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年11月15日寫作地址:長治捉馬
老宅座落在長治縣一個叫寺莊的村子。
在我出生不久,祖父和父母著手把老宅拆了頂重新揭瓦①(①長治縣方言,意為重建房頂)了一次。在我的記憶中,老宅的窗戶較小,上方呈半圓形狀,凹進一塊,秋后,家人在上面放置兩條木頭棍子,便能放曬玉米棒子,窗棱是小方格,平時糊著白麻頭紙;聽媽媽講,在抗日戰爭時期,窗戶內還曾有兩扇木頭窗扇,我問那是做什么的?她說一是為了防寒,二是為了防盜。童年的記憶中,老宅內有土炕,土炕邊有土暖。一種特有的北方居民建筑。
據父親在世時講,老宅是我祖父25歲時建造的。那是民國年間了,當時長治縣南部蔭城一帶生產鐵貨,俗有“萬里蔭城,日進斗金”之說。祖父當時只是一個小商人,小鐵貨販子,據說他當時趕著一頭騾子拉著鐵貨常下邯鄲,回來的時候換成鹽、棗之類的生活用品,在當地賣了,再去蔭城進鐵貨,往返于長治、邯鄲之間。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雙老式納底布鞋跑個來回常常被磨穿,那時祖母不知納了多少雙那樣的老式布鞋,來滿足祖父的千里之行。冬日里,滿天大雪,天比現在冷多了,他時常裹一件有襟的大棉襖,頭戴一頂火車頭氈帽;那年月,他不知跋涉了多少回往返路程,才結攢了好些硬棒棒的袁大頭(大洋),辛辛苦苦與祖母建造了五間三面磚坯結構的大瓦房。
在這之前,曾祖父母在今天老宅南面位置還建造過三間土坯南屋(原是堂屋,后改為南屋),聽王家大伯說,那是我曾祖父母經過六年秋冬時間,編織牲口眼睛上的草蓋,賣了結攢了些小錢建造的。為什么要說這三間土坯房呢?這是因為,在我們這個老宅大院內有一段歷史:58年大鬧鋼鐵開大鍋飯時,我家南屋曾作為我村一、二生產小隊的大灶房,現在的老宅是當時的記帳房、糧食存放倉庫,當時全家人都搬到別的院子里居住了。90年我和父親拆除南屋時,曾經發現南屋墻壁上隱約貼著早年隊里群眾的打飯紀錄。童年的早晨,我時常在被窩里聽見隊員們在我家南屋門口用錘子搗化肥的聲音和他們的說話聲,在睡夢中就被他們驚醒。這說明,那時的南屋已成了生產隊存放化肥的倉庫。
還有一件事情你知道嗎?我們家老宅在村子里是唯一一所有地洞的住宅,祖父在建造的時候,特意在西廂房門口開掘一丈深的通道,地洞方位現在老宅的西廂房門口正對地方,一直延伸到院子里,我曾經在少年時代下過幾次,從西廂房剛一進門就是地洞出口,下去一丈多深,進入兩米長的小巷,里面豁然開闊,全是大青磚砌券而成,“冬藏糧食夏藏菜”,這絕對是個好地方。抗日戰爭時期鬼子進村,一家人便的藏身在這里。
在王家這個農家小院還有一口井,童年的記憶中,隊員們一大早就到我家院里那口井來挑水,一口井要供幾十戶人家吃,現在回想起來,我們這個老宅歷史滄桑中記錄著時代變遷。
土改時期,因為祖父在村上建了一所像樣的房子,被農會評為上中農戶口,使父親中專輟學后在生產隊里因“成份”吃了不少苦頭,小姑姑因“成份”入不了黨,大姑姑因“成份”嫁給了“成份”是貧農的姑夫?;叵肫疬@一切,我們這些七十年代生人倒覺得特有趣味。1991年以后,我學習、打工在晉中;父親著手把老宅內重新抹了墻,鋪了水泥地面,也把西廂房地洞口用水泥封上了,小窗戶換成了現在的玻璃大窗戶,順便把房檐下神龕給封上了。說起神龕(長治縣叫天地窯),“四清”時期,破四舊,把一個好端端的磚雕仿古天地窯用斧子刻的看不見兩邊的磚雕對聯了,真是可惜。記得那時老母雞時常飛進天地窯下蛋,兒時的我偷偷的踩上小板凳偷上幾顆,便跑到村上供銷社換些小刀、鉛筆之類的文具用品;媽媽說:“這個死母雞只聽見叫喚,不見你下蛋”,我卻在暗中笑。回想起孩提的事真逗人。
那個童年的夏夜,月朗星稀。那時,院子里樹木比較多,拖一張涼席在院子里,一家大小或坐或躺在上面談天說地,月光透過樹葉縫隙照射在老宅的墻上,明月半墻,掛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常常在這個時候,我坐在祖父的懷里聽他講些奇離古怪的故事,有時發現老宅的墻上爬幾只壁虎,驚慌的用小手指給祖父看,祖父說他們是益蟲。
老宅是我童年的搖籃,青年的家,中年的牽掛喲!
如今,在城市高樓林立間,時常想起守候在老宅的母親。每逢佳節,心里總有一份沉甸甸的牽掛。城市里的女兒很少回老家,作為人父的我,只能在記憶中思念家鄉老宅的一切,一到大雨天、大雪天,心緒總回到老宅,怕母親在老宅里出半點差錯,直到打電話回答平安
才放下心來。村上老輩人一茬一茬的走了,我們這些在城市打拼在中年人有的攜兒帶女開車回家,應酬鄉里鄉鄰的婚喪嫁娶,禮尚往來,下午時分,站在老宅的路旁不免碰見幾個在城市里生活的哥們,問我什么時間走呀?我只能回答:一會兒走!噢,中年人往往在老宅留得時間少,只是遇上一些苦惱、痛苦的事,中年人總想回老家,在老宅大院里清靜幾日,在院子里種點什么,但住幾日心不在焉地便又告別了老宅和老宅里的母親。也許,這個年齡段會存在些雄心,心想奮斗幾年,也要像左鄰右舍一樣翻新一下老宅,心中總藏著這個夢。
如果哪一天我真的老了,告老還鄉了,老宅便成了自己的歸宿!人哪!往往是這樣,一處老宅,一片深情,一段成長,它伴隨人生的大徹大悟,一起一伏,滄桑歲月輪流轉。老宅人親,出生地親!逢年過節,偶爾領妻子、女兒回家一趟,心里不免涌出一個想法:咱們有老家!老家有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