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家庭承包

第一節 發包方和承包方的權利和義務

第十二條 【發包主體】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依法屬于村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發包;已經分別屬于村內兩個以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內各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小組發包。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發包的,不得改變村內各集體經濟組織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所有權。

國家所有依法由農民集體使用的農村土地,由使用該土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委員會或者村民小組發包。

條文注釋

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發包方確定的三種情況:

1.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依法屬于村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發包。這里的“村”指行政村,即設立村民委員會的村,而非自然村。

2.已經分別屬于村內兩個以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內各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小組發包。這里的“村民小組”是指行政村內由村民組成的組織。已經分別屬于村內兩個以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是指,該土地原先分別屬于兩個以上的生產隊,現在其土地仍然分別屬于相當于原生產隊的各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小組的農民集體所有。該地由村內各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小組發包,是根據誰所有誰發包的原則確定的。鑒于目前有許多村民小組并沒有設立集體經濟組織,則也可以由村民小組發包。

3.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發包的,不得改變村內各集體經濟組織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所有權。按照誰所有誰發包的原則,應當由村內各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小組發包。但是,許多村民小組不具備發包的條件,或者由其發包不方便,實踐中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代為發包,但并不能因此改變土地的所有權關系。

案例 13

礦產資源屬于國家所有,村委會無權發包(〔2008〕平民初字第04684號)

2006年9月2日,某村委會作為甲方與作為乙方的高某簽訂南河套承包開采協議書,協議書的主要內容是:甲方將南河套石料承包給乙方開采,并約定了開采地塊的四至。某村委會收取高某河套承包費40000元,并出具北京市行政事業性統一銀錢收據一張。2008年8月19日,高某訴至法院,要求確認南河套承包開采協議書無效,某村委會返還承包費4萬元。在庭審過程中,高某稱其未實際開采南河套的砂石料,某村委會不予認可,但未提交相應證據予以證明。

另查,本案所涉河套系北京市平谷區泃河的河道,該河道為國家所有。

法院認為,依據我國《礦產資源法》的規定,礦產資源屬于國家所有,由國務院行使國家對礦產資源的所有權,因此某村委會無權對南河套砂石開采進行發包。故此,某村委會與高某之間的河道采砂承包合同,違反了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系無效合同。合同無效后,因該合同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某村委會已收取高某承包費,現因該合同系無效合同,故某村委會應將收取的承包費退還高某。故此,高某的訴訟請求于法有據,法院予以支持。

本案涉及村委會是否有權發包礦產承包權的問題。根據農村土地承包法的規定,村委會僅對農村集體土地和國家所有歸集體使用的土地享有發包權,而對于專屬于國家的土地和資源,村委會是沒有發包權的。

相關案例索引

張某某與易縣某某鄉某某村第三村民小組等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糾紛上訴案(〔2012〕保民一終字第653號)

本案要點

分別屬于村內兩個以上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內各該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小組代表集體行使所有權。由村內各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小組發包。村委會無權對村民小組的財產進行處分,因此村委會與第三人所簽訂的荒地、荒山承包合同是無效合同,對合同中的標的物荒地、荒山,被告及第三人應予返還。

●相關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60條

第十三條 【發包方的權利】發包方享有下列權利:

(一)發包本集體所有的或者國家所有依法由本集體使用的農村土地;

(二)監督承包方依照承包合同約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和保護土地;

(三)制止承包方損害承包地和農業資源的行為;

(四)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權利。

●相關規定

《農業法》第10條

第十四條 【發包方的義務】發包方承擔下列義務:

(一)維護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不得非法變更、解除承包合同;

(二)尊重承包方的生產經營自主權,不得干涉承包方依法進行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

(三)依照承包合同約定為承包方提供生產、技術、信息等服務;

(四)執行縣、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組織本集體經濟組織內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五)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義務。

案例 14

發包方擅自將耕地調整給他人的行為違法(〔2008〕甘民初字第2894號)

