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學生常用法規掌中寶:刑法(2014—2015)作者名: 教學法規中心本章字數: 12167字更新時間: 2021-09-18 17:01:52
第二章 犯 罪
第一節 犯罪和刑事責任
第十三條 【犯罪概念】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要點提示
掌握犯罪的三個基本特征和但書的含義。刑事特征:刑事違法性、應受刑罰懲罰性和嚴重的社會危害性。而但書中就是針對社會危害性的限定。
第十四條 【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要點提示
應當將犯罪故意與一般生活意義上的故意相區別。犯罪故意具有特定內容,具體表現為對自己實施的危害行為及其后果持希望或者放任態度。一般生活意義上的故意只是表明行為人有意識地實施某種行為,但不具有上述犯罪故意的內容。
司考真題
1.關于故意的認識內容,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 ) (2008/2/2)[9]
A.甲明知自己的財物處于國家機關管理之中,但不知此時的個人財物應以公共財產論而竊回。甲缺乏成立盜竊罪所必須的對客觀事實的認識,故不成立盜竊罪
B.乙以非法占有財物的目的竊取軍人的手提包時,明知手提包內可能有槍支仍然竊取,該手提包中果然有一支手槍。乙沒有非法占有槍支的目的,故不成立盜竊槍支罪
C.成立猥褻兒童罪,要求行為人知道被害人是或者可能是不滿14周歲的兒童
D.成立販賣毒品罪,不僅要求行為人認識到自己販賣的是毒品,而且要求行為人認識到所販賣的毒品種類
2.關于故意的認識內容,下列哪一選項是錯誤的? ( ) (2011/2/5)[10]
A.成立故意犯罪,不要求行為人認識到自己行為的違法性
B.成立販賣淫穢物品牟利罪,要求行為人認識到物品的淫穢性
C.成立嫖宿幼女罪,要求行為人認識到賣淫的是幼女
D.成立為境外非法提供國家秘密罪,要求行為人認識到對方是境外的機構、組織或者個人,沒有認識到而非法提供國家秘密的,不成立任何犯罪
3.下列哪一行為構成故意犯罪? ( ) (2012/2/5)[11]
A.他人欲跳樓自殺,圍觀者大喊“怎么還不跳”,他人跳樓而亡
B.司機急于回家,行駛時闖紅燈,把馬路上的行人撞死
C.誤將熟睡的孿生妻妹當成妻子,與其發生性關系
D.作客的朋友在家中吸毒,主人裝作沒看見
4.甲女得知男友乙移情,怨恨中送其一雙滾軸旱冰鞋,企盼其運動時摔傷。乙穿此鞋運動時,果真摔成重傷。關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 ( ) (2013/2/5)[12]
A.甲的行為屬于作為的危害行為
B.甲的行為與乙的重傷之間存在刑法上的因果關系
C.甲具有傷害乙的故意,但不構成故意傷害罪
D.甲的行為構成過失致人重傷罪
第十五條 【過失犯罪】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
過失犯罪,法律有規定的才負刑事責任。
要點提示
過失行為成立犯罪必須具備發生危害結果和法律規定為犯罪兩個條件。疏忽大意的過失與過于自信的過失最大的區別就是是否已經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造成危害社會的結果。疏忽大意是無認識的過失,過于自信的過失是有認識的過失。
行為人是否已經認識或者預見,一般要在案件中用相關的事實表述出來。同時還要注意過于自信的過失與間接故意、意外事件的區別。
司考真題
1.甲販運假煙,駕車路過某檢查站時,被工商執法部門攔住檢查。檢查人員乙正登車檢查時,甲突然發動汽車奪路而逃。乙抓住汽車車門的把手不放,甲為擺脫乙,在疾駛時突然急剎車,導致乙頭部著地身亡。甲對乙死亡的心理態度屬于下列哪一選項? ( ) (2006/2/3)[13]
A.直接故意
B.間接故意
C.過于自信的過失
D.疏忽大意的過失
2.關于過失犯的論述,下列哪一選項是錯誤的?( ) (2011/2/6)[14]
A.只有實際發生危害結果時,才成立過失犯
B.認識到可能發生危害結果,但結果的發生違背行為人意志的,成立過失犯
C.過失犯罪,法律有規定的才負刑事責任。這里的“法律”不限于刑事法律
D.過失犯的刑事責任一般輕于與之對應的故意犯的刑事責任
3.下列哪些案件不構成過失犯罪? ( ) (2012/2/52)[15]
A.老師因學生不守課堂紀律,將其趕出教室,學生跳樓自殺
B.汽車修理工惡作劇,將高壓氣泵塞入同事肛門充氣,致其腸道、內臟嚴重破損
C.路人見義勇為追趕小偷,小偷跳河游往對岸,路人見狀離去,小偷突然抽筋溺斃
