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實用版)(2018年版)
- 中國法制出版社
- 1028字
- 2021-09-18 14:58:03
第六條 合法性審查原則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
理解與適用
合法性審查原則是行政訴訟的一個特有原則,包括兩層含義:
一是人民法院依法審理行政案件,有權對被訴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理并作出裁判。行政行為合法性的標準,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實體合法。實體合法即行政機關所作出的行政行為,是否有法律依據,是否在其法定職權范圍內作出,適用的法律、法規是否正確等。如行政機關作出一個治安管理處罰行為,人民法院在審查時,要看該處罰行為是否有治安管理處罰法的依據,該行政機關是否為具有處罰權的執法主體,被處罰的當事人是否存在治安管理處罰法規定的違法行為,處罰決定所適用的法律條款是否正確等。第二,程序合法。程序合法是實體合法的保障,是依法行政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一個行政行為在程序方面出現違法,即使其實體方面沒有問題,該行政行為依然是違法的。如對于責令停產停業、吊銷許可證或者執照、數額較大的罰款等較重的行政處罰,根據行政處罰法的規定,行政機關作出行政處罰決定之前,應當告知當事人有要求聽證的權利,當事人要求聽證的,行政機關應當組織聽證。如果行政機關沒有遵守這一程序性規定,即作出處罰決定,則屬于程序違法,應予依法撤銷。
二是人民法院只對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一般不對行政行為是否合理進行審查。所謂行政行為的合理性,通常的理解是指行政機關在其法定的自由裁量權范圍內所作出的行政行為是否準確、恰當。如法律規定對一項違法行為的處罰幅度為罰款一萬元至十萬元,行政機關在此幅度內作出的罰款決定是否合適,原則上即屬于合理性問題。但應當指出的是,為了實現有效管理,法律通常會賦予行政機關在法定幅度內享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權,在此權限范圍內,法院原則上不會干涉行政權力的行使。但是面對行政權的日益擴張,為了更好地保護行政相對人的權利,行政訴訟制度逐步向加強對行政自由裁量權的監督和制約的方向發展,在堅持合法性審查原則的前提下,對合法性原則的內涵作了擴大解釋,將行政機關因濫用自由裁量權而導致的明顯不當的行政行為也作為違法行為。如上例中,對于情節較輕的違法行為給予十萬元的罰款,而對于情節較重的違法行為卻給予一萬元的罰款,均屬于明顯不當的處罰行為,這些行政行為從廣義上說也屬于違法的行政行為,雖然在自由裁量權范圍內,法院也要對其進行審查。新的行政訴訟法對明顯不當的行政行為,規定人民法院可以判決撤銷或者部分撤銷,并可以判決被告重新作出行政行為。
條文參見
《行政處罰法》第4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