原告丙某系原告甲某、乙某之母,均系某村一社村民。1990年12月8日,原告丙某的婆婆張某以家庭承包的方式與被告某村委會簽訂土地承包合同書一份,合同約定:由張某及其家庭成員承包被告發包的耕地3.6畝。期間,張某家庭成員有張某及其丈夫吳丙(1991年去世)、原告丙某及其丈夫吳丁(原張掖地區人造板廠職工、城市集體戶口)、甲某、乙某。1998年,因原告丙某外出打工,其家庭承包的耕地3.6畝由被告某村一社調整給他人耕種。在農村土地實行第二輪承包時,張某于同年7月8日與被告某村委會簽訂土地承包書一份,合同約定:由張某承包耕種被告發包的耕地1畝,承包期30年,自1996年1月1日起至2025年12月31日止。合同簽訂后,該1畝耕地由張某耕種經營,并向集體繳納各項稅費。期間,原告丙某、甲某、乙某均外出打工。2000年,張某將該1畝耕地口頭流轉給同社農民戊某無償耕種。2003年5月,張某因病去世,被告某村一社又將該1畝耕地調整給戊某耕種,并由戊某向被告繳納各種稅費。2006年2月,因本市某區南環路延伸段征地,被告某村一社將該1畝耕地收回重新分配給他人耕種,原告丙某、甲某、乙某要求被告返還耕地未果,遂向本院提起訴訟,要求被告某村委會和某村一社履行土地承包合同、返還耕地一畝,并賠償他們對該耕地5年的收益損失2000元。

法院認為: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依法屬于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發包。通過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依法采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或者其他方式流轉。原告丙某的婆婆張某生前以家庭承包方式承包了由被告某村委會發包的耕地1畝,面對其家庭組成人員多、耕地面積少的實際情況,原告丙某、甲某、乙某外出務工,也符合黨和國家就農村富余勞動力在城鄉、地區間合理有序流動的有關政策。張某生前因年老體弱,在無力耕種承包地的情況下,擅自將其承包的耕地以口頭形式流轉給他人耕種,雖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但也有其合理之處。作為發包方的被告某村委會在張某去世后又將該1畝耕地調整給他人耕種的行為,明顯未依法行使權利和承擔義務,致使該畝耕地非法流轉,對此,被告某村委會應承擔民事責任。雖然被告某村一社未經被告某村委會同意即將該畝耕地調整給他人耕種,但因其在該土地承包合同中不具備主體資格,故依法不承擔民事責任。原告丙某、甲某、乙某作為承包土地的家庭成員,依法可接替已死亡的張某的承包經營權繼續承包土地,這是農村農民生活保障的底線和生產生活的來源,不能因其系婦女,以及其子女在外務工而視為放棄權利從而剝奪其在本集體經濟組織中的權利。因此,對原告要求被告返還耕地1畝的訴訟請求,法院依法予以支持。原告要求被告賠償其對該耕地5年的收益損失的主張,因原告未舉出相應的證據予以證明,法院依法不予支持。

相關案例索引

1.劉某與北京平谷白各莊股份經濟合作社農業承包合同糾紛上訴案(〔2012〕二中民終字第01035號)

本案要點

在遇到國家依法規劃征地的情況下,發包方有權收回承包土地,但應依照國家法律規定給予承包方適當補償。

2.王周存、任桂俠訴青龍村七組果園承包合同糾紛案(最高人民法院公報1990年第3期)

本案要點

農村承包經營戶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訂立土地承包經營合同,依據土地承包經營合同,農村承包經營戶取得了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包方違反了有效成立的承包經營合同,應承擔主要違約責任,停止侵害承包合同的行為,支付違約金。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保護原合同的效力,切實保障承包經營權人的權利。同時,發包方也應負侵權責任,負責賠償因其單方毀約并另發包他人而給原承包人造成的經濟損失。

●相關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130、131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6條

第十五條 【家庭承包的承包方的資格】家庭承包的承包方是本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戶。

條文注釋

本條規定中的農戶是以血緣和婚姻關系為基礎組成的農村最基層的社會單位。作為生產單位的農戶,一般是依靠家庭成員的勞動進行農業生產與經營活動的。農戶是農村集體經濟中一個獨立的經營層次,是農村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基本單位。

需要說明的是,(1)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每一個成員都有承包土地的權利,家庭承包中,是按人人有份分配承包地,按戶組成一個生產經營單位作為承包方; (2)強調承包方主要是針對農村集體所有的耕地、草地和林地等適宜家庭承包的土地的承包。根據本法第3章的規定,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溝、荒灘等農村土地可以通過招標、拍賣、公開協商等方式承包給農戶,也可承包給單位或個人,這里的單位或個人可以來自本集體經濟組織外。

案例 15

國家公職人員不能作為土地承包經營的承包方(〔2006〕沈中民(3)合終字第227號)

