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變局:中國智庫專家視角
- 陳文玲
- 8字
- 2021-09-10 17:16:01
第一部分 重要文章
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與雙循環新格局的構建
(《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9月9日)
摘要:本文被《新華文摘》2020年第20期全文刊載。文章認為,2020年以來,新冠肺炎大流行給各個國家和地區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世界陷入“二戰”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大衰退。當前國際社會面臨的問題可以概括為5個“失”:疫情失控、經濟失速、政策失靈、民主失范和治理失效。圍繞這5個方面對當前國際形勢展開分析,有助于其他國家肯定中國抗擊疫情的努力,尊重中國的貢獻,學習中國的經驗,走向全球通力合作,進而挽救世界經濟。當前,中國應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使中國經濟成為世界經濟復蘇的穩定根據地,重中之重則是要建立順暢的物流體系,因為現代智慧物流是中國高質量發展的基礎設施,也是未來新基礎設施和傳統基礎設施相互連接融通的著眼點。
關鍵詞:疫情失控;經濟失速;政策失靈;民主失范;治理失效;新發展格局;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智慧物流
2020年以來,中國面臨的國際形勢非常嚴峻,挑戰之大超出所有人的預期;世界變化之巨超出所有人的預期;中國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經濟恢復的速度和取得的成就也超出所有人的預期[1]。世界銀行(以下簡稱WB)、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下簡稱IMF)、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以下簡稱OECD)對中國經濟的預期最高不過1.2%。但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和復雜嚴峻的國際形勢面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全體中國人民的努力,中國經濟第二季度已經實現了3.2%的增長,轉負為正,成果來之不易,這為全年的經濟實現正增長和超出三大國際組織的預期奠定了基礎。
一、當前的國際形勢:疫情失控、經濟失速、政策失靈、民主失范、治理失效
從2020年的國際形勢來看,世界陷入“二戰”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大衰退,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遇到的問題很多是中長期的。當前的挑戰極其嚴峻,可以概括為5個“失”,即疫情失控、經濟失速、政策失靈、民主失范、治理失效。圍繞這5個方面,本文對2020年以來的國際形勢展開分析,旨在說明在當前的嚴峻形勢下,所有國家和地區都應該充分肯定中國為人類戰勝疫情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和卓越貢獻。一些國家和地區應該徹底轉變對中國的歪曲認識,攜手走向全球通力合作,共同挽救世界經濟,有效遏制疫情,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中國不是為了凸顯自己的偉大,而是用事實證明中國經過努力可以做到的事情,其他國家和地區只要能夠按照中國的做法、尊重中國的創造、學習中國的經驗,當然也包括吸取其中的教訓,也是可以做到的。
(一)疫情失控
毫無疑問,現階段中國已經取得了抗擊疫情的戰略性成果,從暴發初期僅用兩個多月便控制了疫情,到現在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做到了可防、可控、可追溯、可醫治。中國確實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國家。2020年6月,北京出現局地疫情之后,不到一個月疫情就得到了控制,22個小時就找到了源頭;幾天內北京市民開始進行核酸檢測,不到三周就檢測了約1100萬人,所有患者都服用了中藥,實現了零死亡率。從全球對疫情控制的程度和力度看,這樣的速度、效率和效果在全球也只有中國做到了。但是從全球看,這次疫情真的失控了。
