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鏡花緣
- (清)李汝珍著 張友鶴校注
- 4945字
- 2021-09-01 10:29:31
編者的話
一、李汝珍與《鏡花緣》
李汝珍,字松石,直隸大興(今北京)人。和中國歷史上許多戲曲家或小說家一樣,我們現在能找到的李汝珍的生平資料并不多。根據胡適的推斷,他出生在乾隆中葉(約1763年),大約去世于道光十年(約1830年)。
二十歲左右的李汝珍跟隨哥哥李汝璜來到海州板浦(今江蘇連云港海州區),第二年(約1783年),哥哥以監生資格任板浦場鹽課司大使。李家在海州板浦生活近二十年,李汝珍續娶了海州許家的姑娘為妻,可以說李汝珍的一生與海州結下了不解之緣,而《鏡花緣》的創作也受到海州文化氛圍的影響。
李汝珍從小就聰穎異常,博學多識,來到海州后他結識了著名的音韻學學者凌廷堪,并拜入凌氏門下,在凌廷堪的教導下對音韻學頗有造詣,后來寫出了《李氏音鑒》一書。他在海州不僅結識了凌廷堪,還結識了當地的世家子弟許喬林、許桂林兄弟,他們時常研討切磋。音韻學之外,李汝珍對圍棋也頗有研究,他的博學廣識為撰寫《鏡花緣》助力頗多。
李汝珍滿腹才學,但不屑于八股應試,科舉無成,在河南做縣丞期間對官場腐敗也深有所感。李汝珍科場不得志,以諸生身份終老海州,他以創作小說排遣心中苦悶,展現畢生才學。從二十多歲起,李汝珍開始寫作《鏡花緣》,耗費三十余年心血才完成這一著作。
《鏡花緣》共100回,第一回到第六回類似楔子,寫百花仙子與九十九花神因違反花期開放,一齊被貶入凡間歷經塵緣,算是交代了故事的起因。第七回至第四十回,寫百花仙子下凡后,降生為嶺南秀才唐敖的女兒唐小山。唐敖因與徐敬業、駱賓王等結拜,被告發,考中探花又被降為秀才,于是看破紅塵,求仙訪道,與妻舅林之洋、舵工多九公一起游歷君子國、大人國、無腸國、黑齒國等四十多個國家,見證了種種奇風異俗,營救了多位花神轉世的女子,最終進入小蓬萊成仙。第四十一回至第九十四回,寫唐小山得知父親入小蓬萊,于是出海尋父,未果,返家。武則天選拔才女,百名女子考中,連日宴飲各顯才學。第九十五回至第一百回,寫反對武則天的將領們起兵討伐,得勝后唐中宗復位。
二、奇崛的想象與銳利的批判
《鏡花緣》出版之后很是暢銷,這一點從《鏡花緣》清代以來的眾多版本以及流傳于民間的版權爭奪故事也能看得出來。《鏡花緣》為什么這么受讀者關注呢?首要原因是小說中奇崛的想象。無論是唐敖周游海外列國的奇異見聞,還是百花被貶與滅周興唐的神話演繹,都令人腦洞大開。
但是想讀懂《鏡花緣》的想象,還需要有一雙慧眼,撥開光怪陸離的情節,看到想象背后的文化傳統、科學知識以及社會批判意識。換句話說,《鏡花緣》的想象并不是向壁虛造的。比如書中的靈花仙草、奇國異聞,大多都是從《山海經》《博物志》《拾遺記》等古書中選材加工而成的。而看似與現代科學大異其趣的玄幻描寫,背后卻有著一定的科學原理為支撐。有學者曾詳細分析《鏡花緣》中描述過一種服食后可以平步青云、兩腳登空的奇異植物“躡空草”,李汝珍在描寫這種植物神奇功效的原理的時候,借助粗淺的力學認識解釋了為什么人在不腳踏實地的情況下,不能一步一步“竄上天”。再比如李汝珍掌握了較為精準的圓周率數值,掌握了當時中國名之為“鋪地錦”的、由古阿拉伯人發明的乘法計算方法,以及類似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差分法”。而李汝珍書中對于飛車的描寫也與現代飛行器非常接近,雖然沒有能夠想象出發動機的動力結構,但彈簧帶動輪片旋轉的方法也符合一定的科學原理。
《鏡花緣》最可貴的還是將奇妙的想象扎根于彼時的社會現實,這使得作品并非流于玩賞娛樂,而是具有強烈的反思意識。比如作者寫兩面國,這里的人們擁有兩張面孔,平時以正面示人,溫和謙恭,但藏在腦后的一面卻是猙獰恐怖——反思虛偽的人際關系。再比如無腸國,國人沒有腸子,吃進去就直接排出來,這里的富人把排泄物收集起來,重復利用,留給下人吃——諷刺為富不仁的社會現象。小說雖然寫的是海外奇國,但卻有著深切的現實關懷。所以魯迅評價:“其于社會制度,亦有不平,每設事端,以寓理想。”