D.鄰居看見6樓兒童馬上要從陽臺摔下,遂伸手去接,因未能接牢,兒童摔成重傷
4.因乙移情別戀,甲將硫酸倒入水杯帶到學校欲報復乙。課間,甲、乙激烈爭吵,甲欲以硫酸潑乙,但情急之下未能擰開杯蓋,后甲因追乙離開教室。丙到教室,誤將甲的水杯當作自己的杯子,擰開杯蓋時硫酸淋灑一身,灼成重傷。關于本案,下列哪些選項是錯誤的?( ) (2012/2/53)[16]
A.甲未能擰開杯蓋,其行為屬于不可罰的不能犯
B.對丙的重傷,甲構成過失致人重傷罪
C.甲的行為和丙的重傷之間沒有因果關系
D.甲對丙的重傷沒有故意、過失,不需要承擔刑事責任
第十六條 【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 】行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了損害結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過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預見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要點提示
本條規定了無罪過事件。意外事件與過失的區別是本條的易考知識點,要與第15條結合起來掌握。
司考真題
1.張某和趙某長期一起賭博。某日兩人在工地發生爭執,張某推了趙某一把,趙某倒地后后腦勺正好碰到石頭上,導致顱腦損傷,經搶救無效死亡。關于張某的行為,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 ( ) (2007/2/14)[17]
A.構成故意殺人罪
B.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
C.構成故意傷害罪
D.屬于意外事件
2.甲與素不相識的崔某發生口角,推了他肩部一下,踢了他屁股一腳。崔某忽覺胸部不適繼而倒地,在醫院就醫時死亡。經鑒定,崔某因患冠狀粥樣硬化性心臟病,致急性心力衰竭死亡。關于本案,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 ( ) (2012/2/6)[18]
A.甲成立故意傷害罪,屬于故意傷害致人死亡
B.甲的行為既不能認定為故意犯罪,也不能認定為意外事件
C.甲的行為與崔某死亡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這是客觀事實
D.甲主觀上對崔某死亡具有預見可能性,成立過失致人死亡罪
3.關于犯罪故意、過失與認識錯誤的認定,下列哪些選項是錯誤的?
A.甲、乙是馬戲團演員,甲表演飛刀精準,從未出錯。某日甲表演時,乙突然移動身體位置,飛刀擲進乙胸部致其死亡。甲的行為屬于意外事件( ) (2013/2/53)[19]
B.甲、乙在路邊爭執,甲推乙一掌,致其被路過車輛軋死。甲的行為構成故意傷害(致死)罪
C.甲見樓下沒人,將家中一塊木板扔下,不料砸死躲在樓下玩耍的小孩乙。甲的行為屬于意外事件
D.甲本欲用斧子砍死乙,事實上卻拿了鐵錘砸死乙。甲的錯誤屬于方法錯誤,根據法定符合說,應認定為故意殺人既遂
第十七條 【刑事責任年齡】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第十七條之一 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過失犯罪的,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要點提示
刑事責任年齡的計算應以行為時為基準。同時需要掌握的是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負刑事責任的犯罪范圍。注意本條第二款規定的八種犯罪,是指具體犯罪行為而不是具體罪名。
對比記憶
1.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民法通則》
第11條 18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1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第12條 10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不滿10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2.行政處罰適用范圍
《行政處罰法》
