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2021年重慶經濟展望
  • 重慶市綜合經濟研究院等編著
  • 6025字
  • 2021-09-10 18:46:31

之五:2020年重慶市對外開放與區域合作情況及2021年展望

2020年以來,重慶市積極應對疫情影響,有效發揮西部陸海新通道、中歐班列(渝新歐)等國際大通道作用,全力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全市對外貿易實現逆勢增長,利用外資總體穩定,區域合作持續深化,內陸開放高地引領力、集聚力、輻射力不斷增強。預計2020年重慶市外貿進出口總值約6200億元,實際利用外資約100億美元。

一、2020年重慶市對外開放與區域合作發展情況

(一)主要特點

1.外貿進出口逆勢增長,電子產品帶動明顯

在筆記本電腦、手機、集成電路等電子產品進出口的帶動下,1—9月全市外貿進出口總值4613.9億元,同比增長11.4%,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0.9個百分點(見圖1)。出口方面,1—9月出口2910.1億元,同比增長10.3%,其中機電產品、高技術產品出口占比分別達到91%、74.9%,較上年同期提高0.7個、4.0個百分點。從出口商品看,受益于全球筆記本電腦需求增加以及市內企業爭取訂單成效明顯,全市筆記本電腦出口同比增長15.9%,對全市出口增長貢獻率達62.8%;集成電路、手機出口分別同比增長34.6%、2倍;摩托車等傳統產品出口增長較低迷。進口方面,在電子零部件、農副產品等進口帶動下,1—9月全市進口1703.8億元,同比增長13.3%,高于全國13.9個百分點。其中集成電路進口770.9億元,同比增長25.8%,占全市進口比重提高到45.2%。

圖1 2019年以來重慶市及全國外貿進出口累計增長趨勢(人民幣計價)

2.出口市場更加多元化,貿易方式不斷優化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深入推進,重慶外貿市場不斷拓展,貿易方式持續優化升級。外貿市場方面,傳統外貿市場穩定增長,1—9月美國、東盟、歐盟等重點市場進出口分別同比增長3.7%、6.0%和11.2%,其中東盟作為重慶最大的出口市場,占全市出口總額的18.1%;新興市場加快發展,對中國臺灣、中國香港、日本進出口分別同比增長42.3%、1.2倍、11.8%。貿易方式方面,隨著加工貿易產業加快發展以及物流集聚輻射能力提升,1—9月全市加工貿易、保稅物流分別同比增長8.3%和37.3%,合計占全市進出口總值的比重提高到70.5%;受國際需求低迷影響,一般貿易同比增長2.2%,占全市進出口總值的29%,占比較上年同期下降2.9個百分點;服務貿易1—9月同比下降7.5%,下半年以來降幅呈逐月收窄趨勢(見圖2)。

圖2 2020年1—9月重慶市貨物貿易方式情況圖

3.通道對經貿帶動作用增強,保稅平臺進出口支撐顯著

開放大通道、大平臺對全市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更加明顯。開放大通道對進出口帶動作用增強。1—9月全市累計開行中歐班列(渝新歐)等國際鐵路班列1708班,超過2019年全年水平,為國內抗疫物資保障發揮了重要作用。在西部陸海新通道、中歐班列(渝新歐)等帶動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計進出口1296.4億元,同比增長12.0%,高于全市進出口增速0.6個百分點。保稅平臺進出口引擎作用突出。隨著西永綜合保稅區等開放平臺功能完善,加工貿易、保稅物流等開放型產業加快集聚,1—9月全市特殊監管區實現進出口3260.9億元,同比增長19.4%,占全市外貿總值的70.7%,貢獻率達122.1%。

4.外資吸引力不斷提升,對外投資平穩增長

隨著內陸開放高地建設深入和營商環境持續改善,全市外資吸引力進一步增強。1—9月,全市實際利用外資66.3億美元,同比增長1.3%(見圖3),其中外商直接投資14.5億美元,位列西部第一,企業海外借款、發債等成為利用外資新途徑。兩江新區、高新區、重慶經開區等開放平臺成為外資主要集聚地,占全市外資利用量比重超過50%;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自由貿易試驗(下稱“自貿試驗區”)區等投資吸引力不斷增強,其中自由貿易試驗區新引進項目564個,合同投資額1463.7億元。企業“走出去”投資較活躍,1—9月重慶對外直接投資4.5億美元,同比增長3.2%,高于全國平均水平3.8個百分點。但受全球疫情影響,對外承包工程營業額同比下降31.7%(見圖3)。

