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強制法關聯規定(注釋應用本)
- 法規應用研究中心
- 4120字
- 2021-09-10 18:19:05
第六章 法律責任
第六十一條 【違法行政強制的責任】行政機關實施行政強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級行政機關或者有關部門責令改正,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一)沒有法律、法規依據的;
(二)改變行政強制對象、條件、方式的;
(三)違反法定程序實施行政強制的;
(四)違反本法規定,在夜間或者法定節假日實施行政強制執行的;
(五)對居民生活采取停止供水、供電、供熱、供燃氣等方式迫使當事人履行相關行政決定的;
(六)有其他違法實施行政強制情形的。
●注釋
1.沒有法律、法規依據的。根據行政強制法的規定,只有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有權設定相應的行政強制措施,法律、法規以外的其他規范性文件不得設定行政強制措施。行政機關實施行政強制沒有法律法規依據,即構成適用法律錯誤,為違法實施行政強制。
2.改變行政強制對象、條件、方式的。法律、法規設定行政強制措施,要明確其適用的對象、條件和方式。
3.違反法定程序實施行政強制的。行政強制法明確規定,實施行政強制,應當依照法定的程序,否則構成違反法定程序,屬于違法行政強制行為,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4.違反本法規定,在夜間或者法定節假日實施行政強制執行或者對居民生活采取停止供水、供電、供熱、供燃氣等方式迫使當事人履行相關行政決定的。這里的“夜間”,按照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的規定,是指晚22點至凌晨6點之間的期間。“法定節假日”是指雙休日和元旦、春節、清明節、國際勞動節、端午節、中秋節、國慶節等法定節假日。
第六十二條 【濫用行政強制的責任】違反本法規定,行政機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級行政機關或者有關部門責令改正,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一)擴大查封、扣押、凍結范圍的;
(二)使用或者損毀查封、扣押場所、設施或者財物的;
(三)在查封、扣押法定期間不作出處理決定或者未依法及時解除查封、扣押的;
(四)在凍結存款、匯款法定期間不作出處理決定或者未依法及時解除凍結的。
應用42
行政處分和行政處罰的區別
行政處分和行政處罰雖然同屬行政責任的一種,但二者是不同的:第一,適用對象不同,行政處分只適用于國家公職人員,不適用于社會上一般的公民;而行政處罰則適用于所有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第二,適用的違法行為不同,行政處分與行政處罰都適用于行政違法行為,但行政處分適用的是一般的違法失職行為,而行政處罰則適用于違反某種特定的,設定有行政處罰的法律、法規、規章的違法行為。第三,實施處罰的機關不同。實施行政處分的機關必須是被處分人員所在單位或者行政監察機關,實施行政處罰的機關是國家法律規定的具有行政處罰權的行政機關,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和行政機關依照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在其法定權限內委托的組織。第四,執行不同。行政處分只能由國家機關和依法履行管理職能的事業單位執行;而行政處罰則由行政機關執行,也可由行政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第五,救濟的渠道不同。行政處罰的救濟渠道為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當事人對行政處罰不服的,可以向該行政機關的上級行政機關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向人民法院就行政機關的行政處罰行為提起行政訴訟。行政處分的救濟渠道為復核和申訴:當事人對行政處分不服的,可以自知道該處理決定之日起三十日內向原處理機關申請復核;對復核結果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復核決定之日起十五日內,按照規定向同級公務員主管部門或者作出處理的機關的上一級機關提出申訴;也可以不經復核,自知道處理決定之日起三十日內直接提出申訴。對省級以下機關作出的申訴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作出處理決定的上一級機關提出申訴。行政機關公務員對處分不服向行政監察機關申訴的,監察機關經審查認為原行政處分決定是錯誤的,應當及時予以糾正;造成名譽損害的,應當負責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造成經濟損失的,應當負賠償責任。
第六十三條 【瀆職責任】行政機關將查封、扣押的財物或者劃撥的存款、匯款以及拍賣和依法處理所得的款項,截留、私分或者變相私分的,由財政部門或者有關部門予以追繳;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記大過、降級、撤職或者開除的處分。
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將查封、扣押的場所、設施或者財物據為己有的,由上級行政機關或者有關部門責令改正,依法給予記大過、降級、撤職或者開除的處分。
●注釋
這里的“有關部門”包括審計部門、監察部門及違法的行政機關的上級主管部門。本條規定的違法行為中,行政機關截留、私分或者變相私分應當上繳國庫或者劃入財政專戶的錢款的,應按《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的規定予以處罰、處分。
第六十四條 【謀取私利的責任】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利用行政強制權為單位或者個人謀取利益的,由上級行政機關或者有關部門責令改正,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注釋
本條是關于行政機關或者法律、行政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及其工作人員濫用行政強制權應承擔的法律責任的規定。理解這一規定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利用行政強制權為單位或者個人謀取利益的主體不僅包括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還包括法律、行政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及其工作人員。
二是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利用行政強制權為單位或者個人謀取利益屬于濫用職權的行為。所謂“濫用職權”指的是,行政機關或者法律、行政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及其工作人員違背法律授權目的行使法定職權。
三是濫用行政強制權的,由上級行政機關或者有關部門責令改正,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本條規定的法律責任是行政處分。但是,行政機關或者法律、行政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及其工作人員利用行政強制權為單位或者個人謀取利益,給當事人造成損失的,應當給予國家賠償。
