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選
(十九首)
一 游孤山
臘日游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
天欲雪,云滿湖,樓臺明滅山有無。
水清出石魚可數,林深無人鳥相呼。
臘日不歸對妻孥(1),名尋道人實自娛。
道人之居在何許,寶云山前路盤紆(2)。
孤山孤絕誰肯廬(3),道人有道山不孤。
紙窗竹屋深自暖,擁褐(4)坐睡依團蒲(5)。
天寒路遠愁仆夫,整駕催歸及未晡(6)。
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見野鶻(7)盤浮圖(8)。
茲游淡薄歡有余,到家恍如夢蘧蘧(9)。
作詩火急追亡逋(10),清景一失后難摹。
注
(1)孥(nú):子女。
(2)紆(yū):曲折。
(3)廬:陋舍。
(4)褐(hè):粗布衣。
(5)團蒲:蒲團。
(6)晡(bū):申時,下午三時至五時。
(7)鶻(hú):隼(猛禽)。
(8)浮圖:舍利塔。
(9)蘧(qú)蘧:驚喜狀。茲引《莊子·齊物論》以鑒“蘧蘧”:“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
(10)逋(bū):逃逸。
和
云光空蒙山有無,林幽溪清影飄忽。
紙窗竹屋深自暖,幻翳空花東坡蘇。
按 幻翳,病眼,視相幻覺,“看花了眼”。空花,空中生花,子虛烏有。
“幻翳空花”,典出《圓覺經》: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見空華(花)。幻翳若除,不可說言此翳已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
“何以故?翳、華二法(‘法’,此處意為‘現象’)非相待故。亦如空華滅于空時,不可說言虛空何時更起空華。何以故?空本無華,非起、滅故。”
“幻翳空花東坡蘇”,取意“似有若無”,相和東坡居士“樓臺明滅山有無”之禪意。
疏
有宋一代,文人輩出。諸大家中,蘇軾是我的最愛。
我之愛東坡,一如喜愛文人畫大家,比如宋之梁楷、夏圭、馬遠,元之趙孟、黃公望、倪瓚,明之文徵明,明清之交的朱耷,等等。
我之愛東坡,一如喜愛古琴音樂,比如《幽蘭》《流水》《漁樵問答》等等。
蕭散,清虛,曠達,簡遠。以有形,見無形。以有聲,悟無聲。以有言,會無言。
其所謂“見無形”之“見”,非眼之實見,乃心所悟、靈所見。亦如禪家“明心見性”之見。
蘇軾有些詩詞佳作,也令我聯想19、20世紀之交法國印象派音樂大師德彪西,極度細膩、極度敏感,卻不自戀。
對山水、光影、濕度與冷暖,觸感細入末梢,恍惚,幽深,其境若化,言文、語所不能言。微妙。
老實人說老實話,我不會詩,更不會詞。所謂“和”,意和、意會而已。
一笑。
二 望湖樓醉書
放生(1)魚鱉逐人來,無主荷花到處開。
水枕能令山俯仰,風船解與月徘徊。
未成小隱聊中隱(2),可得長閑勝暫閑。
我本無家安何往,故鄉無此好湖山。
注
(1)放生:佛家布施之一種,“救眾生于厄難”,稱“無畏布施”。
(2)小隱、中隱:古人云,“小隱隱于野,中隱隱于市,大隱隱于朝”。
會意
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于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莊子·天地》)
純白,純然無念之凈境。
“機心存于胸中”,便攪擾無念凈境之純。心境不純,氣便紊亂。氣紊亂,“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則耗,則傷。