被告乙某與被告某村委會于1997年1月1日簽訂土地承包合同,承包期限為30年。第三人某村經濟合作社于2004年12月5日向被告乙某下達了解除土地承包合同通知書,并于2005年4月與原告甲某等28戶本村村民簽訂了土地承包合同,并下發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將被告乙某承包的土地全部量化發包給原告等28戶村民。其中量化承包給原告甲某12畝。本案原告甲某等28戶村民雖與第三人某村經濟合作社簽訂了土地承包合同,但沒能實際經營土地,即該合同未能實際履行,現仍由被告乙某繼續經營收益。被告乙某于2005年5 月27日曾向某縣法院起訴,要求某村賠償解除土地承包合同造成的經濟損失,之后,被告乙某于同年8月撤回起訴。現原告甲某以被告乙某、被告某村委會侵犯原告土地承包經營權為由,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被告立即返還原告甲某土地承包經營權并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本案在審理過程中,原告甲某自愿放棄了要求對被告乙某2005年耕種的12畝農作物進行收益的訴訟請求,法院并依法追加了某村經濟合作社為本案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訴訟。

一審法院認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即經濟合作社與村民委員會對本村集體所有的土地都有經營、管理權,本案原告以家庭承包形式與第三人某村經濟合作社簽訂了土地承包合同,取得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并依法登記,故應取得該土地承包經營權。被告乙某不是本案被告村的農民和經濟合作社組織成員,而是國家公職人員,與被告某村委會簽訂土地承包合同,進行經營、收益,在事實上變相侵害了該村包括原告在內的大多數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侵害了農民的切身利益,故應終止履行。對原告要求被告返還土地承包經營權并停止侵害,排除妨礙的訴訟請求合理合法,法院應予支持。本案在審理過程中,原告自愿放棄要求對被告乙某在2005年耕種12畝農作物收益的訴訟請求,符合有關法律規定,法院予以準許。對于被告乙某在舉證期間向原告及被告某村委會提起的要求法院確認原告與被告某村委會簽訂的土地承包合同無效的反訴,因不符合法律規定的反訴條件,本院不予受理。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34條1款(4)項、《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3條、第12條、第15條、第53條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20條1款(1)項之規定,判決:一、解除被告乙某與被告村委員會簽訂的土地承包合同;二、被告乙某將上述土地當中的12畝歸還原告甲某。三、原、被告及第三人其他訴訟請求均依法駁回。

一審宣判后,乙某不服,向本院提出上訴: 1.要求撤銷原審判決,并依法改判,駁回被上訴人一審全部訴訟請求; 2.要求確認被上訴人甲某與原審第三人合作社簽訂的土地承包合同違法無效。被上訴人甲某辯稱,上訴人無理上訴,請求二審法院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審法院認為:我國實行農村土地家庭承包制,《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十五條規定“家庭承包的承包方是本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戶”。被上訴人甲某作為某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以家庭承包形式與原審第三人某村經濟合作社簽訂了土地承包合同,符合法律規定,且取得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并依法登記,被上訴人甲某依法取得了本案訴爭之土地的承包經營權,理應受到法律保護。而上訴人乙某(原審被告)與原審被告村委會之間于1997年1月1日簽訂的土地承包合同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所形成的大戶承包。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頒布實施以后,國家政策大幅度調整,情勢發生了重大變更,上訴人乙某作為國家公職人員與原審被告某村委會簽訂的土地承包合同已經影響了某村的農村土地家庭承包制的貫徹落實。故一審判決上訴人乙某將本案訴爭之土地的承包經營權歸還被上訴人甲某是正確的。關于上訴人乙某與原審被告村委會之間關于解除1997年1月1日簽訂的土地承包合同善后處理賠償糾紛,雙方應協商解決或者應另案訴訟主張權利。上訴人乙某要求確認被上訴人甲某與原審第三人合作社簽訂的土地承包合同違法無效的上訴理由,因缺乏事實根據和法律依據,法院不予支持。綜上,一審認定的事實清楚,但原判決第一項并非一審原告甲某訴求范圍,故直接判決解除被告乙某與被告某村民委員會簽訂的土地承包合同屬適用法律不夠準確,應依法予以糾正。

案例 16

家庭承包的承包方是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戶而非個人(〔2007〕花民初字第1057號)

