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民筆記
- 侯永祿
- 1331字
- 2021-09-27 11:43:49
駁“偷產論”
(1961年6月1日)
古人有話:“衣食足而后知禮義。”又說:“饑餓生賊盜。”俗話是:“沒有吃穿了便不顧臉面。為了不餓死只有臉扔下偷吧!”“誰也不會坐著等餓死。”
夏收即到,群眾普遍存在“撈一把”的思想。侯章選挖透城墻打通偷產之路;婦女釘了許多縫衣包,準備下藏糧的地方。有人揚言:“去冬低標準把人餓扎了。今麥就是要偷哩。”打擊光榮戶說:“誰不偷是誰不餓,標準高,家中有糧食。”并認為:“多偷一點,多活一天,少偷雖不如多偷,但總比不偷強的多。”“捉住是他的,捉不住就是我的。工作組和干部再多,絕沒有社員多,總不能一人后邊跟上一個人。”又認為:“靠提高標準靠不住,靠超產不保險,只有偷到自己家中最穩當。”等等。(西漢賈誼在《論積貯疏》里說,“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
先說吃糧標準為什么會低呢?全年430斤,咋變成270斤。每月36斤,怎能降到每月15斤呢?(每人每天平均半斤糧食,怎么樣維持生活啊?)連續兩年的百日大旱,使全國糧食普遍減產,少產就不能多吃。那為什么不能戰勝大旱呢?要知人力在目前是有條件限制的,雖盡了極大的努力仍未抗拒住災害。加之公社化后干部“五風”嚴重蔓延,使人的積極能動性未能充分發揮,因之形成減產。
但按受災的程度看,如果在舊社會,那一定是逃荒、餓死,十室九空,餓殍遍野,赤地千里。富翁們大發橫財,窮人們死路一條。新社會就大大不同。干部群眾同甘共苦,有福同享,有災同抗。吃糧標準低都低,高都高。政府又領導群眾大抓“瓜、菜、代”,使大家不至于餓死。同時組織醫療隊,成立病人院,使患者提早恢復健康。這樣,災情最嚴重的路井大隊共死了50人,其中因浮腫病而死亡的有新元、喜倉、妙定等6人,占死者總數的12%,占總人口2860人的不到千分之三,與舊社會真不能相比。因此,雖然標準低,人人卻都能有吃的。(“三年自然災害”時期農村的客觀記錄,珍貴翔實的歷史資料。)
那么怎樣才能使標準高呢?多產才能多吃糧,打得多了標準才能高。偷產只會降低產量,不會提高產量,標準只會降低不會提高。偷的人能多吃,不偷的人就要少吃,那必然形成“偷的急,吃的肥;吃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那樣的局面。
是不是干脆放開,讓人人都偷好呢?那仍然是本事大的人手多的,偷的快偷的多;沒人的不行的,偷不下。既然偷不公道,只有不偷才好,那就把制度訂嚴,人人都不偷,誰偷大家監督,讓集體統一收回曬干揚凈大家一分省事。
國家今年實行糧食包購包銷政策,大隊在完成了公購糧任務之后,口糧標準可以多吃。不象以往無論產量多少,口糧標準都是一樣的。這樣大隊不存在瞞產的必要,而能發揮核實產量的積極作用。同時,大隊對小隊又實行“三包一獎制”,超產隊可以獎勵糧食,多產就能多吃,小隊也就沒有瞞產私分的必要,可以調動小隊大辦糧食的積極性。偷糧,小隊是大受損失的,浪費糟蹋的比偷去的更多,經濟上減產少分,政治上又不光榮。
說來說去,不論大集體、小集體或社員個人,偷瞞都是不對的,也是不合理的。唯一的辦法是搶收搶運,細收細碾,做到顆粒歸倉,使糧食多收大家共同多吃。
(民以食為天。西漢晁錯《論貴粟疏》記載:“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無捐瘠者,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那樣的水旱之災,竟然沒有餓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