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組
經過了土地改革,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空前提高,做莊稼的人都有了自己的土地,使用上了自己的牲口農具,沒黑沒明的干活。1952年,母親在家引娃做飯,我和女人下地干活。棉種是一顆一顆粒選的。春上捎早點火防霜,白天除草、植樹、鏟墳、積肥,又給麥田上化肥。3月初時發現了麥蚜,危害非常厲害,大家用板來拖,12日一早上巷里人撲的蚜蟲足有一斗。四五天功夫麥苗變黃,嚴重的地方已枯死,黃豆一片一片成了空地。16日下了一場大暴雨,蟲情才減輕了。這年的麥和黃豆還都鋤了二遍,壯地的麥產量仍然超過往年。
由于單家獨戶的經營經不起天災人禍的襲擊,有的貧農家底薄,缺資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難不少,出現了個別賣地賣牲口、出賣勞動力的現象。政府號召組織起來,在搭工幫工的基礎上成立互助組。我是青年團員,還是鄉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嗎?不能!必須帶頭搞互助組。但搞個互助組也不容易,各種各樣的問題不斷發生,解決一個又出現一個,急忙解決不完。要組織互助組,莊稼多了,沒大車不行;有了車就得有駕轅的牲口。都沒有就得買,誰能買得起?誰該買?沒有人愿意買,怕吃虧,我只好賣了毛驢買大牛。4月13日岱堡塔有集,將過麥收,牲口價正大。不買不行。用145萬元買了頭大黃牛,上稅72500元,出捎1000元。折合小麥5.44石(每斗2800元計)。將驢買了78萬元。忙后閏5月22日將東西畛6畝地賣了2石6斗麥,賣給崔子玉?;ブM才得以鞏固。(公而忘私,助人為樂,不計個人得失,父親為我們做子女的樹立了榜樣。)
截止4月9日,本巷已有3個互助組:志農、永錄、俊山;二個搭工組:保全、興運。只剩倉囤一個單干戶。全區好的著名的互助組有王天義、靳自榮、楊海云、李順緒、黨彩云等,4月6日區上開互助組組長會上提出的。6月27日我去合陽縣參加互助組長代表會議。28日正式開幕(即陽歷8月18日),地址在人民堂。王縣長做了《關于互助合作運動的報告》。全縣已有互助組7204歌,常年的有3618個,季節的有3586個。會議開了六天,7月4日(即陽歷8月23日)勝利閉幕。
互助組確實也解決了不少困難。農民之間勞力、畜力、農具能互相補充、調劑。大家都很樂意。當然也發生過一些不公平的矛盾,那是難免的,主流是好的,發展了生產力。
(土地改革后農村組織起來的互助組,是新中國成立后的一大新生事物,也是社會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父親在肯定它“主流是好的”的同時,也指出了它的一些不足,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侯永祿保存的1952年郃陽縣互助組長會議筆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