一是美國失控,其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幾個月保持在世界第一位。截至2020年8月25日,全球累計確診病例達到2365萬例,累計死亡病例超過81萬例;其中美國累計確診病例接近600萬例,累計死亡病例超過18萬例。美國疾控中心首席專家福奇表示,美國不排除未來十萬十萬地增長。美國急于復工復產、黑人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大規模騷亂、美國總統競選活動都是疫情的助燃器。美國作為全球醫療技術最好、醫療條件最好、經濟條件最好的大國,現在醫療救治卻跟不上,核酸檢測也跟不上,政府組織領導失靈。出現這樣的情況出乎人們的預料,也出乎世界對美國的判斷,美國沒給世界樹立一個好的典范,反而樹立了一個反面典型。從美國確診第一例新冠肺炎病例到7月11日特朗普總統在公共場合首次戴上口罩,竟然用時幾個月,現在美國還有11個州不允許戴口罩。
二是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疫情仍然嚴重失控。比如巴西的疫情,開始的時候是排在全球100位之后,而現在高居第二位,確診病例已經超過362萬例,死亡病例超過11萬例。連巴西總統都患上了新冠肺炎,這和他的理念有很大關系。再比如印度,原來疫情控制得還比較好,但現在排到第三位了,印度確診病例已經超過310萬例,死亡病例接近6萬例。俄羅斯確診病例接近100萬例,死亡病例接近2萬例。南非確診病例超過60萬例,死亡病例超過1.3萬例。這些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疫情非常嚴重,甚至有的已經失控。
三是原來遠離新冠肺炎疫情的一些國家和地區現在疫情加快蔓延。墨西哥、加拿大、多米尼加共和國、沙特阿拉伯、智利、阿根廷、土耳其、埃及、伊拉克、印度尼西亞等的疫情也急劇蔓延。新冠肺炎疫情現在已經覆蓋了全球214個國家和地區,非洲54個國家和地區覆蓋了52個。因此,目前全球疫情失控,除了中國現在對疫情做到了可防、可控、可追溯、可醫治,亞洲的日本、韓國、老撾等基本能夠控制,歐洲的英國、意大利、法國、德國等逐步能夠控制,還有眾多國家基本失控,面臨極其嚴峻的挑戰[2]。
(二)經濟失速
疫情失控以后,經濟肯定要停滯。即使是美國要復工復產,在保護人的生命、抗擊疫情和恢復經濟之間也要權衡。因此,全球面臨極其嚴峻的挑戰,這次疫情失控導致世界經濟失速,使世界經濟陷入“二戰”以來最嚴重的大衰退。WB、IMF、OECD、美國聯邦儲備系統、歐盟委員會等組織都做出了判斷,盡管數據不一樣,但是它們的結論基本一致,即世界進入“二戰”以來——有的認為是1929年、1930年大蕭條以來,有的認為是2008年以來——經濟最糟糕的時刻。從實際情況看,至少是“二戰”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大衰退。
這次經濟大衰退有以下5個特點:
第一,世界經濟陷入同步性衰退。無論是發達經濟體還是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都同步進入衰退,無一例外(見表1)。WB預測,全球93%的經濟體陷入經濟大衰退。發達經濟體2020年經濟活動萎縮7%,新興經濟體將收縮2.5%。
表1 全球經濟體經濟增長預測年度同比情況 (%)

注:?為2020年6月《世界經濟展望》預測值;??為2020年6月《世界經濟展望》預測值與2020年4月《世界經濟展望》預測值之差。
數據來源:IMF《世界經濟展望》。
第二,經濟大衰退的程度極深。中國第一季度的經濟增速為-6.8%,是改革開放以來唯一一次季度負增長。中國2019年GDP增長6.1%,第一季度是6.4%,2020年第一季度從6.4%增長到-6.8%,數值相差13.2%。中國經濟增速第二季度由負轉正,增長了3.2%,但主要靠投資拉動。按照OECD的預測,全球經濟2020年將下滑6%,IMF預測將下滑4.9%。OECD預測,日本經濟將萎縮6%,在最壞的情況下將會萎縮7.3%,WB預測將下滑6.1%;OECD預測歐元區將萎縮9.1%;美國將萎縮7.3%,在最壞的情況下將萎縮8.5%。現在全球第二波疫情又開始蔓延,歐元區經濟將萎縮11.5%,其中法國會萎縮14.1%,英國會萎縮14%。IMF 6月對世界經濟的預測與4月的預測時間上雖然僅差兩個月,但對世界經濟的看衰程度更深了,4月預測全球經濟增速是-3%,如果疫情控制不住的話將下滑至-6%以下;而6月則預測全球經濟增速最低將下滑至-4.9%以下,這次疫情帶來的損失高達12萬億美元,比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給世界經濟帶來的損失要嚴重得多[1]。
