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最低工資標準作為調節勞動力市場的重要工具,實施多年來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最低工資標準的變化既是造成勞動力市場摩擦的直接原因,也被認為是企業生產效率波動的重要因素。中國作為轉型中的發展中國家,隨著勞動力市場化的不斷深入,建立合理的最低工資制度對于釋放企業生產活力、提高生產效率以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此,本書利用微觀數據較為全面地考察了以最低工資制度實施為標志的勞動力成本上漲對企業生產效率的影響及其經濟機制。在此過程中,本書致力于從生產效率指標的選取與測度、生產效率的動態變化和機制解釋三個角度探討勞動力成本上漲所引致的效率后果,由此為進一步制定合理的勞動力政策、引導要素資源的合理流動和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提出政策建議。

在最低工資影響企業生產效率的諸多指標中,本書重點突出了三個方面的研究:①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變動趨勢及影響機制;②企業勞動資源配置效率的損失及其影響機制;③企業價格加成率的變動趨勢及影響機制。在此基礎上,本書通過構建理論模型闡述勞動力成本影響企業利潤率的經濟機制,并結合目前的政策宏觀背景,給出總結性結論和未來研究展望。

全書共分為九個章節,按照制度背景—觀察現象—梳理文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一一展開研究。本書的內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為引言。闡述了本書的研究背景與意義,并給出了研究思路與方法。在“新常態”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如何制定合理的勞動力政策,使勞動報酬提高的同時實現生產效率的同步提高,提高產業競爭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經濟發展目前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

第二章為制度背景。介紹了最低工資制度的國內外背景,并基于手動收集的各年各區縣最低工資標準數據,對其歷年變動趨勢和變動特征進行了詳細的描述,給出了由最低工資制度的實施和最低工資標準的提高引發的勞動力成本上漲的事實,從而引出本書研究動機和出發點。

第三章為文獻回顧。對國內外相關文獻進行了系統梳理與回顧,從兩個方面較為全面地梳理了最低工資制度的經濟效應和生產效率的影響因素,通過總結評述現有文獻的空白和不足,進一步表明本書研究的創新性和價值所在。同時,借鑒現有文獻,選取全要素生產率、勞動資源配置效率、價格加成率和利潤率作為衡量企業生產效率的4個指標。

第四章為數據與變量。詳細介紹了本書實證研究所使用的數據來源、數據處理方式和變量指標。

第五章為最低工資與全要素生產率。從企業市場演化的視角研究了最低工資標準的提高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同時進一步將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分解為生產率效應、市場份額效應與企業凈進入效應3個部分,發現企業凈進入效應對生產率增長的貢獻度最大,最低工資標準的提高正是通過促進企業的凈進入效應提高了總量生產率。

第六章為最低工資與勞動資源配置效率。通過估計生產函數構造了一個直觀反映企業勞動資源配置效率的指標,同時基于斷點回歸模型(RD)評估了最低工資制度的實施對勞動資源配置效率的影響。從評估結果來看,最低工資制度的實施使企業減少了5.6%的勞動要素投入,增加了3.4%的資本要素投入,這種生產要素的調整行為導致勞動資源配置效率下降了3.61%~5.71%。同時,勞動力成本上漲對非國有企業、勞動密集型企業和競爭型企業的要素資源配置效率的影響程度更大。

第七章為最低工資與價格加成率。借鑒De Loecker等(2012)的方法計算了企業價格加成率指標,用于衡量企業產品市場競爭效率,將價格加成率同企業生產行為結合起來,討論了勞動力成本的上漲對價格加成率的影響及其傳導機制。研究表明,勞動力成本上漲可以“倒逼”企業參與創新活動和提高勞動生產效率,進而提高企業在產品市場的競爭效率。

第八章為最低工資與企業利潤率。構建了一個勞動力成本模型,在該模型下討論了最低工資制度的實施對企業利潤率影響的理論機制,同時構造了雙重差分模型(DID)以實證檢驗模型預測的理論機制。研究發現,同已有文獻研究結論不同,最低工資制度的實施對企業長短期利潤率具有完全不同的影響,生產要素調整機制使勞動力成本的上漲在長期并未降低企業的利潤率,并且存在上升的可能。

第九章為政策建議。對全書的主要研究內容和研究結論進行了總結,根據研究結論提出政策建議,并指明了本書不足之處和未來進一步的研究方向。

本書的主要研究結論可以概括為如下四個方面:

第一,最低工資具有“優勝劣汰”的市場選擇效應。最低工資標準提高引發的“市場選擇效應”會淘汰生產率較低企業,挑選生產潛力較大企業進入市場,從而推動了總體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從分解結果來看,企業進入和退出效應對生產率增長貢獻度最大。最低工資標準的提高通過增強企業進入效應和退出效應,進而提高了總體全要素生產率。

第二,《最低工資規定》引致的勞動力成本上漲使企業降低勞動要素投入、增加資本要素投入,更少的勞動投入和更高的資本投入提高了勞動邊際產出。然而,由于勞動邊際成本在短期內并無顯著變化,企業的要素調整行為將導致邊際勞動產出和邊際勞動成本的不匹配程度加大,從而引發勞動資源配置效率的下降。

