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立法目的】為穩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賦予農民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維護農村土地承包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社會穩定,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適用范圍】本法所稱農村土地,是指農民集體所有和國家所有依法由農民集體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依法用于農業的土地。

案例 1

房前屋后地可作為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客體(〔2008〕瓊行終字第90號)

爭議地位于某市某鎮某村委會東陽三經濟合作社(以下簡稱東陽三經濟社)管轄的區劃范圍內,稱為“玉芳室上”,面積為0.2畝。甲某、乙某現所住房屋分別于1972年及1975年建成后,該地就成為甲、乙兩家進出自家房屋的通行小道。丙某于1982年在該爭議地邊緣種植了檳榔樹,1992年1月1日,丙某與東陽三經濟社簽訂《文昌縣農業承包合同書》,約定由丙某承包“玉芳室上”等土地。1997年12月20日,丙某與東陽三經濟社簽訂東陽三經濟社農地字第34號《海南省家庭承包耕地合同書》,其中“玉芳室上”土地也在承包的范圍內。2005年3月1日,某市政府換發第0712070號《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以下簡稱0712070號經營權證),該證記載的承包地塊包括“玉芳室上”等土地。丙某對甲某、乙某自1972年以來使用部分該地作為進出自家房屋通行道路一直沒有提出異議。2007年年初,甲某準備在該路的基礎上硬化修建水泥道路,丙某予以阻攔,引發土地相鄰權爭議。經某鎮人民政府主管部門調解未達成協議,甲某、乙某以其合法的通行權應受保護為由向某市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甲某、乙某在丙某提供的證據材料中得知本案爭議地已被東陽三經濟社發包給丙某承包經營、某市政府也給丙某頒發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后,撤回了民事訴訟。之后于2007年12月10日以某市政府頒發0712070號經營權證的行政行為侵犯其相鄰通行權為由提起行政訴訟,請求撤銷該經營權證。

一審法院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二條規定,本法所稱的土地,是指農民集體所有和國家所有依法由農民集體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依法用于農業的土地。本案爭論的土地屬于房前屋后的土地,既不是農民集體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也不是上述規定所指的其他依法用于農業的土地,其他依法用于農業的土地主要是指荒山、荒溝、荒丘、荒灘等“四荒”土地。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二條規定的土地才能作為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客體,不在上述規定范圍內的土地不能作為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客體。故案件爭論土地不能作為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客體。某市政府將該地確定為丙某承包并確定其經營權歸丙某享有,無法律依據。另《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八十七條規定,不動產權利人對相鄰權人因通行等必須利用其土地的,應當提供必要的便利。該地在丙某承包之前,已經是甲某、乙某作為通行的必經之地,東陽三經濟社將此地作為園地發包給丙某承包,某市政府作為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發證機關,在登記發證之前,未考慮是否侵犯相鄰人的通行權,就給丙某頒發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不符合法律規定,侵犯了甲某、乙某的相鄰通行權。故甲某、乙某請求撤銷某市政府頒發的0712070號經營權證,理由充分,應予支持。丙某不服,提起上訴。

二審法院認為:頒證地系用于農業的土地,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二條的規定,應屬可以承包的土地。一審判決認定該地屬于房前屋后地,不能作為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客體,系對土地性質的錯誤認定,應予指出。人民政府頒發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不應影響相鄰人的通行權。頒證地上的小路在上世紀70年代就已經部分形成,根據現場勘察的情況來看,該條小路已經成為甲某、乙某兩家通行的主要通道。在此情況下,東陽三經濟社將包括該路所在的全部土地發包給丙某,某市政府據此給丙某頒發0712070號經營權證,影響了他人通行權,應予撤銷。有關單位應在測量、剔除出適當的道路面積后重新予以核發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一審判決除認定頒證土地性質錯誤應予糾正外,其余部分認定事實基本清楚,處理結果并無不當,應予維持。同時判決某市政府應重新作出行政行為。

本案爭議的一個焦點是房前屋后地能否被承包。這涉及《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二條,在理解這一條時,應抓住條文中規定的能被承包經營的土地應是農民集體使用和能應用于農業兩個關鍵特征,不能簡單地以土地所處方位來判斷能否被承包。房前屋后地雖不是常見的耕地、林地、草地,但只要它能用于農業,也是可以作為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客體的。

相關案例索引

王某等與定遠縣人民政府等注銷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決定糾紛上訴案(〔2011〕皖行終字第00026號)

本案要點

承包耕地、園地、荒山、荒溝、荒丘、荒灘等農村土地從事種植業生產活動,承包方依法取得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后,應頒發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予以確認。

●相關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管理辦法》第3條應頒發證書

第三條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國家實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

農村土地承包采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家庭承包方式,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溝、荒丘、荒灘等農村土地,可以采取招標、拍賣、公開協商等方式承包。

案例 2

家庭承包方式取得土地應當是本集體經濟組織的家庭(〔2011〕瓊行終字第129號)