無為而尊者,天道也。有為而累者,人道也。(《莊子·在宥》)
東坡居士終生之郁,憾未能一如陶淵明,決然棄絕仕途,親行躬耕自在于天地,遠離俗務之絆。
“孤山孤絕誰肯廬,道人有道山不孤。紙窗竹屋深自暖,擁褐坐睡依團蒲。”
道人,孤山,蘇軾心向往之。無奈未能純如陶潛,身陷仕途而不能決絕,疲于有為人道之累而難以自拔,憾不能隱于山林,聊以中隱自慰。
和
家非家,隨遇則安。
小中隱,心即湖山。
三 老方丈
萬里家山一夢中,吳音漸已變兒童。
每逢蜀叟談終日,便覺峨眉翠掃空。
師(4)已忘言(5)真有道,我除搜句百無功。
明年采藥天臺去,更欲題詩滿浙東。
注
(1)秀州:今浙江秀水。
(2)報本禪院:始建于唐,宋更名“本覺寺”。
(3)鄉僧:報本禪院方丈文長老,詩中“蜀叟”,蘇軾同鄉。
(4)師:禪家對得道禪師的尊稱。
(5)忘言:典出《莊子·外物》。
疏
筌(捕魚工具)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莊子·外物》)
和
禪院老方丈,深知道無言。
瀟灑蘇居士,幾時得忘筌。
四 百步洪
長洪斗落生跳波,輕舟南下如投梭。
水師絕叫鳧(1)雁起,亂石一線爭蹉磨。
有如兔走鷹隼(2)落,駿馬下注千丈坡。
斷弦離柱箭脫手,飛電過隙珠翻荷。
四山眩轉風掠耳,但見流沫生千渦。
崄(3)中得樂雖一快,何異水伯夸秋河(4)。
我生乘化日夜逝,坐覺一念逾新羅(5)。
紛紛爭奪醉夢里,豈信荊棘埋銅鴕(6)。
覺來俯仰失千劫(7),回視此水殊委蛇。
君看岸邊蒼石上,古來篙眼如蜂窠(8)。
但應此心無所住(9),造物雖駛如吾何?
回船上馬各歸去,多言(10)師所呵(11)。
注與疏
(1)鳧(fú):野鴨。
(2)隼(sǔn):猛禽。
(3)崄(xiǎn):通“險”。
(4)“水伯夸秋河”:典出《莊子·秋水》(文摘見后)。
(5)逾:越過。新羅:唐宋地名,今屬朝鮮。
(6)“荊棘埋銅鴕”:晉代索靖知天下將亂,手指洛陽宮前銅鴕道:“會見汝在荊棘中。”后人以“荊棘銅鴕”喻世事無常。“紛紛爭奪醉夢里,豈信荊棘埋銅鴕”,暗喻眾生醉生夢死,難信生死無常。
(7)劫:佛學時間單位,相當久遠。
(8)窠(kē):巢。“君看岸邊蒼石上,古來篙眼如蜂窠”,暗喻光陰如梭。
(9)“心無所住”:典出《金剛經》(引語見后)。
(10)(náo)
:爭辯之聲。
(11)“師所呵”:棒喝,禪師用以阻斷學人拘于概念思辨的極端方法。
引文一,“水伯夸秋河”,典出《莊子·秋水》: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于是焉河伯(河神)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北海海神)而嘆曰:“……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引文二,“心無所住”,典出大乘佛法經典《金剛經》。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意指不受縛于任何感官與意念,徹底心無掛礙,入大自由境。
詩和
流沫飛騰圈千渦,月暈日影如投梭。
世事人生云翻雨,心若虛空任蹉磨。
文和
心無所住,幻若虛空。
流沫驚濤,云翻雨覆,生自生,滅自滅。
虛空之心,隨緣不動,不動隨緣。
古今事,順逆境。
容而無應,歷而不染。
五 望亭
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魚池上,遂自乾明寺前東岡上歸,二首。
(一)
雨過浮萍合,蛙聲滿四鄰。
