標準差為1的標準化變量。
因子分析法是一種降維的多元統計分析方法,所謂降維就是提取少數的公共因子來反映多數的多元變量。本指標體系中構建了m個四級指標,從I1至Im,因子分析法將提取出少數的n個因子,包括F1到Fn,各四級指標與公共因子之間存在線性關系,公式如下:

其中,ε1,ε2,…,εm表示誤差項,Amn表示第m個變量Im在第n個公共因子Fn上的因子載荷,即原始變量Im與因子Fn的相關系數。
在正式的因子分析之前,首先進行KMO和Bartlett檢驗。其中,KMO越接近1說明越適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檢驗主要考量概率p值與給定的顯著性水平α的大小,若p小于α,說明變量之間存在相關關系,適合做因子分析;p大于α,說明各變量之間不存在相關關系,是相互獨立的變量,就沒有降維縮減為少數幾個公共因子的必要。
因子分析的關鍵是求解因子載荷矩陣,本書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令各因子代表指標體系的一個維度進行正交旋轉(varimax)。提取公共因子的標準有特征值和累計公差貢獻率兩個指標,本書選取特征值大于1的公共因子。
本書將綠色包容性發展指標劃分為經濟增長模型、機會均等模型、成果共享模型、綠色發展模型。軟件將測算出各省區對應的各公共因子得分,然后用各因子方差貢獻率除以累計方差貢獻率為權重,分別計算各省區的經濟增長得分、機會均等得分、成果共享得分、綠色發展得分。注意各省區綠色包容性發展總得分不是經濟增長、機會均等、成果共享、綠色發展因子得分的簡單加總,后四者之間相互促進,存在乘數效應,因此應該將后四者計算標準分數后相乘,獲得綠色包容性發展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