本案訴爭地叫“香腰坡”,面積8畝,2004年9月,經儋州測繪隊現場勘測,作出宗地號為NF215尖嶺經濟社宗地圖,確定了南豐鎮尖嶺村委會轄區各經濟合作社土地權屬界線,爭議地在原告尖嶺經濟社區域內。2005年1月20日,被告儋州市政府給原告頒發儋集有(南豐)第12941號《集體土地所有證》(以下簡稱12941號證),面積為122.232公頃(包含爭議地)。2005年9月30日,被告給第三人符某的家庭頒發0913644號證,將本案訴爭的8畝土地登記在該證范圍內,其中土地發包方為南豐鎮尖嶺村海漫經濟合作社,承包期限至2027年12月30日止。原告尖嶺經濟社與第三人符某對訴爭地權屬爭執不休。2008年6月10日,儋州市南豐鎮人民政府作出《關于收回符某×、符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進行修正的通知》:給符某×頒發的儋州市農地承包權(南豐)第0913643號《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以下簡稱0913643號證)和給符某頒發的0913644號證中“香腰坡”(訴爭地),其四至方位有錯誤,收回予以修正。修正理由:經核對符某×、符某在第一輪和第二輪家庭耕地承包合同書中沒有記載其承包地名“香腰坡”地塊(訴爭地)。也就是說,在第一輪和第二輪家庭聯產承包耕地時期,海漫經濟合作社(第三人所在村民小組)沒有分包過“香腰坡”地塊。2005年頒發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是換發1998年第二輪《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文本,兩證記載內容要一致(現兩證記載內容不一致)。根據以上修正理由,限定符某×、符某須于2008年6月20日交回0913643號證和0913644號證進行修正與完善,否則注銷符某×的0913643號證及符某的0913644號證。第三人符某不服,向儋州市農業局請求答復。2008年10月24日,儋州市農業局、南豐鎮人民政府作出《行政復議答復》,確認上述《修正通知》正確。2011年3月22日,尖嶺經濟社訴至法院,請求撤銷被告儋州市政府頒發給第三人符某的0913644號證中記載的“香腰坡”地塊的承包經營權部分。

原審法院認為:本案訴爭土地“香腰坡”系原告尖嶺經濟社集體所有,有被告儋州市政府頒發的12941號證以及儋州市南豐鎮政府的《關于收回符某×、符某進行修正的通知》和儋州市農業局、南豐鎮政府作出的《行政復議答復》佐證,足以認定。第二輪土地承包換證時,儋州市農業局、南豐鎮政府未經查明爭議地權屬,將訴爭土地登記在第三人符某家庭五人的0913644號證里。第三人符某家庭五人是海漫經濟合作社的成員,依照法律規定,其無權以家庭承包方式取得原告尖嶺經濟社所有的“香腰坡”土地。被告儋州市政府將爭議土地登記在第三人符某家庭五人的0913644號證里缺乏事實依據,依法應當撤銷。原告尖嶺經濟社請求撤銷第三人的0913644號證里記載“香腰坡”地塊的承包經營權部分,理由充分,應予支持。被告儋州市政府應當對“香腰坡”地塊承包經營權予以撤銷、重新登記,其他四塊地不做變動。遂判決撤銷0913644號證,并責令被告儋州市政府于判決生效后60日內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

原審第三人不服一審判決提起上訴,二審法院作出判決駁回第三人上訴,維持原判。

本案中,原審被告儋州市政府給上訴人符某的家庭頒發的0913644號證當中登記的承包地塊“香腰坡”與其給被上訴人尖嶺經濟社頒發的12941號證登記的土地存在重疊,而符某等人屬另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村民,且12941號證頒發在先,故原審被告儋州市政府頒發0913644號證的具體行政行為事實不清,證據不足,侵犯了被上訴人尖嶺經濟社的集體土地所有權,應予撤銷。

相關案例索引

符某與洪某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上訴案(〔2007〕海南民三終字第257號)

本案要點

國家實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向承包方頒發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或者林權證等證書,并登記造冊,確認土地承包經營權。

●相關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124、125條

第四條 【依法保護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長期穩定】國家依法保護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長期穩定。

農村土地承包后,土地的所有權性質不變。承包地不得買賣。

條文注釋

在農村實行土地承包經營制度是我國將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制度。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物權法》規定,土地承包期屆滿可繼續承包,這賦予了農民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根據《物權法》第126條的規定,土地承包期屆滿,由土地承包經營權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繼續承包。

案例 3

依法保護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長期穩定(〔2005〕徒民一初字第00125號)

1998年12月,農村農田普遍進行第二輪承包。葉某與某村民小組在第一輪承包的基礎上,重新簽訂了《農村集體土地承包合同書》,承包面積3.68畝(共兩塊農田),其中包括位于甲處的1.68畝,承包期限30年。2001年,葉某停止了位于甲處的1.68畝農田的種植。同年秋季,章某開始種植葉某停種的甲處1.68畝農田,并交納了相關稅費。2001年,某村民小組在進行第二輪農田承包面積核實時,將葉某停種的1.68畝農田登記為“無戶口”。2003年9月,葉某向章某要回1.68畝承包田,章某不同意,雙方為此產生矛盾,某村民委員會對此進行調解,未果,葉某遂以某村民小組、章某為被告訴至法院。