海棠真一夢,梅子欲嘗新。
拄杖閑挑菜,秋千不見人。
殷勤木芍藥,獨自殿余春。
(二)
高亭廢已久,下有種魚塘。
暮色千山入,春風百草香。
市橋人寂寂,古寺竹蒼蒼。
鸛鶴來何處,號鳴滿夕陽。
會意
日本17世紀有位詩人,名叫松尾芭蕉,專寫兩三句的俳句。其中有一首,寫一參天古樹圍繞的池塘,沉寂靜穆。寂寂無聲之中,一只青蛙,輕跳入水,如鏡的池面,微波搖曳,暗光粼粼。
少時,波平復,聲消散,池塘重歸安寧。此時之靜,愈顯古寂。
早于松尾芭蕉數百年,蘇軾此詩古寺修竹,寂寂蒼蒼,不意間,鶴鳴陡起,凜烈凄厲,驚醒出神入靜的行者,另有境象開豁。
和
雨住蛙聲噪,海棠夢一場。
古寺寂寂,修竹蒼蒼,
突兀一聲鸛鶴,驚見滿坡夕陽。
但喜赤霞漫天,太虛空闊心廣,
一燈除卻宿暗,靈臺晨曦微亮。
按 1.“突兀一聲鸛鶴,驚見滿坡夕陽”:暗喻“意外”乃“頓悟”契機。
2.宿暗,喻累世無明。一燈,喻智慧之光。
3.“靈臺晨曦微亮”:暗喻乍見真性。
六 尋春
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詩,乃和前韻。
東風未肯入東門,走馬還尋去歲村。
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
江城白酒三杯釅(1),野老蒼顏一笑溫。
已約年年為此會,故人不用賦招魂。
注
(1)釅(yàn):濃。
和
事如春夢,覺后無痕。
釅酒三杯,張口一吹。
世間有甚牽掛?
七 琴詩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
和
莫聽之以耳,且聽之以心。
莫聽之以心,且聽之以氣。
出之以指,莫若出之以心。
出之以心,莫若出之以氣。
往復幽深,氣清心寧。
聲起聲滅,非聞非聽。
按 1.“莫聽之以耳,且聽之以心。莫聽之以心,且聽之以氣”:典出《莊子·人間世》。“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
2.“往復幽深,氣清心寧”:心氣合一。
3.“聲起聲滅,非聞非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吐納修真深處,不滯感官。
八 海棠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會意
東風裊裊,香霧空蒙。
月下燃燭,隱照海棠。
千古一癡,耳目虛曠。
言盡意空,物我兩忘。
按 此“會意”,既感嘆東坡居士忘事忘機、空無古今之“癡”,也借題暗喻一禪修技。專注一物,不思議,不分辨判斷,一任念頭自生自息。久而久之,漸入無體之境,無內無外,物我皆空,松弛安寂空闊曠廣。
九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和
忘觀山,燕語鶯歌趣無窮。
離不去,往返流連昧西東。
不識本山真面目,只緣身內迷糊翁。
后身而身先,外身而身存。
外其身,旁觀清,遠近高低自通融。
按 1.“不識本山真面目,只緣身內迷糊翁”:暗喻佛陀釋迦牟尼大徹大悟當下的感嘆。“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現前。”
2.“后身而身先,外身而身存”:語出《道德經》。“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十 石塔寺
世傳王播《飯后鐘》詩,蓋揚州石塔寺事也。相傳如此,戲作此詩。
饑眼眩東西,詩腸忘早晏。
雖知燈是火,不悟鐘非飯(1)。
山僧異漂母(2),但可供一莞(3)。
何為二十年,記憶作此訕(4)?