第三,經濟衰退持續時間長。這也是這次經濟大衰退的一個特點[1]。一般來說,如果經濟增長速度持續兩個季度低于3%,就應該視為經濟衰退。2020年以來,實際上從第二季度開始,世界經濟就已經進入衰退期,因此全年的經濟衰退期肯定不止持續兩個季度,也不會只持續四個季度。按照現在美國控制疫情的情況,巴西和印度等國家的疫情還比較嚴重,如果2020年底全球疫情仍然控制不住,世界經濟衰退期就會更長。按照基辛格從政治角度的說法,這次疫情會影響幾代人。從經濟角度來說,WB、IMF和OECD三大國際組織一致認為,2020年全球經濟是“二戰”以來最嚴重的大衰退,雖然預測2021年世界經濟會轉為正增長,但是,能不能真正實現還有待觀察。即使轉為正增長,也會低于這幾個國際組織預測的經濟恢復數值,因為這次疫情影響程度深,短期內難以扭轉頹勢。
第四,這次經濟大衰退波及面廣。WB預測,全球人均收入預計下降3.6%,這是全球人均水平,還不算極端貧困的國家和地區,如果算上這些國家和地區則下降會更多。1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均收入下降,數百萬人會陷入極端貧困中。不論是在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中,還是在1929—1930年的世界經濟危機中,收入下降的面都沒有這么寬。全球性的企業破產、失業會像潮水一般涌現,很多人的生存將會非常困難。
第五,世界經濟恢復增長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一是當前的疫情繼續惡化;二是美國的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民粹主義和霸凌主義加劇,對中國的遏制圍堵加劇;三是美國大選存在不確定性,英國脫歐對歐洲的顯性和隱性沖擊;四是世界大國的競爭博弈,一些地方的局部戰爭;五是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天災人禍,包括蝗災、水災、旱災等。
全球經濟失速僅靠一個國家的單一力量難以解決,即使現在中國控制住了疫情,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經濟最穩定的國家,但是僅憑中國一國之力使全球經濟恢復增長已十分困難,更不用說迅速恢復到原來的經濟發展狀態。
(三)政策失靈
政策失靈也是當前非常突出的問題。目前,全球貨幣政策已無太大空間。美國連續實行貨幣“放水”,政府財務報表負債從2019年的4.3萬億美元已經上升到現在的7.3萬億美元,增加了3萬億美元。其中第一次救助經濟紓困2.2萬億美元,現在美國又準備出臺2.5萬億美元救助政策。很多國家開始效仿美國采取寬松貨幣政策,加速印鈔的國家已經超過40個,實行負利率的國家已經超過30個,今年3月當美國實行無限量寬松貨幣政策時,跟進的國家就有35個。所以,現在全球很多國家的貨幣政策已經失效,利率負利率、國債負收益,印了這么多鈔票,如果貨幣政策再加碼,經濟就一定會崩盤。中國也有些人提出財政赤字貨幣化,如果將這種思路轉換為政策,將是非常危險的。以美國為首的很多國家貨幣政策空間被嚴重擠壓,如果美國繼續實行無底線寬松,對世界經濟來說將是一場災難。將來這些廉價的鈔票流到哪里,就是哪里的災難,流到哪個市場,就會給哪個市場帶來重創。因為這種廉價鈔票入市后收購的是那些國家的優質資產,會攪亂市場的秩序。筆者認為,不論是美國還是其他國家,為救助經濟紓困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都是必要的,例如G20抗擊疫情特別視頻會議也倡議全球拿出5萬億美元紓困,但現在的問題是一些國家特別是美國大規模印鈔,其中一部分的確是紓困,而很大一部分卻進入了各種市場(包括股市和房市),并沒有起到救助經濟紓困的作用。
財政政策的空間也被嚴重擠壓。在抗擊疫情中,絕大部分國家采取財政政策救助經濟,經濟學家估算全球用財政政策救助經濟合計超過10萬億美元。歐盟在初期5000億歐元的基礎上,近期再用7500億歐元救助經濟。德國放棄之前致力于收支平衡的戰略,初期用占GDP 10%的財政資金救助陷入困境的企業。日本用占GDP 20%的財政資金救助經濟。英國的救援行動花費超過4000億英鎊,占GDP的15%。一些國家和地區救助經濟的財政支出甚至占到GDP的40%。各國的宏觀經濟政策包括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幾近失靈,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對于就業更是束手無策,大量的企業破產、員工失業,只要經濟不恢復,這個全球性問題就難以緩解或者解決。