圖3 2020年重慶市實際利用外資增長趨勢

5.區域合作不斷深化,成渝地區協同發展提速

積極承接國內產業轉移,國內區域合作邁上新臺階。深入開展友好省市、結對幫扶城市間經貿合作,其中渝魯在科技、產業、扶貧等方面合作成效顯著。展會平臺成為全市開展區域合作的重要途徑,2020年西洽會、智博會簽約金額分別達到5500億元、2700億元。毗鄰地區合作深入開展,與貴州、湖北、陜西、四川等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互聯互通等方面合作加強;圍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渝兩地在跨區域交通、信息、公共服務等領域加強聯動,江津與瀘州,銅梁、大足與遂寧、安岳,達州與萬州等城市間合作進一步加強,川渝合作示范區建設穩步推進。

(二)存在的問題

1.外貿增長不確定性增大

雖然當前重慶外貿增長形勢較好,但穩外貿壓力依然較大。一是外貿出口訂單不足。受疫情、經貿摩擦等影響,全市摩托車、通機等部分傳統行業出口訂單有所減少;筆記本電腦等電子產業隨著外貿訂單集中釋放,后期繼續保持較快增長的難度增大,出口增長持續性不強。二是產業鏈、供應鏈存隱憂。重慶市電子、汽車產業關鍵零部件配套主要在國外,其中自動變速器、電噴系統、汽車芯片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部件需從日本、德國、美國等國家采購,占重慶市全部汽車零部件配套的5%,隨著美國出口管制加強,將制約相關零部件進口及產業發展,進而影響對外貿易增長。三是外貿新動能培育滯后。當前重慶市外貿主要依靠電子產品支撐,傳統汽車、摩托車等產品出口乏力,跨境電商、市場采購貿易等外貿新增長點培育滯后,多向發力、多元支撐外貿發展格局尚未形成,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強。

2.招商引資面臨較多挑戰

受全球經濟低迷、跨國投資下滑等影響,重慶市招商引資更加困難。一是外資引進難度增大。隨著全球投資保護主義強化,跨國公司對外投資活動減弱,重慶利用外資難度有所增加,1—9月全市新設立外資制造企業數量、制造業合同外資分別同比下降44.8%、38.9%。二是產業引進環境有待優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營造不夠,“放管服”改革還不深入,部分產業項目審批時間長,影響投資落地;各類行業標準規范與國際規范不統一,公共服務、信息等外資市場準入門檻較高,園區、人才等產業生態不完善,產業及項目引進方面吸引力不足。三是區域招商引資競爭加劇。中西部地區城市產業發展主要依靠招商引資,產業自主培育不足,各地產業招商引資競爭日趨激烈,區縣招商引資難度不斷增大。

3.開放經濟發展質量不高

重慶開放經濟轉型升級相對較慢,發展質量效益仍待提升。一是開放通道引領作用仍需強化。重慶內陸開放優勢尚未充分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開放大通道對本地開放型產業發展帶動不夠,保稅加工、保稅貿易等口岸經濟發展滯后,通過中歐班列(渝新歐)出口的市外貨物占比超過50%,開放通道對全市經濟發展帶動作用仍不突出。二是開放產業升級較慢。重慶加工貿易產業仍以低附加值生產制造為主,研發、品牌、市場等高附加值環節均在國外,同時保稅貿易、供應鏈物流等新業態新模式培育較慢,開放經濟發展質量效益總體不高。三是外貿物流成本相對較高。與長三角、珠三角之間的鐵路、高速公路互聯互通水平仍較低,“鐵公水空”多式聯運發展尚不充分,物流智能化、智慧化發展滯后,大型物流龍頭企業引進不足,進出口物流成本相對較高。