另查明:被告章某開始耕種訴爭的農田時,花費了三個勞動日對該農田進行割草、翻耕,并對該農田投入了化肥等增強地力的費用。該農田現由章某種植了夏季作物。章某二輪承包合同中的農田(與訴爭農田面積大約相等),現無人耕種。

法院審理認為:某村民小組是本案訴爭的承包農田的發包方,是本案的適格被告。1998年12月,原告與該村民小組依據法定的原則和程序,簽訂了第二輪《農村集體土地承包合同書》,承包合同自成立之日起生效,承包方自承包合同生效起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2001年秋,章某雖對原告停種的1.68畝承包田進行了耕種,但未依法對原告與該村民小組的《農村集體土地承包合同書》和章某與該村民小組的《農村集體土地承包合同書》進行變更;該村民小組進行的第二輪土地承包面積核實行為,也不能視為是對原合同的更改;現該村民小組明確表示其與原告的二輪《農村集體土地承包合同書》從未變更過;該區某鎮農村經濟服務中心出具的情況說明,也證實1998年二輪農田承包后本鎮未進行過承包調整,并表明二輪農田的承包合同具有連續性、有效性,非經承包戶書面申請,任何機關無權變更。故雙方訴爭的1.68畝農田的承包經營權仍歸原告享有。原告為本案糾紛一直在尋求解決,原告現在的起訴未過訴訟時效。原告在其承包期內停種責任田的行為不妥,對被告章某在耕種該農田過程中的人力、物力投入,應當給予適當補償??紤]到訴爭的農田已由章某種植了夏季作物,可待該季收成后交由原告行使承包經營權。

本案中,原告承包土地的承包期限為30年,《農村土地承包法》第四條規定,國家依法保護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長期穩定,根據本條,在原告的30年承包期內,非依法律規定,無論是作為發包方的村民小組或是其他村民,都不能擅自改變原告與發包方的土地承包關系。

相關案例索引

王某與閆某農村土地轉讓合同糾紛案(〔2011〕汴民終字第552號)

本案要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第(五)項規定,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合同無效?!吨腥A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八十條第三款明確規定“土地不得買賣、出租、抵押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吨腥A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四條規定:“國家依法保護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長期穩定。農村土地承包后,土地的所有權性質不變。承包地不得買賣”。根據閆某和王某轉讓土地的協議書內容,可以認定雙方所簽訂的轉讓協議實質上是買賣承包地的協議,該協議違反了法律的強制性規定,故雙方所簽訂的土地轉讓協議無效。

●相關規定

《物權法》第126條

第五條 【承包權的主體及承包權的保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有權依法承包由本集體經濟組織發包的農村土地。

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剝奪和非法限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承包土地的權利。

案例 4

任何組織和個人都無權剝奪和限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土地承包權(〔2011〕鄭民四終字第1054號)

李某系中牟縣九龍鎮國莊村村民(其于2006年將戶口從湖北省鐘祥市官莊湖農場管官莊嶺街遷入國莊村),馬某系中牟縣城關鎮民主街居民。2007年3月4日,國莊村黨支部、村委會在村委辦公室召開由部分黨員、16名村民代表(當時共有村民代表23人)及全體村組干部參加的會議,討論決定將本村林場土地向外發包,并按會議內容制作記錄一份,該會議記錄主要內容為:結合本縣開發航海路兩側占地情況,向到會人員傳達關于林場地向外發包,經全體到會人員通過,以每年每畝400元的價格向外發包,由到會人員簽名。同年3月8日,馬某、李某與國莊村委簽訂土地承包合同一份,該合同未經中牟縣九龍鎮人民政府批準。2007年5月,二原告交付給被告承包費20000元,后國莊村委將該土地交給馬某、李某經營,他們經營至今。2008年10月15日,國莊村委通知馬某、李某決定收回該發包土地,馬某、李某不同意,雙方為此訴至法院。

原審法院認為,農村土地承包應當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本案中,國莊村委發包該爭議土地前,召開由部分黨員、16名村民代表(當時共有村民代表23人)及全體村組干部參加的會議,會議討論通過了向外發包的土地位置及每年每畝承包費用,參加會議的村民代表均簽字同意,已超過村民代表總數的三分之二。后馬某、李某與國莊村委簽訂了土地承包合同,該合同是雙方的真實意思表示,不違反有關法律的規定。李某作為該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有權依法承包由本集體經濟組織發包的農村土地,馬某雖不是該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但其與李某系合伙承包,不應影響整體合同的效力;且該合同簽訂后,馬某、李某已向國莊村委交付承包費20000元,承包地已交付,故該合同已經成立并生效。馬某、李某要求依法確認雙方之間的土地承包合同有效,理由正當,法院予以支持。

國莊村委不服一審判決,提出上訴,二審法院作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本案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有權依法承包由本集體經濟組織發包的農村土地。任何組織和個人都無權剝奪和限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土地承包權。

