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路橋組成
一、路橋的基本組成
1.路基
(1)路基是路面的基礎,與路面共同承擔車輛的荷載作用。保證路基的強度和穩定性是保證路面強度和穩定性的先決條件。提高路基的強度和穩定性,可以適當減薄路面的結構層厚度,從而降低造價。
(2)對路基的一般要求。路基除斷面尺寸應符合設計標準外,還應滿足下列基本條件:
1)具有足夠的整體穩定性。
2)具有足夠的強度。
3)具有足夠的水溫穩定性。
滿足上述要求時才能夠在自然因素和行車荷載的交變作用下,保證公路的使用壽命和質量。
路基工程項目由路基體、路基排水設施和路基的支擋結構三部分組成。
2.路面
由于路面直接承受荷載作用,因此其質量直接影響公路的正常使用與服務質量。路面結構由底基層、基層、面層三部分組成。
3.橋梁
道路路線在跨越河流、湖泊、山川及其他路線(公路和鐵路)時,需要修筑橋梁。一方面可以保證橋上的交通運行,另一方面可以保證橋下流水宣泄、船只的通航或公路、鐵路的運行。
(1)橋梁的基本組成。如圖1-2所示,橋梁主要是由橋跨結構、橋墩和橋臺、附屬構造物(護岸、導流結構物)等組成。

圖1-2 橋梁的基本組成
橋跨結構是橋梁跨越障礙的主要承載結構,習慣上稱之為上部結構(由主梁或主拱圈和橋面系等組成)。
橋墩和橋臺是支承橋跨結構并將恒荷載和車輛等活荷載傳至地基的建筑物,可稱之為下部結構(由橋臺、橋墩和基礎組成)。
支座是橋跨結構在橋墩和橋臺的支承處所設置的傳力裝置。
在路堤與橋臺的銜接處,一般還需在橋臺兩側設置石砌的錐形護坡,以保證迎水部分路堤邊坡的穩定。
河流中的水位是變動的,枯水季節的最低水位稱為低水位,洪峰季節河流中的最高水位稱為高水位。橋梁設計中按規定的設計洪水頻率計算所得的高水位稱為設計洪水位。
凈跨徑(l0)是設計洪水位上相鄰兩個橋墩(臺)之間的凈距。
總跨徑(∑l0)是多孔橋梁中各孔凈跨徑的總和,反映了橋下洪水宣泄的能力。
橋梁全長(L)是橋梁兩端兩個橋臺的側墻或八字墻后端點之間的距離。對于無橋臺的橋梁為橋面系行車道的全長。
附屬結構由欄桿、燈柱等部分組成。
(2)橋梁的分類。
1)按橋梁的基本體系可分為:梁式橋、拱式橋、鋼梁橋、吊橋、組合體系橋(斜拉橋)。
2)按用途可分為:公路橋、鐵路橋、農橋、人行橋、運水橋(渡槽)等。
3)按橋梁全長和跨徑的不同可分為:特殊大橋、大橋、中橋和小橋(表1-1)。
表1-1 按橋梁全長和跨徑劃分

4)按主要承重結構所用的材料可分為:圬工橋(包括磚、石混凝土)、鋼筋混凝土橋、預應力混凝土橋、鋼橋和木橋等。
5)按跨越障礙的性質可分為:跨河橋、跨線橋(立體交叉)、高架橋和棧橋。
6)按上部結構的行車位置可分為:上承式橋、下承式橋和中承式橋。橋面布置在主要承重結構之上者稱為上承式橋,布置在主要承重結構之下者稱為下承式橋,布置在主要承重結構中間者稱為中承式橋,如圖1-3所示。

圖1-3 橋梁的分類
a)上承式 b)中承式 c)下承式
4.涵洞
涵洞主要是為宣泄地面水流而設置的橫穿路基的小型排水構造物,它同橋梁的區別在于跨徑的大小。按現行《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 B01規定:凡單孔標準跨徑小于5m、多孔跨徑總長小于8m以及圓管涵、箱涵,不論管徑或跨徑大小、孔數多少,均稱為涵洞。
(1)涵洞的組成。涵洞是由洞身和洞口兩大部分組成。洞口包括端墻、翼墻或護坡、截水墻和緣石等部分,是保證涵洞基礎和兩側路基免受沖刷,使水流順暢的排水構造物,一般進出口均采用統一形式。常用的洞口形式有端墻式、翼墻式(又稱為八字墻式)、錐坡式、平頭式和走廊式等,如圖1-4所示。

圖1-4 涵洞的分類
a)八字墻式 b)端墻式 c)錐坡式 d)平頭式 e)走廊式
洞身是涵洞的主要組成部分,它的主要作用是承受活荷載壓力和土壓力等,并將其傳遞給地基,且保證設計流量通過必要孔徑。常見的洞身形式有圓管涵、蓋板涵、拱涵和箱涵。
(2)涵洞的分類。涵洞的種類很多,常見的分類形式有以下幾種:
1)按建筑材料的不同可分為:石涵、混凝土涵、鋼筋混凝土涵、磚涵等。
2)按構造形式的不同可分為:圓管涵、蓋板涵、箱涵。
3)按洞頂填土情況可分為:明涵和暗涵(洞頂填土厚度大于50cm)。
4)按孔數不同可分為:單孔、雙孔、多孔等。
5.隧道
隧道是公路穿越山嶺的建筑物,由洞門、洞身、避車洞等組成。
隧道洞口大體上可分為端墻式和翼墻式兩種,如圖1-5所示。
避車洞有大、小兩種,是供行人和隧道維修人員及維修小車避讓來往車輛而設置的,這些洞沿路線方向交錯設置在隧道兩側的邊墻上。通常小車避車洞每隔30m設置一個,大車避車洞每隔150m設置一個。

圖1-5 隧道的分類
a)端墻式 b)翼墻式
6.交通工程
為獲得良好的交通秩序和防止事故的發生,可在路線規定的地點設置交通管理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