第六十五條 【金融機構違法責任一】違反本法規定,金融機構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金融業監督管理機構責令改正,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一)在凍結前向當事人泄露信息的;
(二)對應當立即凍結、劃撥的存款、匯款不凍結或者不劃撥,致使存款、匯款轉移的;
(三)將不應當凍結、劃撥的存款、匯款予以凍結或者劃撥的;
(四)未及時解除凍結存款、匯款的。
●注釋
這里的“金融機構”是指商業銀行和開辦存款、貸款及結算業務的郵政企業、城市信用合作社、農村信用合作社等機構。如果金融機構沒有依法履行法定義務,如在凍結前向當事人泄露相關信息的,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這里的“金融業監督管理機構”是指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等金融業監管機構。
注意,本條規定的“處分”主要是一種紀律處分。由于金融機構不是國家機關,其工作人員通常不是公務員,所以對其處分屬于紀律處分,包括內部工作紀律處分和黨內紀律處分。
如果違反本條規定的金融機構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是中共黨員的,除了要給予內部工作紀律處分外,還要依據《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的規定,由黨組織給予黨內紀律處分,處分種類包括警告、嚴重警告、撤銷黨內職務、留黨察看、開除黨籍五種。
第六十六條 【金融機構違法責任二】違反本法規定,金融機構將款項劃入國庫或者財政專戶以外的其他賬戶的,由金融業監督管理機構責令改正,并處以違法劃撥款項二倍的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違反本法規定,行政機關、人民法院指令金融機構將款項劃入國庫或者財政專戶以外的其他賬戶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第六十七條 【司法人員違法責任】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員在強制執行中有違法行為或者擴大強制執行范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注釋
本條是關于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員在強制執行中有違法行為或者擴大強制執行范圍的法律責任的規定。《人民法院工作人員處分條例》規定,“人民法院工作人員因違反法律、法規或者本條例規定,應當承擔紀律責任的,依照本條例給予處分”。處分的種類為: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需要注意的是,人民法院工作人員違紀違法涉嫌犯罪的,應當移送司法機關處理。
第六十八條 【賠償責任和刑事責任】違反本法規定,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造成損失的,依法給予賠償。
違反本法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注釋
本條所指的賠償通常是指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人身權、財產權造成的直接損失給予賠償,一般以支付賠償金為主要方式,能夠返還財產或者恢復原狀的,予以返還財產或者恢復原狀。對公民造成精神損害的,應當在侵權行為影響的范圍內,為受害人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造成嚴重后果的,應當依法支付相應的精神損害撫慰金。
應用43
賠償義務機關的確定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行政職權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該行政機關為賠償義務機關。
兩個以上行政機關共同行使行政職權時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共同行使行政職權的行政機關為共同賠償義務機關。
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在行使授予的行政權力時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被授權的組織為賠償義務機關。受行政機關委托的組織或者個人在行使受委托的行政權力時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委托的行政機關為賠償義務機關。
賠償義務機關被撤銷的,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為賠償義務機關;沒有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的,撤銷該賠償義務機關的行政機關為賠償義務機關。
經復議機關復議的,最初造成侵權行為的行政機關為賠償義務機關,但復議機關的復議決定加重損害的,復議機關對加重的部分履行賠償義務。
應用44
賠償義務機關作出賠償決定的期限
賠償義務機關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兩個月內,作出是否賠償的決定。賠償義務機關作出賠償決定,應當充分聽取賠償請求人的意見,并可以與賠償請求人就賠償方式、賠償項目和賠償數額依照本法第四章的規定進行協商。
賠償義務機關決定賠償的,應當制作賠償決定書,并自作出決定之日起十日內送達賠償請求人。
賠償義務機關決定不予賠償的,應當自作出決定之日起十日內書面通知賠償請求人,并說明不予賠償的理由。
-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實用版)(2019年版)
- 行政強制比較研究
-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強制法配套解讀與案例注釋
- 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條例(2018年版)
-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 公務員職務與職級并行規定(2019年版)
- 經濟法論叢(2017年第1期 總第29期)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典:注釋法典(2012年版)
-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強制法注解與配套(2014年版)
- 反壟斷法中的相關市場界定
- 中華人民共和國檢察官法 附新舊條文對照
- 房屋征收拆遷補償速查速用大全集(案例應用版)
-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注解與配套(第三版)
- 網絡法律評論(第23卷)
- 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理解與適用
- 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案例注釋版(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