三、成也才學敗也才學
《鏡花緣》在清代雖然暢銷,但評價卻褒貶不一。最具爭議的就是這部書炫耀才學的寫法,按小說里的話說:“諸子百家,人物花鳥,書畫琴棋,醫卜星相,音韻算法,無一不備;還有各樣燈謎,諸般酒令,以及雙陸、馬吊、射鵠、蹴球、斗草、投壺,各種百戲之類,件件都可解得睡魔,也可令人噴飯。”(第二十三回)喜歡它的人認為讀《鏡花緣》可以博學廣識,不喜歡的人看見作者掉書袋的大段對白就昏昏欲睡,比如清代的楊懋建就非常不以為然,他在《夢華瑣簿》中吐槽說:
作者自命為博物君子,不惜獺祭填寫,是何不徑作類書而必為小說耶?即如發榜謁師之日,百人群飲,行令糾酒,乃至累三四卷不能畢一日之事。閱者昏昏欲睡矣,作者猶津津有味,何其不憚煩也。
所以想讀懂《鏡花緣》,先要理解它的這種獨特的寫法。
魯迅稱這一類炫才的小說為“清之以小說見才學者”,比較著名的有《野叟曝言》《鏡花緣》《蟫史》《燕山外史》。
這類“才學小說”是清代小說寫作的一種嘗試,與當時的學術風氣以及文學潮流有著密切的關系,也是當時的作家對小說這一文體進行雅化的重要實踐。劉勇強在《中國古代小說史敘論》中說:
實際上,顯才揚學是小說創作,特別是通俗小說創作的傳統。作為《鏡花緣》藝術之源的《山海經》《博物志》之類以“博物”相尚的作品,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夸耀知識見聞。這種心理也應當會影響他們的記述,即從夸耀心理出發而加以虛構夸飾。……才學小說是小說這一傳統的登峰造極,這與清代學術的發展有密切關系,才學小說大都出現于乾隆、嘉慶、道光時期,而這一時期也正是學術發展的一個高潮。屠紳、夏敬渠以及李汝珍等,生活的區域都在揚州周圍,揚州學派可能就對他們的創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無論是在教學的范圍上還是在程度上,才學小說為小說嘗試了另一種敘事模式,它們在思想內涵上反映了文人小說家的精神趣味與社會理想,但與現實生活的疏離也造成了其中某些小說感染力的減弱。
四、《鏡花緣》是女權小說嗎?
《鏡花緣》這部小說對女性問題的關注是晚清特別是“五四”以來的讀者所格外贊賞的。呼聲最高的是胡適:
三千年的歷史上,沒有一個人曾大膽的提出婦女問題的各個方面來作公平的討論。直到十九世紀的初年,才出了這個多才多藝的李汝珍,費了十幾年的精力來提出這個極重大的問題。他把這個問題的各方面都大膽的提出,虛心的討論,審慎的建議。他的女兒國一大段,將來一定要成為世界女權史上的一篇永永不朽的大文;他對于女子貞操,女子教育,女子選舉等等問題的見解,將來一定要在中國女權史上占一個很光榮的位置:這是我對于《鏡花緣》的預言。(《〈鏡花緣〉的引論》)
二十世紀初,受西方新思潮影響的知識分子在反觀本國諸多社會問題的時候,對中國女性的處境尤其痛心疾首。他們在《鏡花緣》中找到了知音,發現李汝珍早在乾嘉時期就有了男女平權的意識,比如小說中武則天開女科選才女的設定,而更具有批判性的是小說中女兒國故事,讓男女身份地位顛倒,男性裹小腳,受“男德”束縛,換位之后更能激發讀者對女性遭遇的那份同情心與同理心。
但是與李汝珍在小說中對女性才學的極力展現并不匹配的是小說中女性形象的單薄,這一點,中國古典現代小說研究學者夏志清曾有過極富洞見的論斷:
《鏡花緣》里的眾女子若非板起面孔,就是嬉皮笑臉。她們內心世界的空洞無物,令我們驚訝不已。她們好像什么煩惱也沒有。唐閨臣長途跋涉,萬里尋親,然后應女科、題金榜,最后撇棄紅塵,以登仙箓;即使如此,她并沒有一份個人的性格——這寓言分派了她這角色,她照演如儀,如此而已。李汝珍把他所有的才情智慧通通借給眾女子,使她們顯得文質俱具、光芒熠熠;可是,她們實在了無生氣。(《文人小說家與中國文化——〈鏡花緣〉新論》)
讀完小說合上書,讀者腦海中很難形成一個個性格各異的女性形象,甚至連相貌都“美”得臉譜化。這與《水滸傳》里同是寫粗魯人,武松、魯智深、史進卻是千差萬別形成鮮明反差。當然這里不是比較施耐庵與李汝珍誰的文筆技高一籌,而是讀者應意識到,《鏡花緣》的女性書寫,更多的還是建立在男性作家一廂情愿的才女幻想上,書中的女性以及她們傲視男性的學問才華,也都是功能性的,就像電腦游戲里被設定好的人物。真正有靈魂令人同悲同喜的還是唐敖、多九公、林之洋這些男性人物。