齋廚養若人,無益只遺患。
乃知飯后鐘,阇黎(5)蓋具眼。
注與疏
(1)鐘非飯:唐朝有個王播,是揚州倉曹參軍王恕的兒子。王恕死后,王播無所依靠,寄食揚州惠昭寺。王播終日無所事事,每到進食鐘響,尾隨鐘聲到飯堂用飯。日子長了,寺里的僧人開始厭煩這條懶蟲。
一日,王播聽得鐘響,照例來到飯堂,卻見人去堂空。原來眾僧先吃飯,后撞鐘。王播尷尬,題詩上墻:“上堂才了各東西,慚愧阇黎飯后鐘。”
二十年后,王播做了淮南節度使,來到揚州,重游惠昭寺。但見那詩被寺僧用碧絲罩了起來,以示尊重。王播心中得意,揮毫增補二句:“二十年前塵拂面,而今始得碧絲籠。”
蘇軾笑王播二十年不忘“鐘非飯”舊故,心胸狹小,不厚道,因而譏言:“何為二十年,記憶作此訕?”
(2)漂母:陶潛詩《乞食》有句,“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韓才”。
漢代韓信,發達之前窮困潦倒,曾寄食于一亭長之家。亭長夫人不歡喜韓信,時常有意提前開飯,令韓信肚空。有一專事拆洗的漂母,看韓信挨餓可憐,接連為韓信供食十數日。韓信感激,誓言報恩。漂母斥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
(3)一莞:一笑。
(4)訕:譏嘲。
(5)阇黎(shé lí):僧人。
會意
“雖知燈是火,不悟鐘非飯。”東坡此句,俏皮幽默,頗具禪意,不妨作一話頭參。
王播聽鐘聲趕飯,以為“鐘即飯”,猶如巴甫洛夫實驗室內“條件反射”之犬。不料,寺僧將飯前鐘,改為飯后撞。王播趕上了鐘聲,卻錯過了飯食。
鐘即飯?鐘非飯?
虛虛實實自分斷。
“上堂才了各東西,慚愧阇黎飯后鐘”,日后官至淮南節度使,知否得福于寺僧之棒?
“二十年前塵拂面,而今始得碧絲籠。”可曾想,再作話頭參?
塵拂面,碧絲籠,辱耶,寵耶?
孰虛孰實,孰實孰虛?
參!
韓信寄人籬下,忍亭長之婦揶揄鄙薄。經漂母呵斥,大志驚起。日后忍胯下之辱終成大業,豈知非因漂母之呵?
寺僧飯后撞鐘,漂母哀斥王孫,一棒一呵,或有意,或無意,千古之疑,不妨留待學者追索。
十一 考牧圖
書晁說之(1)考牧圖后
我昔在田間,但知羊與牛。
川平牛背穩,如駕百斛(2)舟。
舟行無人岸自移,我臥讀書牛不知。
前有百尾羊,聽我鞭聲如鼓鼙(3)。
我鞭不妄發,視其后者而鞭之。
澤中草木長,草長病牛羊(4)。
尋山跨坑谷,騰趠(5)筋骨強。
煙蓑雨笠長林下,老去而今空見畫。
世間馬耳射東風,悔不長作多牛翁。
注
(1)晁(cháo)說之:蘇軾友人,能詩,善畫。
(2)斛(hú):十斗。
(3)鼙(pí):小鼓。
(4)“草長病牛羊”:瘠地短草,有嚼頭,牛羊食之體壯,草長反倒不利。
(5)趠(chào):躍。
疏
誰謂爾無羊?三百維群。
誰謂爾無牛?九十其犉(1)。
爾羊來思,其角濈濈(2)。
爾牛來思,其耳濕濕。
或降于阿,或飲于池,或寢或訛(3)。
爾牧來思,何蓑何笠,或負其糇(4)。
三十維物,爾牲則具。
爾牧來思,以薪以蒸,以雌以雄。
爾羊來思,矜矜兢兢,不騫不崩。
麾之以肱(5),畢來既升。
牧人乃夢,眾維魚矣。
旐(6)維旟(7)矣,大人占之。
眾維魚矣,實維豐年。
旐維旟矣,室家溱溱(8)。
(《詩經·小雅·無羊》)
注
