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科舉,天變了(求收藏)
- 我刷短視頻通萬界,眾人懵了
- 是九哥哥
- 2087字
- 2023-12-30 21:04:41
“恭喜陛下,賀喜陛下!”
排名出來的那一刻,大明百官跪賀。
但朱元璋可沒有多少喜悅之情,他現在滿腦子都是大明三百年國祚和子孫后代相殘。
眾官看著一言不發的皇帝,內心忐忑不已。
這皇帝的心思,是越來越難以琢磨了啊....
大漢。
北疆營地。
一個剛掛印的俊朗小將見狀,大喝一聲:“好!”
“對付這些膽敢侵犯我華夏的異族,就該狠狠殺!”
“殺到他們丟盔棄甲!殺到他們聞風喪膽!”
說完,他將碗中的酒水一飲而盡。
他手下的將士們同樣附和。
雖然他們不知道這朱元璋到底是誰,他也亦非大漢的皇帝,但這一刻,他們由衷的感到自豪!
他們苦匈奴久矣!
他們何嘗不希望有個天降猛人,帶領他們將匈奴驅逐,血洗大漢的恥辱,為妻兒百姓掙得一安定天下?
那白袍小將忽然站了起來,對著眾人道:“不日大軍將開拔,北征匈奴,還我大漢!眾將士可愿隨我同去?!”
眾人道:“愿誓死追隨霍將軍!”
聲音響徹寰宇。
......
“明太祖功績,不在我之下。”面對前朝皇帝,乾隆少見的用了尊稱。
文武百官照例又是一通彩虹屁,讓他龍顏大悅。
......
【但在其設立的科舉制度中,內容僅局限于四書五經,考試文體通用八股文,虛內容而重形式,對后世人才發展極為不利?!?
考試!
看到這個詞,劉徹,曹操,諸葛亮等人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對??!
科者,衡量也。
最好的衡量方式,就是考試!
陰平!
想通了的諸葛亮忽然淚流滿面:“先帝,大漢可興了!”
旋即,他對著屬下下令道:“傳我將令,班師回朝!”
“丞相!”魏延聞言大驚失色,連忙勸阻道:“如今我軍剛下陰平,武都二郡,氣勢正盛,怎可輕易放棄,使曹賊有喘息之機?!”
“我說,班師回朝!”諸葛亮沉聲道:“連我的命令你們都不聽了嗎?”
聽到諸葛亮語氣中的嚴厲,眾將只得依言行事,傳令各部做好大軍開拔的準備。
沒有理會他們的質疑,諸葛亮望著天幕,好像那里有什么東西一樣。
那里確實有東西,名為復興大漢的曙光。
他為什么屢次要倉促北伐,除了先帝囑托之外,還不是為形勢所迫?
后主.....不如先帝有魅力,能使得各部歸心....
近些年來,他們帶來的舊部和益州本土世家士族,矛盾日益加劇,這直接的反應是,朝堂上越來越激烈的內斗!
多到已經讓他日漸憔悴,心力俱疲。
為了緩和矛盾,他只能北伐,然數次北伐失利,使得矛盾加劇,局面陷入了死循環。
現在,他看到了破局的曙光!
他為何要遷就士族,還不是只有他們能培育出處理大小政務的人才。
而科舉便是破局之法!
只要他挑選人才,加以教育,再通過科舉選拔出來,填充各級官員,便能踢開世家,阻止季漢內耗!
所以,他必須班師回朝,將這項政令推行下去。
長安。
曹操同樣大笑不已。眾將不明所以,但只有荀彧,荀攸等少數謀士明白自家丞相的心思,內心或感嘆,或無奈。
他們知道,以往的世家和帝王共治天下的時代......
過去了。
天變了!
.......
應天府。
聽到這句話,眾臣皆戰戰兢兢,生怕皇帝怪罪。
出乎意料的,朱元璋并沒有勃然大怒,反而認真思索起這句話來。
重形式而虛內容....
咱家只重四書五經的方式.....
錯了?
想了一會后,朱元璋得出結論:不是錯了,而是不對。
重四書五經,考出來的人,或許能力不行,但大致忠于咱,忠于帝王的。
庸臣,很多時候是比奸詐能臣好的。
但有日出就有日落,王朝有興盛就有衰弱的時候。
興盛時,一百個庸碌之人也不怕,但當王朝衰弱的時候,便要有個能臣來拉一把。
只考四書五經,是考不出來能臣的。
想通之后,朱元璋在思索該如何改變。
......
【晚年他為了保孫子順利接班,大肆屠戮功勛,但給孫子留下的班底不足以應對后世局面,致使靖難之役發生?!?
聽到這句話,勛貴百官震顫不已。
什么?皇帝他屠殺勛貴?
這是一眾勛貴的想法。
什么?靖難之役是皇爺爺的鍋?
這是朱允炆的想法。
唯有朱元璋,看起來并不在乎。
【他極低的稅率減輕了百姓的負擔,但同樣對商人過低的稅率,使得后期明朝財政失衡,為覆滅埋下伏筆?!?
【同時,他制定的畸形的宗室制度,龐大的朱氏子孫人口,使得明朝后期財政壓力龐大,同為禍根之一。子孫甚至有餓死者?!?
“什么?!”
聽到這句話,朱元璋終于動容了。
他的子孫,居然有餓死的?
商人稅率過低.....
三什一(3.3%左右)稅確實很低,但他當時想的是不與民爭利,現在告訴他,后世子孫稅都收不上來了?
而這,居然是他大明滅亡原因之一?
想到當時制定稅率的時候,那幾個給自己上書的大臣,朱元璋起了殺心。
現在想來,國家初立,各朝帝王確有減稅之舉,但減的都是民稅,哪有減商人稅的。
那幾人肯定收受了商人好處,才會向著他們說吧!
朱元璋已經決定,下朝之后便讓錦衣衛將那幾個官員收押審問!
他最恨貪官!
看到朱元璋的表情,那幾人仿佛知道了自己的下場,頓時昏死過去。
對此,朱元璋置若罔聞。
......
【故而將朱元璋排名第五!】
良久,朱元璋才輕飄飄道:“起來吧!”
他沒有像其他皇帝一樣,大肆慶祝,仿佛這只是很平常的一件事一樣。
對此,眾朝臣心有戚戚。
燕王靖難,皇太孫下落未明,皇帝屠殺勛貴,科舉只注重形式,明朝稅率太低.....
這一樁樁一件件未來的事情就這樣赤裸裸的擺在他們面前,讓他們不想面對都不行。
這個節骨眼上,太子請奏讓位,皇帝意見不明,太孫又豈會甘心?
接下來的日子,不太平??!
天變了。
......
【中華十二皇帝,第四!】
......
PS:查資料的時候看到的,宋朝稅收最多的那年足有1.6億兩白銀,明朝最窮的時候才幾百萬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