(四)民主失范
民主失范也是全球性的問題。這個問題雖然看起來和經濟關聯度不大,但直接影響著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比如西方的民主、西方的制度、西方對待疫情的方式、西方的執政理念等,實際上導致這場疫情迅速蔓延和急劇惡化。從某些政客的執政理念如把“群體免疫”和“不戴口罩”當作政治正確并將病毒政治化,到西方一些民眾形成的文化價值觀促使反智主義蔓延、泛濫,因此導致一些國家疫情難以控制。比如,美國一家飯店門口公開寫明“到本店不用隔離”“不用保持距離”“不用戴口罩”“可以擁抱”“歡迎入住”等。這實際上反映出文化的差異,特別是集體意志與個人自由之間的對立[3]。在新冠肺炎疫情這次大考中,這種民主失范的確導致了一場大災難。在美國疫情如此嚴重的情況下,總統大選演講照樣進行,而且大部分民眾都沒有戴口罩,人員非常密集。
美國在抗擊疫情中的表現世人皆知,這真的是一種民主的變異、民主的失態、民主的失范,西方國家所謂民主的華麗外表已經被剝了下來。這種民主失范導致疫情加劇,當然不僅是美國,也包括其他一些國家。因此,這看起來是一場制度之爭,好像和經濟關系不大,但是這種意識形態以及制度的優劣比較對疫情控制產生了直接影響,而疫情控制的好壞又直接關系經濟增長。如果全球疫情不能得到控制,那么,全球的產業鏈就不能重新鏈接,全球的經濟活動、人員往來就不能重啟,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也將受到極大挑戰[4]。因此,它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美國的一些政客不斷嫁禍給中國、世界衛生組織(以下簡稱WHO)和歐洲,甚至嫁禍給傳染病權威專家福奇。在美國和其他一些西方國家成為“政治正確”的是,從政客到一些民眾都認為戴口罩侵犯了人權。可見,在疫情中暴露出來的一些西方國家的偏見表明其原以為無比正確的價值觀有多么扭曲。美國18萬人的生命都不能換取一個常識,可見反智主義有多么嚴重。
(五)治理失效
治理失效,或者叫治理失序,也是比較嚴重的問題。有人在紐約時代廣場設立了一個“死亡時鐘”廣告牌,時鐘每天顯示美國因疫情死亡的人數。紐約廣場上原來有一個美國國債時鐘,國債時鐘就是為了控制美國發債,因為美元和黃金掛鉤,各國貨幣跟美元掛鉤,美元的信用就是全世界的穩定之錨,所以要控制美國國債發行的規模,這個時鐘的極點是10萬億美元。美國國債時鐘到2008年就已經失效了,因為在2008年之前的數百年中,美國增加印鈔不到10萬億美元,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實施了連續4輪的寬松貨幣政策,印鈔已經超過了10萬億美元,而現在已超過了26萬億美元。到2020年底,預計美國政府債務報表會超過9萬億美元,美國國債會超過28萬億美元。
作為世界上第一大經濟體,美國在抗擊疫情和本國經濟治理上已經失效,在國際治理上也發揮不了領導者的積極作用。美國目前已經退出了13個國際組織。7月6日,在全球需要合作抗擊疫情時,美國毅然退出WHO,將于2021年7月6日正式生效。美國的一系列“退群”行為,導致一批國際組織陷入“停擺”危機[5]。美國還退出控制軍事行動的《伊核協議》《中導條約》《開放天空條約》等,美國的這一系列行為在國際安全方面給全球治理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總之,疫情失控、經濟失速、政策失靈、民主失范、治理失效這五大問題是世界經濟難以很快出現轉機的重要原因。中國出現了重大的轉機,取得了各國及國際組織都沒有預料到的成就。這給了世界一個非常重要的啟示:疫情嚴重的國家,包括以美國為首的遏制、打壓、圍堵中國的國家應該深刻地反思,中國是圍堵不住的。中國有規模巨大的市場,有完善的制造業體系,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有制度的優勢,具備形成國內大循環的條件,能夠做到“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遏制中國、打壓中國、圍堵中國的后果必然是倒逼中國加快發展,加快補短板,加快形成更為配套、更具創新能力、更具核心競爭力的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使中國能夠在下一輪國際競爭中勝出。