案例 5

個人無權剝奪和限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土地承包權(〔2006〕石民初字第564號)

原告甲某與被告乙某系父女關系,與丙某、丁某系姐弟關系。1982年落實責任制時,以乙某為戶主,包括甲某、丙某、丁某在內,承包了田、土及山林。1985年甲某與本組村民侯某結婚,婚后至今仍在同組居住,之后甲某先后耕種了地名為七塊田、周家坪屬乙某為戶主承包的耕地約1.3畝。2003年甲某在乙某的林權范圍內地名為鍋廠坪的土地上搭黃連棚兩畝多,在乙某承包的地名為轉角堂的耕地中搭黃連棚一畝多。后甲某向其父乙某提出要求,對其應得的承包田、土及山林份額劃分,甲某的要求遭拒絕。雙方發生爭執,經村委會調解無果,逐訴至法院要求解決。還查明,在第一輪(1982)承包田、土及山林時,原告甲某應得的田面積2畝,耕地面積1畝,山林面積4.66畝(林權證填的畝數)。又查明1998年第二輪土地承包時,該村民小組擅自將甲某應得的田、土面積發包給丙某、丁某,并填上了二被告的土地承包證,第二輪土地續包時原戶主乙某未再承包土地。

法院認為:甲某系該組村民,1982年落實責任制時,甲某是以父親乙某為戶主的家庭成員,并已合法取得田、土及山林的承包經營權,應當享有乙某為戶主承包的土地及林地六分之一的承包經營權。被告抗辯稱甲某已享有其婆母(已死)的田、土及山林經營權無證據證明,其抗辯理由不能成立,法院難以支持。1998年第二輪土地續包時,該村村民小組擅自將甲某的田、土發包給丙某及丁某,其行為已侵犯甲某的合法經營權,填上二被告土地證上的田、土部分應屬無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承包法》第五條、第六條、第二十六條第一款、第二十七條第一款、第三十條、第五十一條第二款、第五十五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條的規定,判決如下:甲某應得的林地面積為4.66畝,在以戶主乙某承包的林權內劃出丙某、丁某的第二輪土地承包證上屬甲某的田、土部分無效,由二被告共同返還給原告甲某稻田承包面積2畝、耕地面積1畝。

本案中,村民小組擅自劃分甲某的承包田給他人承包行為侵犯了甲某的權利,所以甲某有權向法院提起訴訟來維權。

相關案例索引

桑某等訴張某農業承包合同糾紛案(〔2006〕荔民初字第414號)

本案要點

(1)農民的農業土地承包權受法律保護,任何人不得侵占。(2)夫妻雙方離婚前系家庭共同成員,離婚后應各自經營自己的土地,不得侵犯對方的土地承包經營權。

第六條 【土地承包經營權男女平等】農村土地承包,婦女與男子享有平等的權利。承包中應當保護婦女的合法權益,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剝奪、侵害婦女應當享有的土地承包經營權。

案例 6

在農村土地承包過程中,離異婦女及兒童的合法權益應當得到保護(〔2012〕新中民五終字第35號)

韓某與張某于2010年經法院判決解除婚姻關系,婚生女張某×由韓某撫養。雙方在離婚時未對家庭共同承包經營的土地進行分割,該土地目前仍由張某耕種。新鄉市牧野區牧野鄉朱莊屯村村民委員會于2011年3月22日出具證明稱該村第五村民小組人均口糧田為0.85畝。原告要求依法分割土地承包經營權。

一審法院認為:在農村土地承包過程中,婦女、兒童的合法權益應受保護。韓某己與張某離婚,婚生女張某×也由韓某撫養。張某應將韓某、張某×的土地交由韓某、張某×耕種。

張某不服,提起上訴。

二審法院認為:在張某與韓某婚姻關系存續期間,雙方以家庭承包方式在所在村集體經濟組織分得土地。集體經濟組織在發包土地時,也是依據每戶的人數確定向其分配的土地面積。發包方與承包方之間系承包合同關系,從合同變更角度來講,分戶承包涉及合同一方主體的變更,發包方與承包方應重新訂立合同,確定雙方的權利義務。因合同變更屬當事人意思自治范疇,在發包方與承包方未協商一致的情況下,由人民法院進行裁判缺乏相應法律依據。韓某、張某×要求分割土地承包經營權,可向所在的村民委員會申請解決。二審法院作出裁定,撤銷一審法院的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本案中,家庭承包是以戶為單位,農戶成員的承包經營權不分彼此融合在一起,而不是按照每個成員對應某個具體位置去分配。在農村土地承包過程中,婦女和兒童的合法權益應當得到保護,婦女離婚后,已經脫離了家庭這個農村土地承包的基本細胞單元,所以需要另行和村民委員會簽訂土地承包合同。

相關案例索引

陳某訴某村委會某村1組征地補償費分配糾紛案(〔2005〕臨民初字第71號)

