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寄堂叢談:新文學論說集
- 解志熙
- 1232字
- 2021-08-30 18:42:51
經典的回味
——《平凡的世界》的幾種讀法
一
多年來,我在旅途中常常會碰到這樣的事:當鄰座的旅友們——不少人顯然是來自鄉村的新大學生或早已就業的老大學生——知道我是從事語文教學的大學老師時,往往會情不自禁地向我述說他們對路遙小說《人生》《平凡的世界》的熱愛,然后便急切地問我是否喜歡路遙的作品。我當然毫不遲疑地說喜歡,并會對他們說:“我也來自農村,我的家鄉離陜北很近啊,我哥哥和我就像《平凡的世界》里的孫少安、孫少平兄弟一樣,彼此的出身、年齡、經歷以至于性格氣質都很相似的。我哥哥的堅韌可比孫少安,正是由于他對家庭責任的自覺擔當,我才能解除后顧之憂,念了一所又一所大學,比孫少平可幸運多了!”事實上,許多普通讀者也都是從孫氏兄弟或高加林身上看到各自的影子,因而才對路遙的作品倍感親切。
應該說,改革開放與恢復高考,的確給眾多的鄉村知識青年提供了改變自己命運也改變中國命運的好機會。這同時也推動了當代文學格局的改變:一批又一批來自鄉村而又回歸基層工作的大中專學生加入了文學寫作的隊伍,少數人后來成為專業作家,更多的人則長期在基層工作之余從事文學寫作,抒寫著他們個人成長的酸甜苦辣也抒寫著中國社會變遷的得失利弊,這些樸素的作品也因此成為既關聯著個人命運也關懷著家國命運的“當代成長文學”,從而與那些集中在少數幾個大都市里的先鋒復消遣的時髦文學潮流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可惜的是,當代批評的“話語權”操縱在一些自高自大的批評家手里,他們對這些出自基層作者的“成長文學”不屑一顧,甚至連深受廣大讀者喜愛的路遙作品也嫌其“土氣”,覺得他的作品不夠“先鋒”、缺乏“形而上的深度”,于是在當代評論和一般文學史著述中也就不得好評以至被摒棄不予置評。這不能不說是批評的傲慢與勢利。其實,從“勞者歌其事”“詩道真性情”的經典文學觀來看,這些出自基層作者業余抒寫的“成長紀事”才是真純的好文學。(1)
這是2015年7月初我給一位友人的創作集所寫序言的開頭兩段。那時的我完全沒有想到,清華校長會在不久后把路遙的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作為送給2015級新生的禮物,后來知道了這件事,我也不無擔心——畢竟時隔二十多年,社會和文學的變化如此巨大,在極其不同的背景下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學子,能否理解路遙所傾心抒寫的人生經驗與人間情懷呢?
事實證明,我的擔心是多余的。現在,厚厚一冊《清華大學2015級新生〈平凡的世界〉讀后感匯編》就擺在我的案頭,品讀同學們的一篇篇發自衷心的讀后感,我也由衷地為路遙作品獲得新一代讀者的理解而感到欣慰。這印證了一個永恒的文學原理:一部文學杰作必定是由于它對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的獨特抒寫而取勝,但這獨特性不會局限讀者的理解,因為人情人性是相通的,不同時代和地域的讀者自會從中感悟到生活、人性和文學的普遍意義。
作為一部文學經典,《平凡的世界》的魅力正在于它蘊含著非常豐富的人生、人性和社會的內容,值得人們反復回味,這也就意味著對它的解讀不可能是單一的,讀者其實可以有多種多樣的理解。這里,就說說我重讀《平凡的世界》之后的幾點感想,供同學們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