(1)犉(rún):黑唇黃牛。
(2)濈(jí)濈:聚集。
(3)訛:此處作“動”解。
(4)糇(hóu):干糧。
(5)肱(gōng):肩至肘的部位。
(6)旐(zhào):龜蛇圖騰旗。
(7)旟(yú):猛禽圖騰軍旗。
(8)溱(zhēn)溱:眾盛。
會意
詩經癮君,田間游魂。
臥讀揚鞭,返樸歸儉。
恍惚前世今生,放牛牧羊消遣。
十二 被酒獨行
被酒獨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覺四黎之舍,三首。
半醒半醉問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
但尋牛矢(1)覓歸路,家在牛欄西復西。
總角(2)黎家三小童,口吹蔥葉送迎翁。
莫作天涯萬里意,溪邊自有舞雩(3)風。
注
(1)牛矢(shǐ):牛糞。
(2)總角:童子小辮。
(3)雩(yú):古代求雨祭祀之舞。
和
但隨牛糞去,童子蔥葉戲,溪邊風雨舞祭。
萬物自在,田園天然。
醉看今身何身,莫辨今夕何夕。
十三 汲江煎茶
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
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
會意
清夜朗月,汲江煎茶,風起松濤浪涌。
隱約荒城更長短。
悠幽。
十四 過嶺
七年來往我何堪,又試曹溪一勺甘。
夢里似曾遷海外,醉中不覺到江南。
波生濯(1)足鳴空澗,霧繞征衣滴翠嵐。
誰遣山雞忽驚起,半巖花雨落毿毿(2)。
注
(1)濯(zhuó):洗。“山澗清且淺,可以濯我足”,典出屈原《漁父》。
(2)毿(sān)毿:細毛。
會意
夢幻海外,酒醉江南。
人生長醉,光陰荏苒。
夢聽山雞驚起,醉看細雨毿毿。
恍兮惚兮,疑云四起。
山雞驚耶?細雨落耶?
醉耶?夢耶?
似真非真,似幻非幻。
迷漫。
十五 和子由(1)蠶市
蜀人衣食常苦艱,蜀人游樂不知還。
千人耕種萬人食,一年辛苦一春閑。
閑時尚以蠶為市,共忘辛苦逐欣歡。
去年霜降斫秋荻(2),今年箔(3)積如連山。
破瓢為輪土為釜,爭買不翅金與紈。
憶昔與子皆童丱(4),年年廢書走市觀。
市人爭夸斗巧智,野人喑啞遭欺謾。
詩來使我感舊事,不悲去國悲流年。
注
(1)子由:蘇軾弟蘇轍。
(2)荻(dí):草本植物,狀如蘆葦,可用以編席。
(3)箔(bó):養蠶的簸箕。
(4)丱(guàn):古代兒童頭發分束為兩角辮的樣子。
會意
人生迅速,禍福相依。
性惡性善,刁慈參半。
輪回遙遙,不見翻轉。
哀哉。
蜀人衣食常苦艱,蜀人游樂不知還。
千人耕種萬人食,一年辛苦一春閑。
市人爭夸斗巧智,野人喑啞遭欺謾。
詩來使我感舊事,不悲去國悲流年。
哀民生之艱,嘆眾生之頑,悲憫之心昭然。
善哉,東坡居士!
十六 吳中田婦嘆
和賈收韻
今年粳(1)稻熟苦遲,庶(2)見霜風來幾時。
霜風來時雨如瀉,杷頭出菌鐮生衣(3)。
眼枯淚盡雨不盡,忍見黃穗臥青泥。
茅苫(4)一月隴上宿,天晴獲稻隨車歸。
汗流肩頳(5)載入市,價賤乞與如糠粞(6)。
賣牛納稅拆屋炊,慮淺不及明年饑。
官今要錢不要米,西北萬里招羌兒。
龔黃(7)滿朝人更苦,不如卻作河伯婦(8)!