本案要點

(1)農村集體土地征地款是對全體村民集體成員的補償。(2)土地共有人應共同享有土地征地款,土地征地款的分配,應由享有村民待遇的村民共同參與分配。原告系與城鎮職工結婚的農村婦女,屬嫁城女,由于政策規定不能到男方落戶,戶口不能遷出被告處,仍屬被告村小組村民,其應享有與其他村民同等待遇,包括享有土地補償費分配權。村小組應保證其享有村民同等待遇,在被告出嫁后保留其土地經營權,使其權益得到實現。

第七條 【公開、公平、公正原則】農村土地承包應當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的利益關系。

案例 7

維護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穩定,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的利益關系(〔2009〕一中民終字第14500號)

1998年1月1日,閆某承包了南灣經濟合作社坐落在該村的二十三畝耕地中的4.64畝,承包期自1998年1月1日起至2048年1月1日。1999年10月,南灣經濟合作社建牛場,閆某承包的土地被征用,同年12月份,南灣經濟合作社又將同一地塊的土地補償給閆某3.85畝,為了體現土地承包50年不變,承包期限仍為1998年1月1日起至2048年1月1日止,雖然前后兩塊土地同屬于一塊地,但相差的0.79畝土地南灣經濟合作社一直未再進行補償,閆某向歷任村干部催要補償土地未果。

一審法院判決認為,土地是農民重要的生產資料,土地承包合同是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普遍實行的家庭承包經營體制的具體表現形式,閆某與南灣經濟合作社先后簽訂的兩份土地承包合同未違反國家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屬有效合同。閆某基于承包合同,依法獲得土地承包經營權,但南灣經濟合作社征用閆某先合同項下4.64畝耕地建牛場后,雙方又重新簽訂的土地承包合同是在自愿的基礎上對先合同的變更,此合同應作為雙方存在承包關系的依據,閆某依據吳某的證言要求南灣經濟合作社補償其0.79畝土地,吳某既未到庭,其所證明的事實亦未在村委會換屆時進行過交接,故本院不予支持。雙方簽訂的承包合同中確定的承包面積為3.85畝,閆某以此要求南灣經濟合作社補償先后兩份合同相差的土地損失的請求,該院亦不予支持。綜上,為維護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穩定,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的利益關系,判決:駁回閆某的訴訟請求。

原告不服一審法院的判決,提出上訴,二審法院作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本案中,閆某與南灣經濟合作社先后簽訂的兩份土地承包合同,內容未違反國家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應屬有效。農村土地承包應當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

●相關規定

《憲法》第14條;《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19條

第八條 【土地資源的保護】農村土地承包應當遵守法律、法規,保護土地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可持續利用。未經依法批準不得將承包地用于非農建設。

國家鼓勵農民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增加對土地的投入,培肥地力,提高農業生產能力。

案例 8

未經依法批準不得將承包地用于非農建設(〔2006〕昆民三終字第808號)

2002年9月12日,某鄉人民政府發出拍賣新村小集鎮土地使用權的通告,招集有識之士前來投資開發小集鎮。之前,新村村委會各村民紛紛效仿,用自己承包的土地合理的利用和開發。2002年9月12日甲某與乙某簽訂了《土地出讓協議》,乙某把屬于自己管理使用的村集體所有的土地2畝出讓給甲某,且已收取了出讓金1600元,該地位于公路沿線,但不在鄉政府的規劃區域內,地價為800元/畝。2002年12月9日某村民小組簽訂了《土地出讓協議》,同意出讓該土地給他人,并收取了30元/畝的出讓金,同時該村村委會也同意轉讓。于是,甲某認為利益受到侵犯,便以乙某、某村民小組為被告訴至一審法院,請求:確認與乙某簽訂的《土地出讓協議》有效,由乙某立即交付土地給甲某使用,并辦理相關手續,該鄉某村村委會某村民小組負連帶責任;判令乙某賠償甲某經濟損失4000元,并承擔違約金。乙某辯稱:乙某不是土地的所有人,其沒有權利出讓屬于村集體所有的土地,該協議是違法的,請求一審法院予以撤銷。該鄉某村村委會某村民組辯稱,該《土地出讓協議》是上一屆村領導辦理的,現已不在位,作為現任村領導不知道此事。

一審法院認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的土地為村集體所有,村民可以向本村集體承包土地,通過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依法可以出租、轉包、互換和轉讓,流轉的期限不得超過承包期限的剩余期限,除依法被國家征用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改變土地所有權的性質和農業用途。本案中甲某與乙某簽訂了《土地出讓協議》,雙方在協議中明確約定,乙某出讓的土地是給甲某作建房使用,并且期限為永久性。雖然乙某不承認在協議上簽過字,但其已經收取了土地出讓金,應視為對該協議的認可。該協議已違反了未經依法批準不得將承包地用于非農建設的法律規定,違反法律規定的協議為無效協議,因此,甲某與乙某的協議應認定為無效。對甲某訴請的經濟損失,因甲某沒有提供相關證據,故一審法院不予支持。對甲某訴請的違約金,因該協議為無效合同,無效的合同自始沒有約束力,一審法院不予支持。