二、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格局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2020年7月30日召開的會議上,分析研究了當前的經濟形勢,部署了下半年經濟工作,會議特別強調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8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時發表了重要講話,指出要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主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個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來的,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6]從當前和長遠來看,中國既能實現國內大循環,也能實現雙循環。
(一)世界經濟短期難以復蘇
世界經濟進入“二戰”以來最嚴重的大衰退,什么時候復蘇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IMF在2020年4月14日做了一次預測,6月24日又做了一次預測,一次比一次悲觀,它預測世界經濟2020年增幅會在-4.9%左右。WB和OECD也在6月做出了預測,而目前的預測結果比6月還悲觀,它們的觀點都是世界經濟將進入“二戰”以來最嚴重的大衰退,2021年會出現反彈。筆者認為,這次經濟大衰退會比“二戰”時期更嚴重,應該是1929—1930年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衰退,極有可能進入經濟大蕭條。受“一戰”影響的國家和地區主要在歐洲,受“二戰”影響的國家和地區主要集中在歐洲和亞洲,歐洲在兩次戰爭中都是主戰場。當然,“二戰”時中國也是主戰場,中國也是抗擊法西斯的主戰場,但是這兩次戰爭畢竟沒有影響到全球所有國家和地區,有的國家并沒有卷入戰爭。然而,現在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亞于“一戰”“二戰”,它使所有的國家和地區都卷入了這場由病毒引發的戰爭,而且對人的生命安全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它造成了生命危機、公共衛生安全危機、經濟危機、社會危機、信仰危機、信任危機同時迸發。因此,世界經濟什么時候能結束大衰退?有人前段時間還討論,世界經濟趨勢是V形、W形,還是U形。[7]
V形是不可能的,2020年肯定看不到希望。三大國際組織預測2021年會出現反彈,都預測反彈在4%以上,高的是5%以上,但筆者認為不太可能,因為到現在都快過去8個月了,如果疫苗沒有生產或大規模應用、疫情不能得到控制,經濟就不能恢復常態。經濟不能恢復常態是一場“災難”,美國政客現在帶頭搞各種各樣的經濟脫鉤,這對世界經濟既是一場“政治病毒”,也是另一場“災難”。這兩場“災難”疊加在一起就是雪上加霜,導致的結果就是世界經濟難以復蘇,難以走出困境。
在抗擊疫情中,中國雖然是一枝獨秀,但是能不能把全球都帶動起來?顯然不能。中國沒有那么大的帶動力量。世界經濟像一艘巨輪,它要靠船上的所有水手共同努力,只有中國這一個水手是推動不了全球這艘大巨輪的,或者說中國還不能帶動世界經濟復蘇。當然,從2008年到現在,中國在世界經濟增量中占30%左右,即使2020年中國占到世界經濟增量的40%~50%,世界經濟還會是負增長。美國經濟不會走出困境,因為美國經濟增長第一季度為-5%左右,第二季度按照年化率會達到-32.9%,第三季度按照年化率會達到-40%左右,全年經濟增長會在-8%左右,因此,2021年美國經濟決不會出現V形增長。正如基辛格所說,這場疫情將結束世界現有秩序,將會影響幾代人。
V形是沒有可能,那W形呢?現在也不具備這個條件。U形呢?也還要等待。筆者認為,2020年、2021年兩年將是L形。這個L形不是說經濟下了一個臺階的L形,而是從山頂、懸崖峭壁直接跌到谷底后的L形。這樣的L形會持續多長時間?它會不會形成非常陡峭的下跌,然后再陡峭地上升?這是不大可能的。所以,世界經濟會在2020年下跌到谷底,2021年一部分國家就會實現正增長,其他一些國家在能夠控制疫情的情況下經濟逐步復蘇,但是2021年全球經濟還難以實現正增長。2022年,如果疫情能夠得到控制,世界經濟會緩慢地復蘇[8]。
1929—1930年的經濟衰退持續了近6年,也有人說是13年。筆者認為,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經濟大衰退可能會持續3~4年,如果全球能夠合作抗擊疫情、戰勝疫情,不要把全球化碎片化或切割成為“人類的大峽谷”,那么,可能會在幾個大國的共同努力下,在其他主要國家的共同參與下,全球經濟會早日實現復蘇,否則將會更加困難。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導致全球經濟持續了10余年的低增長,這次新冠疫情造成的危機比2008年的程度更深,為走出困境所遇到的挑戰也更為嚴峻。
