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思維工程
  • 錢小一
  • 4925字
  • 2021-09-07 17:16:34

存在與文明的反思

造物主創造的人類創造了現有的碳基文明,當我們“照著造物主造人的道理,在計算機上再現我們自身的智能機制”,我們創造的是一個新的物種,一個硅基的物種。因為載體的不同,它能夠在一些方面超越人類智能所能達到的極限,從而把人類文明帶到一個新的高峰。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開始去創造一個能創造文明的物種,第一次站在造物者的視角,去創造被造者。我們所要做的工作都是基于自身來被造者。所以這里我們來反思人類的存在和文明。

科學

人類的認知起源于對這個世界表象事件關系的觀察。在那原始的大陸,早期的人類觀察到陰云密布的天空不久會下起大雨,就開始從表象的事件關系中,抽象出背后的規律。人類總是從有限的表象中發現其中的共性,抽象出規律,所以當我們說這個規律適用所有此類表象時,就形成了一個猜想。作為猜想的知識并不妨礙我們去使用,而恰恰在使用過程中我們去增強或削弱一個猜想,去細化一個知識。當我們利用猜想的規律去預測、歸因和解釋,錯誤的猜想就會在實踐使用中顯現出來。然而無論如何,我們的實踐是有限的,而世界是無限的;在已有的實踐中不出現問題的知識,無法保證在下一次實踐中不被發現是不完美的,所以知識的“靠譜”程度永遠是相對的,我們無法通過這種方式去獲得作為絕對真理的規律。

早在牛頓時代,我們無法對高速運動進行測量,我們的感知僅僅局限在一個低速的世界,所以我們有了牛頓力學。后來,我們能夠測算光的速度,結果發現光速恒定,在光速恒定的假設下發展出了相對論,這個時候發現牛頓力學僅僅是低速狀態適用的近似理論,它不是精確的。科學的根基在于那些最基礎且精確的規律,而這些規律來源于我們感知到的內容。古時候,我們所有感知來自于自身的感官,依照這些直接的感官信息我們能夠有一套科學的理論體系。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發明了感知的工具,顯微鏡、望遠鏡……隨著知識邊界的不斷擴大,我們可以利用更多知識去創造間接感知的方式。當感知的邊界在不斷擴大,科學的理論體系也會因此改變。

總結而言,科學來源于基于感知的猜想,故受限于感知的能力。在感知被限定的范圍內猜想是不可證實亦不可證偽的,因此以此為基礎的科學理論體系與宗教無異,都是建立在不可證實亦不可證偽的基礎上的。我們有很多人對科學懷有堅定的信仰,曾經有人爭辯說,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理論是可以確定的,他說科學家對電子運動的軌跡進行了觀察,發現電子的運動是無規律的。我問他那個科學家觀察了多久,然后說,如果我是上帝的話,我會使電子運動的周期是一億年,他能觀察到這個規律嗎?他就無言了。“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生之所限也,也是科學之所限也。

這樣,對于我們的世界我們能夠有很多種解釋,宗教的解釋、科學的解釋、其他的解釋,這些解釋都是不可證實也不可證偽的。在《駭客帝國》這部電影中,描述了一個可能的未來:人被計算機養在容器里,插著營養管,頭上接著電極,生活是電腦制造的夢境。我們如何知曉我們現在的生活不是計算機制造的夢境呢?如果圣經預言的審判日到來,我們能知道《駭客帝國》的理論是不對的而圣經才是真理嗎?世界末日仍然可能是計算機制造的幻象。

合理的存在感是一個表象

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時間內會把自身的存在作為一種本然的狀態,不去質疑背后令人窒息的可能。我們知道這是人類“樂生”的能力,尼采用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去描述它。酒神精神象征著一種醉的狀態,那種醉不僅僅指酒醉,還包括為愛而醉、為工作而醉、為信仰而醉,“個體在最高形式的自我犧牲中,為自身的不可窮竭而歡欣鼓舞”,因為融合了,所以感到不可窮竭,所以驅散了恐懼;日神精神象征著一種夢的狀態,那不僅僅是夢想,還包括一切和光輝、熱力、秩序相關的象征,比如宗教、道德秩序。在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這兩股力量“不可停歇的相互碰撞和周期性的融合中”,人的心靈被生活中紛雜的感覺所占據,不再去洞察生命背后不可承受的現實。

我們所有習以為常的關于自身存在的認知未必如同我們想象的那樣,可能有另外一種解釋,更糟糕的是無論科學技術如何發展,我們仍無法確定哪種解釋是真實的。這些關于自身存在的認知包括:我是一個有自我意志的人類個體;我存在于一個有許多同樣的人的世界中,他們和我一樣有真實的感受,是有著自我意識的個體;我有過去,過去的經歷造就了現在的我;我們存在于一個物質的世界中,在這個世界里,我們會做夢,能區分真實和夢境。接下來我們就來討論,這些默認的存在的認知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有怎樣的其他可能。