第25條 不滿14周歲的人有違法行為的,不予行政處罰,責令監護人加以管教;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有違法行為的,從輕或者減輕行政處罰。
司考真題
《刑法》規定,在拐賣婦女、兒童過程中奸淫被拐賣的婦女的,僅定拐賣婦女、兒童罪。15周歲的甲在拐賣幼女的過程中,強行奸淫幼女。對此,下列哪些選項是錯誤的? ( ) (2008/2/53)[20]
A.《刑法》第十七條第二款沒有規定15周歲的人對拐賣婦女、兒童罪負刑事責任,所以,甲不負刑事責任
B.拐賣婦女、兒童罪包含了強奸罪,15周歲的人應對強奸罪承擔刑事責任,所以,對甲應認定為拐賣婦女、兒童罪
C.15周歲的人犯強奸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所以,對甲應認定為強奸罪
D.拐賣婦女、兒童罪重于強奸罪,既然15周歲的人應對強奸罪承擔刑事責任,就應對拐賣婦女、兒童罪承擔刑事責任,所以,對甲應以拐賣婦女、兒童罪與強奸罪實行并罰
2.關于犯罪主體,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 ( ) (2009/2/2)[21]
A.甲(女,43歲)吸毒后強制猥褻、侮辱孫某(智障女,19歲),因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罪的主體只能是男性,故甲無罪
B.乙(15歲)攜帶自制火藥槍奪取婦女張某的挎包,因乙未使用該火藥槍,故應當構成搶奪罪
C.丙(15歲)在幫助李某扣押被害人王某索取債務時致王某死亡,丙不應當負刑事責任
D.丁是司法工作人員,也可構成放縱走私罪
3.甲(十五周歲)的下列哪一行為成立犯罪? ( ) (2010/2/4)[22]
A.春節期間放鞭炮,導致鄰居失火,造成十多萬元財產損失
B.騙取他人數額巨大財物,為抗拒抓捕,當場使用暴力將他人打成重傷
C.受意圖騙取保險金的張某指使,將張某的汽車推到懸崖下毀壞
D.因偷拿蘋果遭攤主喝罵,遂掏出水果刀將其刺成輕傷
4.2009年1月,甲(1993 年4月生)因搶劫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年。2011年3月20日,甲以特別殘忍手段故意殺人后逃跑,6月被抓獲。關于本案,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 ( ) (2011/2/9)[23]
A.根據從舊兼從輕原則,本案不適用《刑法修正案(八)》
B.對甲故意殺人的行為,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C.甲在審判時已滿18周歲,可以適用死刑
D.甲構成累犯,應當從重處罰
相關規定
審理未成年人的解釋
第十八條【特殊人員的刑事責任能力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
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要點提示
注意兩點:一是是否屬于精神病人應以其在實施犯罪行為時的精神狀態為準,在犯罪后精神病發作的,對其刑事責任沒有影響。對這種情況下的刑事責任追究的具體程序應當按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進行。二是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并且不能從輕或者減輕處罰。且醉酒的情節也不是法定從重處罰的情節。醉酒應該僅包括生理性醉酒,不包括括病理性醉酒。
司考真題
甲患抑郁癥欲自殺,但無自殺勇氣。某晚,甲用事前準備的刀猛刺路人乙胸部,致乙當場死亡。隨后,甲向司法機關自首,要求司法機關判處其死刑立即執行。對于甲責任能力的認定,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 ( ) (2011/2/4)[24]
A.抑郁癥屬于嚴重精神病,甲沒有責任能力,不承擔故意殺人罪的責任
B.抑郁癥不是嚴重精神病,但甲的想法表明其沒有責任能力,不承擔故意殺人罪的責任
C.甲雖患有抑郁癥,但具有責任能力,應當承擔故意殺人罪的責任
D.甲具有責任能力,但患有抑郁癥,應當對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案例索引
彭菘故意殺人案
(《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07年第7期)
