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3.放火案

概念

本罪是指故意放火焚燒公私財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

立案標準

根據《刑法》第114條、第115條第1款的規定,故意放火,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應當立案。原國家林業局、公安部于2001年5月9日發布實施的《關于森林和陸生野生動物刑事案件管轄及立案標準》規定,凡故意放火造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火災的都應當立案;過火有林地面積2公頃以上為重大案件;過火有林地面積10公頃以上,或者致人重傷、死亡的,為特別重大案件。

定罪標準

犯罪客體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數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財產的安全。放火行為一經實施,就可能造成不特定多數人的傷亡或者使不特定的公私財產遭受難以預料的重大損失。這種犯罪后果的嚴重性和廣泛性往往是難以預料的,甚至行為人自己也難以控制。這是放火罪同以放火方法實施的故意殺人罪、故意毀壞財物罪的本質區別。因此,可以說,并非所有的用放火方法實施的犯罪行為都構成放火罪,關鍵是要看放火行為是否足以危害公共安全。如果行為人實施放火行為,而將火勢有效地控制在較小的范圍內,沒有危害也不足以危害不特定多數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財產的安全,就不構成放火罪,而應根據案件具體情節,定故意毀壞財物罪或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等。

本罪侵犯的對象,主要是公私建筑物或者是其他公私財物。實施的對象包括工廠、礦山、油田、港口、倉庫、住宅、森林、農場、牧場、重要管道、公共建筑物或者其他公私財物。這里所說的其他公私財物是指上述公私財物以外的,但性質與其相似的,比較重大的公私財物,而不是指上述公私財物以外的一切公私財物。因為只有燃燒這些公私財物,方可能危及公共安全。如果放火行為侵害的只是某一較小的財物,如燒幾件衣物、一件小家具、小農具等價值不大的公私財物,不構成放火罪。如果行為人放火燒毀自己或家庭所有的房屋或其他財物,足以引起火災,危害公共安全的,也應以放火罪論處。但是,如果行為人放火焚毀自己的房屋或其他財物,確實不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則不構成放火罪。

犯罪客觀方面

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實施放火焚燒公私財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所謂放火,就是故意引起公私財物燃燒的行為。放火的行為方式,可以是作為,即用各種引火物,直接把公私財物點燃;也可以是不作為,即故意不履行自己防止火災發生的義務,放任火災的發生。例如,某電氣維修工人,發現其負責維護的電氣設備已經損壞,可能引起火災,而他不加維修,放任火災的發生。這就是以不作為的方式實施的放火行為。

以作為方式實施的放火行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要有火種;二是要有目的物,即要燒毀的財物;三是要讓火種與目的物接觸。在這三個條件已經具備的情況下,行為人使火種開始起火,就是放火行為的實行;目的物一旦著火,即使將火種撤離或者撲滅,目的物仍可獨立繼續燃燒,放火行為就被視為實行終了。

以不作為的方式實施的放火罪,行為人必須負有防止火災發生的特定義務,而且能夠履行這種特定義務而不履行,以致發生火災。其特點:一是行為人必須是負有特定作為義務的人;二是根據主客觀條件,行為人有能力履行這種特定的作為義務;三是行為人客觀上必須有不履行這種特定作為義務的事實。

從義務的來源看,一是法律所規定的義務;二是職務或業務上所要求的義務,如油區防火員就負有消除火災隱患,防止火災發生的義務;三是行為人的先前行為所引起的義務,如行為人隨手把煙頭丟在窗簾上,引起窗簾著火,行為人就負有撲滅窗簾著火燃燒的義務。從司法實踐來看,行為人的特定義務,主要是后兩種情況。

有些放火案件,從表面上看,是燃燒衣物、家具、農具等價值較小的財物,實際上是以衣服、家具、農具等作為引火物,意圖通過燃燒衣物、家具、農具等引起上述重大公私財物的燃燒。這種情況應以放火罪論處。因此,在認定放火罪時,要注意發火物、引火物和目的物即放火行為的侵害對象的區分。

放火行為必須足以危害公共安全。如果雖然實施了放火行為,但從放火焚燒的對象、時間、地點、環境等方面考察,確實不足以危害公共安全、不存在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險性,不構成放火罪。如果情節嚴重,需要刑罰處罰的,構成什么罪就定什么罪。

犯罪主體

本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由于放火罪社會危害性很大,《刑法》第17條第2款規定,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放火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犯罪主觀方面

