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實用版(2014年版)
- 國務院法制辦公室
- 4029字
- 2021-09-09 19:43:50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立法目的[1]
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理解與適用
[行政訴訟法的立法目的]
行政訴訟法的立法目的包括:
1.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
《行政訴訟法》作為訴訟制度的基本法,主要是確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的基本程序性制度,以及訴訟參加人在訴訟中的權利、義務等,所以制定《行政訴訟法》的首要目的是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所謂公正審理行政案件,是指人民法院在查明事實的基礎上,正確適用法律、法規,作出正確的判決、裁定。這里所說的“正確適用法律、法規”,既包括正確適用《行政訴訟法》規定的訴訟制度,也包括正確適用有關實體法律、法規的規定。所謂及時審查行政案件,是指人民法院在行政訴訟的各個階段,都要依照《行政訴訟法》規定的期間要求審理案件,避免案件久拖不決,從而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得到及時的司法救濟,也可以使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得到及時確認。
2.解決行政爭議
解決行政爭議這一立法目的是此次修法新增加上去的。行政爭議是行政機關在實施行政管理活動中與行政相對人的爭議。有效解決行政爭議,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也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穩定。解決行政爭議的機制,目前有行政復議、行政訴訟、信訪等多種途徑。行政訴訟是通過司法審判的方式,由人民法院對被訴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理,合法的予以維持,不合法的予以撤銷、變更等,以此來化解行政爭議。在立法目的中增加“解決行政爭議”一項,旨在進一步強化通過行政訴訟化解行政糾紛的作用,以法治的方式解決行政爭議,有利于增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法治意識,形成遇事找法律,依法維權,避免出現信訪不信法的現象。此次修改《行政訴訟法》,在一些具體制度的規定上也體現了行政訴訟著力解決行政爭議的立法目的。
3.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行政訴訟作為對行政相對人進行司法救濟的渠道,通過人民法院對被訴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監督,來保護行政相對人,即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使他們受損害的權益得到救濟和恢復,這是《行政訴訟法》的主要立法目的。
4.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
原來的《行政訴訟法》對此的相關規定是“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此次修改,將“維護”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這一立法目的刪去,只強調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從而強調行政訴訟就是要對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控制和監督,以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條文參見
《憲法》第41條
第二條 訴權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前款所稱行政行為,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
第三條 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
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托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理解與適用
[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制度的意義]
確立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有利于有效化解行政爭議。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體現了對司法審判活動的尊重,也體現了雙方訴訟地位的平等。在訴訟中,行政相對人與行政機關負責人直接面對面,有利于行政糾紛的解決;有利于促進雙方換位思考,相互理解,打開心結,化解矛盾,解決爭議,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雙贏。
二是有利于提高行政機關負責人的法治意識,推進行政機關依法行政。通過親自參加庭審,行政機關負責人可以進一步增加對相關法律知識的了解,認識到本機關在執法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有助于其增強依法行政的意識,更好地做好本機關的依法行政工作。
三是有利于增強人民群眾對法治的信心,提高全社會的法治觀念。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表明了行政機關積極應訴的態度,也表明了行政機關對人民群眾和法律、司法機關的尊重。
?條文參見
《國務院關于加強法治政府建設的意見》
第四條 獨立行使審判權
人民法院依法對行政案件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人民法院設行政審判庭,審理行政案件。
第五條 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原則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
?理解與適用
[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
以事實為根據,是指人民法院在審判活動中,一切從具體的案件情況出發,使認定的事實完全符合案件的客觀真相。在行政案件的審理中,人民法院要查清被訴的行政行為是否真實存在,該行政行為的法律依據和實施程序,以及該行政行為與原告的權益損害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等事實問題。
以法律為準繩,是指人民法院在審理案件時,要以法律作為判案的依據。這里的法律,是指與案件相關的法律、法規。可以作為行政訴訟判案依據的包括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等,國務院部委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可以作為法院判案的參考。
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事實是正確運用法律的前提,依法判決是查清事實的目的。只有把兩者正確結合起來,才能保證案件得到公正的審判。