第十九條【又聾又啞的人或盲人犯罪的刑事責任】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要點提示
盲人指的是雙眼都盲,而不能是單眼盲。
第二十條【正當防衛】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于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
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對正在進行行兇、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于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要點提示
正當防衛應當具備防衛起因、意圖、對象、時間、限度五個條件。
司考真題
1.陳某搶劫出租車司機甲,用匕首刺甲一刀,強行搶走財物后下車逃跑。甲發動汽車追趕,在陳某往前跑了40米處將其撞成重傷并奪回財物。關于甲的行為性質,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 ( ) (2007/2/2)[25]
A.法令行為
B.緊急避險
C.正當防衛
D.自救行為
2.關于正當防衛,下列哪一選項是錯誤的? ( ) (2009/2/3)[26]
A.制服不法侵害人后,又對其實施加害行為,成立故意犯罪
B.搶劫犯使用暴力取得財物后,對搶劫犯立即進行追擊的,由于不法侵害尚未結束,屬于合法行為
C.動物被飼主唆使侵害他人的,其侵害屬于不法侵害;但動物對人的自發侵害,不是不法侵害
D.基于過失而實施的侵害行為,不是不法侵害
3.甲乙兩家有仇。某晚,兩撥人在歌廳發生斗毆,甲、乙恰巧在場并各屬一方。打斗中乙持刀砍傷甲小臂,甲用木棒擊中乙頭部,致乙死亡。關于甲的行為,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 ( ) (2010/2/7)[27]
A.屬于正當防衛
B.屬于緊急避險
C.屬于防衛過當
D.屬于故意殺人
4.乙基于強奸故意正在對婦女實施暴力,甲出于義憤對乙進行攻擊,客觀上阻止了乙的強奸行為。
觀點:
①正當防衛不需要有防衛認識
②正當防衛只需要防衛認識,即只要求防衛人認識到不法侵害正在進行
③正當防衛只需要防衛意志,即只要求防衛人具有保護合法權益的意圖
④正當防衛既需要有防衛認識,也需要有防衛意志
結論:
a.甲成立正當防衛
b.甲不成立正當防衛
就上述案情,觀點與結論對應正確的是哪一選項?( ) (2011/2/7)[28]
A.觀點①觀點②與a結論對應;觀點③觀點④與b結論對應
B.觀點①觀點③與a結論對應;觀點②觀點④與b結論對應
C.觀點②觀點③與a結論對應;觀點①觀點④與b結論對應D.觀點①觀點④與a結論對應;觀點②觀點③與b結論對應
5.關于正當防衛的論述,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 ) (2012/2/7)[29]
A.甲將罪犯顧某扭送派出所途中,在汽車后座上死死摁住激烈反抗的顧某頭部,到派出所時發現其已窒息死亡。甲成立正當防衛
B.乙發現齊某駕駛摩托車搶劫財物即駕車追趕,2車并行時摩托車撞到護欄,彈回與乙車碰撞后側翻,齊某死亡。乙不成立正當防衛
C.丙發現鄰居劉某(女)正在家中賣淫,即將劉家價值6000元的防盜門砸壞,阻止其賣淫。丙成立正當防衛
D.丁開槍將正在偷越國(邊)境的何某打成重傷。丁成立正當防衛
6.甲對正在實施一般傷害的乙進行正當防衛,致乙重傷(仍在防衛限度之內)。乙已無侵害能力,求甲將其送往醫院,但甲不理會而離去。乙因流血過多死亡。關于本案,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 ) (2013/2/7)[30]
A.甲的不救助行為獨立構成不作為的故意殺人罪
B.甲的不救助行為獨立構成不作為的過失致人死亡罪
C.甲的行為屬于防衛過當
D.甲的行為僅成立正當防衛
案例索引
黃中權故意傷害案
(《人民法院案例選》2009年第3輯)
第二十一條【緊急避險】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不得已采取的緊急避險行為,造成損害的,不負刑事責任。
緊急避險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第一款中關于避免本人危險的規定,不適用于職務上、業務上負有特定責任的人。
要點提示
掌握緊急避險的條件,注意緊急避險與正當防衛的區別。
司考真題