注
(1)粳(jīng):稻谷之一種,其米短而粗。
(2)庶(shù):眾多。
(3)鐮生衣:鐮刀生銹。
(4)茅苫(shān):草被。
(5)頳(chēng):紅色。
(6)粞(xī):碎米。
(7)龔黃:龔遂、黃霸,漢代官吏,對百姓有悲憫心。
(8)河伯婦:河伯,黃河水神。魏文侯年代,有巫假托“神意”,強選少女投河,謂“祭河神以避水難”,每年一婦,稱“河伯娶婦”。后西門豹救民于水火,止此陋習。
會意
“官今要錢不要米,西北萬里招羌兒。”
可憐吳中田婦,千辛萬苦收獲粳稻,汗流浹背拉赴市場,其價僅值糠粞。賣牛拆屋納稅養兵,今歲熬將過去,不知來年如何苦度饑荒?
《道德經》有言:“兵者,不祥之器。”自來官家開仗,黎民百姓遭殃。
戰亂年間,即令忠臣滿朝,百姓依舊苦不堪言,以致情愿做個“河伯婦”,投河自盡,一了百了。
深諳農事,恤庶民疾苦,痛苛政酷厲,東坡居士乃真居士。
善哉,東坡居士!
居士東坡,善哉!
十七 問囚
熙寧中,軾通守此郡。除夜,直都廳,囚系皆滿,日暮不得返舍,因題一詩于壁,今二十年矣。衰病之余,復忝郡寄,再經除夜,庭事蕭然,三圄皆空。蓋同僚之力,非拙朽所致,因和前篇呈公濟、子侔二通守前詩。
除日(1)當早歸,官事乃見留。
執筆對之泣,哀此系中囚。
小人營糇糧(2),墮網(3)不知羞。
我亦戀薄祿,因循失歸休(4)。
不須論賢愚,均是為食謀。
誰能暫縱遣,閔默(5)愧前修(6)。
注與疏
(1)除日:除夕之日。
(2)糇糧:干糧。
(3)墮網:落入法網。
(4)歸休:陶淵明詩《游斜川》有句,“開歲倏五十,吾生行歸休”。歸,典出《莊子·田子方》,“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歸”。休,典出《莊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5)閔默:憂而難言。
(6)前修:佛家有個說法,向往究竟解脫、心慈悲、趣在了悟生死實相之士,前世曾經修行。此生續修,稱“再來人”。
會意
“不須論賢愚,均是為食謀。”
鳥為食亡,人為財傷,賢也好,愚也罷,半斤八兩。
莊子有言:“天道無為而尊,人道有為而累。”
窮漢盜糧墮網,審囚的“我”,也因俸祿而營營,大家魚蝦同網。
推己及囚,執筆面囚而悲泣,深心凄愴。
推囚及己,撫案垂首而警覺,驚怵倉皇。
東坡居士對苦囚的真切悲憫與反躬自省,深發后來人思量。
十八 鶴嘆
園中有鶴馴可呼,我欲呼之立坐隅(1)。
鶴有難色側睨(2)予(3):“豈欲臆對如(4)乎?
我生如寄良畸孤,三尺長脛閣瘦軀,
俯啄少許便有余(5),何至以身為子娛?”
驅之上堂立斯須,投以餅餌視若無。
戛然長鳴乃下趨,難進易退我不如。
注與疏
(1)隅(yú):側。
(2)睨(nì):斜視。
(3)予:我。
(4)(fú):形似貓頭鷹的一種鳥,據稱不祥。
(5)“俯啄少許便有余”:陶淵明詩《飲酒》二十首有句:“傾身營一飽,少許便有余。”
會意
不卑,不亢,不貪
鶴——
不為食而氣短,不因寵而喪節
孤傲清高,仰天長鳴,凜然不容侵犯
鶴友,鶴師
鶴訓
鶴嘆鶴嘆,因鶴興嘆
十九 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會意
長老生死,新塔舊題。
莫若飛鴻,不計東西。
一路踉蹌,回首蒼茫。
世事人生,大夢一場。
似有所悟。
放下。