本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即明知自己的放火行為會引起火災,危害公共安全,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如果不是出于故意,不構成放火罪。放火的動機是多種多樣的,如因個人的某種利益得不到滿足而放火,因對批評、處分不滿而放火,因泄憤報復而放火,為湮滅罪證、嫁禍于人而放火,因戀愛關系破裂而放火,因家庭矛盾激化而放火,等等。不論出于何種動機,都不影響放火罪的成立。但是,查明放火的動機,對于正確判斷行為人的主觀心理態度,是定罪量刑的關鍵。

罪與非罪

區分罪與非罪的界限,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本罪與一般放火行為的界限。一般放火行為,是指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危害公共安全的放火行為。放火罪與一般放火行為,在客觀上都可能造成輕微的危害結果。因此,它們的根本區別,不在于是否造成輕微的危害結果,而在于前者危害公共安全,后者不危害公共安全。理論上,界限不難區分,但司法實踐中,在處理具體放火案件時,對于某種放火行為是一般放火行為,還是構成放火罪,容易發生意見分歧,應當認真分析認定。

二、本罪的既遂與未遂的界限。放火犯通常以燒毀目的物為犯罪目的。但是,判斷放火罪的既遂與未遂,不應以犯罪目的是否達到為標準,而應以行為是否符合刑法規定的放火罪的全部構成要件為標準。《刑法》對于放火罪的規定有兩個條文,即第114條和第115條。兩條的關系是,第114條是規定放火罪的構成要件的基本條款,第115條是與本條相聯系的結果加重條款。根據刑法理論,結果加重的條款是不發生犯罪未遂問題的,只有該條文規定的嚴重結果發生了,才能適用該條文。所以,認定放火罪的既遂和未遂,應以第114條規定的放火罪的構成要件為標準。根據第114條,只要實施了放火行為,點著了目的物,引起目的物燃燒,使目的物有被焚毀的危險,即使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目的物被焚毀,沒有造成嚴重后果,也構成放火罪的既遂。例如,某人剛點著引火物,就被大雨澆滅,應被認為是放火罪的既遂。

三、本罪與意外火災的界限。意外火災,是指由于不能預見或者不能抗拒的原因引起火災、危害公共安全的情況,如雷電、地震以及其他不能預見和抗拒的原因引起的火災。這種火災的發生,雖然在客觀上造成了損害結果,危害了公共安全,有的還與行為人的行為有關,但行為人主觀上既無故意,又無過失,因此,不構成犯罪。在處理這類案件時,由于有時只看到火災的發生與行為人的行為有關,而忽視了對行為人主觀心理態度的考察、分析,因而在罪與非罪問題上發生分歧。

四、本罪與放火燒自己財物而又不危害公共安全行為的界限。從法律上講,任何人對屬于自己的財產都有處分權,包括將其毀壞,使其失去使用價值或者價值。但是,這種權利的性質是以不損害國家、集體和他人的利益為前提的。只要不損害國家、集體和他人的利益,放火燒自己的財物,就屬于處分個人所有財產的范疇,不構成放火罪。反之,構成放火罪。

五、區別一罪和數罪。行為人在實施殺人、強奸等犯罪后用放火的方法焚毀罪跡的,應區分不同情況處理。如果行為人消滅罪跡的放火行為不足以危及公共安全的,按所犯的罪從重處罰,不另以放火罪實行數罪并罰;如果行為人消滅罪跡的放火行為足以危及公共安全,則應另以放火罪與前行為構成的犯罪,實行數罪并罰。

此罪與彼罪

一、本罪與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的界限。如果行為人以放火為手段殺害或傷害特定的人,不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只能構成故意殺人罪或故意傷害罪;如果行為人雖以放火為手段殺傷特定的人,但同時可能造成火災危害公共安全的,應以放火罪論處。

二、本罪與破壞交通工具等罪的界限。如果行為人以放火為手段,破壞交通工具、交通設施、電力設備、煤氣設備、易燃易爆設備和廣播電視設施、公用電信設施,雖然具有本條規定的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特征,但因法律對這幾種罪已作了專門規定,因此,應分別適用《刑法》第116條、第117條、第118條和第124條,以破壞交通工具罪、破壞交通設施罪、破壞電力設備罪、破壞易燃易爆設備罪和破壞廣播電視設施、公用電信設施罪論處。

三、本罪與故意毀壞財物罪的界限。如果行為人以放火為手段毀損公私財物,沒有造成重大損失,也不可能危及公共安全的,應以故意毀壞財物罪論處;如果行為人放火燒毀公私財物,造成重大損失或者危害公共安全的,應以放火罪論處。

證據參考標準

主體方面的證據

一、證明行為人刑事責任年齡、身份等自然情況的證據。

包括身份證明、戶籍證明、任職證明、工作經歷證明、特定職責證明等,主要是證明行為人的姓名(曾用名)、性別、出生年月日、民族、籍貫、出生地、職業(或職務)、住所地(或居所地)等證據材料,如戶口簿、居民身份證、工作證、出生證、專業或技術等級證、干部履歷表、職工登記表、護照等。