二、2021年重慶市對外開放與區域合作發展環境

(一)全球經濟增長動力不足,國際投資貿易增長仍較乏力

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貿易、投資等影響仍將持續深化,地緣政治沖突不確定性依然較大。一是全球經貿形勢依然復雜多變。全球經濟增長、國際貿易將有所反彈,但增長動能依然不足,IMF預測2021年世界經濟、國際商品和服務貿易將分別增長5.2%、8.3%,分別較上次預測下調了0.2個百分點和上調了0.3個百分點,國際需求動力總體仍較乏力,我國面臨的外部環境和形勢依然不容樂觀。但受海外疫情影響,國際訂單有回流趨勢,有利于促進全市出口增長。二是跨國投資增長總體較乏力。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影響仍難以消除,跨國公司對外投資活躍度依然不高,全球投資貿易保護加強使得資本跨境流動受限,特別是疫情下各國更加關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產業區域化本土化布局更加明顯,將增大重慶外資引進難度。三是全球地緣政治格局深度調整。在新冠肺炎疫情及全球經濟增長乏力背景下,地緣政治沖突更加激烈,全球經濟金融震蕩更加頻繁,國際投資、貿易風險增大,將加劇重慶開展國際經貿合作風險。同時,區域全面伙伴關系(RCEP)落地,將增大中國戰略回旋余地,有利于重慶發揮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項目、西部陸海新通道等優勢,拓展開放經濟發展空間。

(二)國內全方位擴大開放,區域開放經濟活力增強

我國將繼續深化“一帶一路”建設,全方位擴大對外開放,著力穩定外貿外資基本盤,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穩定開放經濟發展動力。一是“雙循環”將提升外貿發展動力。我國將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著力擴大全球大宗礦產品、糧食及其他優質消費品進口,更好滿足國內高品質生活需求,進一步發揮進口對外貿增長拉動作用。同時,確保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穩出口等仍將是政策重要著力點,全市外貿潛力將進一步釋放。二是利用外資水平不斷提升。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打造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進一步放寬金融、服務業等外資準入,不斷拓展外資利用渠道,高端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領域利用外資量不斷提升。同時,國內企業海外投資步伐將加快,能夠更好地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發展。三是區域開發開放深入推進。以大開放促進大開發,推動區域開發開放平臺均衡布局及功能完善,發揮自貿區、自由港等平臺的區域開放引領作用,強化西部陸海新通道、中歐班列等國際開放通道建設,提升開放樞紐門戶的產業、物流、人口等資源要素集聚吸引力。

(三)市內深化內陸開放高地建設,推動開放經濟高質量發展

重慶將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發揮開放大通道、大平臺、大樞紐等引領作用,加快暢通“外循環”,進一步激發開放經濟發展潛力、動力和活力,推動開放經濟高質量發展。一是穩外貿力度加大。深化東南亞、歐洲等重點市場建設,穩定筆記本電腦等重點產品出口訂單,加快培育集成電路、液晶顯示器、手機等出口新增長點,進一步擴大農副食品、高端生活用品等優質消費品進口,促進全市對外貿易穩定增長。二是開放大通道、大平臺引領作用更加突出。西部陸海新通道、中歐班列(渝新歐)等國際大通道建設加快推進,“1279”開放平臺功能不斷完善,將促進樞紐經濟、臨空經濟、口岸經濟等發展,形成通道帶物流、物流帶經貿、經貿帶產業的開放經濟發展新格局。同時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深入推進,將促進成渝兩地開放通道、開放平臺等共建共享共用,提升全市產業、資金、人才等集聚能力,進一步激發開放經濟發展潛力。三是開放型經濟體制機制創新加快推進。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營造國際化營商環境,將進一步增強外資吸引力。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自貿試驗區等創新發展加快,多式聯運、貿易、監管等陸上貿易規則探索不斷深化,將促進跨境電商、供應鏈物流、金融期貨等開放經濟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增強開放經濟發展活力。

同時也應看到,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和經貿投資的影響呈長期化趨勢,重慶對外開放環境依然復雜多變,開放經濟發展面臨的風險挑戰較大。同時外貿出口結構不優、開放型產業附加值低等問題仍然存在,開放經濟質量仍待提升。

(四)2021年重慶對外貿易和區域合作預測

2021年,全球貿易和投資增長仍較乏力,國內將深入推進“雙循環”,加大“穩外貿”“穩外資”力度,重慶將圍繞內陸開放高地建設,營造國際化營商環境,加快開放經濟新模式培育,增強開放大通道、大平臺對開放經濟的引領帶動作用,推動開放經濟高質量發展。預計2021年全市外貿進出口6600億元左右,實際利用外資約100億美元。

