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實用版(2019年版)
- 中國法制出版社
- 7字
- 2021-09-27 14:39:01
第二章 家庭承包
第一節 發包方和承包方的權利和義務
第十三條 發包主體
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依法屬于村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發包;已經分別屬于村內兩個以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內各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小組發包。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發包的,不得改變村內各集體經濟組織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所有權。
國家所有依法由農民集體使用的農村土地,由使用該土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委員會或者村民小組發包。
?理解與適用
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發包方的確定有兩種情況:
(1)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依法屬于村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發包。這里的“村”指行政村,即設立村民委員會的村,而不是指自然村。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依法屬于村農民集體所有是指屬于行政村農民集體所有。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發包。
(2)已經分別屬于村內兩個以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內各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小組發包。這里的村民小組是指行政村內由村民組成的組織,它是村民自治共同體內部的一種組織形式,相當于原生產隊的層次。本條規定“已經分別屬于村內兩個以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是指,該土地原先分別屬于兩個以上的生產隊,現在其土地仍然分別屬于相當于原生產隊的各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小組的農民集體所有。已經分別屬于村內兩個以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內各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小組發包。
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發包的,不得改變村內各集體經濟組織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所有權。這里的“村內各集體經濟組織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指的是前面提到的“已經分別屬于村內兩個以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按照誰所有誰發包的原則,應當由村內各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小組發包。但是,許多村民小組也不具備發包的條件,或者由其發包不方便,實踐中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代為發包。雖然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代為發包,但并不能因此改變所有權關系。
國家所有依法由農民集體使用的農村土地,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委員會或者村民小組發包。具體由誰發包,應當根據該土地的具體使用情況而定。由村農民集體使用的,由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包,村集體經濟組織未設立的,由村民委員會發包。由村內兩個以上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民集體使用的,由村內各集體經濟組織發包,村內各集體經濟組織未設立的,由村民小組發包。村內各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小組發包有困難或者不方便的,也可以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代為發包。
第十四條 發包方的權利
發包方享有下列權利:
(一)發包本集體所有的或者國家所有依法由本集體使用的農村土地;
(二)監督承包方依照承包合同約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和保護土地;
(三)制止承包方損害承包地和農業資源的行為;
(四)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權利。
?理解與適用
本條規定的這幾項權利分別說明如下:(1)發包本集體所有的或者國家所有依法由本集體使用的農村土地的權利。這是發包方的發包權,是享有其他權利的前提。發包方可以發包的土地有兩類:一類是本集體所有的農村土地,另一類是國家所有依法由本集體使用的農村土地。第二類土地發包人雖然不是所有人,也享有法律賦予的發包權。(2)監督承包方依照承包合同約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和保護土地的權利。(3)制止承包方損害承包地和農業資源的行為的權利。(4)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權利。這是一項兜底的規定。例如,本法第45條 第2款規定:“工商企業等社會資本通過流轉取得土地經營權的,本集體經濟組織可以收取適量管理費用。”
第十五條 發包方的義務
發包方承擔下列義務:
(一)維護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不得非法變更、解除承包合同;
(二)尊重承包方的生產經營自主權,不得干涉承包方依法進行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
(三)依照承包合同約定為承包方提供生產、技術、信息等服務;
(四)執行縣、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組織本集體經濟組織內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五)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義務。
?典型案例指引
某市人民政府與符某某等撤銷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糾紛上訴案(海南省高級人民法院〔2006〕瓊行終字第066號)
案件適用要點:土地承包經營權是我國現行土地管理體制賦予農民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制度。維護這一制度,既不能損害土地集體所有這個前提,也不能以各種借口或理由強迫承包方放棄或者變更承包經營權。就本案而言,某村村委會與符某某簽訂《荒地承包合同》的時間是1997年4月12日,上訴人某市人民政府將該爭議地確權給某村委會下屬村民小組的時間是2003年2月11日,在長達7年的時間里,各村民小組均未對該合同提出異議。在合同已實際履行,且未經依法解除前,對雙方當事人具有法律效力。
?條文參見
《物權法》第130、131條
第十六條 承包主體和家庭成員平等享有權益
家庭承包的承包方是本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戶。
農戶內家庭成員依法平等享有承包土地的各項權益。
?理解與適用