自我意志

以前有人對剛被截肢且裝上了假肢的人做了實驗,先是給他們在紙上寫上測試的指令,比如向上抬腿,向左撇腿……然后有人在被截肢的人看不到的地方按照指令的順序挪動那個腿。結果那個裝上假肢的人認為自己真的能控制那個假肢,認為自己僅僅是皮膚失去知覺,但并沒有被截肢。

主動感正是這樣形成的。當大腦的指令和指令預期的效果一致時,主動感就這樣產生了。不知大家有沒有在夢中體驗過控制雷電、天氣的感覺,那個感覺真是太好了,自己和天地是一體的,而且是天地的中心。

在哈佛大學哲學教授文格爾寫的《主動意志的錯覺》(The Illusion of Conscious Will)中,他通過講述一些心理學的試驗,認為主動感是神經系統在一些條件滿足時創造出來的,神經系統創造了行為和思維,并同時給感受的主體傳導了信號“我做了什么”“我想了什么”,即那些主動感。如果主動意志是錯覺,那么感受的主體就是純粹的受體!

同類的感受和自我意識

當我們用針輕刺了一個人,他可能會皺著眉頭說痛。但這時他真的感到痛了嗎?“痛”只是意識流中流過的信息,這個信息形成了表情反應——皺眉,形成了表達反應——人會說“痛”。這些都是人擁有感受的表象。作為觀察者,感受向外輸出的表象是所有你推測這個人有真實感受的依據。而所有意識流中信息創造的外部反應理論上都是可以造出來的。也就是說理論上我們可以造一個機器人,擁有完備的如同人類那樣從意識信息創造反應的模式,以至于從外表上你分辨不出是真人還是假人。那么此時他有真實感受嗎?

同樣我們無法因為周圍的人體現出的各種具有真實感受的表象,而確信地推知他們有真實的感受,不是一個神經系統驅動的單純的生物機器。和“真實感受”是表象一樣,自我意識也是表象。

比如一個智能體能表達自己真實的感知信息,如“我看到了什么”“我剛才想了什么”“我剛才很憤怒”;能體現出自利性,對自身的情緒有所傾向,并將此作為決策形成的一個要素;能夠知曉并表達自己的動機,并像人類一樣進行動機的轉移;能夠對自己的機制進行反思,如“我剛才為什么憤怒”“我是如何得到這個結論的”“我對這類問題的思維有這樣的缺陷”等,這些“自我意識”的表象,我們都會在接下來的內容中討論它的形成機制以及如何在計算機上再現。

我有感受,所以知道我是存在的,但其他的人是存在的嗎?還是僅僅是一副神經,創造了一切感受的表象,但沒有真實的感受。對此,我們無法知曉。

存在的連續感

我們會說,我小時候是怎么玩的,后來在哪里讀書,昨天在干什么,現在在干什么,未來要怎么樣。我們認為自身是連續的存在。但事實上連續存在感和是否連續存在本身沒有直接的關系。連續的存在是獲得連續存在感的一種解釋,但形成連續存在感也可以由另外的機理完成。比如,記憶和周圍環境的附和是人認知過去的依據。但記憶是可以再造的,環境的附和也是可以造的。一個中年人可以是今天被創造的,同時被賦予了記憶,他會認為自己已經活了幾十年,并且對未來有所預期。

“靈魂”作為真實感受的受體,附著在各種感受信息形成的機器上。所以我們對自身存在的反思,來源于我們附著的“機器”。所以,即使造物主使你的“靈魂”每一分鐘在不同的主體上變換,上一分鐘你附著在一只羊身上,感受羊的神經系統感受的,這一刻附著在人身上,下一刻又附著在老虎身上,你仍然會感覺你的存在是連續的,合理的。

存在的現實感

一個問題:“如何區分現實和夢境?”我的辦法有兩個,一個是去狠狠地掐自己看有沒有真實的痛覺,但這招有些時候不那么靈,后來我又想了一個辦法,就是去看具體的東西是否有精細的紋理,因為夢境的構想往往比較模糊,不會那么精細。但盡管如此,很多夢境中我甚至不會想到用這些標準去識別,于是在夢中就不知道這個是夢境。還有就是前面講到的情況,我有意識去識別,但是所有的識別方法對于那個夢是無效的,于是還是沒有辦法排除那個夢不是現實的可能性。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存在的現實感是如何形成的?安于本然地無視創造表象的其他解釋可以創造存在的現實感,或是試圖去進行現實識別而找不到識別的方法也創造現實感。而當我們利用夢境中的準則去評價夢境的現實性,我們很可能無法創造對夢境是否是現實的認知。所以,夢境和真正的現實可以同樣具有現實感,我們是無法區分有現實感的夢和真正的現實。