第三,產品價格的上漲、創新研發活動的增強和新技術的采用,是勞動力成本提升企業價格加成率的關鍵途徑。勞動力成本上升引致的“倒逼效應”可以促進企業優化生產結構和提高生產效率,進而提高企業在產品市場的競爭力。

第四,勞動力成本與企業利潤率的理論模型表明,短期來看,企業來不及做出生產要素的調整行為,因而勞動力成本的增加會降低企業的利潤率。但是,從長期來看,企業通過逐漸適應政策沖擊而調整生產要素的投入,勞動力成本的增加對企業利潤率的影響是不確定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對于我國的企業而言,企業在長期會大幅度降低勞動要素的投入,當勞動要素使用的下降幅度超過邊際勞動成本的上漲幅度時,企業的利潤率反而會增加。

本書的創新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研究視角的創新和實證方法的創新。

第一,研究視角的創新。首先,雖然現有文獻對勞動力成本的研究非常豐富,也有不少研究采用不同的測度方法構建了企業生產效率指標并探討其影響因素,但是現有國內研究還沒有集中討論勞動力成本的上漲對企業生產效率的影響,更鮮有關注企業生產行為在此過程中的變化。本書通過引入企業進入退出市場行為、生產要素投入調整、創新活動和定價行為,深入闡述了勞動力成本上漲對企業生產效率的影響機制。其次,最低工資制度作為勞動力市場最直接的管制手段,對勞動力市場和企業行為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雖然目前學界對最低工資制度的實施引致的經濟效果討論非常激烈,但主要集中于考察其公平效應,缺少經濟學文獻對最低工資的效率效應進行細致、系統的研究。從這個角度看,本書做了一個新的有益嘗試和研究補充。再次,現有文獻在研究勞動力成本對企業生產行為的影響時,其出發點為企業會根據外部的勞動力成本政策沖擊調整生產經營活動,從而引發要素資源在企業間的重新配置和生產效率的變化。但是,鮮有文獻重點回答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會如何變化、要素資源配置在企業間如何變動等問題。而本書對勞動資源配置效率的研究正是嘗試對上述問題做出明確回答和深入拓展。最后,目前國內學者對企業利潤率的研究還十分有限,由于利潤率是企業經營管理效率的另一個等價測度,因此本書也是對企業經營問題的重要探索。

第二,實證方法的創新。首先,本書根據不同的研究目的采用不同的估計方法對企業生產函數進行估計,在估計企業的生產率時,我們采用OP法(Olley & Pakes, 1996)消除了由企業進入和退出導致的樣本選擇問題;在估計企業的價格加成率時,我們選用ACF法(Ackerberg et al.,2015)將投資作為所有要素投入的函數以解決生產率和要素投入之間的內生性問題,從而得到參數的無偏估計值。其次,在對企業勞動資源配置效率的研究中,我們采用斷點回歸(RD)識別策略,通過一系列的有效性檢驗,同時通過放寬識別策略中的“偽隨機性”假設條件,得到區間估計結果,降低了最低工資標準與勞動資源配置效率的內生性問題,所得實證結果更具有信服力。目前,據我們所知,這種方法在國內直接用于勞動力政策評估的情況還不多見。再次,在對企業利潤率的研究中,不同于傳統的固定效應模型,我們視最低工資政策的實施為“準自然實驗”,將企業劃分為受最低工資政策影響較大的實驗組和基本不受最低工資政策影響的參照組,采用雙重差分模型考察最低工資政策對各組別企業利潤率的影響,從而得到政策評估結果。采用“準自然實驗”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因數據測量偏誤和回歸設計本身所帶來的結論性偏差問題。最后,采用多種方法進行穩健性檢驗。研究結論是否穩健是研究成敗的關鍵,是結論可靠的重要支撐,同時也是研究的魅力和多樣性所在。在本書中,結論的穩健性將占據非常重要的篇幅,我們采取工具變量法(IV)、交互固定效應模型和雙重差分模型來進行大量的穩健性檢驗,以驗證實證結果的無偏性和穩定性。

綜上所述,本書豐富和拓展了勞動力成本影響企業要素資源配置決策的相關研究,為政策制定者和企業決策者了解勞動力成本的經濟后果提供了經驗證據,對完善要素市場規制制度及理解企業生產決策行為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溧水县| 淮南市| 十堰市| 和林格尔县| 浦东新区| 广宁县| 曲水县| 克拉玛依市| 堆龙德庆县| 东辽县| 临朐县| 济南市| 上杭县| 梨树县| 深水埗区| 乌鲁木齐县| 盖州市| 曲麻莱县| 康乐县| 田阳县| 滨州市| 桦川县| 台湾省| 石棉县| 阿拉善右旗| 乌审旗| 峨眉山市| 津市市| 罗山县| 丹阳市| 上思县| 镇平县| 喀喇沁旗| 云安县| 双江| 东丰县| 定安县| 麻阳| 崇阳县| 鲁甸县| 通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