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夷陵之戰
- 三國之魏延疑案
- 舊城老歌
- 1615字
- 2021-08-31 11:43:09
夷陵之戰在三國時期并稱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
那么夷陵之戰究竟是因為什么原因發起的?難道真的是因為劉備重義?為了給關羽報仇?在這里我同意易中天老師的解釋,劉備作為一名政治家,不可能因為為了私人恩怨去得罪東吳,但是荊州臨近益州,對劉備來說那是兵家要地,而在三國時期,荊州也是兵家要地。如果東吳占領了荊州,隨時可以攻打益州。臥側之塌,臥側之塌豈容他人酣睡。這個道理劉備不可能不懂,而在東漢時期,但凡出兵必須是師出有名,因為師出有名代表的是正義。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Xiāotíng](今湖北宜都北)之戰)是發生于三國時期的一場戰役。
劉備以替關羽報仇為由,揮兵征戰東吳,孫權求和不成后,一面向曹魏求和,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與蜀軍相持而戰,最后于夷陵一帶打敗蜀軍。該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御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后一場。
而在這里,尤其著名的就是陸遜發動火燒連營,一夜之間導致劉備七十萬大軍崩分離析。那么在這里就是一個矛盾點,夷陵之戰,劉備已經和陸遜僵持了四個月。而作為劉備集團,其引用易中天老師的話,劉備的兵家大忌劉備是一條不拉的全犯了,在他品三國中并沒有詳細介紹火燒連營的具體細節,只是寥寥無幾的幾句話,陸遜看出了劉備的破綻,營地連成一排,蜀軍七百多里連營遭吳軍火攻擊破的歷史事件。蜀漢章武元年(221年)7月,劉備為復仇率大軍攻吳。吳將陸遜堅守不戰雙方成對峙之勢。
222年6月劉備為舒緩軍士酷熱之苦,命蜀軍在山林中安營扎寨以避暑熱。陸遜看準時機,命士兵到達蜀軍營壘時邊放火邊猛攻。蜀軍營寨的木柵和周圍的林木為易燃之物,火勢迅速在各營漫延,蜀軍大亂被吳軍連破四十余營。陸遜火燒連營的成功,決定了夷陵之戰(猇亭之戰)蜀敗吳勝的結果。
那么問題來了,700多里意味著什么?700里意味著350公里!350公里皆是劉備的精銳,按易中天老師的話,古人把里和公里當時也不這么計算,那么退一萬步說,也有100多公里,100多公里說燒就燒,而且一把火蝴蝶效應,這怎么可能?就算營地失火,一把火直接燒你70萬大軍!那么營地里就沒有哨兵嗎!?就靜靜的躺著讓你燒?
要知道古代通訊是很慢的,劉備作為主要軍事領導人,夷陵之戰總指揮,大營肯定是在后方,后方意味著什么?有可能在100公里開外,把70萬大軍打折35萬在打折15萬,15萬人就被活活燒死了?當然,從三國志,還是裴松之,再到三國演義,也都陳述很多人是被俘虜,要么是落荒而逃。難道這些人就沒一個通風報信?就算沒有人通風報信,那哨兵都是干嘛的?看不到大火?所以我個人認為夷陵之戰真實情況并不是火燒連營導致劉備落荒而逃,在這里賣一個小關子。
只能說夷陵之戰是在體現陸遜的才智和他的軍事能力,但是相比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就有點扯了。如果沒有三國演義,甚至我敢說很多沒有讀過三國志的人大部分都不知道陸遜這個人!在這里三國演義為了體現陸遜的聰明才智,過大的夸其才能。
當然,小說總歸是小說,畢竟是演義。我們就點到為止,但是因為夷陵之戰的失利,劉備就一病不起?從而在親信的殊死一搏中讓劉備逃到了永安,也因此又有了白帝城托孤事件,我很費解,在與陸遜對持中,劉備可謂是前期出奇的順利,而且還捷報連連的報告蜀國,就因為火燒連營,導致劉備一病不起,怎么看都怎么覺得是編的,好比現在一個大企業,即便效益不好,破產了,老板也沒有說死就死的,說病可以理解,一病不起就說明劉備在這個時候就喪失了戰斗力,好像上天安排劉備必須死,這樣才能托孤于亮。
而在這里還有一個小插曲,就是張飛之死,從關羽大意是荊州到敗走麥城,再到張飛被兩個無名小輩所殺。一些列的原因導致三國后時期蜀國的衰落跡象,那諸葛亮這位被世人捧為幾乎神話中的人物難道一點都不知道?在不知道的情況下還要堅持北伐?在和大家討論白帝城托孤也稱永安托孤這件事情上,讓我們首先來看劉備集團另一個人的死,張飛之死的謎團到底是不是三國志那樣記載的呢?
請看下期:張飛之死迷霧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