甲遭乙追殺,情急之下奪過丙的摩托車騎上就跑,丙被摔骨折。乙開車繼續追殺,甲為逃命飛身跳下疾駛的摩托車奔入樹林,丙一萬元的摩托車被毀。關于甲行為的說法,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 ) (2009/2/4)[31]
A.屬于正當防衛
B.屬于緊急避險
C.構成搶奪罪
D.構成故意傷害罪、故意毀壞財物罪
第二節 犯罪的預備、未遂和中止
第二十二條【犯罪預備】為了犯罪,準備工具、制造條件的,是犯罪預備。
對于預備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要點提示
犯罪預備與犯罪預備階段、犯罪預備行為雖有密切聯系,但不是等同概念。犯罪預備作為一種形態,只能存在于犯罪預備階段,沒有預備行為就沒有犯罪預備,在成立犯罪預備的情況下,預備行為是定罪的客觀事實根據。
司考真題
下列哪些選項是錯誤的?( ) (2006/2/54)[32]
A.甲、乙二人合謀搶劫出租車,準備兇器和繩索后攔住一輛出租車,謊稱去郊區某地。出租車行駛到檢查站,檢查人員見甲、乙二人神色慌張便進一步檢查,在檢查時甲、乙意圖逃離出租車被抓獲。甲、乙二人的行為構成搶劫(未遂)罪
B.甲深夜潛入某銀行儲蓄所行竊,正在撬保險柜時,聽到窗外有響動,以為有人來了,因害怕被抓就悄悄逃離。甲的行為構成盜竊(未遂)罪
C.甲意圖殺害乙,經過跟蹤,掌握了乙每天上下班的路線。某日,甲準備了兇器,來到乙必經的路口等候。在乙經過的時間快要到時,甲因口渴到旁邊的小賣部買飲料。待甲返回時,乙因提前下班已經過了路口。甲等了一陣兒不見乙經過,就準備回家,在回家路上因兇器暴露被抓獲。甲的行為構成故意殺人(未遂)罪
D.甲意圖陷害乙,遂捏造了乙受賄10萬元并與他人通奸的所謂犯罪事實,寫了一封匿名信給檢察院反貪局。檢察機關經初查發現根本不存在受賄事實,對乙未追究刑事責任。甲欲使乙受到刑事追究的意圖未能得逞。甲的行為構成誣告陷害(未遂)罪
第二十三條【犯罪未遂】已經著手實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對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要點提示
犯罪未遂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已經著手實行犯罪、犯罪未得逞、犯罪未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是指違背犯罪分子本意的原因,即犯罪沒有得逞不是犯罪分子自愿的。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主要包括:被害人的反抗、第三人的阻止、自然力的阻礙、物質的阻礙、認識錯誤、犯罪分子能力不足等。犯罪未遂與犯罪中止的區別是犯罪停止在未完成形態是否是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因素。犯罪未遂可以分為實行終了的未遂、未實行終了的未遂;能犯未遂、不能犯未遂。
司考真題
1.甲欲槍殺仇人乙,但早有防備的乙當天穿著防彈背心,甲的子彈剛好打在防彈背心上,乙毫發無損。甲見狀一邊逃離現場,一邊氣呼呼地大聲說:“我就不信你天天穿防彈背心,看我改天不收拾你!”關于本案,下列哪些選項是正確的? ( ) (2009/2/52)[33]
A.甲構成故意殺人中止
B.甲構成故意殺人未遂
C.甲的行為具有導致乙死亡的危險,應當成立犯罪
D.甲不構成犯罪
2.甲欲殺乙,將乙打倒在地,掐住脖子致乙深度昏迷。30分鐘后,甲發現乙未死,便舉刀刺乙,第一刀刺中乙腹,第二刀扎在乙的皮帶上,刺第三刀時刀柄折斷。甲長嘆“你命太大,整不死你,我服氣了”,遂將乙送醫,乙得以保命。經查,第一刀已致乙重傷。關于甲犯罪形態的認定,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 ) (2012/2/8)[34]
A.故意殺人罪的未遂犯
B.故意殺人罪的中止犯
C.故意傷害罪的既遂犯
D.故意殺人罪的不能犯
3.甲深夜進入小超市,持槍脅迫正在椅子上睡覺的店員乙交出現金,乙說“錢在收款機里,只有購買商品才能打開收款機”。甲掏出100元錢給乙說“給你,隨便買什么”。乙打開收款機,交出所有現金,甲一把抓跑。事實上,乙給甲的現金只有88元,甲“虧了”12元。關于本案,下列哪一說法是正確的? ( ) (2013/2/8)[35]
A.甲進入的雖是小超市,但乙已在椅子上睡覺,甲屬于入戶搶劫
B.只要持槍搶劫,即使分文未取,也構成搶劫既遂
C.對于持槍搶劫,不需要區分既遂與未遂,直接依照分則條文規定的法定刑量刑即可