第六條 合法性審查原則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
第七條 合議、回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原則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依法實行合議、回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
?理解與適用
[合議制度]
合議制度是指人民法院的審判組織形式,即由三名以上的審判人員組成合議庭,共同進行審判工作并對承辦的案件負責的審判制度。《行政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或者由審判員、陪審員組成合議庭。合議庭的成員,應當是三人以上的單數。合議制度在行政訴訟一審程序、二審程序和審判監督程序中均需要貫徹。
[回避制度]
回避制度是指審判人員具有法定情形,必須回避,不參與案件審理的制度。所謂法定情形,是指法律規定禁止審判人員參加對案件審理的情形。根據《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回避制度包括兩種:一是當事人申請回避。當事人申請回避是當事人認為審判人員與本案有利害關系或者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審判,有權申請審判人員回避。二是審判人員認為自己與本案有利害關系或者有其他關系,應當申請回避。
[公開審判制度]
公開審判制度是指除不予公開和可以不公開審理的案件外,法院對行政案件的審理一律依法公開進行,允許群眾旁聽,允許記者公開報道;不論是否公開審理的案件,判決結果均一律公開的制度。
[兩審終審制度]
兩審終審制度是指一個案件經過第一審和第二審人民法院的審理,即終結訴訟的制度。實行兩審終審制有利于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進行監督,及時糾正錯誤的判決,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條文參見
《憲法》第125條;《人民法院組織法》第7、9、11、15條;《民事訴訟法》第10條;《刑事訴訟法》第10、28、178、183條
第八條 法律地位平等原則
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的法律地位平等。
第九條 本民族語言文字原則
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行政訴訟的權利。
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區,人民法院應當用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進行審理和發布法律文書。
人民法院應當對不通曉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提供翻譯。
?理解與適用
[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原則]
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原則,包括以下三方面內容:
1.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不論是作為當事人還是作為其他訴訟參與人,各民族公民都有權用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參加訴訟活動,包括用本民族的語言回答審判人員的詢問,在法庭上發表意見,用本民族語言文字書寫起訴書、證人證言等。
2.在少數民族聚居區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區,人民法院對案件的審理,應當用當地通用的語言進行。
3.使用當地通用的語言文字發布法律文書。在少數民族聚居區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區,人民法院發布判決書、裁定書、調解書、開庭通知及其他訴訟文書,應當使用當地通用的一種或者幾種語言文字進行發布。
?條文參見
《憲法》第134條;《人民法院組織法》第6條;《民事訴訟法》第11條;《刑事訴訟法》第9條
第十條 辯論原則
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有權進行辯論。
?理解與適用
[維護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的辯論權]
依法維護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的辯論權,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1.辯論的內容涉及的范圍比較廣泛。雙方當事人既可以就案件的事實等實體方面進行辯論,也可以就適用的法律及程序性的問題進行辯論。雙方當事人可以就上述范圍內的有爭議的問題進行辯論。
2.辯論權的行使要貫穿整個訴訟程序,不限于法庭辯論階段。在行政訴訟的第一審程序、第二審程序和審判監督程序中都要保障當事人對辯論權的充分行使。
3.辯論的形式既有口頭形式,也有書面形式。在法庭辯論階段,通常是采用口頭形式進行辯論;在其他階段,一般采用書面形式辯論,如原告提出起訴狀后,被告提出答辯狀,即屬于書面的辯論形式。
4.辯論必須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進行。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在訴訟的各個階段保障當事人辯論權的行使,并耐心聽取當事人的辯論意見。同時,對當事人在辯論權行使過程中的一些不當言行,審判人員應當及時予以提醒和制止,對出現的違法行為,如侮辱、誹謗對方當事人,哄鬧法庭等依法予以訓誡、責令具結悔過或者處以罰款、拘留等。
?條文參見
《民事訴訟法》第12條
第十一條 法律監督原則
人民檢察院有權對行政訴訟實行法律監督。
?典型案例指引
胡某、鄭某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案(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檢察院指導案例第7號)
案件適用要點:訴訟監督,是人民檢察院依法履行法律監督的重要內容。實踐中,檢察機關和辦案人員應當堅持辦案與監督并重,建立健全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有效銜接的工作機制,善于在辦案中發現各種職務犯罪線索;對于行政執法人員徇私舞弊,不移送有關刑事案件構成犯罪的,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1] 條文主旨為編者所加,下同。
- 實體與程序雙重視角下的民事推定制度
- 刑事證據問題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基地重大項目)
- 糾紛調解與基層法律服務
- 民間借貸糾紛:證據運用與裁判指引
- 勞動訴訟制度研究
- 最高人民法院指導性案例裁判規則理解與適用:合同卷三
- 信息化時代庭審方式變遷的實證研究
- 公司訴訟類型化專題24講(一):公司大數據實證分析與裁判規則評述
- 執行規范理解與適用:最新民事訴訟法與民訴法解釋保全、執行條文關聯解讀
- 程序利益論:民事訴訟程序運轉的邏輯基礎及社會動力
- 民事審判爭點歸納:技術分析與綜合運用
- 刑訴青年說:全國青年刑訴學者在線系列公開課(第一季)
- 民間借貸操作指引與糾紛解決
-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注釋本
- 審判的邏輯(上冊):知識產權案件的審判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