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勞動力成本與企業生產效率的研究
- 杜鵬程
- 7字
- 2021-09-10 18:43:28
第二章 制度背景
第一節 國外最低工資制度
迄今為止,最低工資制度作為各國政府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的重要手段已經存在一個多世紀了,雖然大多數現有文獻都是在討論美國最低工資制度的經濟效果,但新西蘭和澳大利亞卻是最先實施最低工資制度的國家。新西蘭于1894年最早實施最低工資制度,政府將該制度視為工業調解法案和仲裁糾紛法案的一個副產品,并成立了專門的區域調解委員會按照最低工資要求仲裁工業勞資糾紛(Neumark & Wascher, 2009)。最低工資在仲裁糾紛方面取得成效后,新西蘭政府于1899年開始在全國設置最低工資制度,其初衷是為了杜絕童工現象和欠薪現象的發生。與此同時,澳大利亞于1896年設置了“工資委員會”,每個地區的“工資委員會”都由來自特定行業的同等數量的雇員和雇主代表組成,并由一個公正的第三方擔任委員會主席。這些委員會開會以確定該交易的適當最低工資率,并且商定的工資將對該州的所有雇主具有約束力。隨后,澳大利亞全國各州也在20世紀初相繼設置“工資委員會”,委員會規定最低工資可以作為雇主協會和工會之間強制仲裁的一部分。直到20世紀40年代前,各國最低工資制度更多都是作為法案補充的形式初步呈現,并沒有形成具體的執行標準。1912年,馬薩諸塞州率先將最低工資制度引入美國,直到1923年,美國有15個州都相繼實施了最低工資制度。1933年,正值美國經濟的大蕭條時期,聯邦政府頒布了《國家工業復興法案》(NIRA)以保障低收入勞動者的勞動福利,該法案詳細地要求工人每周的工作時長不超過40小時,并且周工資收入每周不低于12美元。在此基礎上,聯邦政府于1938年推行了《公平勞動標準法案》(FLSA)以進一步實施最低工資制度,該規定要求聯邦政府的最低工資不得低于每小時25美分,該標準于第二年便提升至30美分,并且在1945年被提升至40美分。歐洲方面,1910年,英國政府也采用了澳大利亞的“工資委員會”制度,但最初只適用于幾個特定的行業,雖然英國政府將最低工資制度推廣到適用于不同性別、年齡和種族的勞動者身上,但是到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由于世界經濟衰退,同時各國政府也一直處于對最低工資制度的反思狀態,最低工資在這一時期陷入了停滯狀態。直到1998年,英國政府成立了“低收入委員會”負責對全國最低工資的制定提供咨詢意見和制定參考標準,最低工資制度才再次得到政府和學界的重視。1999年4月,英國開始正式實施最低工資制度,該制度采用小時標準計算。英國最低工資標準的實施使很多人員在沒有受到負面影響的情況下,擺脫了貧困生活。1965年,加拿大政府在頒布的《勞工(標準)法》中統一規定了職工的小時最低工資率標準,以照顧社會特殊類型人員的基本利益。該法案要求,各生產行業最低工資標準為每小時1.25加拿大元,在不能以小時工資率計算工資的行業,行業勞工委員會應當制定行業內部的不以時間為計酬基礎的最低工資標準。此外,國際勞工組織頒布的《制訂最低工資確定辦法公約》是國際最為廣泛接受的文件之一,它要求在制造業及家庭手工業中定義和維持最低工資標準,到2008年8月17日,該公約的會員國已達51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