D.甲雖“虧了”12元,未能獲利,但不屬于因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構成搶劫罪既遂
第二十四條【犯罪中止】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是犯罪中止。
對于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
要點提示
犯罪中止的最根本的特征是自動性。犯罪中止必須具有自動性的特點,但也不能要求必須是真心悔悟,更不能認為必須是在不受任何客觀影響、沒有任何客觀障礙的情況下放棄犯罪,才具備自動性的特征。犯罪人在犯罪過程中由于出現了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停止了犯罪,是犯罪中止,還是犯罪未遂,關鍵是看這種原因的質和量。在質上,這種原因必須是不利犯罪實現的原因;關鍵是量的判斷。在量上必須達到足以阻礙犯罪人繼續實行犯罪的程度。但也不能說必須在客觀上已經達到迫使行為人絕不可能完成犯罪。
司考真題
1.甲因父仇欲重傷乙,將乙推倒在地舉刀便砍,乙慌忙抵擋喊著說:“是丙逼我把你家老漢推下糞池的,不信去問丁。”甲信以為真,遂松開乙,乙趁機逃走。關于本案,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 ( ) (2009/2/5)[36]
A.甲不成立故意傷害罪
B.甲成立故意傷害罪中止
C.甲的行為具有正當性
D.甲成立故意傷害罪未遂(不能犯)
2.甲與一女子有染,其妻乙生怨。某日,乙將毒藥拌入菜中意圖殺甲。因久等未歸且又懼怕法律制裁,乙遂打消殺人惡念,將菜倒掉。關于乙的行為,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 ( ) (2010/2/5)[37]
A.犯罪預備
B.犯罪預備階段的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犯罪實行階段的犯罪中止
3.下列哪些選項不構成犯罪中止? ( ) (2011/2/54)[38]
A.甲收買1名兒童打算日后賣出。次日,看到拐賣兒童犯罪分子被判處死刑的新聞,偷偷將兒童送回家
B.乙使用暴力綁架被害人后,被害人反復向乙求情,乙釋放了被害人
C.丙加入某恐怖組織并參與了一次恐怖活動,后經家人規勸退出該組織
D.丁為國家工作人員,挪用公款3萬元用于孩子學費,4個月后主動歸還
4.甲(15周歲)求乙(16周歲)為其搶奪作接應,乙同意。某夜,甲搶奪被害人的手提包(內有1萬元現金),將包扔給乙,然后吸引被害人跑開。乙害怕坐牢,將包扔在草叢中,獨自離去。關于本案,下列哪一選項是錯誤的?( ) (2012/2/9)[39]
A.甲不滿16周歲,不構成搶奪罪
B.甲與乙構成搶奪罪的共犯
C.乙不構成搶奪罪的間接正犯
D.乙成立搶奪罪的中止犯
5.關于犯罪停止形態的論述,下列哪些選項是正確的? ( ) (2012/2/54)[40]
A.甲(總經理)召開公司會議,商定逃稅。甲指使財務人員黃某將1筆500萬元的收入在申報時予以隱瞞,但后來黃某又向稅務機關如實申報,繳納應繳稅款。單位屬于犯罪未遂,黃某屬于犯罪中止
B.乙搶奪鄒某現金20萬元,后發現全部是假幣。乙構成搶奪罪既遂
C.丙以出賣為目的,偷盜嬰兒后,懼怕承擔刑事責任,又將嬰兒送回原處。丙構成拐賣兒童罪既遂,不構成犯罪中止
D.丁對仇人胡某連開數槍均未打中,胡某受驚心臟病突發死亡。丁成立故意殺人罪既遂
第三節 共同犯罪
第二十五條【共同犯罪概念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二人以上共同過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論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按照他們所犯的罪分別處罰。
要點提示
共同犯罪是重要的知識點。主要應掌握共同犯罪的成立條件、分類及聚眾共同犯罪的一些問題。
司考真題
1.周某為搶劫財物在某昏暗場所將王某打昏。周某的朋友高某正好經過此地,高某得知真相后應周某的要求提供照明,使周某順利地將王某錢包拿走。關于本案,下列哪些選項是正確的? ( ) (2007/2/53)[41]
A.高某與周某構成搶劫罪的共同犯罪
B.周某構成搶劫罪,高某構成盜竊罪,屬于共同犯罪
C.周某是共同犯罪中的主犯
D.高某是共同犯罪中的從犯
2.關于共同犯罪,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 ( ) (2010/2/6)[42]