原告甲某與第三人丙某均系乙某所生子女,1986年乙某主持家庭分家立戶,約定乙某跟隨丙某生活,乙某之妻跟隨甲某生活,并將承包的責任地按人分戶分種。1988年11月乙某的三兒子丁某因故死亡,其承包的份額平均分給乙某、甲某、丙某耕種。1998年第二輪土地延包時,乙某、甲某、丙某各自以獨立的戶頭與某村村民委員會簽訂土地承包合同,各自獨立取得了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其中:原告甲某承包份額為2.33人;第三人丙某承包份額為2.34人;乙某和妻子承包份額為2.33人,承包土地面積為2.8畝。2000年乙某之妻去世,2003年8月28日乙某去世。2004年7月2日,某市市南供電局征用乙某生前承包土地份額中的新田邊外專業菜地一塊,實測面積為1.102畝,應得土地征撥補償款119016元。該款現由某村村民委員會管理。另查明,原告和第三人均未實際耕種乙某生前承包的土地,該承包地在乙某生前就由外來戶耕種。自征撥事實發生后原告與第三人就該119016元征撥款由誰享有,如何分配爭執不休,經村、鄉(街道辦事處)多次調解未果。遂原告甲某起訴某村村民委員會,請求法院依法判令土地征撥款119016元給付原告。

法院審理認為:遺產是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公民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主張權利應當提供合法依據。我國農村土地實行的是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農村土地承包人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一條規定,“承包人應得的承包收益,依照繼承法的規定繼承。”可見法律所允許的繼承范圍應當是承包經營所得的收益,而不是承包經營權本身,本案爭議的土地征撥款產生于乙某去世近一年之后,并且該款并不屬于乙某生前投入產生的收益。因此,該款不屬于承包人應得的承包收益從而不發生繼承的問題,原告的主張和第三人的請求沒有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十五條明確規定家庭承包的承包方是本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戶而非個人,只有作為承包農戶家庭中的一員才有權耕種使用承包土地。在承包期內,當承包農戶中的一人或幾人死亡時,承包地仍由其他家庭成員繼續承包經營,不發生繼承問題,死亡絕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應收歸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因為以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承包經營權具有社會保障功能,它為承包農戶的全體家庭成員提供基本的社會保障,而非家庭成員的個人財產。本案原告、第三人與死者乙某是三個相互獨立的承包戶,原告、第三人不是乙某土地承包戶中的家庭成員,除法律有特別規定和承包合同另有約定外,不得以繼承人身份繼續承包乙某生前承包經營的土地。綜上,被告某村村民委員會并未占有原告的土地征撥款,原告甲某和第三人丙某的訴訟請求和主張于法無據,不予支持。

案例 17

非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在承包地上耕種的農作物也應受保護(〔2006〕贛中民一終字第178號)

甲某一貫居住在A縣龍下鄉虎條村榕樹下小組,1992年11月2日,甲某以承包人名義與A縣龍下鄉虎條村里屋場小組簽訂了《經聯社(經聯社分社)雙向承包合同書》,承包水田5.2畝。1998年11月20日,甲某以承包人的名義延續承包以上5.2畝水田,并由A縣人民政府頒發了《土地承包經營權證》,該證規定:承包人對本證所列土地享有三十年承包經營權。1992年,甲某的女兒乙某因照顧父親起居,便和丈夫庚某及其次子搬回娘家與甲某一起居住、生活,并耕種甲某所承包的5.2畝水田,且代為繳納田畝稅至2005年4月21日止。2004年11月1日,甲某辦理了五保戶手續進了敬老院。2005年2月13日,龍下鄉虎條村榕村下村小組認為甲某已進了敬老院,其責任田應收回村小組。2005 年3月,甲某所承包的在沙壩背的1.6畝稻田田坎及耕種的菜園被鄧某、黃某、王某、劉某、江某毀壞,致使農作物受損。乙某便向龍下鄉人民政府反映,經龍下鄉司法所所長、鄉政府駐村干部、虎條村書記、虎條村主任等到場清點核實,被毀的蔬菜為310棵左右,在賠償問題上雙方未能達成協議。2005年3月31日,龍下鄉人民政府書面向A縣政法委匯報,并提出收回甲某承包的土地是否妥當的問題,但沒有做出可以收回的決定。為此,甲某、乙某訴至法院,請求判令五被告人連帶賠償被占稻田產值1600元,蔬菜損失1000元,將被毀壞的田恢復原狀。另查明,2005年A縣水稻平均畝產為373公斤,國家最低收購價為每公斤1.4元。

一審法院認為:根據農村土地承包法的相關規定,農村土地承包主要采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家庭承包方式,家庭承包的承包方應是本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本案原告甲某已列為五保戶,于2004年8月遷入敬老院,享受國家給予的養老待遇,應視為其實際喪失了承包土地的能力,而原告乙某非龍下鄉虎條村的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不享有承包該村土地的權利,故原告甲某、乙某關于享有土地承包方面的權利的有關請求,法院不予支持。但原告乙某在原告甲某原承包地上種植的農作物應受法律保護,五被告將乙某種植的蔬菜損毀是錯誤的,應承擔賠償責任,被毀的蔬菜經龍下鄉干部和虎條村干部清點為310棵,但蔬菜重量無法計算,其損失大小只能由法院根據蔬菜數量、市場價格,并結合實際情況酌情給予考慮。法院判決后,甲某、乙某不服,提起上訴。

