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些戰爭年代,天空只屬于火和硝煙,戰壕只屬于恐懼與死亡,人們不是死去就是在死去的路上,你緊緊抱著急救箱,就像握住了救命稻草,轟轟的炮聲還在繼續,許多人從你身旁一躍而出,隨著一陣激烈的槍聲和慘叫,將鮮血潑灑在戰場上,你一路狂奔,滿地的傷員向你求救,你一直搖頭,你陷入無盡的恐懼和孤獨,在硝煙盡染時,戰術基礎與防護和軍事訓練一樣重要。
秋末的黃昏來得總是很快,還沒等炊事班的飯菜香飄起太陽就落進了西山。每次還沒有到飯點,我們就已經饑腸轆轆,饞蟲大鬧五臟廟,也只能忍著一邊訓練一邊聞著飯菜香,盼望著時間可以過的再快一點,每天的晚飯是我們訓練的唯一動力,今天的訓練內容與以往有一些區別,今天的主要內容是戰術基礎與防護。現代條件下,核武器、化學武器、生物武器的使用,使戰術防護成為保存自己,提高部隊生存力的重要手段。通過訓練學習能夠及時發現敵情、迅速報警,使戰斗員做好防護準備,將主動打擊與被動隱蔽防護相結合。想要學有所用,必須落實到實處。值班員在講防毒面具的密合性,使用前要檢查是否完好,檢測基本方法,將手掌蓋住呼氣閥并緩緩呼出,如面部感到有一定壓力但沒感到有空氣從面部和面罩直接泄露。表示佩戴密合性良好,若面部與面罩之間有泄漏則需重新調節頭帶與面罩排除漏氣。我們聽的稀里糊涂,哈喇子直流,值班員的呼叫機忽然響起,02——02,我是01,我連遭‘敵機’空襲,數名官兵受傷,衛生戰場救護小組立即前往野外訓練場組織戰場救護,一陣急促的警報聲后,火線救治。傷員左腿截肢,有嚴重出血,止血帶止血完畢,加壓包扎固定,傷員呼吸困難……一連串的戰術戰傷救治口令,氣氛緊張有序,不到10分鐘,傷員被緊急處理完畢并被轉移,我們看的眼睛直勾勾的,為剛才自己的行為感到一陣發涼,這雖然是一場演練,但在世界大戰期間,在戰場死亡的人數約1000萬人,因為沒有得到及時的救助,感染流血犧牲數不勝數。戰場救護是戰時參戰人員負傷后的自我救護和互相救護活動。更重要的在戰時約有50%的傷員是官兵自救互救的,他們以平時迅速、準確的戰場救護知識能夠及時挽救生命,減少殘廢,恢復戰斗力,鞏固戰斗意志和對傷員的進一步治療、康復、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如果戰爭來臨,我們是否有資格穿上這身迷彩綠,走上戰場。戰場是什么樣,我們的練兵場就是什么樣。我們應該懷揣打仗使命進行訓練,模擬實戰化條件下救治環境,提升我們救治能力,練就打贏本領。這一節戰傷救護課程讓我感受到一個全新的教學方式,進行戰場救護的三個基本原則牢牢印在我的腦子里,記在我的心中。加強敵情觀念,愛護傷員觀念和滅菌觀念在我口中不斷重復。要及時正確的搶救傷員,做到不用手接觸傷口不用碘酒涂擦傷口,不隨便用水沖洗傷口,不隨便取出傷口內的異物,不準塞回突出的臟器,不輕易放棄和停止搶救時機。為加強救護學習,應對各種突發情況,我們對頭眼睛肩膀小腹手臂等部位進行簡單包扎練習,與其他包扎方式不同的是小腹包扎法,需要用帽子把小腸固定住再進行救護。
不管用什么樣的學習方式,我們都應該打起十分的精神,20歲的努力成就30歲的輝煌,30歲的懶惰造成30歲的恐慌。偷得浮生一日閑,片刻的清閑代價不可計量,我們成長過程像登山一樣,盡管腳步是重復的,但實際是登高的思想和覺悟在不斷進步,是峰頂的心曠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