A.甲、乙應當預見但沒有預見山下有人,共同推下山上一塊石頭砸死丙。只有認定甲、乙成立共同過失犯罪,才能對甲、乙以過失致人死亡罪論處
B.甲明知乙犯故意殺人罪而為乙提供隱藏處和財物。甲、乙構成共同犯罪
C.交警甲故意為乙實施保險詐騙提供虛假鑒定結論。甲、乙構成共同犯罪
D.公安人員甲向犯罪分子乙通風報信助其逃避處罰。甲、乙成立共同犯罪
3.關于共同犯罪的判斷,下列哪些選項是正確的?( ) (2011/2/55)[43]
A.甲教唆趙某入戶搶劫,但趙某接受教唆后實施攔路搶劫。甲是搶劫罪的共犯
B.乙為吳某入戶盜竊望風,但吳某入戶后實施搶劫行為。乙是盜竊罪的共犯
C.丙以為錢某要殺害他人為其提供了殺人兇器,但錢某僅欲傷害他人而使用了丙提供的兇器。丙對錢某造成的傷害結果不承擔責任
D.丁知道孫某想偷車,便將盜車鑰匙給孫某,后又在孫某盜車前要回鑰匙,但孫某用其它方法盜竊了轎車。丁對孫某的盜車結果不承擔責任
4.關于共同犯罪的論述,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 ) (2012/2/10)[44]
A.甲為劫財將陶某打成重傷,陶某拼死反抗。張某路過,幫甲掏出陶某隨身財物。2人構成共犯,均須對陶某的重傷結果負責
B.乙明知黃某非法種植毒品原植物,仍按黃某要求為其收取毒品原植物的種子。2人構成非法種植毒品原植物罪的共犯
C.丙明知李某低價銷售的汽車系盜竊所得,仍向李某購買該汽車。2人之間存在共犯關系
D.丁系國家機關負責人,召集領導層開會,決定以單位名義將國有資產私分給全體職工。丁和職工之間存在共犯關系
5.下列哪些選項中的雙方行為人構成共同犯罪?( ) (2012/2/55)[45]
A.甲見賣淫穢影碟的小販可憐,給小販1000元,買下200張淫穢影碟
B.乙明知趙某已結婚,仍與其領取結婚證
C.丙送給國家工作人員10萬元錢,托其將兒子錄用為公務員
D.丁幫助組織賣淫的王某招募、運送賣淫女
6.關于不作為犯罪,下列哪些選項是正確的? ( ) (2013/2/51)[46]
A.船工甲見乙落水,救其上船后發現其是仇人,又將其推到水中,致其溺亡。甲的行為成立不作為犯罪
B.甲為縣公安局長,妻子乙為縣稅務局副局長。乙在家收受賄賂時,甲知情卻不予制止。甲的行為不屬于不作為的幫助,不成立受賄罪共犯
C.甲意外將6歲幼童撞入河中。甲欲施救,乙勸阻,甲便未救助,致幼童溺亡。因只有甲有救助義務,乙的行為不成立犯罪
D.甲將棄嬰乙抱回家中,撫養多日后感覺麻煩,便于夜間將乙放到菜市場門口,期待次日晨被人抱走撫養,但乙被凍死。甲成立不作為犯罪
7.關于共同犯罪,下列哪些選項是正確的? ( ) (2013/2/55)[47]
A.乙因妻丙外遇而決意殺之。甲對此不知曉,出于其他原因慫恿乙殺丙。后乙殺害丙。甲不構成故意殺人罪的教唆犯
B.乙基于敲詐勒索的故意恐嚇丙,在丙交付財物時,知情的甲中途加入幫乙取得財物。甲構成敲詐勒索罪的共犯
C.乙、丙在五金店門前互毆,店員甲旁觀。乙邊打邊掏錢向甲買一羊角錘。甲遞錘時對乙說“你打傷人可與我無關”。乙用該錘將丙打成重傷。賣羊角錘是甲的正常經營行為,甲不構成故意傷害罪的共犯
D.甲極力勸說丈夫乙(國家工作人員)接受丙的賄賂,乙堅決反對,甲自作主張接受該筆賄賂。甲構成受賄罪的間接正犯
案例索引
李彬、袁南京、胡海珍、東輝燕、王峰、劉鈺、劉少榮、劉超綁架案
(《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08年第8期)
第二十六條 【主犯】組織、領導犯罪集團進行犯罪活動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三人以上為共同實施犯罪而組成的較為固定的犯罪組織,是犯罪集團。
對組織、領導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團所犯的全部罪行處罰。
對于第三款規定以外的主犯,應當按照其所參與的或者組織、指揮的全部犯罪處罰。
要點提示
主犯的處罰,必須要注意新舊刑法的變化。在79年刑法中,主犯應當從重處罰,但97年刑法中,主犯不再是從重處罰的法定情節。另外,還應注意主犯尤其是犯罪集團中主犯對共同犯罪承擔刑事責任的范圍。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團所犯的全部罪行處罰,即不但要對自己直接實施的具體犯罪行為及其結果承擔刑事責任,還要對集團其他成員按照該集團犯罪計劃所犯的全部罪行承擔刑事責任。但注意不是按集團全體成員所犯的全部罪行處罰。對集團成員超出集團犯罪計劃,獨自實施的犯罪行為,不屬于犯罪集團所犯的罪行,首要分子對此不承擔刑事責任。
司考真題