二審法院認為:根據農村土地承包法的相關規定,農村土地主要以家庭承包經營方式,承包人對所承包的土地享有三十年承包經營權。甲某長期居住在承包土地的所在村,在別處沒有分得土地。甲某先后兩次以自己的名義承包了里屋場的土地,并領取了由A縣人民政府頒發了《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其承包合同合法有效,甲某所承包的土地受法律保護。相關政府部門在沒有依法收回甲某承包的土地前,榕樹下村小組和被上訴人鄧某等五人均無權收回和不得借故毀壞及占有。故甲某是合法的土地承包人,應是本案適格主體。因上訴人乙某為照顧父親生活起居,一直幫其父親耕種承包的土地,代為繳納田畝稅,發包方和其他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從未提出異議。上訴人乙某有權對該農作物受損主張賠償,所以,上訴人乙某應是本案適格主體。上訴人乙某在其父親承包土地上種植的農作物應受法律保護,被上訴人將乙某種植的蔬菜損毀是錯誤的,應承擔賠償責任。上訴人被毀的蔬菜經龍下鄉干部和虎條村干部清點為310棵,但蔬菜重量無法計算,其損失大小只能法院根據蔬菜數量、市場價格,并結合實際情況酌情給予考慮,一審法院對該部分損失處理應予維持。對被上訴人多次毀壞甲某承包地1.6畝稻田田坎,造成其無法栽種水稻及恢復田坎原狀的經濟損失,應根據全縣平均畝產量和國家最低收購價適當賠償。一審法院對此以甲某已遷入敬老院和其出嫁的女兒乙某無權耕作甲某的承包地為由,駁回甲某、乙某的訴訟請求,不符客觀事實及沒有法律依據,應予撤銷。

相關案例索引

戈某訴張某土地承包經營權繼承案(〔2004〕昭中民二終字第40號)

本案要點

(1)根據我國土地管理法的規定,個人承包應得的收益,依照本法規定繼承。也就是說,只有承包所得收益才能作為遺產繼承。(2)所承包的土地屬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土地承包戶對該地只有承包經營權,沒有土地的所有權。(3)國家實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實行家庭聯產承包,也就是以戶為承包單位。作為承包農戶的家庭成員中一人或幾人死亡時,承包地由其他家庭成員繼續承包經營,不發生繼承問題。

第十六條 【承包方的權利】承包方享有下列權利:

(一)依法享有承包地使用、收益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權利,有權自主組織生產經營和處置產品;

(二)承包地被依法征收、征用、占用的,有權依法獲得相應的補償;

(三)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權利。

條文注釋

維護農村土地承包方的合法權益是本法的一個重要目的。為了使農民的土地權益得以實現,切實保障農村的長治久安,本條規定了承包方享有的基本權利。這些權利是法定權利,即使在承包合同中沒有約定,承包方也依法享有這些權利。任何侵害承包方權利的組織和個人,都要依法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根據本條規定,承包方享有以下權利:

(1)依法享有承包地使用、收益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權利,有權自主組織生產經營和處置產品。本項所列權利是承包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權利。

(2)承包地被依法征收、征用、占用的,有權依法獲得相應的補償。承包方對承包的土地依法享有在承包期內占用、使用、收益等權利,但這些權利的行使也受到法律的某些限制。我國《憲法》和《物權法》規定,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對集體所有的土地實行征收、征用。為了保護承包方的合法權益,土地征用權必須依照法定的條件和程序進行,不得濫用。

本條第2項明確規定,承包地被依法征收、征用、占用的,承包方有權依法獲得相應的補償。根據《土地管理法》的規定,征地補償應當按照被征用土地的原用途確定補償標準和補償數額。對于補償范圍,《土地管理法》規定,征用耕地的補償費用應當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

案例 18

承包地被依法征用、占用后有權依法獲得補償(〔2004〕滎民初字第06號)

