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綠色包容性發展視角的民族地區城鄉一體化問題研究
- 鐘海燕 鄭長德
- 862字
- 2021-09-10 18:48:01
2.2 民族地區綠色包容性發展指標測算
本節采用第1章構建的綠色包容性評價指標體系分別測算民族地區2000年和2017年綠色包容性發展指數,進行比較靜態分析。
首先分析2017年數據,進行KMO和Bartlett檢驗。KMO越接近1說明越適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檢驗結果p值為0,小于顯著性水平,因此變量之間存在相關關系,適合做因子分析。
本書以主成分分析法對經濟增長、機會均等、成果共享、綠色發展四個一級指標分別提取公共因子,提取原則是特征值大于1(見表2-1)。2017年變量共同度結果顯示(見表2-2),大部分變量共同度非常高,說明所提取因子能夠代表變量中的大部分信息。采用正交旋轉法對因子載荷矩陣進行因子旋轉。
表2-1 2017年提取公共因子的特征值和累計貢獻率

表2-2 2017年因子得分矩陣和共同度

按照各省區因子得分乘以因子權重計算總的因子得分,權重為各因子方差貢獻率除以累計方差貢獻率的商,從而得到各省區經濟增長、機會均等、成果共享、綠色發展的因子綜合得分,將四者相乘獲得當年的綠色包容性發展指數。使用同樣的方法計算2000年因子得分。
和2000年相比,綠色包容性程度增進的依次為內蒙古、貴州、寧夏,其余省區有不同程度的退步。貴州各維度全面發展,尤其是經濟增長和機會均等方面表現突出,寧夏在成果共享方面成效顯著,內蒙古得益于經濟增長。廣西的成果共享,云南、新疆的經濟增長和成果共享,西藏、青海的經濟增長和機會均等發展滯后。
2017年綠色包容性發展得分最高的是內蒙古,最低的是西藏。從各維度看,內蒙古經濟增長得分最高,新疆機會均等得分最高,寧夏成果共享得分最高,西藏綠色發展得分最高(見表2-3、圖2-9)。
表2-3 2000年和2017年因子得分


圖2-9 2000年、2017年民族八省區綠色包容性發展得分
資料來源:筆者繪制,原始數據來源于歷年《中國統計年鑒》。
(1) 夜間燈光數據全稱DMSP/OLS夜間燈光遙感數據,源自美國國家地球物理數據中心,將數據消除了云及火光等偶然噪聲影響后對全年可見光和NVIR通道灰度值進行直接平均化處理得到。本書通過ArcGIS軟件中的“按掩膜提取”技術進行了處理,但按地圖出版要求未列入書稿。
(2) 《2017年民族地區農村貧困監測情況報告》。
(3) 西藏缺乏能耗數據,未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