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精準扶貧案例集(2019)
- 張麗君 許晨 和萍 張春敏等
- 3243字
- 2021-09-17 21:09:18
五、臨夏市以德扶貧成效
自提出以德扶貧以來,臨夏市定向施策、精準發力,同步推進“扶德、扶志、扶智”,著力培育“美德農民”,不僅切實解決了因失德致貧返貧的問題,也使得貧困人口能齊心協力共同致富,進一步促進了鄉風文明建設。扶德、扶志、扶智“三扶并舉”,激發了貧困群眾自我發展的可持續動力,為臨夏市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開拓了新局面,打了一場漂亮的攻堅戰,為鄉村振興的謀劃和實施打下了基礎。
(一)貧困人口精神風貌明顯改善
自2015年開展以德扶貧行動以來,臨夏市貧困人口普遍存在的失德現象和“等要靠”思想大幅度減少,貧困戶精神面貌發生根本性變化,致富信心全面增強。據統計,因失德致貧返貧家庭已有427戶461人實現脫貧,占因失德致貧返貧家庭戶數的97%。過去普遍存在的“等靠要”思想也正逐漸破除,貧困群眾的精神風貌有所提升。在課題組關于農戶價值觀測試的調研過程中發現,對于“沒有投入就沒有產出”的問題,有高達95%的農戶都表示贊同這一觀點,充分表明貧困群眾不再只想單純依靠政府幫扶脫貧,而是正建立起靠自己勤勞致富的想法。可以說,臨夏市在脫貧中重內因、提內力的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當地貧困群眾從“要我脫貧”逐漸轉變為“我要脫貧”,貧困戶的主動脫貧意識正在覺醒,脫貧致富的信心也在不斷增強。
專欄2-1 以德扶貧增強自我發展動力
馬哈格一家住在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市折橋鎮慈王村。21歲那年,馬哈格的父親去世,留給他的只有一院破舊的土坯房和一家之主的重任。年輕的馬哈格少不更事,成家之后并未立業。他雖然有開貨車的手藝,在市里一家運輸企業上班,但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平時閑逛的時間比工作的時間還多。
“一年到頭給家里拿不回幾個錢,關鍵是不好好干,閑了就去打麻將。”妻子馬熱哈麥勸說丈夫多次,但始終改變不了他“得過且過”的心態,更無法改變家里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現狀。
為了幫助馬哈格等脫貧內生動力不足的家庭早日脫貧,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全力配合,形成“五位一體”的幫扶工作機制,落實幫扶責任到人。在各級幫扶干部的反復勸說和幫扶下,馬哈格終于下定決心憑自己的雙手帶家人擺脫貧困。“幫扶干部們那么忙,還操心我一家子脫貧的事情,再不好好干,就說不過去了。”之后,馬哈格申請了5萬元的精準扶貧貸款,跟哥哥一起合買了一輛貨車跑起了運輸。
2017年6月,3間嶄新的磚混房屋在馬哈格家院子西邊蓋了起來。看到了新變化的馬哈格脫貧信心更足了,在幫扶單位的資助下,他拿出自己跑運輸掙來的錢,又在院子東邊蓋了3間房,并把家里的大門、院墻翻修一新。
“這一年跑下來,掙個5萬元錢沒問題。”告別破舊土坯房,住進新房子,馬哈格一家的精神面貌也發生了變化。“眼看著村里家家戶戶都在奔小康,我年紀輕輕的更不能拖后腿了,今年必須脫貧!”