1987年8月14日被告(某村28社)將本社集體所有的,位于火家溝荒山200畝林地發包給原告(陳某)營造、管護,雙方簽訂了《責任山承包合同》。合同約定現有林地中樹種為雜灌,計酬辦法為被告二成、原告八成,新造林木樹種為杉木,在1988年12月底完成栽種,計酬辦法為被告二成,原告八成。該縣林業局1990年、1991年幼林撫育驗收單載明原告1988年度、1989年度共計造林133.4畝速生豐產用材林。1996年7月31日28社的在任社長楊某又將原承包合同中的竹林10畝承包給原告長期栽植管護,并簽訂了《竹林栽植管護承包協議書》。按協議約定,原告1999年至2002年共交給被告承包費700元。2003年因修白石河電站,該電站征用了被告發包給原告營造、管理的200畝林地中的10.9畝。其中,竹林5.1畝、灌木林5.8畝。白石河電站于2003年7月4日與被告簽訂了《土地征用賠償協議書》,賠償被告土地補償費、竹林地6000元/畝×5.1畝=30600元,灌木林地3600元/畝×3.2畝= 11520元,共計現金42120元。竹林每畝6000元中含林地補償費1200元/畝、林木及附著物補償費4800元/畝。灌木林地每畝3600元中含林地補償費1200元/畝、林木及附著物補償費2400 元/畝。原與木梯巖電站于2002年9月29日簽訂的補償協議應付被告的16140元,現作安置補償費給付被告,白石河電站不再承擔安置補償費。被告收到賠償款后,原告陳某未實際分得,向被告追要,經村、鄉解決未果,訴到法院。

另查明該縣征、占用林地三項補償費用標準為:用材林地中成、過熟林的林地補償費為1200元/畝,林木及附著物補償費6000元/畝,安置補償費為1200元/畝。

法院認為:原、被告雙方1987年8月14日簽訂的《責任山承包合同》經雙方認可,且符合法律規定應為有效合同,1996年7月31日28社的在任社長與原告簽訂的《竹林栽種管護承包協議書》雖然28社未蓋公章,但有社長的簽名及當地法律服務所的法律工作者見證,且已實際履行(交納承包費),故該協議也應當為有效協議。加之,1996年7月原、被告雖然簽訂了《竹林栽種管護承包協議書》,記明原告所承包的10畝竹林包含在原承包的荒山內,但未載明準確位置,原告也未提供相應證據證明現所占用的竹林即是所承包的10畝竹林。白石河電站征用了原告承包的林地,并按規定給付了賠償款。根據《林業部關于按照法律、法規規定收取征占用林地四項費用有關問題的通知》的規定,賠償款除征用土地上屬于個人的附著物和青苗、林木的補償費付給個人外,統由原林地、林木所有權或使用權單位用于造林,發展林業生產和安置補助,不得移作他用。因此,白石河電站給付的賠償款中,林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應歸集體即被告所有,原告請求分享安置補償費的主張不予支持。林木補償費屬于林地收益,原、被告雙方應按合同規定進行分享。根據雙方所簽合同,原告應在1988年12月底將所承包的林地改造成杉木林地,由于原告未按要求全面履行栽種杉木的義務,致使本應成為成、過熟林的用材林的林地仍然保持在竹林和灌林木的狀態,白石河電站按竹林和灌林木的標準進行賠償,從而減少了林地收益,其減少的收益損失應由原告承擔。白石河電站所給付的林木補償費中原告應得的部分,應按用材林地中的成、過熟林的賠償標準計算。由于被告現實際獲得8.3畝的林木賠償,故應以此按合同的比例分享,在扣除被告應得的部分后,所余部分才歸原告所有,則原告要求享有10.9畝林木補償費八成(80% )的請求,本院予以部分支持,以保護雙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案例 19

征地補償款在家庭成員中的分配(〔2003〕蓮民初字第1704號)

1979年被告生母丙某與前夫離婚后,與原告甲某結婚。1980年被告生父死亡,1981年12月12日被告乙某被其母帶至原告家里與原告共同生活,并立有字據,由原告收養。雙方簽訂了一份寫有“一切概由繼父甲某撫養長大成人,嗣后乙某也應該對繼父生前供膳,死后殯殮,如繼父甲某年老體弱不堪勞動,而乙某應該負責繼父一切生活之責”等內容的協議。1982年,農村土地實行承包時,原告家有甲某、丙某及被告胞姐丁某三人參加。1991年被告戶口從原居住的林村遷到白村,同年該村對責任田進行調整,將丁某(已出嫁)的土地承包數(責任田) 1.08畝調整給了被告夫妻0.9畝,并將多出的0.18畝拿出歸還當時的生產隊,而對自留山、自留地、責任山未作調整。1992年原告陸續將土名環圍土地一塊及該地塊種植的橘樹20株、溪灘圩土地一塊及該地塊種植的橘樹18株、兩頭墳責任山、梅牛山、佛堂山頂、黃狗盆窩自留山、后地的自留山、黃弄的田交由被告管理并耕種至今。1999年因金麗溫高速公路建設需要,被告耕種的黃狗盆窩自留山及黃弄的田部分被征用,得到補償費8524元。原告自己耕種管理的地被征用,得到補償費676元,由被告代為領取。2001年4月29日,被告生母死亡后,原、被告關系逐漸緊張,2002年8月6日經法院主持調解,原、被告雙方自愿解除繼父子關系,并由被告一次性支付給原告甲某生活補助費7200元。此后,原告多次要求被告歸還田地及橘樹、返還土地補償費8524元及原告自己管種的被征用后由被告領取的土地補償費676元,雙方發生糾紛,原告甲某訴諸法院。