三、對策建議

(一)著力推動對外貿易穩定增長

強化出口訂單、市場保障,促進外貿穩定增長。一是積極穩定出口市場訂單。著力穩定電子、汽車等產業鏈、供應鏈,加強重點外貿企業融資等支持,幫助企業爭取全球訂單,深化拓展東盟等“一帶一路”新興市場,充分利用展會等平臺拓展國際市場,穩定外貿基本盤。二是積極培育外貿新增長點。促進加工貿易向中高端延伸,加大汽摩、通機、特色農產品等一般貿易產品出口力度,大力培育跨境電商、市場采購、保稅貿易等新業態,積極擴大糧食、礦產、木材等大宗商品進口。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推動服務貿易創新發展。三是提升通關便利化水平。深入推進檢驗、檢疫創新,加強國際、國內通關協作,壓縮通關時間,降低通關費用,為外貿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二)優化營商環境提高外資利用水平

營造良好營商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提升外資吸引力。一是優化營商環境,提升投資吸引力。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加大項目審批優化力度,放寬外商投資準入門檻,推動建立國際化投資環境。積極落實利用外資政策舉措,幫助企業協調解決問題,堅定外商投資信心。二是加大精準招商引資力度。圍繞產業鏈、供應鏈,深入謀劃、創新方式、市區聯動,加強產業鏈缺失和薄弱環節招商引資。依托兩江新區、重慶高新區、自貿試驗區及智博會、市長顧問團年會等各類開放平臺、展會,加強客商項目對接、服務,爭取一批新項目簽約落地。三是擴大開放平臺外資利用水平。強化兩江新區、自貿試驗區、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重慶高新區、經開區等重大開發開放平臺對外宣傳,增強開放平臺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外資吸引力。

(三)加強開放通道、開放平臺建設

發揮開放平臺引擎作用,加快資源要素集聚,提高開放經濟發展質量。一是深入推進開放通道建設。完善西部陸海新通道、中歐班列(渝新歐)等通道運營政策支持,推動通道沿線海外倉、集結中心建設,增強開放通道對保稅加工、供應鏈物流等產業發展帶動作用。二是積極推動開放平臺產業集聚。發揮重慶兩江新區、重慶高新區、自貿試驗區等開放優勢,大力推動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產業發展,積極培育開放新業態新模式,優化產業結構,推動開放經濟高質量發展。三是深化開放體制機制創新。依托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自貿試驗區等創新平臺,加快推進投融資、物流貿易等體制機制創新,營造國際化營商環境,提升資金、人才、技術等開放要素集聚輻射能力。

(四)全面深化推進區域經貿合作

深化區域交流合作,提升區域經濟發展活力。一是強化國際重點地區經貿合作。發揮西部陸海新通道、中歐班列(渝新歐)等通道作用,加強與歐洲、東盟等經濟體和地區的物流、經貿等合作,提升區域經貿合作水平。二是深入開展國內區域合作。重點加強與長江沿線城市、沿海發達地區及貴州、陜西、湖北等毗鄰省市的交通、產業、物流等方面合作,提升區域協作水平和一體化發展程度。三是深入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加強成渝國際通道建設合作,推動成渝開放平臺互聯互通,加快兩地開放型產業鏈整合,提升區域對外開放水平。深化成渝地區交通、信息、公共服務等領域合作,促進區域要素市場一體化發展,提升區域要素集聚能力。

[重慶市綜合經濟研究院(重慶市經濟信息中心)宏觀經濟研究課題組
主研:易小光 丁 瑤 余貴玲 張 超
執筆:張 超]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沁源县| 甘洛县| 雷波县| 涞源县| 郎溪县| 平顶山市| 区。| 武义县| 新郑市| 长寿区| 元阳县| 青神县| 渝北区| 湘阴县| 寿宁县| 云霄县| 安吉县| 文登市| 政和县| 尼玛县| 阳新县| 蒙城县| 开原市| 平潭县| 武邑县| 峨山| 海原县| 正安县| 始兴县| 栾城县| 岳阳县| 天全县| 新和县| 罗田县| 全州县| 张家港市| 高雄县| 耿马| 顺昌县| 腾冲县| 建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