對于戶籍、出生證等材料內容不實的,應提供其他證據材料。外國人犯罪的案件,應有護照等身份證明材料。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犯罪的案件,應注明身份,并附身份證明材料。

二、證明行為人刑事責任能力的證據。證明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是否具有辨認能力與控制能力,如是否屬于間歇性精神病人、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證明材料。

主觀方面的證據

證明行為人故意的證據:1.證明行為人明知的證據: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2.證明直接故意的證據:證明行為人希望危害結果發生;3.證明間接故意的證據:證明行為人放任危害結果發生。

客觀方面的證據

證明行為人放火犯罪行為的證據。

具體證據包括:1.證明行為人購置可燃物行為的證據;2.證明行為人準備、購置點火物行為的證據;3.證明行為人為報復而放火行為的證據;4.證明行為人為發泄不滿而放火行為的證據;5.證明行為人為陷害他人而放火行為的證據;6.證明行為人為毀滅罪證而放火行為的證據;7.證明行為人放火行為足以危害公共安全行為的證據;8.證明行為人放火造成重傷、死亡后果的證據;9.證明行為人放火造成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證據;10.證明行為人放火尚未造成嚴重后果的證據。

量刑方面的證據

一、法定量刑情節證據。

1.事實情節:(1)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2)尚未造成嚴重后果的;(3)其他。2.法定從重情節。3.法定從輕減輕情節:(1)可以從輕;(2)可以從輕或減輕;(3)應當從輕或者減輕。4.法定從輕減輕免除情節:(1)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2)應當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5.法定減輕免除情節:(1)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處罰;(2)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3)可以免除處罰。

二、酌定量刑情節證據。

1.犯罪手段:(1)故意放火;(2)不作為故意放火;(3)間接故意放火;(4)其他。2.犯罪對象。3.危害結果。4.動機。5.平時表現。6.認罪態度。7.是否有前科。8.其他證據。

量刑標準

犯本罪,尚未造成嚴重后果的 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 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死刑

法律適用

刑法條文

第一百一十四條 放火、決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以其他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五條第一款 放火、決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以其他危險方法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

司法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組織、利用邪教組織破壞法律實施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節錄)(2017年1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布 自2017年2月1日起施行)

第十二條 邪教組織人員以自焚、自爆或者其他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一百一十五條的規定,以放火罪、爆炸罪、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等定罪處罰。

規章及規范性文件

一、國家林業局(已撤銷)、公安部《關于森林和陸生野生動物刑事案件管轄及立案標準》(節錄)(2001年5月9日公安部、國家林業局(已撤銷)公布 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二、森林和陸生野生動物刑事案件的立案標準

……

(六)放火案

凡故意放火造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火災的都應當立案;過火有林地面積2公頃以上為重大案件;過火有林地面積10公頃以上,或者致人重傷、死亡的,為特別重大案件。

……

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辦理暴力恐怖和宗教極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節錄)(2014年9月9日公布 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公通字〔2014〕34號)

二、準確認定案件性質

(一)為制造社會恐慌、危害公共安全或者脅迫國家機關、國際組織,組織、糾集他人,策劃、實施下列行為之一,造成或者意圖造成人員傷亡、重大財產損失、公共設施損壞、社會秩序混亂的,以組織、領導、參加恐怖組織罪定罪處罰:

……

4.對特定或者不特定的目標進行爆炸、放火、殺人、傷害、綁架、劫持、恐嚇、投放危險物質及其他暴力活動的;

……

組織、領導、參加恐怖活動組織,同時實施殺人、放火、爆炸、非法制造爆炸物、綁架、搶劫等犯罪的,以組織、領導、參加恐怖組織罪和故意殺人罪、放火罪、爆炸罪、非法制造爆炸物罪、綁架罪、搶劫罪等數罪并罰。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澧县| 华阴市| 贡嘎县| 通榆县| 邻水| 孙吴县| 宣恩县| 湾仔区| 上饶县| 巫溪县| 安国市| 包头市| 辉县市| 开江县| 酒泉市| 呼玛县| 洛宁县| 梁河县| 黑山县| 定陶县| 湘阴县| 东丰县| 苏州市| 峡江县| 山东省| 尚志市| 慈溪市| 桦南县| 铁力市| 专栏| 天水市| 梁河县| 德州市| 昆山市| 卓尼县| 玉林市| 科技| 武威市| 赤壁市| 翁牛特旗| 深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