法院審理認為:原、被告訟爭的田地系原告以戶主身份在土地承包時取得,后原、被告及家人栽種了橘樹。但原、被告對橘樹的栽種時間、數量、由誰栽種說法不一,雙方也沒有提供證據證明自己的主張。盡管1992年原告先后將訟爭田地交由被告耕種管理,但原告作為原土地承包戶,對其承包的田地仍享有相應權益,但因被告對該田地實際管理多年,且原、被告同為一戶的農村土地承包方,故對該土地補償費被告應作適當返還為妥,而被告領取原告被征用地的補償費676元,屬原告所有,被告應當予以歸還。鑒于原告年事已高,且被告對訟爭的田地及地上的作物耕種管理多年,如改變田地的耕種管理者,將會對生產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對原告要求被告返還田地的訴訟請求,法院不予支持。

本案中,系由原、被告的特殊身份關系引起的土地承包糾紛,原告作為原土地承包戶對其承包的田地仍享有相應權益。被告對訟爭的田地及地上的作物耕種管理多年,如改變田地的耕種管理者,將會對生產造成一定的影響,故法院對原告要求被告返還田地的訴訟請求不予支持是正確的。

相關案例索引

臧某與甲某等土地承包合同糾紛上訴案(〔2007〕海南民三終字第84號)

本案要點

土地補償費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補償費歸地上附著物及青苗所有者所有。

●相關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125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31 至42條

第十七條 【承包方的義務】承包方承擔下列義務:

(一)維持土地的農業用途,不得用于非農建設;

(二)依法保護和合理利用土地,不得給土地造成永久性損害;

(三)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義務。

條文注釋

“農業用途”是指將土地直接用于農業生產,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生產。“非農建設”是指將土地用于農業生產目的以外的建設活動。需要強調的是,要求承包方維護土地的農業用途,不得用于非農建設,并不是對承包方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不合理限制。承包方在農業用途的范圍內可以自由決定種什么,怎么種。

“依法保護土地”是指作為土地使用人的承包方對土地生產能力進行保護,保證土地生態環境的良好性能和質量。“合理利用土地”是指承包方在使用土地的過程中,通過科學使用土地,使得土地的利用與其自然的、社會的特性相適應,充分發揮土地要素在生產活動中的作用,以獲得最佳的經濟、生產、生態的綜合效益。本法第60條規定,承包方給承包地造成永久性損害的,發包方有權制止,并有權要求承包方賠償由此造成的損失。

案例 20

如何認定“維持土地的農業用途”(〔2004〕穗中法民二終字第1886號)

1996年6月13日,原告(某村經濟合作社)與被告(麥某)簽訂一份“承租合同”,約定由原告將該村第六生產隊土名為“打古嶺”面積13.67畝(其中水田面積4.3畝、荒山面積9.37畝)的土地出租給被告種植荔枝、龍眼之用,出租期從1996年9月1日至2026年9月1日止。水田每畝每年交租金200元,荒山從第一年至第十五年免收租金,從第十六年每年每畝交租金30元,荒山部分從簽訂合同之日起,被告交第十六年至第二十年的總租金,第二期租金在承租期第六年上半年上交完。如出租方違約,要賠償承租方的一切投資,并退回租金,還要每畝補償1000元;如承租方違約,出租方沒收承租方的一切投資,并賠償出租方每畝1000元。承租方在承租期滿要保持每畝14棵果樹交給出租方,不足14棵每棵賠償500元等。合同簽訂后,原告依約將土地交給被告耕種,被告也按期繳納款項。在耕作期間被告在耕種的土地開挖部分為魚塘,原告便以被告改變了土地的使用用途和性質為由要求解除合同,要求被告支付違約金并恢復土地原狀。另外原告認為被告未征得其同意擅自在2003年10月23日把承租的土地轉租給他人,并提供了被告與乙某簽訂的一份租賃合同復印件,但被告不承認這份租賃合同。經審查,該合同出租面積為45畝,該面積已超過原告出租給被告合同約定的13.67畝。現原告以被告擅自轉租以及改變土地用途為由請求解除合同,并要求判令被告支付違約金及恢復土地原狀。