一審宣判后,甲某不服,提起上訴。二審經審理查明的事實與一審查明的事實一致,依法予以確認。二審法院認為,本案中原告與被告簽訂的土地出讓協議中明確約定將乙某所承包的土地永久轉讓給非該村集體成員的甲某建房使用,該協議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中的禁止性規定,依法應認定為無效合同。一審對此認定正確,本院依法予以維持。遂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本案中,土地承包合同的合法有效是土地承包權屬變更的前提,合同違反法律規定當然為無效合同,并且自始無效。

相關案例索引

蔡某與齊某等土地租賃合同糾紛上訴案(〔2011〕廈民終字1692號)

本案要點

違反法律規定,將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后用作非農建設的,該經營權轉讓合同無效。判決合同無效后,受讓方需要返還給土地承包經營戶土地,轉讓方需要返還相關租金和費用等。

第九條 【集體土地所有者和承包方合法權益的保護】國家保護集體土地所有者的合法權益,保護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

案例 9

農村土地承包方的合法權益受法律的保護(〔2012〕榆中法民一終字第00058號)

原告白某與被告葉某都是定邊縣賀圈鎮彭灘村村民。彭灘村西北灘榆定路西側有一塊7.38畝的土地,原屬葉家祖墳院,“文革”時被開墾為耕地,由彭灘村集體耕種至1980年。1980年彭灘村委會將該土地承包給原告耕種,1999年原告繼續承包,并于1999年3月29日取得了土地承包經營權證。2000年4月,被告在該地圍了一些土堆作為地界,原告家人耕種時,遭到被告阻攔。賀圈鎮政府2000年5月18日作出《關于彭灘村村民葉某與本村村民白某、黃某某土地糾紛的處理決定》,確定爭議地由原告繼續承包使用,被告不能以任何理由阻擋原告耕種。2011年春,原告又開始耕種該地,被告再次阻攔。原告訴至法院請求判令被告停止侵權行為并賠償經濟損失。

原審法院判決認為:本案訴爭的7.38畝土地雖然原屬葉家祖墳院,但“文革”時已被開墾,由彭灘村集體耕種。1980年彭灘村委會將該地承包給原告耕種,原告1999年已經取得了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其承包經營權受法律保護。被告在原告享有7.38畝土地承包經營權期間,阻擋原告耕種,侵犯了原告的合法權益,應當停止侵害。原告要求被告賠償經濟損失,無相關證據證實,不予支持。被告對原告已經實際取得的7.38畝土地承包經營權有異議,應向有關行政部門申請解決。據此,法院判決如下:一、被告葉某立即停止對原告白某承包經營權的侵害。二、駁回原告白某的其他訴訟請求。

被告不服一審判決,提出上訴,二審法院作出判決:維持原判,駁回上訴。

本案中,農村土地承包方對所承包的土地具有合法的承包經營權,在承包合同有效期內,任何個人都不能侵犯其合法權益。

案例 10

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經營權(〔2007〕清民一初字第268號)

原告甲某于1998年10月1日與某莊村委會簽訂了土地承包合同,承包期30年,從1998年10月1日至2028年10月1日止,承包土地5畝,承包土地分別坐落在村正南2.65畝,村東南1.1畝,村正南1.25畝。2000年10月份以后,原告所承包的土地中的2.65畝和1.1畝土地分別由被告乙某、丙某耕種。2006年原告耕種了被告乙某所承包的2.2畝土地,同年原告在所訴爭的1.1畝土地上種了小麥,2007年春麥苗被人打死,現所訴爭土地的2.65畝土地由被告乙某耕種。1.1畝土地在原告起訴后,原、被告雙方均未耕種。2007年某莊村委會依據承包合同給原告發放了糧食直補及綜合直補款。原告認為丙某侵犯其土地承包經營權,要求賠償經濟損失1000元,并要求乙某退還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及村正南2.65畝土地的經營權。

法院審理認為:原告與村委會簽訂的承包合同合法有效,原告對承包合同中所載土地享有承包經營權,依農村土地承包法的規定,所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當事人應是享有經營權的承包人原告。雖然二被告主張所訴爭的2.65畝、1.1畝土地已經由村委會流轉給自己耕種,并向法院提供了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中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和使用權流轉登記表”和村委會與丙某于2000年10月1日簽訂的合同書,但因原告甲某對此不認可,故對被告丙某和乙某的證據不予采信。并且村委會在發放2007年的糧食直補和綜合直補中一直把原告作為土地承包權人,應視為發包方村委會認可與原告所簽訂的承包合同的效力,故被告耕種原告所承包的土地系侵權行為。原告所訴的1.1畝土地上種的小麥被被告丙某打死,因被告丙某不認可,且原告提供的證據又不能證明其主張,故對原告要求賠償經濟損失的主張不予支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四條第四款、《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九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二條、第五十五條之規定判決如下:被告乙某在判決生效后將2.65畝土地退還給原告甲某。原告甲某享有1.1畝土地的承包經營權,被告丙某不得干涉原告的合法使用。駁回原告的其他訴訟請求。