(二)家庭和鄰里矛盾明顯減少
自以德扶貧工作開展以來,臨夏市化解了過去難以解決的大部分家庭、鄰里矛盾,促進了家庭和睦、鄰里和諧。據統計,臨夏市成功調解夫妻不和、父子不和導致的矛盾糾紛111起,協調解決了子女不孝相關問題78起,共評選出“好兒子好兒媳”63名、“五星級文明戶”195戶、“道德模范”15人、“文明家庭戶”62戶,實現了家庭和睦團結、貧困面貌改變“雙贏”。課題組在關于農村問題的調研過程中發現,對于“夫妻打架、虐待老人與兒童現象”“鄰里不和睦”的問題,有超過八成的農戶都表示村里已沒有此類現象。臨夏市不少長期存在家庭矛盾的貧困戶的思想觀念和家庭氛圍正悄然發生變化,正凝心聚力共奔脫貧致富之路。從個人及家庭層面來看,臨夏市通過以德扶貧行動使得貧困家庭的人際關系得以重建,使傳統的家庭道德得到發揚光大,父母養育子女的義務和子女贍養父母的責任得到了強化,真正使老有善終、幼有善養。
同時,臨夏市變群眾上訪為干部下訪,堅持把鄉村矛盾糾紛解決在基層一線和萌芽狀態,累計調處各類矛盾糾紛213件,實現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矛盾不上交”,提高了群眾的法治觀念和依法維權意識,村風民風發生了很大改變。從村莊層面來說,和諧的村莊作為鄉風文明的重要載體,家庭關系和睦也會進一步推動農村鄉風文明的建設。和諧的人際關系構成鄉村的重要社會支持網絡,不僅可以增進感情交流和情感共鳴,增強產生心理上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還可以互幫互助,共同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為鄉村振興打下堅實的基礎。
專欄2-2 以德扶貧化解矛盾促家和
40歲的馬俊義是臨夏市城郊鎮肖家村的一位農民。結婚這些年,他與妻子王小花經常因瑣事吵架,兩口子的矛盾一天比一天深。2015年,兩口子又一次發生激烈爭吵,氣昏了頭腦的馬俊義砸了家里的門窗,甩手而去。妻子王小花越想越生氣,帶著孩子回了娘家。
馬俊義家里的房子是幾十年前蓋的土坯房,已經有好幾處裂縫。由于家里窮,蓋不起新房,一家三口一直在這所老宅子里湊合。兩口子不是沒考慮過改變現狀,早先馬俊義夫婦湊錢買了輛二手“三馬子”,做起了運輸生意。但是,車子毛病多,三天兩頭就得修。掙的錢都修了車,家里和以前一樣窮。老婆不舒心,馬俊義更憋屈,因此沒少吵架,這些年兩口子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馬俊義覺得日子沒有意思,也看不到脫貧的希望,產生了離婚的念頭。
在得知馬俊義家的情況后,以德扶貧工作組分頭調解,勸說兩口子坐在一起把心里話說開,并為馬俊義辦理了3.5萬元雙聯貼息貸款。更讓馬俊義沒想到的是,在工作組的協調爭取下,他家被列為農村危舊住房改造幫扶對象,獲得近1萬元改造資金。拆了舊房蓋新房,2015年年底,一家三口告別以前刮風漏風、下雨漏水的土坯房,住進了寬敞明亮的磚瓦房。
現在,馬俊義開上了新的“三馬子”,重新拾起了運輸生意,妻子王小花也在附近的食品廠干起了臨時工。“現在每月能收入4000多元,生活發生了大變化。”馬俊義樂呵呵地說,“干部們實心幫咱,咱得干出點樣子,不能寒了人家的心。”如今,家里沒有了往日的爭吵聲,夫妻二人齊心協力為這個家的未來打拼。
(三)農村陋習明顯減少
課題組在關于農村陋習現象的問卷調查過程中發現,臨夏市通過開辦農民講習所、舉辦以德扶貧講座、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大深化了農村群眾的道德教育,有效減少了婚喪嫁娶大操大辦、相互攀比、賭博酗酒等農村陋習。這表明臨夏市以德扶貧引導了鄉村文明風尚,促進了鄉風文明的建設。
(四)農村治安環境明顯改善
近幾年,臨夏市堅持把構建文明鄉風、建設美麗鄉村作為深入推進以德扶貧的重要內容,著力打擊違法犯罪活動,開展專項行動4次,出動警力360余人次、警車百余輛,查處農村賭博案件39起,查處違法人員126人,繳獲賭資11310元,查繳賭博機24臺;查獲吸毒案件44起,查處違法人員40人。這有效整治了農村“黃賭毒”問題,有力打擊了農村惡霸勢力,改善了農村治安環境。在課題組關于農村問題的調研過程中發現,超過九成的農戶都認為村里的治安問題已經得到了有效解決,表明以德扶貧使農村治安環境明顯改善,有效轉變了農村不良風氣。
(五)干群關系明顯改善
以干代訓,扶他人之德的同時也立自身之德。臨夏市圍繞以德扶貧,不斷密切干群關系,用干部之德感染脫貧群眾,并在扶群眾之德的同時提升干部的道德素養。由于思想觀念偏差,一些貧困群眾對年輕干部的做法并不認可,很多年輕干部在工作過程中都因缺少工作經驗遭受過貧困群眾的罵聲,部分年輕干部甚至不敢入戶進行幫扶工作。為了解決扶貧工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更加貼近貧困群眾,臨夏市號召年輕干部們親力親為,進入貧困戶家庭為其做些洗衣、打掃衛生等日常家務,拉近與村民們的距離。干部們的做法感染了困難群眾,在拉近干群關系的同時也使其思想發生了大變革,村里從“干部干,群眾看”到“干部群眾一起干”,最后轉變為“群眾自己干”。臨夏年輕干部在踐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同時,也使得當地貧困群眾的思想和道德觀念發生了轉變,加深了貧困群眾對扶貧工作的認同感。用年輕干部的新氣象、正風氣,對村風、民風進行浸泡式的感染和帶動,使年輕干部成為講政治、熟業務、懂民心的新時代黨的后備人才。臨夏市的以德扶貧在扶貧第一線磨煉了干部,使之從政治修養到工作作風和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錘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