農村土地家庭承包的承包方是本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戶。需要說明的是:第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每一個成員都有承包土地的權利,家庭承包中,是按人人有份分配承包地,按戶組成一個生產經營單位作為承包方。第二,強調承包方是本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戶主要是針對農村集體的耕地、草地和林地等適宜家庭承包的土地的承包。根據本法第三章規定,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溝、荒灘等農村土地可以通過招標、拍賣、公開協商等方式承包給農戶,也可承包給單位或個人,這里的單位或個人可以來自本集體經濟組織外。
?典型案例指引
李維祥訴李格梅繼承權糾紛案(《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09年第12期)
案件適用要點:根據《農村土地承包法》第15條 的規定,農村土地家庭承包的,承包方是本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戶,其本質特征是以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農戶家庭為單位實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家庭承包方式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屬于農戶家庭,而不屬于某一個家庭成員。根據《繼承法》第3條 的規定,遺產是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不屬于個人財產,故不發生繼承問題。除林地外的家庭承包,當承包農地的農戶家庭中的一人或幾人死亡,承包經營仍然是以戶為單位,承包地仍由該農戶的其他家庭成員繼續承包經營;當承包經營農戶家庭的成員全部死亡,由于承包經營權的取得是以集體成員權為基礎,該土地承包經營權歸于消滅,不能由該農戶家庭成員的繼承人繼續承包經營,更不能作為該農戶家庭成員的遺產處理。
第十七條 承包方的權利
承包方享有下列權利:
(一)依法享有承包地使用、收益的權利,有權自主組織生產經營和處置產品;
(二)依法互換、轉讓土地承包經營權;
(三)依法流轉土地經營權;
(四)承包地被依法征收、征用、占用的,有權依法獲得相應的補償;
(五)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權利。
?理解與適用
根據本條的規定,承包方享有以下權利:
1.依法享有承包地使用、收益的權利,有權自主組織生產經營和處置產品。
這項權利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1)依法對承包地享有使用的權利。對承包土地的使用不僅僅表現為進行傳統意義上的耕作、種植等,因進行農業生產而修建的必要的附屬設施,如建造溝渠、修建水井等構筑物,也應是對承包土地的一種使用。所修建的附屬設施的所有權應當歸承包人享有。(2)依法獲取承包地收益的權利。收益權就是承包方有獲取承包地上產生的收益的權利,這種收益主要是從承包地上種植的農作物以及養殖畜牧中所獲得的利益,例如果樹產生的果實,糧田里產出的糧食。(3)自主組織生產經營和處置產品的權利。自主組織生產經營是指農戶可以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決定如何在土地上進行生產經營,如選擇種植的時間、品種等;產品處置權是指農戶可以自由決定農產品是否賣,如何賣,賣給誰等。
2.依法互換、轉讓土地承包經營權。
承包方承包土地后,可以行使承包經營權自己經營;也可以將承包地依法互換、轉讓。
3.依法流轉土地經營權。
承包方對土地經營權依法進行流轉有利于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也有利于維護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長期穩定?!?span id="zgiwmtr" class="kt_105">三權分置”改革的核心問題是家庭承包的承包戶在經營方式上發生轉變,即由農戶自己經營,轉變為保留土地承包權,將承包地流轉給他人經營,實現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土地經營權的分離。
4.承包地被依法征收、征用、占用的,有權依法獲得相應的補償。
征收土地是國家為了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將集體所有的土地轉變為國有土地的一項制度。根據《物權法》第42條 第2款的規定,征收集體所有的土地,應當依法足額支付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等費用,安排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費用,保障被征地農民的生活,維護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征用是國家強制使用單位、個人的財產。對于征用,根據《物權法》第44條 規定,因搶險、救災等緊急需要,依照法律規定的權限和程序可以征用單位、個人的不動產或者動產。被征用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使用后,應當返還被征用人。單位、個人的不動產或者動產被征用或者征用后毀損、滅失的,應當給予補償。占用是指興辦鄉鎮企業和村民建設住宅經依法批準使用本集體經濟組織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或者鄉(鎮)村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經依法批準使用農民集體所有土地的行為。
?條文參見
《物權法》第125條 ;《土地管理法》第31-42條
第十八條 承包方的義務
承包方承擔下列義務:
(一)維持土地的農業用途,未經依法批準不得用于非農建設;
(二)依法保護和合理利用土地,不得給土地造成永久性損害;
(三)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義務。
?理解與適用
本條規定承包方應當承擔以下義務:
(1)維持土地的農業用途,未經批準不得用于非農建設。這里的“農業用途”是指將土地直接用于農業生產,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生產?!?span id="a3xwiq9" class="kt_105">非農建設”是指將土地用于農業生產目的以外的建設活動,例如在土地上建造房屋、建造工廠等。需要強調的是,要求承包方維護土地的農業用途,不得用于非農建設,并不是對承包方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不合理限制。承包方在農業用途的范圍內可以自由決定種什么,怎么種,如承包方可以在承包土地上種蔬菜,種糧食,還可以種其他經濟作物。
(2)依法保護和合理利用土地,不得給土地造成永久性損害。這里所講的依法保護土地,是指作為土地使用人的承包方對土地生產能力進行保護,保證土地生態環境的良好性能和質量。合理利用土地是指承包方在使用土地的過程中,通過科學使用土地,使土地的利用與其自然的、社會的特性相適應,充分發揮土地要素在生產活動中的作用,以獲得最佳的經濟、生產、生態的綜合效益。具體來說,要做到保護耕地、保護土地生態環境、提高土地利用率、防止水土流失和鹽堿化。“永久性損害”是指使土地不再具有生產能力、不能再被利用的損害,例如在土地上過度使用化肥或向土地長期排污,使土地不能被利用。
?條文參見
《物權法》第128條 ;《土地管理法》第37條
-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注釋本
- 中華人民共和國領事特權與豁免條例(中英雙語)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解讀
- 無障礙環境建設法學習宣傳本(2023年版)
- 公司綜合法律法規
- 民事訴訟法規與解釋
- 人身損害賠償法律規范集成、典型案例與疑難精解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實施細則
- 漁業捕撈法律法規
- 全國“七五”普法學習讀本 行政許可綜合法律法規
- 法律一本通:農村土地承包法一本通
- 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中英雙語)
- 法律法規全書系列: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法律法規全書·含規章及法律解釋(2023年版)
- 法律一本通: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一本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