(二)中國經濟會成為世界經濟復蘇的穩固根據地
中國經濟增長的態勢總體上好于其他國家,在戰勝疫情的同時可以實現穩中求進、穩中求好、穩中求遠。中國仍然具有經濟發展的強大韌性、空間和潛力,還有獨特的比較優勢和集成優勢。
第一,中國有超大規模市場的可持續發展紅利。我們有超大規模的市場,2019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已經超過40萬億元,2021年消費品市場規模就會超過美國。2019年房地產市場銷售額是16萬億元,物流市場是298萬億元。中國現在的市場總規模是400萬億元。中國對世界市場有依賴,但世界市場對中國也有依賴,在某種程度上看,一些國家對中國的依賴程度要比中國對它們的依賴程度更深。僅從美國貿易戰加征的關稅看,也就是說中國出口到美國市場的商品為:500億美元+2000億美元+3000億美元=5500億美元。如果沒有中國出口到美國市場的這5500億美元商品,美國的零售市場就會塌陷,美國的制造商沒有這些中間品、零部件的貿易,這些制造業也會難以運轉[8]。因而,事實上中國既能實現國內市場的大循環,也能實現和國際市場的對接與循環。
第二,中國具有完備的制造業配套體系,很多制造業領域在國內都有完整的產業供應鏈。其實,國際貿易只是一種交易手段,實質上體現的是一個國家的制造業生產能力,從一個國家能生產多少可輸出的商品,可以判斷一個國家的制造能力強大與否。中國制造能力在2010年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2019年占全球制造業產值的比重為30%左右,在2018年占到27.7%,中國具有全球制造業的39個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是全球產業配套體系最完備的國家。可貿易的商品實際上就是制造業能力的體現,這是我們保持良好發展態勢的基礎。
第三,中國正在成為具有強大進口、出口、轉口能力的全球性貿易中心。原來中國作為出口大國已經是全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從2013年開始就成為貨物貿易第一出口大國。中國2018年召開了第一屆國際進口博覽會,隨著以后每年一屆影響的不斷擴大,中國正在向著進口大國邁進,加上類似中國義烏小商品市場5000個左右批發市場的采購貿易,若干年后中國將會成為全球最活躍的國際貿易中心。特別是下一代貿易方式——數字貿易在中國發展很快。跨境電商的數字貿易2020年1—6月增速高達40%以上,比線下貿易增速要快得多。截至目前,中國已經有105個跨境電商試點。跨境電商就是數字貿易的前身,或者說是數字貿易的基礎,中國數字貿易在世界上已經形成了先發優勢。中國不僅是出口大國,體現中國的生產制造能力,而且將成為進口大國,體現中國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再加上轉口貿易,中國即將成為商流、物流、資本流、信息流和知識流等要素稟賦流通速度最快、效率最高的國際貿易中心。
第四,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特別是周邊國家的經濟合作關系越來越緊密。截至2019年,中國和國際組織在“一帶一路”沿線相關國家的投資已經超過6萬億美元,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相關國家的貿易已經占到貿易總額的30%左右。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2020年上半年,中國與東盟的貿易額達到2.09萬億元人民幣,已經超過了歐盟,東盟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美國下降到了第三位。除此之外,RCEP“10+5”基本上已經達成了協議,正在加快推進和落實;中日韓自貿區進程也在加快。中國周邊國家對于疫情的控制好于歐洲、非洲、北美、南美,是中國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內外雙循環互動的最優選擇,最有可能形成更為緊密的產業鏈鏈接。