一審法院認為:當事人簽訂的《承租合同》實際是原告將土地發包給被告從事農業生產的土地承包合同,雙方在自愿的原則下簽訂承包合同,承包人取得了土地承包經營權,在履行合同過程中,被告在承包的土地上開挖部分面積為魚塘,是屬于被告自主經營耕作,符合維持土地農業用途。對于原告認為被告未經其同意擅自將土地轉包他人,依據不充分。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下稱《土地承包法》)的有關規定,承包方可以在一定期限內將部分或者全部土地承包經營權轉包或出租給第三方,承包方與發包方的承包關系不變。因此,原告請求解除合同和要求被告支付違約金及恢復土地原狀的請求的依據不足,法院不予支持。當事人應按原合同繼續履行。

一審判決后,原告不服,提起上訴。

二審法院經審理認為一審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程序合法,依法予以維持。

本案的爭議點是當事人雙方對是否改變土地用途存在不同見解,法院依據土地承包法的規定,作出當事人按照原合同繼續履行的決定是合理的。

案例 21

承包方不得私自改變土地用途(〔2012〕二中民終字第00367號)

2006年4月8日,一村村委會召開土地承包村民代表會議,對一村村委會將土地承包給梁某的事宜進行了表決。一村村委會半數以上村民代表同意。2006年5月1日,梁某(乙方)與一村村委會(甲方)簽訂1份《承包合同》,約定甲方將原來三隊場院承包給乙方建辦毛織服裝加工廠。2010年4月22日,北京市順義區高麗營鎮人民政府向梁某發出《責令停止違法建設行為通知書》(違建字(2010)第40號),責令立即停止違法行為,拆除違法建筑,并恢復地貌,如繼續施工,一切損失和后果自負。2011年4月12日,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向北京市順義區高麗營鎮人民政府致函《關于梁某所建房屋規劃審批情況的函》(規順執函〔2011〕162號),內容為:經查,位于一村西側的由梁某所建磚混結構房屋總建筑面積2609平方米未依法取得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2011年5月27日,涉訴土地上的建筑物被強制拆除。梁某訴至法院,請求判令: 1.確認雙方之間簽訂的承包合同為無效合同; 2.一村村委會支付梁某在承包地上的房屋建造投資價值850萬元。

但鑒于雙方明確表示租金及土地返還事宜不要求在本案中一并解決,本案中對此不予處理。故法院依據《農村土地承包法》第13、14、17條之規定判決:一、確認梁某與一村村委會簽訂的《承包合同》無效。二、駁回梁某的其他訴訟請求。

一審法院認為,依據《合同法》規定,雙方之間的《承包合同》違反相關法律規定,應為無效。同時,合同無效或者被撤銷后,因該合同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所受到的損失,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因此,《承包合同》無效后,梁某應當將涉訴土地返還一村村委會,一村村委會亦應將租金返還梁某。

原告不服一審法院的判決,提出上訴,二審法院作出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本案中,發包方本應該監督承包方依照承包合同約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和保護土地,不但沒有監督,反而明知涉訴土地為耕地性質的情況下,仍然將涉訴土地發包給梁某用于非農建設,因此所簽訂的承包合同無效。

相關案例索引

重慶渝芳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與重慶市南岸區峽口鎮大田村村民委員會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糾紛上訴案(〔2012〕渝五中法民終字第01255號)

本案要點

承包方要維持土地的農業用途,不得用于非農建設。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違反法律義務的情形下,構成違約行為,發包方可以解除合同。

●相關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128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37條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苗栗县| 五华县| 莒南县| 和硕县| 临猗县| 芦溪县| 滁州市| 古田县| 福建省| 五河县| 苏尼特右旗| 肇庆市| 县级市| 昌乐县| 黑龙江省| 南部县| 中超| 永济市| 新和县| 化隆| 济阳县| 武鸣县| 溧阳市| 宜丰县| 津南区| 黄陵县| 清水河县| 额济纳旗| 红河县| 山丹县| 邢台市| 巴林右旗| 苏尼特左旗| 宁海县| 宽城| 原阳县| 佳木斯市| 胶州市| 兴安县| 凌云县| 博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