意識和表象的世界

一切都是感受,“我看到什么”“聽到了什么”,現時的感官感受是感受;“我感到餓”“我感到冷”,現時的體感是感受;“我感到我做了什么”“我感到我想了什么”,主動感是感受;“我感覺到過去我看到了什么”,回憶是感受;“我感覺到我的存在是真實合理的”,存在感也是感受……無論是哪種類型的感受,感覺背后的機理可以多種多樣。既然有感受,那么感受的主體是存在的,就像笛卡爾說的“我思故我在”;感受是存在的,它是和感受的主體對偶地存在;感受背后的機理是不可知的,因為任何一種感覺至少都可以作為一種感覺單純地再造出來,而不需要任何確定的機理支撐。所以,所有的感受構成了一個“表象的世界”。

這樣我對我存在的世界就有了一些確定的信息:(1)我是存在的;(2)表象的世界是存在的;(3)世界是一個意識和表象的世界。

進一步我們能獲得這個意識和表象世界的一些屬性。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意識的孤立性和表象世界的普遍性。

在空間上意識是孤立的。首先,我不確定周圍的“同類”是否是和我一樣地存在,是生物機器,還是附著著意識的生物機器,還是幻象。其次,“我”的概念存在于一個奇點。原來所謂的“我的手腳”“我的身體”“我的大腦”都是表象世界的一部分。即使科學有一天能夠解釋意識產生的機理,產生意識的物理器官仍然是意識感知的表象。這一部分的表象世界,之所以會被意識認為是“我”,是因為它們被意識感知為其他感知進入的窗口,是意識對表象世界其他部分產生主動性作用的機體。然而這樣的界限并沒有把這些習慣上被稱作“我”的表象世界的一部分,排除到表象世界之外。“我”的形態是表象,“我”的機理是基于科學的假設和猜想,關于“我”沒有什么是可以定論的。“我”是表象世界的一部分。

個體意識的思維也是一種感知的一部分,是表象世界的一部分。個體意識會說“我想到了蘋果”,精確的個體意識應該說“我感覺我想到了蘋果”;個體意識會說“我舉起了右手”,精確的個體意識應該說“我感覺我舉起了右手”。所以無論是主動思維還是主動意志,都是作為表象世界的一部分被意識所感知的。主動思維和主動意志是不可確定的幻覺,是意識感知的表象。

在時間上意識也是孤立的。記憶中,個體意識過去感受到的,是不確定的。也就是說,個體意識沒有辦法確定自身過去是否真正感受到了記憶中保留的東西,甚至沒辦法確定過去自身是存在的,因為記憶是可以被憑空創造的。如果個體意識對自身過去存在的真實性不可知曉,那么過去個體意識是存在還是不存在就對現在的個體意識不會造成任何差別。同樣,盡管個體意識對未來或有企盼或有恐懼,但對現時的個體意識而言,這些企盼和恐懼就是未來對現在個體意識影響的全部,而未來究竟如何是不會對現時的個體意識造成差別的。于是,所有對個體意識造成差別的東西,即不是在過去也不是在未來,而完完全全存在于當下——現時的記憶、現時的思想、現時的其他感知。個體意識感受的瞬時性,導致了個體意識擁有的表象世界的瞬時性,因為表象世界和個體意識是對偶存在的,所以個體意識也是瞬時存在的。

至此我們完全闡明了個體意識存在的孤立性和表象世界存在的普遍性,以及它們共有的瞬時性:個體意識的記憶、思維、意志、自身的機體以及其他所有的感知都是表象世界的一部分。無論感知到什么,感知都無法超越感知的范疇而脫離表象世界,也就是說在這個個體意識所處的世界中,個體意識不可能超越其孤立的存在:一個瞬時的純粹的靜觀者。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城区| 读书| 天峻县| 突泉县| 湛江市| 延长县| 大悟县| 鹤山市| 荥经县| 勐海县| 山阴县| 兰州市| 格尔木市| 西乡县| 佛学| 吕梁市| 绥棱县| 金门县| 嘉定区| 扶余县| 卓资县| 镶黄旗| 休宁县| 登封市| 德化县| 吕梁市| 锦屏县| 怀集县| 凌源市| 兴文县| 奉化市| 武山县| 上林县| 勃利县| 崇信县| 任丘市| 海安县| 东明县| 思南县| 万荣县| 磴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