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佛心理課(暢銷3版)
- 穆臣剛
- 2276字
- 2021-10-23 03:04:24
無須完美,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在《波士頓環球報》上曾經刊登過一篇哈佛教授對畢業生的寄語,其中一條是:“不要過分追求完美,不要給自己不必要的壓力。生活不只是工作、學習,它還有很多很多。”意即不必苛求完美。無獨有偶,一位畢業于哈佛大學的企業家亦說,在哈佛學習,最大的收獲就是懂得了人生當中不必事事追求完美。因為很難有人達到事事完美,畢竟人的精力有限,顧此難免失彼,凡事做到盡己所能,便不會遺憾,也不會追悔莫及。
完美是個極有感召力的形容詞,想必也是每個人的心之所向。只是,完美并不那么容易就能獲得。在到達完美的途中,往往有難以逾越的山,或者無以窮盡的水。也許,在你跋山涉水之后所到達的完美,并不是你想要的,而是別人所想。而你付出的這些心力,其實可以輕易獲取另一些更適合你的美好。所以說,完美有時只是個人的追求和審美,不必盲目追求,也無須盡善盡美。倘若你對那些沒能獲得的“完美”耿耿于懷,那么一系列的負面情緒便會傾巢而出,反而徒增煩惱。
一個未婚的男人來到一家婚姻介紹所尋找伴侶。進了大門后,迎面看見兩扇小門:一扇寫著“美麗的”,另一扇寫著“不太美麗的”,男人毫不猶豫地推開了“美麗的”門。迎面又見兩扇門:一扇寫著“年輕的”,另一扇寫著“不太年輕的”,男人選擇了“年輕的”門。迎面還是兩扇門:一扇寫著“有錢的”,另一扇寫著“不太有錢的”……就這樣,男人依次選擇了“溫柔聰慧的”“忠誠的”“勤勞的”“幽默的”等九重門。當他推開最后一扇門的時候,只見唯一的一道門上寫著:對不起,由于您過于追求完美,這輩子沒有符合您要求的,請下輩子再來吧。
刻意地追求所謂的完美,耗費的不僅是時間和精力,還有獲得幸福的機會。當然,這里的“幸福”不等同于前面所追求的“完美”,而是從客觀上能與追求者相匹配的人和事。要知道,當我們把時間花費在追求完美上,便沒有時間來做好別的任何事情,可謂是因小失大。
完美,是美的最高標準,是追求的最高境界,因為它“最高”,所以“最難求”。而在這個追求“最高”的過程中,我們難免會貪欲膨脹,難免會心理失衡,最終弄巧成拙,兩手空空,得不償失。
美國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心理學教授赫伯特·西蒙曾說:“‘最好’是‘好’的敵人。”為此,他講述了自己的故事:“在我很小的時候,有一次為了反復糾正作業中的一個單詞,而把作業本擦破了。最后,我只好換了一個新的作業本,并把已經完成的作業重新寫了一遍,這次作業花了我整整半天的時間。為此,我苦惱不堪,找不到錯在哪里。這時,祖母給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漁夫從海里撈到了一顆珍珠,他非常高興。可是,令他遺憾的是,珍珠上面有一個小黑點。漁夫想,如果我把這個小黑點去掉的話,這顆珍珠不就完美了?于是,他把珍珠刮掉了一層,但是他喪氣地發現,黑點仍在。于是,他不甘心地又刮了一層,可是黑點依然在。就這樣,他繼續刮,刮到黑點沒有了,但珍珠也不復存在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完美的存在,有時候恰巧是為了維持完整和美好。一旦盲目地消滅不完美,反而會把事情弄糟,離所謂的“完美”更遠。這個世界,正因為有了不完美,才促成了人們的追求。而面對不完美,最理智的做法就是努力改善,積極進取,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另一個極端。有道是“恰到好處是最美”。
從另一種角度來看,追求完美,既是對自己苛求,也是對他人苛求。我們不能一味追求完美,要給自己和他人留一個寬松的空間。過分地追求完美,擇業時會錯失良機,擇偶時會錯過最適合自己的姻緣,擇友時會失去真心的朋友。這些不經意間的錯失,也許窮盡一生都無法追回。所以,一旦發現自己有了過分追求完美的心態,一定要及時調整,以免因小失大。
(1)接受自己,悅納自己。
人最容易走進的誤區就是“得像別人一樣”。特別是不自信的人,看別人的時候,總是抱著萬分的崇敬和欽羨,總是用別人把自己比下去。這樣的人,從內心里無法接受自己的現狀,更做不到悅納自己,因為他認為自己是不完美的,完美的是別人。其實,無論是怎樣一個人,都是別人的風景,你不滿意的你自己,也許在另外的人眼里也是有著閃光點的。所以,打消“別人才是完美”的念頭吧,學會接受你自己,相信存在即合理,這樣,你才能找回自信,投入到某件事里,而不是盲目地追求那些不適合你的“完美”。
(2)了解你能達到的完美和別人認同的完美。
有一句俗話是這樣說的:“打米要量家底,吃飯要量肚皮。”追求完美,在理論上無可厚非。可是,在付諸實際行動之前,應該對自身有個清醒的認識,量一量自己能達到的“完美”究竟是怎么一個程度。即了解自己各方面的條件,包括能力、經濟實力、意志力等。只有在自己能力范圍內追求“完美”,才不算貿然行事。另一方面,你得了解你周邊相關的人對你要追求的“完美”的看法,即他們對此的認同感,如親人、朋友、同事和領導。因為我們做的很多事,并不是獨立的,而是與別人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只有得到別人的認同和支持,你才會得心應手。
(3)豁達也是一種完美。
刻意地追求完美,人生反而因為繃緊的神經而失去很多灑脫的樂趣。所以,哪怕我們知道當下的自己的確不太完美,也要笑著對自己說,不打緊,慢慢來。當你知道,世間萬事萬物皆不是盡善盡美,你就會理解這個世界的包容力。只要我們能和人生友好相處,何必太計較姿勢的完美?學會豁達,反而會擁有大度之美。
哈佛心理錦囊
這個世界,原本就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和事,所以,何必與自己較勁?當一個人強迫自己超越自身能力去與欲望苦戰的時候,他的心性已經失去本真,即使收獲一星半點的“完美”,又有何用?要知道,我們都是凡人,無須完美。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便會收獲一份淡泊的美好,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