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人民共和國新法規匯編2018年第5輯(總第255輯)
- 司法部
- 1687字
- 2021-09-18 15:13:54
五、主要任務
(十三)建立交叉性金融產品統計,有效統計監測跨行業、跨市場、跨部門金融活動。
制定和落實金融機構資產管理產品統計制度,有效統計資產管理產品規模、關聯性、進入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的資金結構、杠桿率、收益率和期限結構等重要監測指標,全面有效監測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金融機構資產管理產品,反映產品之間的關聯性、發現金融風險的傳染性、實現資金鏈條的穿透性。過渡期按照數據報送模板采集數據,建立資產管理產品統計信息系統,最終實現逐個產品常規直報。在資產管理產品統計基礎上,制定交叉性金融產品統計制度,擴展交叉性金融產品統計監測,識別風險傳染渠道。
(十四)建立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統計,及時發現風險傳導節點和重大風險隱患。
制定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統計制度,建立“機構對機構”交易對手統計模板,重點統計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之間、內部機構之間、內部機構與外部機構之間的交易和風險,豐富國別、幣種、剩余期限等內容信息,強化對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從事的證券交易、衍生品交易的統計。建立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統計監測系統,全方位統計監測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金融活動,全面掌握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對金融體系的影響程度。
(十五)建立金融控股公司等金融集團統計,支持內部關聯交易判斷和外部風險傳染識別。
制定金融控股公司等金融集團統計制度,建立金融控股公司等金融集團統計監測系統。全面統計金融控股公司等金融集團的股權關系,穿透至實際控制人、最終受益人。統計金融集團公司與子公司、各子公司之間的金融活動,以反映金融集團內部關聯交易及風險。建立多維度、多層次并表口徑的資產負債表,開展并表統計監測,充分反映金融集團整體層面的資本充足、流動性、風險等狀況,并識別外部風險傳染路徑。
(十六)編制金融業資產負債表,完善金融資金流量、存量統計,強化宏觀杠桿率監測基礎。
依據金融業綜合統計基礎標準制定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金融機構及特定目的載體統一分類的資產負債統計指標體系,以金融工具和交易對手方所屬經濟部門為核心分類,深化指標層級,并建立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金融機構統計指標與資產負債統計指標體系的對應關系。按照該指標體系統一采集全部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數據,編制統一的金融業資產負債表,實現全方位的金融業資產負債統計,摸清金融業家底;完善反映國民經濟各部門金融活動的資金流量和存量統計,做好與國民賬戶的銜接與配合工作;在此基礎上完善對宏觀杠桿率的統計測算。
(十七)完善貨幣信貸統計,加強對宏觀調控和信貸政策的支持。
與時俱進完善貨幣信貸統計制度與宏觀調控總量指標,完善貨幣政策傳導和流動性創造過程的統計監測,促進宏觀調控、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編制普惠金融、綠色金融等重點領域的信貸政策統計數據,反映金融體系對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信貸政策執行效果和支持力度。
(十八)以金融基礎設施為依托完善金融市場統計,為金融市場風險評估提供支撐。
完善債券市場、貨幣市場、外匯市場、黃金市場統計,覆蓋上述各類現貨市場及其對應的衍生品市場。以金融業綜合統計基礎標準為抓手,以服務相關市場的金融基礎設施為依托,實現上述市場統計信息的統一歸集和互聯互通。股票市場統計標準與金融業綜合統計基礎標準相對標,實現對股票市場與其他市場數據主要關系的關聯監測。現階段,以債券市場統計為主要推進領域,完善債券統計制度,統計范圍覆蓋銀行間市場、交易所市場、商業銀行柜臺及其他場所發行以及境內機構在境外發行的債務證券;統一債券統計分類、接口規范和報送規則,統計債券市場交易品種、交易工具、交易對手、交易價格等維度信息,覆蓋債券現貨市場與期貨市場,并實現與金融機構統計、金融產品統計的有效關聯。
(十九)開展對地方金融管理部門監管的地方金融組織統計、互聯網金融機構統計等,填補統計空白。
人民銀行會同相關管理部門制定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擔保公司、區域性股權市場、典當行、融資租賃公司、商業保理公司、地方資產管理公司、互聯網金融機構等的統計制度,指導地方金融管理部門開展其監管的地方金融組織統計,建立中央與地方之間的金融信息共享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