相關案例索引

戴某與王某承包經營權侵權糾紛上訴(〔2007〕通中民一終字第0894號)

本案要點

(1)人民政府通過頒發農村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對承包人的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確認,已經登記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具有對抗第三人的效力。(2)法律規定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

第十條 【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保護】國家保護承包方依法、自愿、有償地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

條文注釋

按照國家政策和法律規定的精神,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必須在土地承包關系穩定的前提下,在農民自愿的基礎上進行,不得違法改變土地用途。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必須在農民自愿的前提下進行。農戶是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主體,這是農民擁有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的具體體現。鄉村組織可以對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進行協調和服務,但不能搞強迫命令、行政干預,阻礙或者強制農民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主要應當在農戶之間進行。因此,一般不允許從事農業生產以外的單位和個人參與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

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必須依法進行,不得違法改變土地的農業用途。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后的開發利用也必須依法進行,不得損害土地、從事掠奪式經營等,以實現農村土地利用的可持續發展。

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還必須堅持有償原則。農村土地的家庭承包戶有權從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中獲得合法收益,所獲得的收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擅自截留、扣繳。

案例 11

承包方土地互換的行為應該屬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范疇,受法律保護(〔2011〕渝二中法民終字第38號)

原、被告均系開縣九龍山鎮雙河村一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被告李某與第三人王某系親家關系。第三人王某從外村搬遷至開縣九龍山鎮雙河村修房居住生活后,因其修建的房屋遮擋住原告土地陽光,影響土地收成,原、被告于2007年8月17日在九龍山鎮雙河村一組組長朱某、原社長李某1、社員唐某的共同參與下,原告將第三人屋后19丈土地與被告小地名為“大塘口”的19丈土地進行互換,原、被告雙方未簽訂書面土地互換合同。2010年7月7日經開縣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委員會裁決原、被告口頭訂立的承包地互換協議合法有效,該流轉關系應當受法律保護。原告訴至法院主張土地互換無效并要求被告返還互換的土地。

原審法院認為:原、被告以口頭形式自愿達成并實際履行互換土地合同到庭當事人均不持異議,發包方是知道且認可的,對該互換土地事實本院予以確認。原、被告為同一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為方便耕種及各自需要互換土地,其互換行為應依法受到國家法律保護。從另一個角度講,原、被告采用口頭形式訂立合同符合法律規定。本案中原、被告已將各自的19丈土地交給對方實際耕種使用,合同已得到實際履行,該合同成立。因此原、被告之間的土地互換合同合法有效,未采用書面形式訂立合同,并未影響到雙方之間成立互換合同關系,亦不導致合同無效,故對原告以未訂立書面形式合同要求返還已互換土地的訴訟請求本院不予支持。關于原告訴稱與被告約定土地互換年限為2年的問題,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二條的規定,當事人對自己的主張承擔舉證責任,本案中被告未能提供相關證據,故對其2年期限屆滿要求返還已互換土地的主張,本院不予支持。故判決駁回原告所有訴訟請求。

宣判后,原告不服,提出上訴,經二審法院審理查明的案件事實與原審查明的案件事實相同,作出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本案中,原告作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戶與被上訴人李某,系同一經濟組織成員,經雙方自愿協商,將各自依法取得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相同面積的土地進行互換,符合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亦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關于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方式的規定?;Q雖未訂立書面合同,但雙方已實際履行,其土地互換合同合法有效。

第十一條 【土地承包管理部門】國務院農業、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分別依照國務院規定的職責負責全國農村土地承包及承包合同管理的指導??h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農業、林業等行政主管部門分別依照各自職責,負責本行政區域內農村土地承包及承包合同管理。鄉(鎮)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農村土地承包及承包合同管理。

案例 12

行政機關負責的土地權屬爭議的職權范圍(〔2006〕宜中行終字第00032號)

原告甲某與第三人乙某、丙某爭議的土地地名為“甲山尖朝(槽)”,面積為14.22畝。該爭議地在1982年落實家庭承包責任制時由乙某經營9.42畝,丙某經營4.8畝。1983年9月13日,草場管理站與甲某之父丁某簽訂了31畝草場的管理合同(含甲某1982年承包的責任田4.05畝)。后因草場管理站自行撤銷,所簽合同名存實亡。1992年,某鄉政府所屬的某村村委會研究決定,將甲某之父丁某管理的31畝草場收回村集體統一開發經營,改種蔬菜,重新發包給戊某承包經營。在集體統一經營期間,甲某對某村村委會提起民事訴訟。1995 年9月5日,經某市中級人民法院主持調解達成協議:將31畝草場土地中的4.05畝按1982年土地承包合同恢復為丁某的責任田,剩余土地約26畝丁某有優先承包權。1996年,某村村委會決定以每畝300元優先由甲某承包,因甲某認為承包價過高,放棄了優先承包權,由戊某承包至2002年。在此期間,甲某未對戊某承包經營向村委會及經營者戊某提出異議。2002年7月,在原某村村6組群眾強烈要求處理該土地的情況下,某村組成鄉村工作專班,在田某處召開群眾大會,經群眾會議討論決定,按1982年落實責任制的依據將土地交還給各農戶經營,集體不再統一經營。2003年,其中的14.22畝爭議地交還給了乙某、丙某經營。2004年,甲某以享有爭議地的優先承包權為由強行耕種至今,雙方發生爭議。某鄉政府認為:甲某與草場管理站簽訂的草場管理合同屬于一般民事合同,不屬于家庭承包范疇;集體統一經營的土地交還給各農戶經營后,甲某對原集體統一經營的土地享有的優先承包權自然不復存在;且甲某在1996年至2002年集體統一經營期間放棄了優先承包權,遂于2005年12月3日作出火政發(2005) 6號處理決定。甲某不服,向某自治縣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2006年3月21日,復議機關作出維持決定,甲某仍不服,向法院起訴,要求撤銷火政發(2005) 6號處理決定。