甲欲去乙的別墅盜竊,擔心乙別墅結構復雜難以找到貴重財物,就請熟悉乙家的丙為其標圖。甲入室后未使用丙提供的圖紙就找到乙價值100萬元的珠寶,即攜珠寶逃離現場。關于本案,下列哪些說法是正確的? ( ) (2009/2/51)[48]
A.甲構成盜竊罪,入戶盜竊是法定的從重處罰情節
B.丙不構成犯罪,因為客觀上沒能為甲提供實質的幫助
C.即便甲未使用丙提供的圖紙,丙也構成盜竊罪的共犯
D.甲、丙構成盜竊罪的共犯,甲是主犯,丙是幫助犯
相關規定
本法97
第二十七條【從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輔助作用的,是從犯。
對于從犯,應當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第二十八條【脅從犯】對于被脅迫參加犯罪的,應當按照他的犯罪情節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要點提示
注意,79年刑法中,脅從犯包括被脅迫和被誘騙兩種形式,現在只有被脅迫一種形式。
第二十九條【教唆犯】教唆他人犯罪的,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教唆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從重處罰。
如果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對于教唆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要點提示
對于教唆犯,應當按照他所教唆的罪定罪,而不能籠統定為教唆罪。當刑法分則條文將教唆他人實施特定犯罪的行為規定為獨立犯罪時,對教唆者不能依所教唆的罪定罪,而應直接依照刑法分則的規定定罪,不再適用刑法總則關于教唆犯的規定。這屬于總則共犯規定與分則專門規定產生了競合。此外,教唆犯可以是主犯、從犯,但不能是脅從犯。
司考真題
1.丁某教唆17歲的肖某搶奪他人手機,肖某在搶奪得手后,為抗拒抓捕將追趕來的被害人打成重傷。關于本案,下列哪些選項是正確的?( ) (2007/2/60)[49]
A.丁某構成搶奪罪的教唆既遂
B.肖某構成轉化型搶劫
C.對丁某教唆肖某犯罪的行為應當從重處罰
D.丁某與肖某之間不構成共同犯罪
2.關于教唆犯,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 ( ) (2009/2/6)[50]
A.甲唆使不滿16周歲的乙強奸婦女丙,但乙只是搶奪了丙的財物一萬元后即離開現場,甲應成立強奸罪、搶奪罪的教唆犯
B.教唆犯不可能是實行犯,但可能是幫助犯
C.教唆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成立吸食、注射毒品罪的教唆犯
D.有的教唆犯是主犯,但所有的幫助犯都是從犯
3.《刑法》第29條第1款規定:“教唆他人犯罪的,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教唆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從重處罰。”對于本規定的理解,下列哪一選項是錯誤的?( ) (2013/2/9)[51]
A.無論是被教唆人接受教唆實施了犯罪,還是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教唆他人犯罪,都能適用該款前段的規定
B.該款規定意味著教唆犯也可能是從犯
C.唆使不滿14周歲的人犯罪因而屬于間接正犯的情形時,也應適用該款后段的規定
D.該款中的“犯罪”并無限定,既包括一般犯罪,也包括特殊身份的犯罪,既包括故意犯罪,也包括過失犯罪
第四節 單位犯罪
第三十條 【單位負刑事責任的范圍】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法律規定為單位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第三十一條 【單位犯罪的處罰原則 】單位犯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判處刑罰。本法分則和其他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要點提示
構成單位犯罪必須符合兩個條件:一是經單位全體成員或者單位決策機構集體作出決定,而不是單位中的某個人以個人名義擅自作出的決定;二是非法所得歸單位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