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高人民法院指導性案例裁判規則理解與適用:公司卷(第三版·上冊)
- 江必新 何東寧等
- 1838字
- 2021-09-18 15:15:54
第三版說明
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以下簡稱《民法總則》),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民法總則》是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以下簡稱《民法通則》)為基礎,采取“提取公因式”的辦法,將民事法律制度中具有普遍適用性和引領性的規定寫入其中。《民法總則》分為11章共206條,包括基本規定、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民事權利、民事法律行為、代理、民事責任、訴訟時效、期間的計算、附則等部分。就本書而言,主要涉及《民法總則》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在法人制度方面,《民法總則》按照法人設立目的和功能的不同,首先,將法人分為營利法人和非營利法人;其次,將難以納入營利法人和非營利法人的主體,專設特別法人予以概括,并將機關法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人、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法人、合作經濟組織法人規定為特別法人。二是在民事法律行為和代理方面,《民法總則》擴充了民事法律行為的內涵,既包括合法的法律行為,也包括無效、可撤銷和效力待定的法律行為;增加了意思表示的規則,對意思表示的作出方式、生效和撤回等作了規定;完善了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規則,在規定民事法律行為有效條件的同時,對重大誤解、欺詐、脅迫、顯失公平等行為的撤銷,惡意串通行為的無效等方面分別作了修改補充。
2017年8月25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四)》(以下簡稱《公司法解釋四》)共計27個條文,涉及決議效力、股東知情權、利潤分配權、優先購買權和股東代表訴訟五個方面糾紛案件審理中的法律適用問題。(一)完善決議效力瑕疵訴訟制度。主要從確定決議不成立之訴、明確決議效力案件的原告范圍和明確確認決議無效或者撤銷決議的法律效力等三個方面進行了完善。(二)依法強化對股東法定知情權的保護。一是明確了股東就公司法第三十三條、第九十七條規定享有的訴權以及有限責任公司原股東享有的有限訴權。二是列舉了股東查閱公司會計賬簿可能有的不正當目的類型,明確劃定了公司拒絕權的行使邊界。三是明確規定公司不得以公司章程、股東間協議等方式,實質性剝奪股東的法定知情權。四是對股東聘請中介機構執業人員輔助查閱作出規定。五是就股東可以請求未依法履行職責的公司董事、高級管理人員賠償損失作了規定。(三)完善對股東利潤分配權的司法救濟。明確股東請求公司分配利潤的,應當提交載明具體分配方案的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決議;未提交的,人民法院原則上不予支持;同時明確公司股東濫用權利,導致公司不分配利潤給其他股東造成損失的,司法可以適當干預,以實現對公司自治失靈的矯正。(四)規范股東優先購買權的行使和損害救濟。一是細化了行使股東優先購買權的程序規則。二是明確了股東優先購買權的行使邊界和損害救濟制度。三是規定了損害股東優先購買權的股權轉讓合同效力爭議的解決方式。(五)完善股東代表訴訟機制。一是《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一條涉及兩類不同訴訟。公司董事會或者執行董事、監事會或者監事系公司機關,其履行法定職責代表公司提起的訴訟,是公司直接訴訟,應列公司為原告。二是完善了股東代表訴訟機制。對于股東代表訴訟中的當事人地位、勝訴利益的歸屬、訴訟費用的負擔等問題作出了規定。
筆者根據《民法總則》和《公司法解釋四》對全書所有涉及的相關內容進行了修訂。主要是對全書中所有涉及的法人成立、非法人組織、法定代表人、法人設立行為的法律后果、法人分支機構、變更追加未繳納或未足額繳納出資的股東、出資人或依公司法規定對該出資承擔連帶責任的發起人為被執行人、公司增資擴股、提起決議無效之訴主體的確定、決議無效或者不成立之訴、公司決議撤銷之訴、確認不存在之訴、股東知情權、公司股東的優先購買權、損害優先購買權情形、對優先購買權如何救濟、優先購買權行使期間、優先購買權人與第三人利益沖突的解決、司法拍賣與優先購買權、優先購買權同等條件的把握和公司代表訴訟等相關內容進行了修訂和增加。本書在進行修訂時,不是簡單的將《民法總則》或者《公司法解釋四》規定的條文進行替換或者粘貼,而是根據《民法總則》或者《公司法解釋四》制定的原則、依據以及背景,重點突出《民法總則》或者《公司法解釋四》相關內容修改、補充的比較,重點突出《民法總則》或者《公司法解釋四》所修改、補充條文涉及內容的理解,重點突出《民法總則》或者《公司法解釋四》修改、補充內容在司法實踐中的把握,以便讀者對全書所涉及《民法總則》或者《公司法解釋四》相關內容的整體理解和把握。
作者
201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