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精準扶貧案例集(2019)
- 張麗君 許晨 和萍 張春敏等
- 1188字
- 2021-09-17 21:09:15
一、教育扶貧的減貧機理
貧困與教育之間具有作用與反作用的關系,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如圖1-1所示)。從貧困家庭來看,家庭貧困致使貧困戶無額外開支對家庭成員進行教育投資,使得家庭成員受教育水平程度低、視野狹窄、思維局限,有的子女甚至為了早日減輕家庭負擔,年紀輕輕就輟學外出打工。隨著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知識貧困、能力貧困、文化貧困導致貧困家庭整體人力資本水平低下,在勞動力市場上處于被動地位,進而獲得較低的收入。家庭收入水平低下進一步加劇了家庭貧困,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從整個地區來看,由于地區貧困,當地政府沒有多余的財政資金用以支持教育事業的發展,使得本地區教育基礎設施薄弱、教學質量低下,不能為本地學生提供公平的教育機會和高質量的教育。貧困地區教育水平的落后致使當地很少有人接受高等教育或者專業的技能培訓,以至于村民思想落后、能力不足、收入不高,許多家庭陷入貧困,進一步加劇了整個地區的貧困與落后。因此,教育不僅增長了人們的知識,還可以改善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能力,通過挖掘和利用人的內生動力和潛在能力,提高貧困地區人口科學文化素質,實現貧困地區“穩定脫貧”和“長效脫貧”。

圖1-1 貧困與教育的相互關系
“扶貧必扶智,治貧先治愚”,要“拔窮根”,治本之策就是進行精準教育扶貧。為了保障每個孩子享有公平的教育機會、提升貧困地區落后的教育質量,國家和政府將教育作為扶貧的目標與內容,通過利用國家和地區政策傾斜、資金投入、資源配置等方式及手段,充分發揮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實現減貧脫貧目標的作用(見圖1-2)。

圖1-2 教育扶貧的減貧機理
在貧困地區建立從幼兒園到高等教育的全程教育體系,通過重視學前教育、普及義務教育、發展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構建完善的學生資助體系,有力保障貧困地區學齡兒童接受基礎教育,鼓勵和引導沒有考上高中的學生參與職業教育與技能培訓,避免貧困導致的失學輟學;加強學?;A設施建設和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為貧困地區配置優秀的教師資源和現代化的教學設施,大大提升學校的教學質量。這些教育扶貧措施的實施促進了貧困地區教育水平的提升,有利于當地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實現自我成長。家庭成員可以從多種渠道接受更多的教育,有利于提高家庭潛在人力資本和未來收入水平,通過教育“扶力”進一步走出貧困。根據學者劉易斯的觀點,貧困群體在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形成的行為反應構成貧困代際傳遞的貧困文化,包括行為方式、習慣、風俗、心理定式、生活態度和價值觀等內容(3)。教育通過開發人力資本、提升人口素質、扭轉貧困文化等多種方式在貧困地區極大地傳播了現代思想與文明,起到了“扶志”的作用,改善了貧困地區的精神風貌。因此,國家和政府在貧困地區“扶教”的同時,也間接實現教育“扶力”和教育“扶志”的作用,共同促進貧困人口擺脫貧困陷阱,推動社會公平與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