五、藏在游記里的“海外想象”
今天的中國人和明清時代的中國人對這個世界的想象是很不同的。我們今天腦海中萬國林立的世界概念,是晚清遭遇西方堅船利炮打開國門、不得不開眼看世界而逐漸形成的。在此之前,絕大多數中國人對這個世界的想象一直停留在“四海華夷”的天下觀之中。
這什么意思呢?我們看下面這張圖就明白了。

這張圖是明代的《四海華夷總圖》,圖的中間就是中國,也就是“華”,而四周則是“夷”,也就是遠離中華文明的地區,最外圍是東西南北“四海”。這種中華居中央,四周為蠻夷,外圍環繞大海的天下圖景就是中國人幾千年的世界觀念。由這種世界觀出發,產生了一類地圖,叫“華夷圖”,從唐代到明代,傳承不絕,反映了普通中國人心中的世界圖景。
從地圖上我們可以感受到位置與距離的華夷之別,而更具體更形象化的華夷想象的建立是由《山海經》等地理博物書籍完成的。這類書籍為了能夠區分遙遠國度與中華的區別,將四夷的形象刻畫得更為奇異。比如《山海經》中海外各國被描述得光怪陸離,《山海經·海外南經》云:“長臂國在其東,捕魚水中,兩手各操一魚。”郭璞注云:“舊說云:其人手下垂至地……嘗在海中得一布褐,身如中人,衣兩袖長三丈,即此長臂人衣也。” 關于長臂國,《鏡花緣》是這么寫的:

《坤輿萬國全圖》(明代宮廷摹本)
炎火山過去,路過長臂國。有幾個人在海邊取魚。唐敖道:“他這兩臂伸出來竟有兩丈,比他身子還長,倒也異樣。”多九公嘆道:“凡事總不可強求。即如這注錢財,應有我分,自然該去伸手;若非應得之物,混去伸手,久而久之,徒然把臂弄的多長,倒像廢人一般,于事何濟!”(第二十七回)
我們在這張《四海華夷總圖》上依然能夠看到長臂國,除了長臂國,還有長腳國、小人國、君子國、穿心國、西女國(女兒國)等等。
其實明代已經有了較為完備的世界地圖,比如《坤輿萬國全圖》,但只在上層知識分子中小范圍傳播。而這些上層知識分子有些也固守舊觀念,拒絕接受,斥之為謬說。那些對海外異民的描寫,實際上反映的是中土民眾對“非我族類”的海外異國的想象。

李汝珍雖然也在華夷想象的世界格局中構造《鏡花緣》的海外圖景,但在社會批判與文明反思上,有超越華夷觀念之處。比如對海外國家的書寫不只停留在獵奇的層面,而是會將這些海外奇國作為自我反思的鏡子,通過對他們的描寫,折射出自身的不足,警示讀者。
六、閱讀任務
想象你是一名桌游設計師,受到某著名游戲公司委托研發一款《鏡花緣》卡牌類桌游,拉近讀者與名著的距離,幫助學生在游戲中讀懂名著。
作為桌游設計師,你需要在接下來的閱讀過程中,考慮下列問題:
(一)這款游戲以唐敖、多九公、林之洋尋訪十二名花的旅程為線索,將小說中的事件與航海大地圖結合在一起,將航海路線劃分為若干格子,每一格子對應一條與故事線相關的指令,指令包含任務、獎勵或懲罰,途經各國也會觸發不同的通關任務,達成條件后方可繼續向前。游戲支持2至4人參與,首先集齊十二名花卡的玩家獲勝。閱讀過程當中應有意識地進行總體規劃與細讀批畫,有效轉化小說中的文化資源。
(二)在小說中圈畫地名及方位,隨章節閱讀進度繪制《鏡花緣》桌游大地圖。地圖繪制可參照明代《四海華夷總圖》式樣。
(三)根據小說情節設計航海志(即地圖中的指令)及各國通關任務,注意指令與任務應以小說情節和人物特點為依據。
(四)根據小說情節設計游戲玩家卡,玩家包括唐敖、多九公、林之洋、唐小山。玩家卡分為幾個區域:上部為生命值,中間為人物畫像,底部為技能,左側為人物名稱及一句話評論。所有區域設計都要從小說中尋找依據。
(五)根據小說情節設計十二名花卡,十二名花卡散落在海外諸國中,完成通關任務即有機會獲得一張名花卡。卡牌分為兩個區域,中間為人物畫像,底部為人物名稱、介紹及輔助技能。
(六)根據小說內容設計才女應考卡,即從書中摘錄才女考試及聚會宴飲中的考核題目,供玩家答題使用。
(七)根據小說內容設計道具卡,即從書中搜集奇珍異獸、靈芝仙草,依照它們的特性設計卡牌與功能,作為游戲道具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