第五,中國邁向未來的戰略目標是清晰的,戰略步驟是正確的,特別重要的是全國人民表現出空前的愛國熱情。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最近發布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他們連續13年抽樣調查和采訪了超過3萬名中國人,得出的結論是93.1%的中國人對中國政府是滿意的,這個比例超過了所有的國家。如果這份報告是中國某機構做的,有人可能會說一定是作假,但哈佛大學站在第三方立場的研究成果,客觀公正地看世界、看中國,得出的結論是具有一定說服力的。在分析中國形勢的時候,我們應該具有強大的自信和必勝的決心,中國前進的步伐是任何人也擋不住的。疫情嚴重的美國更需要和中國合作。中國是一個有胸懷的國家,只要能夠面向未來、能夠真誠合作,中國仍然會敞開大門、敞開胸懷,和美國真誠地合作,幫助美國從疫情中走出來,使世界經濟恢復動力。如果兩個大國能夠同時實現經濟復蘇和增長,整個世界經濟就會逐漸復蘇。
三、實現雙循環的關鍵環節:提升現代物流能力
循環的本質是要“互聯互通”,通達通暢,沒有“通”,雙循環是不可能實現的。[9]當前,中國要走出困境、要保持穩中求進而且要在這個基礎上保持高質量發展,必須考慮雙循環的核心詞——“通”。如何實現雙循環的通達?研究現代物流就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在整個社會化大流通中,現代物流成本越來越成為流通總成本的主體部分。因為商流、信息流、資本流和知識流等這些所有的要素稟賦流通,都可以通過互聯網實現替代,降低尋找市場、信息的時間成本,甚至可以使之降為零,但需要篩選、過濾。資本流也可以通過網絡支付瞬間完成。商流、信息流、資本流和知識流都可以是低成本的、無障礙的、瞬間完成的,但是唯有“物”在物理意義上的流動是不能被替代的,只能用現代物流技術(包括智慧物流、綠色物流、信息化物流)替代傳統物流。其實,這種替代已經經歷了幾個過程。美國在“二戰”時期已經開始對物流供應鏈進行探索,那是一套戰時后勤系統。20世紀五六十年代,日本大力發展現代流通,并且正式提出現代物流理論、體系、概念,逐漸形成現代物流。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引入現代物流概念和技術,目前已形成了自己的現代物流體系。因此,現代物流在整個流通過程和流通成本中將成為主體。
(一)現代物流過程的時間主體
在社會化大生產中,生產、流通、消費都會被納入全過程。這種全過程流通所花費的時間在生產環節只占時間成本的10%,其余90%的時間花費在流通過程中。在產品構成成本中,如制造業產品的成本,物流成本普遍占到了40%~60%,農產品的物流成本占比高于制造業產品,價值低、重量大的制造業產品的物流成本會更高。因此,流通成本最終取決于物流成本,物流成本的高低是雙循環是否可以“通”的關鍵。
(二)智慧物流將會成為產業鏈、供應鏈、服務鏈、價值鏈之間的中樞神經
中國之所以能形成產業鏈、供應鏈、服務鏈、價值鏈,一是因為有了信息系統,二是因為有了以現代物流技術為支撐的現代物流體系,包括在物流理念中的一單到底、多式聯運、減少班倒次數等傳統物流在互聯網技術與未來5G、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的發展與支持下,會因為信息技術支持而轉變為現代物流。信息成為物流的流程設計、流程路線、流動方式、物流成本的先導性要素,因此,在產業鏈、供應鏈、服務鏈、價值鏈中,物流能否形成這些鏈接的中樞神經更為關鍵,比如在供應鏈中,假如物流斷鏈,供應鏈也會斷鏈。貿易斷鏈是商流的斷鏈,是資金鏈的斷鏈。但是,最可怕的就是物流鏈的斷鏈,如果商品物流運輸過程出現問題,就會導致產業鏈斷鏈。因此,現代物流既是制造業的靈魂,也是連接產業鏈的中樞神經[9]。
(三)新發展格局的重中之重是要有順暢的物流體系
中國在抗擊疫情的考驗中,證明了我們花費很長時間與精力所構建的現代物流體系是可靠的。但是,仍然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如物流體系的成本高昂,在很多方面的鏈接還不是全過程、無障礙、高速率的鏈接。比如現在的物流信息傳輸,從甲地到乙地之間的傳輸,有的地方鏈接很好,有的地方則是“斷頭路”。筆者曾在海爾工廠做過調研,發現工廠中的物流體系非常順暢、低成本、無人化,但在跟社會物流連接時,時間成本提高,物流速度降低,物流成本增加。所以,整個社會大物流體系還沒有形成現代化、智能化、國際化和市場化,這還算不上高質量發展。
要真正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國內物流體系必須高速、順暢,通向國際大物流的體系也要達到同樣的標準。中國一定要有高標準的物流體系、智慧物流等新技術的支撐,也就是現代物流體系。供應鏈體系的重構、再造或者新業態的形成,其核心就是要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發掘出社會的第三利潤源。也就是說,除了制造利潤、研發利潤,還有很大一部分利潤來自供應鏈,通過物流體系、物流技術的支撐,形成全社會的第三利潤源。第三利潤源將極大地降低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本,提高經濟社會發展的質量,提高投入產出率。這就是智慧物流在高質量發展中如此重要的原因。