一審法院認為:原告甲某與第三人丙某、乙某之間發生土地權屬爭議,被告某鄉政府具有作出行政處理的法定職權。被告某鄉政府作出的處理決定認定的事實清楚,主要證據確鑿、充分,適用法律正確。原告甲某認為被告某鄉政府作出的處理決定認定事實錯誤,適用法律不正確的意見法院不予采納。原告甲某要求法院撤銷被告某鄉政府作出的處理決定的理由不充分,法院不予支持。據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五十四條第(一)項之規定,作出維持被告某鄉政府于2005年12月3日作出了火政發(2005) 6號關于乙某、丙某與甲某土地承包使用權爭議的處理決定。甲某不服,提起上訴,認為一審法院判決維持處理決定證據不充分,而且錯誤,請求二審法院依法撤銷被上訴人(原審被告)作出的火政發(2005) 6號處理決定。

二審法院認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五條的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本案被訴的具體行政行為是被上訴人(某鄉政府)作出的火政發(2005) 6號處理決定。根據《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的規定,被上訴人對個人之間土地使用權爭議有權作出處理決定,但本案上訴人與第三人有關土地爭議不屬于土地使用權爭議,而屬于土地發包和承包中的優先承包權爭議。上訴人對爭議的土地是否仍享有優先承包權,其優先承包權是否仍受法律保護,不屬于被上訴人處理土地權屬的職權范圍。被上訴人雖對個人之間的土地使用權爭議有權作出處理決定,但被上訴人在對上訴人與第三人作出的土地處理決定中,直接確認爭議的土地的經營權缺乏法律依據。上訴人對爭議的土地所主張的優先承包權,應依法向有權發包該土地的村委會提出,如認為村委會對爭議土地的發包,侵犯其優先承包權,則應通過協商或其他行政及訴訟程序解決。綜上,原判認定主要事實清楚,程序合法,但一審法院判決維持被上訴人作出的處理決定系適用法律不當。上訴人請求撤銷被上訴人作出的處理決定的訴訟請求本院予以支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一條第(二)項和第五十四條第(二)項第4目之規定,作出如下判決: 1.撤銷一審法院(2006)長行初字第02號行政判決。2.撤銷被上訴人某鄉政府2005年12月3日作出的火政發(2005) 6號《鄉人民政府關于乙某、丙某與甲某土地承包經營使用權爭議的處理決定》。

本案中,準確把握土地承包經營權與土地使用權的關系是正確審理本案的難點;明確區分《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和《農村土地承包法》第十一條的調整范圍是正確處理本案的關鍵?!掇r村土地承包法》第十一條規定了行政機關作為農業承包和承包合同的管理部門,但其職權在于對承包合同的備案和引導,在于對承包合同的雙方簽訂承包合同給予政策支持和行政上的監督。至于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等糾紛非人民政府農業主管部門的職能,亦非人民政府土地主管部門的職能。

相關案例索引

韋某與重慶市萬盛區農業委員會農業行政管理糾紛上訴案(〔2010〕渝五中法行終字第295號)

本案要點

下列新增農村居民人員屬于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 (1)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新生子女; (2)因合法婚姻關系、收養關系遷入本集體經濟組織的; (3)根據國家移民政策,遷入本集體經濟組織的; (4)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本案中,韋某全家雖將戶口遷至尖山農業合作社,但不符合上述法規規定的情形??h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農業、林業等行政主管部門分別依照各自職責,負責本行政區域內農村土地承包及承包合同管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杭州市| 海门市| 于都县| 托克托县| 长阳| 宁化县| 海淀区| 涟水县| 泰安市| 崇明县| 颍上县| 邻水| 平舆县| 阆中市| 洞头县| 扎鲁特旗| 上栗县| 宝鸡市| 保德县| 巍山| 桐城市| 安西县| 仁怀市| 繁昌县| 游戏| 吉林市| 茶陵县| 雅安市| 英德市| 阜康市| 新竹县| 静安区| 合作市| 浙江省| 河池市| 温宿县| 奉贤区| 武鸣县| 安达市| 乐业县| 齐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