(四)加快智慧物流建設的基礎設施是新基建
新基建將為中國邁向第二個百年目標、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產業升級奠定新基礎。我們原來說新基建就是5G、數字技術等,甚至包括電動車的充電樁。但是,筆者認為,新基建應該包括最現代、最高效、最低物流成本的現代物流體系。這種物流體系不是分散在每一個企業、每一個工廠、每一個程序中,而是應該形成中國社會化的大物流體系,進而支撐中國的產業鏈、供應鏈、服務鏈、價值鏈穩定,支撐國內大循環,支撐國內國際雙循環,支撐中國巨大規模的市場,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對于物流的需求,實現中國在國際上巨大貿易流量所需要的現代物流能力。
未來新基建必須瞄準支撐雙循環、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物流體系,特別是智慧物流。智慧物流和傳統物流有很大的區別,它不是片段的、碎片化的。盡管中國現在有這種物流系統,并且在疫情期間能基本保證13億人宅在家中的衣食住行和一線醫務人員所需的物資,但這和中國制造業能力分不開,和巨大的市場能力分不開,和中國的社會動員能力分不開,和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強大的指揮體系分不開。當然,筆者認為,未來中國需要適應戰時需求,類似此次疫情的大災難的需求,包括外部環境變化、內部天災人禍等特殊情況。中國非常需要國家安全支持體系、國家經濟運行支持體系、人員生活保證支持體系,概而言之就是現代物流體系,讓它越來越智能化、綠色化、可視化,讓它具有強大的支撐能力。我們沒有把數字經濟潛在的巨大能力變成數字化的產業、數字化的平臺、數字化的物流和數字化的業態,這是很可惜的。中國在有些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但關鍵是我們還要把它變成自己的競爭力。
在新基建的建設中,也不能忽略傳統基礎設施建設,比如公路、鐵路、航空、港口等也存在補短板的問題。補短板就是因為中國的基礎設施還沒有實現智能化,因此,和中國的大流量、流通方式、流速和流通成本還不能結合起來。[9]那么,如何實現立體化、智能化發展呢?能否形成陸海空網相連接的物流系統?怎樣形成實現國內國際貿易一體化的快速物流系統?未來的智慧物流創建非常關鍵,這是我國高質量發展的基礎設施,也是未來新基礎設施和傳統基礎設施相互連接融通的著眼點。
參考文獻
[1] 陳文玲.世界經濟大衰退的五個特點[N].北京日報,2020-08-24.
[2] 楊子暉,陳雨恬,張平淼.重大突發公共事件下的宏觀經濟沖擊、金融風險傳導與治理應對[J].管理世界,2020,36(5):13-35.
[3] 劉衛東.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分析[J].地理研究,2020,39(7):1439-1449.
[4] 唐任伍,李楚翹,葉天希.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損害及應對措施[J].經濟與管理研究,2020,41(5):3-13.
[5] 崇泉.新冠疫情對經濟全球化與WTO的影響及中國的對策建議[J].國際貿易問題,2020(6):19-25.
[6] 習近平.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08-25(002).
[7] 陳文玲.四大不確定性因素使世界經濟呈L型緩慢復蘇[DB/OL].中國網,[2020-08-12].http://fangtan.china.com.cn/2020-08/12/content_76591612.htm.
[8] 陳文玲.中央政治局會議為中長期發展定調[DB/OL].中國網,[2020-08-12].http://fangtan.china.com.cn/2020-08/12/content_76591270.htm.
[9] 陳文玲.掌握“雙循環”新格局與高質量發展戰略核心[DB/OL].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2020-08-18].http://www.cciee.org.cn/Detail.aspx?newsId=18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